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感悟,现实的关怀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uns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关农民工的研究近年来是历史学比较关注的方面,但对于农民工在近代的历史生存状态确很少有人探究,而池子华先生的《农民工与近代社会变迁》一书正好填补了该项研究的空白。本文从多方面对该书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希冀加深对中国近代以来的农民工问题的了解。
  关键词:近代中国;农民工群体;社会变迁;互动关系
  中图分类号:F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047-03
  农民工是社会变迁的伴生物,同时也是社会变迁和转型的重要推动力。当代的中国民工潮波澜壮阔,影响深远,目前已成为至关重大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也自然成为学者们探讨和研究的焦点。
  作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当代农民工研究可谓硕果累累,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农民工在近代的历史存在,却门庭冷落,少有问津,这不可谓不是农民工研究的一大缺陷。池子华教授所著的《农民工与近代社会变迁》以苏南为中心对近代时空下的农民工群体的产生和流动做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考察,无疑不是弥补了这一缺憾。
  历史是逝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自然延续。农民工问题不仅是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只有把农民工问题放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审视,才能搞清楚它形成、演变的趋向及时代特征。该书作为第一部以农民工为研究对象的系统的学术性著作,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填补了农民工研究的一项空白,这就是该书的学术价值所在。
  一
  《农民工与近代社会变迁》是池子华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民工与社会变迁——以近代苏南为中心”的最终成果。该书一共13章,36万字,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农民工与近代社会变迁》内容翔实,剪裁精当,在占有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近代农民工的源流、生存状态及农民工与近代城乡的互动,探究了近代农民工调控模式的成败得失,并以史为鉴,论述了农民工的历史价值。该书是一部严谨的史学研究专著,但通读全书不难看出字里行间浸润着深切的人文关怀。作者立足近代时空,在文字和情感上深入农民工群体的生活空间和精神世界,用实证的手法、严肃却不失人性化的笔调,展现了近代农民工群体的期盼与失望,抗争与无奈,弱小与强大,卑微与崇高,理智客观地分析了近代社会中的农民工群体和农民工群体作用下的近代社会。读罢此书,既有学理上的启迪,又有思想上的震撼。
  首先,作者对农民工产生的背景做了详细的介绍。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开始处于由传统社会走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期,新的经济因素不断增长,近代工业大量的兴起,城市的近代化不断向前推进,农村社会受其影响不断发生裂变,大批量的农民逐渐走出封闭的农村,走向繁华的城市,开始了务工经商,也由此形成了近代社会的打工群体。可以这么说,近代农民工群体是社会变迁的产物,他们的出现对社会变迁产生了多元复杂的影响。
  其次,作者在第二章里分析了近代农民工产生的原因。他认为,近代中国之所以出现严重的民工潮,是因为多种因素的“合力”所致,有内在的社会结构性原因,有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原因,有乡村经济转型的隐痛,有工业的发展以及城市的近代化的吸引,还有城乡经济位差的现实存在等因素。这些因素的合力使近代中国民工潮潮起潮落。
  其三,探讨流民的“流(向)”与“(职)业”。作者对农民工的流向与职业进行了具体的结构性考察,不仅考察了他们的空间位移,更重要的是具体地考察了他们的“职业流向”,也就是他们的谋生方式。作者在第三章里,一开始对农村的离村现象进行了量化考察。在随后的章节中,他又细致的分析了流民的职业流向,由于进城农民素质构成难以适应城市化对“现代人”的要求,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缺乏竞争优势,在职业选择上被脏、累、差、险以及“低贱”职业所选择而不得不居于社会下层。作者通过对这些谋生方式的研究,认为农民工看似可以自由的选择职业,但是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他们的选择往往是迫于生计,职业选择民工的现象更为普遍。在书中,作者还专门对“打工妹”现象的出现、自然构成、社会构成以及空间与职业流向进行专门研究。
  其四,全面展现了农民工生活的状况。文中第八章,以劳资冲突为切入口,考察了农民工对政治生活的参与;第九、十两章则以农民工的衣食住行、文娱为视角,考察了农民工的物质、精神生活及其生活方式。
  其五,揭示了农民工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关系。作者对此也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行了多角度的透视。作者认为,作为农民工这样一个复杂的群体,其对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也是复杂多元的,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不能一概而论。作者在第十一章里指出了,流民入城对于城市近代化有推动作用,同时又对由于近代中国工商业发展的不充分以及城市化过度,根本无法吸收滚滚而来的民工大军,而引发的“城市病”综合症作出了客观的分析。在第十二章里,作者对农民工与乡村社会会变迁的互动关系进行了仔细分析,既考察了苏南农村社会变迁的农民工“激素”,有对其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作出了客观的评析。
  其六,农民工问题的调节与控制。作者认为产生农民工的因素是多元复杂的,那么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方法也应该是多元的,而且应该“对症下药”。作者在专著的最后一章里,详细介绍了民国年间有代表性的三种学术流派对于农民工问题的解决措施。对这些措施的利弊,具体实施的成效,作者都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并认为,对于这些理论,虽然在近代中国社会未能行得通,但还是有不少合理的内核,具有可资借鉴的时代价值。
  二
  作为我国研究流民史的专家,池子华教授也是近代流民史研究的开拓者。“农民工属于流民的范畴”,所以在某种角度上,《农民工与社会变迁》一书可以视为作者在这一问题上的深入研究,也可以说此书是作者多年学术积淀的结晶。该书继承了《中国近代流民》、《中国流民史(近代卷)》等专著的思想和写作风格,同时该书特点鲜明,其中以下几个方面尤其值得称道。   首先,学科交叉的理论体系。专著力图打破“科际”壁垒,尝试进行跨学科研究。通观全书,我们不难发现,本书虽以社会史为基础切入视角,但并没有停留于此,而是综合运用了社会学、统计学、文化学、人口学、社会心理学、经济学、历史学等相关理论,交叉研究,力求多层次、多角度对近代农民工问题进行深度透视;动静结合,从而使社会史在近代农民工问题上呈现出一门动态,独立完整的学科体系。跨学科方法的运用使得本书视角独特,视野开阔,有很强的可读性。与此同时,作者在考察民工群体时,还把整体性研究与区域性(苏南地区)研究结合起来,宏观考察与微观剖析结合起来,理论研究与方案措施结合起来,把历史与现实衔接起来,从而架起通向未来的桥梁,达到了鉴史资治的目的。这就使得本书集深度与广度为一体,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时代的价值。
  其次,多角度的深度透视。作者在考察近代民工潮现象时,并没有单纯从历史角度进行研究,而是运用社会学与文化学的方法与理论进行系统的分析,以求多角度多层次地考察。
  其三,丰富的资料。众所周知,对于流民史的研究,收集资料是一个巨大而艰难的工程,其多少和准确性更是一个关键,这是基础,决定着之后的一切结论。一丝的差错就会令结论谬之千里,而作者池子华先生无疑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这也是此书给我的一个很深印象。从书中我们不难发现,《农民工与近代社会变迁》占有翔实的资料,从档案到报刊,从官修正史到民间歌谣,旁征博引,作者用功之勤,可见一斑!
  其四,论点明确,予人启迪。作者通过潜心研究,在书中提出了不少深邃见解,给予了读者诸多启发。例如,农民工进城与城市社会的互动关系。作者指出,农民工涌入城市,无疑是促进了人口城市化进程。对于这种人口变动,自近代以来就褒贬不一,其中民工进城的“病态观”,差不多成为一般人的共识,而对其“常态”或正效应的一面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农民工的“城市集中”,应该说对近代中国社会有着相当积极的影响。农民工的蜂拥而至,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为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提供了所必需的廉价劳动力。农民工自身的人际交往范围也有所扩大,他们受城市文明的熏陶,使他们的思想行为越来越远离传统而具有了“现代性”。而且作为文化、信息的载体,流民的“回流”把城市文明又输入到乡村,给封闭的农村带来新鲜的空气,家族散之四方,给根深蒂固的宗法制度以有力的冲击。在此过程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中国工人阶级诞生了,并在五四运动中登上历史舞台,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领导力量。但是由于农村推力强劲而城市近代工商业发展不充分,使得城市根本无法吸收汹涌澎湃的民工潮,由此引发了“棚户区”现象的普遍化,城市供应的紧张,交通拥挤,物价飞涨,城市就业困难失业率高,劳工待遇恶劣,城市技术革新停滞,社会治安状况堪忧等多种“城市病”。这些论点,符合实际情况。
  其五,时代价值。在书中,池子华先生提到,民工聚城具有正负两方面效应,即可以加速城市发展的进程,又给城市带来难以承受的“城市病”。放眼当代,今天的中国正处在深刻的变革之中,社会的转型,社会结构的调整,社会阶层的分化,已经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民工潮汹涌澎湃,社会矛盾凸显。如何充分发挥民工潮的积极作用并将其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已成为政府急需解决的难题。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以苏南这一典型地区为中心,对近代农民工进行历史考察,汲取历史上对于农民工调节与控制的经验教训,对于今天解决当代农民工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正如金无足赤一般,该书也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如本书仅以苏南为中心进行典型性研究,尽管把整体性研究与区域性研究结合起来,但比较研究不足。倘能对东北、西北、西南、等区域性的农民工进行研究,并与苏南农民工进行比较,当会使本书更具学术价值。尽管本书还存在一些不足,但作为第一部以近代农民工为研究对象的系统的学术性著作,它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同时,书中提出的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也给我们以启迪。
  ——————————
  参考文献:
  〔1〕池子华.中国近代流民(修订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池子华.流民问题与社会控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
  〔3〕池子华.农民工与近代社会变迁[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4〕朱建春,叶继红.农民工历史研究的拓荒之作——《农民工与近代社会变迁》述评[J].苏州大学学报,2007,(3):128-129.
  〔5〕池子华.城市视点:近代中国农民工群体的构成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8,(3):107-111.
  〔6〕池子华.论近代中国农民进城对城市社会的影响[J].历史学研究,2005,(3):153—160.
  〔7〕马陵合.人力车:近代城市化的一个标尺—以上海公共租界为考察点[J].学术月刊,2003,(11):55—61.
  〔8〕池子华.近代城市化与农民工社会形象的“适应性”塑造[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8,(1):103—105.
  〔9〕池子华.近代打工妹群体的生成——以长江三角地区为中心的考察[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1,(2):118-123.
  〔10〕员智凯,孙祥麟.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犯罪率趋高的社会学透视[J].西北大学学报,2010,(6):148—153.
  〔11〕何晓坚,池子华.近代农民工待遇问题研究综述[J].苏州大学学报,2010,(2):108-112.
  〔12〕池子华.农民工与近代中国“城市病”综合症—一苏南为中心的考察[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2):77-82.
  〔13〕赵慧珠.城市化中对农民不利的几种可能趋势[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1):77-82.
  (责任编辑 王文江)
其他文献
摘 要:“海权”的概念在20世纪初经由美国的军事家、历史学家马汉系统提出以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影响。清末以来,面对西方列强对我国的侵略,为了捍卫中华民族的主权尊严,寻求救亡图存之道,有志之士开始将“海权”理论介绍到国内。其中的一些有益主张被运用到我国近代的海防实践中,为后来我国处理海上争端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与历史镜鉴。时值南海争端问题不断升温的今天,将目光回溯到百年前的海防理论与实践中,总
期刊
摘 要:民族关系问题普遍的存在于各个多民族国家内部和国与国之间,具有普遍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等特点。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及其党的民族工作领导人,一直高度重视发展民族团结,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成功地解决了我国的民族团结问题。其中,乌兰夫民族团结思想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从乌兰夫与三千孤儿的历史实践出发,分析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并总结了这种思想对新时期民族团结
期刊
摘 要:辽朝“鞍马得天下”,其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其尚武、乐动、阳刚的性格使得其体育的发展更加值得关注。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对斗鸡这一“国戏”进行研究,以期探究其对当代体育游戏开展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超越;国戏;契丹;斗鸡  中图分类号:K2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001-02  契丹民族建立辽朝,其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可以与
期刊
摘 要:社会管理创新是我国当前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只有首先厘清社会管理创新和法治的关系,明确社会管理创新为什么要法治化、怎样法治化的问题,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才能顺利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才能顺利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才能得以保障。基于此,本文从阐述社会管理创新需要强化和发展的一系列法治理念出发,分析了拥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型城市安徽省淮南市的立法和司法实践,缕析出其对于社会管理创新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
期刊
摘 要:在我国登记离婚和诉讼离婚是公民基于法律规定解除婚姻关系的两种方式。婚后以家庭承包方式取得本集体经济组织的二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夫妻离婚时,一方在离婚协议中明确表示放弃全部财产,不能就此认定该一方也放弃了依法应当归属于其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及相关权利利益,各级人民政府及司法机关更不能以各种形式剥夺已经离婚的妇女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应当取得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及权利衍生利益。本文以青海省
期刊
摘 要:家庭暴力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我国,它日益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不仅侵害了受害者的身心健康,破坏了家庭的稳定和发展,同时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障碍。本文通过对温岭市家庭暴力情况的实证研究,分析其成因,提出一些对策,希望对我国的反家暴工作有所启发。  关键词:家庭暴力;成因;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079-03  家
期刊
摘 要:索尔·贝娄的作品《赫索格》深刻地展示了现代人探寻自我本质的问题,这契合了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基本内涵。本文运用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对索尔·贝娄的《赫索格》进行分析,以便阐释现代人对生存价值的追寻。  关键词:存在主义;荒诞;自由选择;赫索格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117-02  马克思曾说:“信仰是人类把握自身和世界的一种特有方
期刊
摘 要:“爵士时代”的代言人菲茨杰拉德在他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鲜活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其主人公盖茨比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经历了深刻的异化过程。本文从盖茨比变质了的美国梦,盖茨比和黛西物化的恋爱婚姻观,人与人之间功利的人际关系三方面来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异化现象,探索了异化的根源,揭示了美国梦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社会问题:正是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其所创造的物之间的异化,以及人和人之间关
期刊
摘 要:孤残儿童问题是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长期以来我国的孤残儿童的福利服务难以满足其越来越高的福利需求,尤其是孤残儿童未来适应社会、获得全面发展的需求。因此,对孤残儿童发展权的满足就成为我国未来儿童福利改革的一个重要领域。如何从现有孤残儿童福利服务模式的缺陷入手,对现有孤残儿童福利服务体系加以改革,在儿童发展理论指导下提出构建我国孤残儿童发展性社会福利服务的新模式,是非常值得我们进行深
期刊
摘 要:法国的《巨人传》和我国的相声艺术是民间诙谐文化中西两种不同的载体,相声艺术和《巨人传》的艺术魅力都根植于民间的诙谐文化。本文意欲通过对相声表演中(主要以文本为研究对象)同《巨人传》相似的内容与表现手法作粗浅的比较研究,对中国的民间诙谐文化与西方的民间诙谐文化做一联系比较,借以探求其共同的文化承载背景,以期加深对民间诙谐文化的认识。  关键词:《巨人传》;相声;比较研究;诙谐文化  中图分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