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书育人,德育为先。历史教学在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所以中学历史教学应着力探索提高道德教育实效的途径,挖掘历史中的道德因素,通过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稳定内化的道德感。
关键词:历史教学;德育;中学生
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及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下面就关于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谈谈我个人的几点认识。
1 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
1.1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它深深植根于悠悠五千年的历史沃土。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内容丰富,忠心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操、天下为公的爱国奉献精神、勤劳俭朴的艰苦奋斗精神、不畏强暴的自强不息精神等到的内容在历史教科书中都可找到鲜活的事例。如“精忠报国”的岳飞、“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节约标兵”雷锋等待。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历史学科的德育教育功能,寓传统美德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意行,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继承并发扬光大,为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有用之才住处应有的贡献。
1.2 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是一部奋斗史、探索史。翻开历史的书卷,从远古到现代,上下几千年,到处都蕴藏着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我们应该牢记从驱逐倭冠的戚继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到虎门销烟的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他们何所表现出的忠贞的民族气节;从与舰共存亡的邓世昌、以身殉国的丁汝昌,到甘愿为变法而捐躯的谭嗣同,他们豪壮的爱国之举;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抗战期间毅然留起了胡须,拒绝为侵略者和汉奸演出,他们表现出的崇高的民族气节。我们应该牢记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史,不忘国耻;各阶层的爱国志士,自觉承担起挽救中华民族、捍卫国家独立的重任,不惜抛头版、政纪热血,在中共领导下,建立起一个独立、自立的新中国。在教学中,循着历史的发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侵略和压迫,反对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精神和业绩,使学生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这都是极在好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
1.3 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塑造
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及其历史事迹。这些历史人物的崇高思想和道德风貌,他们的名言、名句、名联,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我们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但历史史实中既有正义的、捍卫国家和民族尊严的优秀历史人物,他们的刚正不阿、坚贞不屈、凛然大义都可以成为我们引导青年学生的正面事例;也有背信弃义为人们唾骂的、懦弱的民族败类,对此我们可以提醒学生明辩是非善恶并引以为戒。引导学生在对待历史人物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通过这些内容的讲援,不仅要学生继承、弘场祖国的灿烂文化、优秀的传统并发扬光大,更激发起他们强烈的爱国热忱和民族自豪感。要放眼世界、大胆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遗产,为我所用,塑造具有全球意识和强烈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现代公民。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及典事迹的讲授,对学生进行说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完善其人格,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历史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1 重视课堂教学,发掘历史学科的内在动能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要认真搞好课堂教学,在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做好德育教育工作,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化较法教学,要求学生将中国古代科技同世界文化进行比较,认识到中国古代科技的进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将明清以来中国三百多年的科技落后状况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进行比较,认识到中国的落后,增强学生为祖国振兴而发奋读书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在讲述中国近现代史的时候,要求学生归纳近百年来中国各阶级的救国道路及其结果,在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认清中国的国情。因比重视课堂教学,发掘历史学科的内在功能,利用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充分利用历史资料、信息
源远流长的人类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为我们进行德育教育提供了历史的依据,这些历史见证更真实、更直观地描述着历史的原貌,起着更深刻的教育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文物、书籍、图片、新闻资料等这些历史信息,配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缩短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达到德育教育的效果。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区的一些历史文物、古迹、博物馆等,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2.3 充分利用地方史教材
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可适当加入地方史的内容。由于涉及到自己家乡的人、事、物,所以学生极易产生亲切感,认为可信,易于按爱,而且易产生情感共鸣,达到教育目的。如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桑植起义、十万坪大捷、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等,历史与现实、祖国与家乡融合在一起,英雄的爱国主义精神感染着学生,教育的目的达到了。学习家乡的历史,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从爱家乡到爱祖国,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因此充分利用地方史教材是加强历史学科德育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途经。
2.4 组织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来加强学生对德育形象的理解和感受
历史课外活动有以下几种形式:(1)在各种重大活动纪念日来临时,历史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历史课堂教学功能,同时可以举办专题讲座或专题报告,形成可以面向全年级或全校学生开展,可以举办图片滚览,使学生形象自观地受到爱国主义教看,所需图片可由学生自行收集。(2)播放录像片,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多次组织学生,播放有关历史文献片和电影,使学生自观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德育教育,例如在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时,对中华的石窟艺术,可以播放录像片,把石窟艺术的雄奇、精美展观在学生面前使他们融入到艺术的海洋里,还播放了《七七事变》、《长征》、《南京大屠杀》以及抗日战争的影片。这样的形式深受学生喜爱。(3)撰写历史人物小传。教师要求学生在仔细阅读教材和课外书籍的基础上,对某个历史人物的一生重大活动进行专题探讨,然后以撰写人物小传的形式简要介绍其生平事迹,并对其功过进行客观评价。如写秦始皇、曹操、陈独秀、拿破仑等的小传。(4)开展专题读书活动并撰写专题读书报告。教师可选择一本历史著作、人物传记、一本教材或一篇文章,组织学生阅读。然后要求学生写一篇包括介绍所读书籍或文章内容、作者观点的读后感。(5)举办历史故事报告会、演讲会、历史成语故事会等。可以分组,通过竞赛的形式,使学过感到为集体争荣誉。这项活动富于趣味性、知识性、思想性和竞争性,深受中学生喜爱,一方面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历史书籍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积累更多的故事素材,学生自己进入角色,受到深刻教育,这种教学效果好。(6)结合重大纪念日,开展德育教育。通过这些纪念活力,组织专题报告和历史图片展,生动再现这些历史情景,如勿忘国耻“九一八”、中共诞生、港澳回归、辛亥革命等,特别是关于抗日战争史实,更能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使学生更能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
要实现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还有很多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创新和尝试,但是一定要构建在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只有将渗透德育置于历史规律之中,这种教育才是有说服力的。作为教师要尊重历史事实,将准确地将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形成客观的评价,以达到历史教学中的渗透德育教育之目的。
参考文献
[1]张行涛、郭东岐.新世纪教师素养[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课堂素质教育手册》(下):总编:柳斌,主编:周宏、高长海,九州图书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3]袁野.中华上下五千年[M].作家出版社.
[4]七——九年级人教版历史课本教材.
关键词:历史教学;德育;中学生
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及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下面就关于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谈谈我个人的几点认识。
1 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
1.1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它深深植根于悠悠五千年的历史沃土。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内容丰富,忠心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操、天下为公的爱国奉献精神、勤劳俭朴的艰苦奋斗精神、不畏强暴的自强不息精神等到的内容在历史教科书中都可找到鲜活的事例。如“精忠报国”的岳飞、“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节约标兵”雷锋等待。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历史学科的德育教育功能,寓传统美德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意行,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继承并发扬光大,为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有用之才住处应有的贡献。
1.2 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是一部奋斗史、探索史。翻开历史的书卷,从远古到现代,上下几千年,到处都蕴藏着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我们应该牢记从驱逐倭冠的戚继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到虎门销烟的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他们何所表现出的忠贞的民族气节;从与舰共存亡的邓世昌、以身殉国的丁汝昌,到甘愿为变法而捐躯的谭嗣同,他们豪壮的爱国之举;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抗战期间毅然留起了胡须,拒绝为侵略者和汉奸演出,他们表现出的崇高的民族气节。我们应该牢记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史,不忘国耻;各阶层的爱国志士,自觉承担起挽救中华民族、捍卫国家独立的重任,不惜抛头版、政纪热血,在中共领导下,建立起一个独立、自立的新中国。在教学中,循着历史的发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侵略和压迫,反对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精神和业绩,使学生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这都是极在好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
1.3 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塑造
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及其历史事迹。这些历史人物的崇高思想和道德风貌,他们的名言、名句、名联,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我们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但历史史实中既有正义的、捍卫国家和民族尊严的优秀历史人物,他们的刚正不阿、坚贞不屈、凛然大义都可以成为我们引导青年学生的正面事例;也有背信弃义为人们唾骂的、懦弱的民族败类,对此我们可以提醒学生明辩是非善恶并引以为戒。引导学生在对待历史人物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通过这些内容的讲援,不仅要学生继承、弘场祖国的灿烂文化、优秀的传统并发扬光大,更激发起他们强烈的爱国热忱和民族自豪感。要放眼世界、大胆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遗产,为我所用,塑造具有全球意识和强烈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现代公民。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及典事迹的讲授,对学生进行说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完善其人格,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历史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1 重视课堂教学,发掘历史学科的内在动能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要认真搞好课堂教学,在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做好德育教育工作,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化较法教学,要求学生将中国古代科技同世界文化进行比较,认识到中国古代科技的进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将明清以来中国三百多年的科技落后状况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进行比较,认识到中国的落后,增强学生为祖国振兴而发奋读书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在讲述中国近现代史的时候,要求学生归纳近百年来中国各阶级的救国道路及其结果,在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认清中国的国情。因比重视课堂教学,发掘历史学科的内在功能,利用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充分利用历史资料、信息
源远流长的人类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为我们进行德育教育提供了历史的依据,这些历史见证更真实、更直观地描述着历史的原貌,起着更深刻的教育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文物、书籍、图片、新闻资料等这些历史信息,配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缩短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达到德育教育的效果。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区的一些历史文物、古迹、博物馆等,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2.3 充分利用地方史教材
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可适当加入地方史的内容。由于涉及到自己家乡的人、事、物,所以学生极易产生亲切感,认为可信,易于按爱,而且易产生情感共鸣,达到教育目的。如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桑植起义、十万坪大捷、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等,历史与现实、祖国与家乡融合在一起,英雄的爱国主义精神感染着学生,教育的目的达到了。学习家乡的历史,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从爱家乡到爱祖国,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因此充分利用地方史教材是加强历史学科德育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途经。
2.4 组织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来加强学生对德育形象的理解和感受
历史课外活动有以下几种形式:(1)在各种重大活动纪念日来临时,历史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历史课堂教学功能,同时可以举办专题讲座或专题报告,形成可以面向全年级或全校学生开展,可以举办图片滚览,使学生形象自观地受到爱国主义教看,所需图片可由学生自行收集。(2)播放录像片,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多次组织学生,播放有关历史文献片和电影,使学生自观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德育教育,例如在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时,对中华的石窟艺术,可以播放录像片,把石窟艺术的雄奇、精美展观在学生面前使他们融入到艺术的海洋里,还播放了《七七事变》、《长征》、《南京大屠杀》以及抗日战争的影片。这样的形式深受学生喜爱。(3)撰写历史人物小传。教师要求学生在仔细阅读教材和课外书籍的基础上,对某个历史人物的一生重大活动进行专题探讨,然后以撰写人物小传的形式简要介绍其生平事迹,并对其功过进行客观评价。如写秦始皇、曹操、陈独秀、拿破仑等的小传。(4)开展专题读书活动并撰写专题读书报告。教师可选择一本历史著作、人物传记、一本教材或一篇文章,组织学生阅读。然后要求学生写一篇包括介绍所读书籍或文章内容、作者观点的读后感。(5)举办历史故事报告会、演讲会、历史成语故事会等。可以分组,通过竞赛的形式,使学过感到为集体争荣誉。这项活动富于趣味性、知识性、思想性和竞争性,深受中学生喜爱,一方面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历史书籍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积累更多的故事素材,学生自己进入角色,受到深刻教育,这种教学效果好。(6)结合重大纪念日,开展德育教育。通过这些纪念活力,组织专题报告和历史图片展,生动再现这些历史情景,如勿忘国耻“九一八”、中共诞生、港澳回归、辛亥革命等,特别是关于抗日战争史实,更能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使学生更能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
要实现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还有很多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创新和尝试,但是一定要构建在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只有将渗透德育置于历史规律之中,这种教育才是有说服力的。作为教师要尊重历史事实,将准确地将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形成客观的评价,以达到历史教学中的渗透德育教育之目的。
参考文献
[1]张行涛、郭东岐.新世纪教师素养[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课堂素质教育手册》(下):总编:柳斌,主编:周宏、高长海,九州图书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3]袁野.中华上下五千年[M].作家出版社.
[4]七——九年级人教版历史课本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