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了设计“问题”环境,激发探究欲望;进入问题情境、确定专题是探究性阅读的主体;占有信息资料、自主探究发现是探究性阅读的核心;调动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乐于探究这四种策略。
关键词:高职语文;阅读教学;探究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5-038-1
《语文新课标》要求语文学习方式要有根本的变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性阅读教学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境和途径,以学生的自主探索性学习为基础,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探究方法逐步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质疑、分析和判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创新意识和开发创造潜能,促进学生联想、想象的能力。
一、创设“问题”环境,激发探究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年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工,只在每事问。”教师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应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开始,以引导者、合作者、好伙伴身份营造求异问难的氛围,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阅读教学中应把“问题”作为教学的突破口。
“读书有所疑,方能有所思,读书有所思,方能有所得”。学生边读边思考,思维的火花被点燃,经过读读、议议,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发言。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达到了发展思维的目的。事实证明,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在发现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逐渐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努力营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环境,激发学生对自己、对同伴、对老师的提问,才能点燃他们探究创新的火花。
二、进入问题情境、确定专题是探究性阅读的主体
1.中心式问题。所谓“中心式问题”,就是阅读教学中能从课文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位、探究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中心式问题”在教学上的重要作用是“整体牵引”。问题的设计可牵一“问”而动全文,能激发思考,引发探究的兴趣,深化理解,强化创造,形成波澜,酿造课堂教学的高潮,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快乐。
2.提炼式问题。有的课文适宜于让学生自己求疑设计问题,并民主择优确立探究的问题。学生初读这类课文后会发现多处“信息点”,不同的学生发现的疑惑点、难点不一,需要讨论确定。在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后,教师必须在教学中一一解决。比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在合作中学习探索解决疑难;组织问题小组,归纳提升问题,师生互动解决;还可以采取自由组合,学生可以离开自己的坐位,找班上任何一个同学作为自己合作的伙伴,允许学生自己选择一个或几个问题来解决,并随时做好回答其他学生提问的准备,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做旁观者,而是要穿针引线,适时点拨参与探究。最后,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
3.自由式问题。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师生先共同对“柳树”这个传统意象进行了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谐音是“留”,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如果赏析就此打住,也未尝不可,因为其中确实已蕴含着一定的古典内涵。但是我还不满足于此,非要追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不可,于是就进一步提出能诱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
三、占有信息资料、自主探究发现是探究性阅读的核心
确定了阅读研究的专题,学生就有的放矢地进入深读境界。探究性阅读是一种有目的地探索,本身就是一个过程。为了让学生最高效率地达到阅读目标,获得最丰富的体验和最大限度的发展,需要我们作以下几方面努力。
1.主动搜集丰富的背景资料。有效的探究学习离不开丰富的学习资料、科学设备以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师要指导学生课前、课后搜集资料,平时积累资料,课上随时拥有资料,并且鼓励学生学会如何从网上、书刊报纸、广播电视以及家长那里获取信息。这样,时间一长,学生会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会辨别、筛选、加工、整理信息资料。
2.充分地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上要多安排学生学习交流,要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采用分组讨论,全班集体交流等,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多边的对话和交流。学生从学习的伙伴、教师及课文文本等对话中,获取了新知识,同时在对话中学生也会有新发现。多为学生设置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只有这样,课堂上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能力就会得到潜意识的开发。
3.注重体验情境,诵读感悟。语文教育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更应当是主观感受的表述,是内心情感的流露。因而探究性阅读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感性认识——诵读感悟。教师要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情境,让学生到这一情境中去感受、体验、品味、诵读。
四、调动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乐于探究
青少年学生是最富有情感的,而且其情感又容易被唤起。教师要根据这一特点,积极创设情境,驱动学生情感,调动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主动探究的学生,要给予积极评价,通过鼓励、赏识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行为,点燃学生心灵探究的火花,使之产生好奇,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促进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点滴成功,从而产生积极的体验。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他们之间的差异,精心策划,给每个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比如“我会读”、“我会演”、“我会画”、“我会说”等,充满趣味性、挑战性的活动,让学生在读、演、画、说的过程中进行探索。学生在读一读、做一做、玩一玩中,发现问题,并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关键词:高职语文;阅读教学;探究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5-038-1
《语文新课标》要求语文学习方式要有根本的变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性阅读教学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境和途径,以学生的自主探索性学习为基础,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探究方法逐步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质疑、分析和判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创新意识和开发创造潜能,促进学生联想、想象的能力。
一、创设“问题”环境,激发探究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年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工,只在每事问。”教师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应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开始,以引导者、合作者、好伙伴身份营造求异问难的氛围,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阅读教学中应把“问题”作为教学的突破口。
“读书有所疑,方能有所思,读书有所思,方能有所得”。学生边读边思考,思维的火花被点燃,经过读读、议议,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发言。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达到了发展思维的目的。事实证明,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在发现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逐渐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努力营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环境,激发学生对自己、对同伴、对老师的提问,才能点燃他们探究创新的火花。
二、进入问题情境、确定专题是探究性阅读的主体
1.中心式问题。所谓“中心式问题”,就是阅读教学中能从课文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位、探究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中心式问题”在教学上的重要作用是“整体牵引”。问题的设计可牵一“问”而动全文,能激发思考,引发探究的兴趣,深化理解,强化创造,形成波澜,酿造课堂教学的高潮,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快乐。
2.提炼式问题。有的课文适宜于让学生自己求疑设计问题,并民主择优确立探究的问题。学生初读这类课文后会发现多处“信息点”,不同的学生发现的疑惑点、难点不一,需要讨论确定。在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后,教师必须在教学中一一解决。比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在合作中学习探索解决疑难;组织问题小组,归纳提升问题,师生互动解决;还可以采取自由组合,学生可以离开自己的坐位,找班上任何一个同学作为自己合作的伙伴,允许学生自己选择一个或几个问题来解决,并随时做好回答其他学生提问的准备,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做旁观者,而是要穿针引线,适时点拨参与探究。最后,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
3.自由式问题。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师生先共同对“柳树”这个传统意象进行了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谐音是“留”,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如果赏析就此打住,也未尝不可,因为其中确实已蕴含着一定的古典内涵。但是我还不满足于此,非要追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不可,于是就进一步提出能诱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
三、占有信息资料、自主探究发现是探究性阅读的核心
确定了阅读研究的专题,学生就有的放矢地进入深读境界。探究性阅读是一种有目的地探索,本身就是一个过程。为了让学生最高效率地达到阅读目标,获得最丰富的体验和最大限度的发展,需要我们作以下几方面努力。
1.主动搜集丰富的背景资料。有效的探究学习离不开丰富的学习资料、科学设备以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师要指导学生课前、课后搜集资料,平时积累资料,课上随时拥有资料,并且鼓励学生学会如何从网上、书刊报纸、广播电视以及家长那里获取信息。这样,时间一长,学生会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会辨别、筛选、加工、整理信息资料。
2.充分地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上要多安排学生学习交流,要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采用分组讨论,全班集体交流等,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多边的对话和交流。学生从学习的伙伴、教师及课文文本等对话中,获取了新知识,同时在对话中学生也会有新发现。多为学生设置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只有这样,课堂上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能力就会得到潜意识的开发。
3.注重体验情境,诵读感悟。语文教育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更应当是主观感受的表述,是内心情感的流露。因而探究性阅读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感性认识——诵读感悟。教师要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情境,让学生到这一情境中去感受、体验、品味、诵读。
四、调动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乐于探究
青少年学生是最富有情感的,而且其情感又容易被唤起。教师要根据这一特点,积极创设情境,驱动学生情感,调动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主动探究的学生,要给予积极评价,通过鼓励、赏识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行为,点燃学生心灵探究的火花,使之产生好奇,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促进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点滴成功,从而产生积极的体验。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他们之间的差异,精心策划,给每个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比如“我会读”、“我会演”、“我会画”、“我会说”等,充满趣味性、挑战性的活动,让学生在读、演、画、说的过程中进行探索。学生在读一读、做一做、玩一玩中,发现问题,并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