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应该成为每个人的精神食粮,像一日三餐一样成为每天的生活行为之一。作为语文教师,笔者深切感受到,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并爱上阅读,一定要变“阅读”为“悦读”。低段的学生需要用我们的大手牵着孩子的小手一步一步阅读,营造阅读氛围,慢慢地,把孩子快乐地引进“悦读”之门,然后,使课外阅读和课内交流得到紧密结合,不仅扩展了孩子们的读书领域,也使他们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真正达到“悦读”的效果。当然,这必须是孩子、家长和教师共同努力过程。
关键词:悦读;入门;效果;乐趣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要达到这个数字,并非容易。接手一年级,面对的是一群“屁股长刺儿”——自控能力较差的孩子,以及一群或忙碌或死盯成绩的家长,如何为孩子们打开阅读的窗扉,让他们早日进入阅读状态?教学中,我努力探索着从阅读到“悦读”的策略:
一、营造阅读氛围,开启“悦读”之门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需求的内驱力,是学生主动积极的开展学习活动的关键。只有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他们自己想去读书,有读书的欲望,学生才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集中精神阅读书籍。但是,阅读兴趣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学生通过不断的阅读逐渐形成的。说到阅读,很多家长甚至是教师,都认为阅读是在识字后开始的,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很多孩子错失了进入“悦读”之门的机会。众所周知,每一个孩子都是听着或读着童话长大的。这就告诉我们,读并不是“悦读”的全部,读并不是“悦读”的开始。从孩子的生理发展来说,孩子接触阅读是从家长的讲述开始的。孩子在听的过程中感受一个个故事的精彩,从而产生了一次次期待。这就为以后的“悦读”埋下了一颗阅读之种。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作为教师,我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悦读”的培养,追根溯源,还得从低年级开始。每一次的语文学习都是为开启“悦读”之门而进行的。正因为我意识到这点,所以面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时,笔者的教学便是为找到“阅读”之门的钥匙而进行的。初学拼音,课进行将近一半,小家伙们肯定坐不住了,屁股已经翘得老高,小手也开始不安分了。这是再正常不过的课堂了,也正是孩子生理特点所呈现出的正常的现象。笔者想,如果此时,老师说要讲故事,想必每个孩子都是精神抖擞,双耳竖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于是笔者紧抓机会,声情并茂的讲述,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学生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笔者却戛然收声,告之学生: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随后一本充满神奇的绘本展现在他们眼前,漂亮的封面和彩色的富有童趣的插图便会吸引所有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们清澈的眼睛准能让你感受到他们的那种静心,与之前的闹腾竟如此的分明!他们却怎么都不会知道,这样精美的图案,这么生动的故事,却是教师的一番别有用意——交给孩子一把打开“悦读”之门的钥匙。
二、课内结合课外,拓宽“悦读”之路
我们的教材围绕专题组织内容,在选文上有不少浅显的、文质兼美的童话、寓言、故事、儿歌、古诗等,这都为学生感受阅读乐趣搭建了广阔的平台,让阅读成为快乐的天地。
叶圣陶先生在谈阅读时曾说过:“认为阅读好像还债务,那一定读不好。要保持这么一种心情,好像腹中有些饥饿的人,面对着甘美膳食的时候似的,才会有好成绩。”在儿歌、古诗等教学中,笔者就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通过拍手、问答、配乐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特色,感悟韵律美。又把阅读儿歌与欣赏童诗、指导课外阅读相结合,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童趣的,学生始终兴趣盎然,就连课间还听到孩子们摇头晃脑,一板一眼地诵读着。
教材只是例子,课内的时间也是有限。那如何引导孩子课外阅读呢?课前布置阅读,课中进行阅读,课后补充延伸。比如:笔者在教《小蝌蚪找妈妈》之前,先布置孩子读读《小青蛙喝水》,课中再带领孩子品读课文,课后引入《小青虫的梦》。就这样把昆虫之类的书带到了学生眼前。学完选学课文《象鼻桥》后,笔者则链接作者经绍珍的另外几篇童话故事——《快乐果》、《鹅卵石里的小白兔》,一系列的童话成为孩子的精神食粮。就这样,按文章的题材或内容或作者,延伸到课外,使课外阅读和课内交流得到紧密结合,扩展了孩子们的读书领域,也使他们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
三、家校融合一体,突破“悦读”之效
儿童的阅读,决不是只在学校发生的事情。我们经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家长的素质对孩子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认知起着直接的影响。一知名教育家曾经说过:“不读书的家庭,才是精神上残缺的家庭。”开展家庭读书活动,推进亲子阅读,既可以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又可以净化家庭空间,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感受浓浓的阅读之乐。儿童的阅读,即是一种学习手段,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大人有责任教会他们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因此,要想使孩子真正喜欢读书,感受读书的乐趣,笔者力争把握好家庭这一基地,开创好亲子阅读这渠道。
阅读是伴随人的一生的,而“悦读”能为人的一生添光增色。作为低段的教师,我们一定要引导孩子们打开阅读之窗,进入“悦读”之门,感受“悦读”之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高迪.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对策探索[J].新课程(小学).2015(04).
[3]张启福.大师谈儿童能力培养[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杜凤霞.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5(9):28-28.
关键词:悦读;入门;效果;乐趣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要达到这个数字,并非容易。接手一年级,面对的是一群“屁股长刺儿”——自控能力较差的孩子,以及一群或忙碌或死盯成绩的家长,如何为孩子们打开阅读的窗扉,让他们早日进入阅读状态?教学中,我努力探索着从阅读到“悦读”的策略:
一、营造阅读氛围,开启“悦读”之门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需求的内驱力,是学生主动积极的开展学习活动的关键。只有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他们自己想去读书,有读书的欲望,学生才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集中精神阅读书籍。但是,阅读兴趣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学生通过不断的阅读逐渐形成的。说到阅读,很多家长甚至是教师,都认为阅读是在识字后开始的,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很多孩子错失了进入“悦读”之门的机会。众所周知,每一个孩子都是听着或读着童话长大的。这就告诉我们,读并不是“悦读”的全部,读并不是“悦读”的开始。从孩子的生理发展来说,孩子接触阅读是从家长的讲述开始的。孩子在听的过程中感受一个个故事的精彩,从而产生了一次次期待。这就为以后的“悦读”埋下了一颗阅读之种。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作为教师,我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悦读”的培养,追根溯源,还得从低年级开始。每一次的语文学习都是为开启“悦读”之门而进行的。正因为我意识到这点,所以面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时,笔者的教学便是为找到“阅读”之门的钥匙而进行的。初学拼音,课进行将近一半,小家伙们肯定坐不住了,屁股已经翘得老高,小手也开始不安分了。这是再正常不过的课堂了,也正是孩子生理特点所呈现出的正常的现象。笔者想,如果此时,老师说要讲故事,想必每个孩子都是精神抖擞,双耳竖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于是笔者紧抓机会,声情并茂的讲述,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学生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笔者却戛然收声,告之学生: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随后一本充满神奇的绘本展现在他们眼前,漂亮的封面和彩色的富有童趣的插图便会吸引所有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们清澈的眼睛准能让你感受到他们的那种静心,与之前的闹腾竟如此的分明!他们却怎么都不会知道,这样精美的图案,这么生动的故事,却是教师的一番别有用意——交给孩子一把打开“悦读”之门的钥匙。
二、课内结合课外,拓宽“悦读”之路
我们的教材围绕专题组织内容,在选文上有不少浅显的、文质兼美的童话、寓言、故事、儿歌、古诗等,这都为学生感受阅读乐趣搭建了广阔的平台,让阅读成为快乐的天地。
叶圣陶先生在谈阅读时曾说过:“认为阅读好像还债务,那一定读不好。要保持这么一种心情,好像腹中有些饥饿的人,面对着甘美膳食的时候似的,才会有好成绩。”在儿歌、古诗等教学中,笔者就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通过拍手、问答、配乐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特色,感悟韵律美。又把阅读儿歌与欣赏童诗、指导课外阅读相结合,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童趣的,学生始终兴趣盎然,就连课间还听到孩子们摇头晃脑,一板一眼地诵读着。
教材只是例子,课内的时间也是有限。那如何引导孩子课外阅读呢?课前布置阅读,课中进行阅读,课后补充延伸。比如:笔者在教《小蝌蚪找妈妈》之前,先布置孩子读读《小青蛙喝水》,课中再带领孩子品读课文,课后引入《小青虫的梦》。就这样把昆虫之类的书带到了学生眼前。学完选学课文《象鼻桥》后,笔者则链接作者经绍珍的另外几篇童话故事——《快乐果》、《鹅卵石里的小白兔》,一系列的童话成为孩子的精神食粮。就这样,按文章的题材或内容或作者,延伸到课外,使课外阅读和课内交流得到紧密结合,扩展了孩子们的读书领域,也使他们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
三、家校融合一体,突破“悦读”之效
儿童的阅读,决不是只在学校发生的事情。我们经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家长的素质对孩子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认知起着直接的影响。一知名教育家曾经说过:“不读书的家庭,才是精神上残缺的家庭。”开展家庭读书活动,推进亲子阅读,既可以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又可以净化家庭空间,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感受浓浓的阅读之乐。儿童的阅读,即是一种学习手段,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大人有责任教会他们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因此,要想使孩子真正喜欢读书,感受读书的乐趣,笔者力争把握好家庭这一基地,开创好亲子阅读这渠道。
阅读是伴随人的一生的,而“悦读”能为人的一生添光增色。作为低段的教师,我们一定要引导孩子们打开阅读之窗,进入“悦读”之门,感受“悦读”之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高迪.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对策探索[J].新课程(小学).2015(04).
[3]张启福.大师谈儿童能力培养[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杜凤霞.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5(9):2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