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亚五国曾经是亚历山大、成吉思汗、帖木儿、昔班尼等各路枭雄上演兴衰大戏的舞台,其精华和核心是撒马尔罕与布哈拉(今属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有两千多年历史,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中心之一,在中亚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布哈拉汗国是突厥人与伊朗人混合的军政教合一的封建王朝,深受波斯文化影响,又奉伊斯兰教逊尼派为国教,是中亚穆斯林的宗教中心。古城布哈拉于1993年跻身世界遗产名录。
古代帕提亚王族带领波斯遗民逃离萨珊王朝的迫害,创建了布哈拉古城。汉代把帕提亚叫做“安息”,得名于帕提亚王族姓氏阿萨息斯,许多安姓中国人的祖先来自布哈拉。7世纪,伊斯兰教在布哈拉传播,陆续兴建了上千座清真寺、经学院,成为伊斯兰教圣地,中亚的麦加。892年至999年,布哈拉成为属于波斯文明的萨曼王朝国都。1220年,成吉思汗攻陷布哈拉,掠奪财产后屠城,三万余人被杀。
1370年,布哈拉被帖木儿纳入帝国版图,城市再度繁荣。16世纪,乌兹别克人赶走帖木儿王朝最后一个统治者巴布尔,建立布哈拉汗国,放弃帖木儿王朝首都撒马尔罕,迁都布哈拉。
布哈拉城留下大量帖木儿和布哈拉汗国时期的建筑精品,更早期的文明几乎毁于成吉思汗铁蹄下。传说中的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的故事就发生在布哈拉。布哈拉汗国的国力远逊于帖木儿帝国,古建筑的主色调是泥砖的土黄色,不如撒马尔罕那样恢宏壮观,少有奢华的瓷砖浮雕,色彩也不艳丽。从撒马尔罕的金碧辉煌到布哈拉的低调建筑,是中亚文明从繁荣走向凋零的写照。
布哈拉古城留下中亚地区典型的城市布局。街道从市中心大水池延展出去,巷子狭窄如迷宫。水池周边老房子大多改造成旅馆饭店。三面围合的小院,两层砖楼,回廊摆放着伊斯兰木床榻,铺着毯子坐垫。几个大男人盘腿坐在床上吃饭聊天,激动时手舞足蹈,令人有点担心那木床会不会塌。城中遍植桑树,挂满桑葚。
古代犹太人顺着古老商路流亡到中亚,6世纪在布哈拉建立犹太社区。现在水池周边还居住着几百犹太人。犹太人家家门楣上挂着六角星,还有犹太教堂,不说希伯来语,而是依托波斯语发展出一套自己的语言。
骑毛驴的阿凡提怎么从新疆跑到布哈拉水池来了?原来阿凡提的原型是霍加纳斯尔丁,生活在12世纪或13世纪。从中国新疆到土耳其,都流传着这位幽默长者的故事,留下许多令人捧腹的哲理笑话。维吾尔族人称他阿凡提,出生在新疆喀什。乌兹别克人说他出生在布哈拉,阿拉伯人说他出生在伊拉克的巴格达。
乌鲁别克神学院建于1417年,是中亚最古老的神学院,后来很多神学院的建筑都效仿它。克尔达什神学院建于1569年,有黑砖砌成的圆顶和彩色浮雕,是当时中亚最大的伊斯兰学校。霍贾扎伊尼丁清真寺建于1718年, 大量二十几米高的木柱支撑起整个建筑。木柱雕刻精巧,柱顶像朵朵莲花,由柱子承载的木质藻井很华丽,有精美的彩色回廊。
由卡隆宣礼塔、卡隆清真寺和米里阿拉伯神学院组成的广场,是布哈拉最重要的建筑群。卡隆宣礼塔由喀喇汗王朝建成于1127年,高47米,当时是中亚最高建筑。塔身分成14个不同的装饰带,用砖拼出不同的花纹。当年,成吉思汗的铁骑几乎摧毁全城的建筑,传说他仰望这座巧夺天工的卡隆宣礼塔时,头盔落地,他俯身拾头盔,感慨地说:“我不得不屈尊对宣礼塔鞠躬。”于是卡隆宣礼塔得于幸存,是整个阿姆河地区唯一完整留存的成吉思汗铁骑征服之前的宗教建筑。
卡隆清真寺已毁。今天的清真寺建于16世纪,由百余根砖砌柱子支撑,屋顶由许多小穹顶组成,多层次的穹顶叠加在一起,在阳光下显得很奇妙。米里阿拉伯神学院建于1530年,巨大的蓝色波斯穹顶非常壮观,在苏联时代是中亚地区唯一的伊斯兰神学院。
郊外萨曼皇陵建于10世纪,立方体外观代表地球,覆盖的大圆拱顶象征天宇,四角有小圆顶象征太阳和星星。古代工匠将色彩单一的火烧砖用二十二种不同方式堆砌,精巧地拼接成花草鱼鸟图案,使皇陵的屋顶、拱门和外墙分外别致,展现古建筑师卓越的智慧和技艺。在干旱的中亚,砖砌的陵墓看起来像是个巨大的木雕,是中世纪中亚建筑艺术的典范。成吉思汗大军攻陷布哈拉之前,居民用砂土将其掩埋成山丘,保护了这座建筑瑰宝。 15世纪末,穿越中亚草原和沙漠的丝绸之路,终于让位给大航海时代。大漠不再驼铃声声回荡,布哈拉失去贸易中转站的作用,成为封闭的农业国,但在中亚深处保留了伊斯兰与中亚传统文化与技艺的精华。市井生活围绕着现存两百多座清真寺和神学院共生共荣,布哈拉既是一座波斯、伊斯兰文化博物馆,又是鲜活的城镇。
漫步在乌兹别克的古城布哈拉的街市上,似乎穿梭到几百年前,驼队刚刚横跨千里戈壁来到这商品集散地。大巴扎里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作坊里正在劳作的手工业者,卖琴的大妈用自己制作的琴拉着民歌,岁月沉淀的古城依然生机盎然。
最特别的古建筑是有穹顶的回廊式塔克,处在几条街道交会处,作为货币兑换和商品交易中心。塔克中央有一个圆顶大厅,穹顶上有个小塔。大厅四周是作为商铺或作坊的扇形空间,顶部设计了一个个小型圆顶,拱券相连,拱顶错落,内部构成交叉的通行甬道。
大巴扎有五百多个商铺摊位,卖地毯、香料、金银器皿、铜器等手工艺品。集市都是现金交易,一美元兑换八千四百索姆,最常用的纸币面值仅一索姆。兑换了一百美元,怀揣着砖头厚的纸币逛巴扎,顿时有了百万富翁的豪情。
布哈拉手工作坊是乌兹别克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15世纪至17世纪,手工业者成为重要的社会阶层。手绘细密画非常精致,内容有帖木儿征战、宗教建筑等,也有身着华服的年轻男女手挽着手,含蓄地表现男女之爱。工匠还把细密画镶嵌在首饰盒上,或挂壁铜盘上。
老城曾有近千家铁匠铺,如今所剩无几。卡马洛夫兄弟铁匠铺目前是第七代传人。铁匠铺既是作坊也是博物馆,中央一座铸成壶状的炉子,挂着几代匠人使用过的工具和锻造的各种器具,如大马士革刀、大弯刀。工匠将钢条烧得通红,捶打得越来越薄。布哈拉刀的锻造绝技是要把这些薄钢片再叠七层,经过几百次翻转捶打,最后的刀片上呈现出波浪状的花纹。这种乌兹钢制作的中世纪大马士革刀,重量轻,锋利坚韧,而且每一把刀的花纹都独一无二。
那些鹳鹤般的剪刀栩栩如生,就像要飞起来,工匠必须很有艺术气质,才能锻打出这么可爱又实用的物件,做一把剪刀需要四天。一群女工正在绣挂毯。泛着细腻光泽的丝挂毯,色彩瑰丽,花鸟精致,需要多少针线才能织成?一个小伙子正在雕刻一个挂壁铜盘,需要先捶打出多少根不同色彩的金属钉?再一根根凿进铜盘上,构成完整的浮雕画面。布哈拉工匠们就是这样虔诚地遵循着如此繁复细致的传统工艺。
游牧民族虽然剽悍善战,但缺乏有谋略大智慧的统治者。以游牧、沙漠绿洲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难以积累雄厚的财富,难以建立统一稳定的国家,无法逃脱繁荣后被觊觎继而被摧毁的多舛命运。19世纪,沙俄征服中亚。之后,机器编织的地毯、锻造的刀具涌入,价格只是手工制品的零头,压垮了千年的手艺,各类作坊逐渐消失。列入世界遗产之前,许多工匠觉得自己将是家族历史上一长串地毯、乌兹钢刀、细密画、铁器等制作者中的最后一个。现在,手工业成为丝绸之路柳暗花明的历史馈赠,弥足珍贵。
布哈拉古城每一块泥砖都裹挟着历史的风尘,每一座老建筑都焕发着迷人的光彩。当街巷变得狹窄,脚下的石板路变成土路,就是居民区了。大多数房子残砖败瓦,外墙斑驳。清真寺旁边才是当地居民购物的大巴扎。妇女包着花头巾,穿着大花裙,男人戴小方帽,穿宽大的袍子。地摊上散落着一堆堆廉价商品,烤羊肉香气四溢。郎中一边诵读《可兰经》一边推拿按摩拉筋,所有治疗必须伴随着诵读特定的《可兰经》经文才能奏效。清真寺后院是一片墓地,围绕清真寺,人的生老病死都涵盖其中了。这才是真实的布哈拉。
苏联将布哈拉划归到乌兹别克斯坦,但布哈拉多数居民是塔吉克族,讲着和波斯语接近的塔吉克语。在阿拉伯人带来伊斯兰教之前,人们与波斯人一样,曾经有过丰富的世俗文化。今天的年轻人穿牛仔裤、戴棒球帽、听现代音乐,穿西式婚纱,不再每天五次去清真寺祈祷,但内心深处还是穆斯林。保守与开放,波斯与伊斯兰文化复杂并存,使布哈拉丰富多采,极具魅力。
古代帕提亚王族带领波斯遗民逃离萨珊王朝的迫害,创建了布哈拉古城。汉代把帕提亚叫做“安息”,得名于帕提亚王族姓氏阿萨息斯,许多安姓中国人的祖先来自布哈拉。7世纪,伊斯兰教在布哈拉传播,陆续兴建了上千座清真寺、经学院,成为伊斯兰教圣地,中亚的麦加。892年至999年,布哈拉成为属于波斯文明的萨曼王朝国都。1220年,成吉思汗攻陷布哈拉,掠奪财产后屠城,三万余人被杀。
1370年,布哈拉被帖木儿纳入帝国版图,城市再度繁荣。16世纪,乌兹别克人赶走帖木儿王朝最后一个统治者巴布尔,建立布哈拉汗国,放弃帖木儿王朝首都撒马尔罕,迁都布哈拉。
布哈拉城留下大量帖木儿和布哈拉汗国时期的建筑精品,更早期的文明几乎毁于成吉思汗铁蹄下。传说中的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的故事就发生在布哈拉。布哈拉汗国的国力远逊于帖木儿帝国,古建筑的主色调是泥砖的土黄色,不如撒马尔罕那样恢宏壮观,少有奢华的瓷砖浮雕,色彩也不艳丽。从撒马尔罕的金碧辉煌到布哈拉的低调建筑,是中亚文明从繁荣走向凋零的写照。
布哈拉古城留下中亚地区典型的城市布局。街道从市中心大水池延展出去,巷子狭窄如迷宫。水池周边老房子大多改造成旅馆饭店。三面围合的小院,两层砖楼,回廊摆放着伊斯兰木床榻,铺着毯子坐垫。几个大男人盘腿坐在床上吃饭聊天,激动时手舞足蹈,令人有点担心那木床会不会塌。城中遍植桑树,挂满桑葚。
古代犹太人顺着古老商路流亡到中亚,6世纪在布哈拉建立犹太社区。现在水池周边还居住着几百犹太人。犹太人家家门楣上挂着六角星,还有犹太教堂,不说希伯来语,而是依托波斯语发展出一套自己的语言。
骑毛驴的阿凡提怎么从新疆跑到布哈拉水池来了?原来阿凡提的原型是霍加纳斯尔丁,生活在12世纪或13世纪。从中国新疆到土耳其,都流传着这位幽默长者的故事,留下许多令人捧腹的哲理笑话。维吾尔族人称他阿凡提,出生在新疆喀什。乌兹别克人说他出生在布哈拉,阿拉伯人说他出生在伊拉克的巴格达。
乌鲁别克神学院建于1417年,是中亚最古老的神学院,后来很多神学院的建筑都效仿它。克尔达什神学院建于1569年,有黑砖砌成的圆顶和彩色浮雕,是当时中亚最大的伊斯兰学校。霍贾扎伊尼丁清真寺建于1718年, 大量二十几米高的木柱支撑起整个建筑。木柱雕刻精巧,柱顶像朵朵莲花,由柱子承载的木质藻井很华丽,有精美的彩色回廊。
由卡隆宣礼塔、卡隆清真寺和米里阿拉伯神学院组成的广场,是布哈拉最重要的建筑群。卡隆宣礼塔由喀喇汗王朝建成于1127年,高47米,当时是中亚最高建筑。塔身分成14个不同的装饰带,用砖拼出不同的花纹。当年,成吉思汗的铁骑几乎摧毁全城的建筑,传说他仰望这座巧夺天工的卡隆宣礼塔时,头盔落地,他俯身拾头盔,感慨地说:“我不得不屈尊对宣礼塔鞠躬。”于是卡隆宣礼塔得于幸存,是整个阿姆河地区唯一完整留存的成吉思汗铁骑征服之前的宗教建筑。
卡隆清真寺已毁。今天的清真寺建于16世纪,由百余根砖砌柱子支撑,屋顶由许多小穹顶组成,多层次的穹顶叠加在一起,在阳光下显得很奇妙。米里阿拉伯神学院建于1530年,巨大的蓝色波斯穹顶非常壮观,在苏联时代是中亚地区唯一的伊斯兰神学院。
郊外萨曼皇陵建于10世纪,立方体外观代表地球,覆盖的大圆拱顶象征天宇,四角有小圆顶象征太阳和星星。古代工匠将色彩单一的火烧砖用二十二种不同方式堆砌,精巧地拼接成花草鱼鸟图案,使皇陵的屋顶、拱门和外墙分外别致,展现古建筑师卓越的智慧和技艺。在干旱的中亚,砖砌的陵墓看起来像是个巨大的木雕,是中世纪中亚建筑艺术的典范。成吉思汗大军攻陷布哈拉之前,居民用砂土将其掩埋成山丘,保护了这座建筑瑰宝。 15世纪末,穿越中亚草原和沙漠的丝绸之路,终于让位给大航海时代。大漠不再驼铃声声回荡,布哈拉失去贸易中转站的作用,成为封闭的农业国,但在中亚深处保留了伊斯兰与中亚传统文化与技艺的精华。市井生活围绕着现存两百多座清真寺和神学院共生共荣,布哈拉既是一座波斯、伊斯兰文化博物馆,又是鲜活的城镇。
漫步在乌兹别克的古城布哈拉的街市上,似乎穿梭到几百年前,驼队刚刚横跨千里戈壁来到这商品集散地。大巴扎里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作坊里正在劳作的手工业者,卖琴的大妈用自己制作的琴拉着民歌,岁月沉淀的古城依然生机盎然。
最特别的古建筑是有穹顶的回廊式塔克,处在几条街道交会处,作为货币兑换和商品交易中心。塔克中央有一个圆顶大厅,穹顶上有个小塔。大厅四周是作为商铺或作坊的扇形空间,顶部设计了一个个小型圆顶,拱券相连,拱顶错落,内部构成交叉的通行甬道。
大巴扎有五百多个商铺摊位,卖地毯、香料、金银器皿、铜器等手工艺品。集市都是现金交易,一美元兑换八千四百索姆,最常用的纸币面值仅一索姆。兑换了一百美元,怀揣着砖头厚的纸币逛巴扎,顿时有了百万富翁的豪情。
布哈拉手工作坊是乌兹别克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15世纪至17世纪,手工业者成为重要的社会阶层。手绘细密画非常精致,内容有帖木儿征战、宗教建筑等,也有身着华服的年轻男女手挽着手,含蓄地表现男女之爱。工匠还把细密画镶嵌在首饰盒上,或挂壁铜盘上。
老城曾有近千家铁匠铺,如今所剩无几。卡马洛夫兄弟铁匠铺目前是第七代传人。铁匠铺既是作坊也是博物馆,中央一座铸成壶状的炉子,挂着几代匠人使用过的工具和锻造的各种器具,如大马士革刀、大弯刀。工匠将钢条烧得通红,捶打得越来越薄。布哈拉刀的锻造绝技是要把这些薄钢片再叠七层,经过几百次翻转捶打,最后的刀片上呈现出波浪状的花纹。这种乌兹钢制作的中世纪大马士革刀,重量轻,锋利坚韧,而且每一把刀的花纹都独一无二。
那些鹳鹤般的剪刀栩栩如生,就像要飞起来,工匠必须很有艺术气质,才能锻打出这么可爱又实用的物件,做一把剪刀需要四天。一群女工正在绣挂毯。泛着细腻光泽的丝挂毯,色彩瑰丽,花鸟精致,需要多少针线才能织成?一个小伙子正在雕刻一个挂壁铜盘,需要先捶打出多少根不同色彩的金属钉?再一根根凿进铜盘上,构成完整的浮雕画面。布哈拉工匠们就是这样虔诚地遵循着如此繁复细致的传统工艺。
游牧民族虽然剽悍善战,但缺乏有谋略大智慧的统治者。以游牧、沙漠绿洲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难以积累雄厚的财富,难以建立统一稳定的国家,无法逃脱繁荣后被觊觎继而被摧毁的多舛命运。19世纪,沙俄征服中亚。之后,机器编织的地毯、锻造的刀具涌入,价格只是手工制品的零头,压垮了千年的手艺,各类作坊逐渐消失。列入世界遗产之前,许多工匠觉得自己将是家族历史上一长串地毯、乌兹钢刀、细密画、铁器等制作者中的最后一个。现在,手工业成为丝绸之路柳暗花明的历史馈赠,弥足珍贵。
布哈拉古城每一块泥砖都裹挟着历史的风尘,每一座老建筑都焕发着迷人的光彩。当街巷变得狹窄,脚下的石板路变成土路,就是居民区了。大多数房子残砖败瓦,外墙斑驳。清真寺旁边才是当地居民购物的大巴扎。妇女包着花头巾,穿着大花裙,男人戴小方帽,穿宽大的袍子。地摊上散落着一堆堆廉价商品,烤羊肉香气四溢。郎中一边诵读《可兰经》一边推拿按摩拉筋,所有治疗必须伴随着诵读特定的《可兰经》经文才能奏效。清真寺后院是一片墓地,围绕清真寺,人的生老病死都涵盖其中了。这才是真实的布哈拉。
苏联将布哈拉划归到乌兹别克斯坦,但布哈拉多数居民是塔吉克族,讲着和波斯语接近的塔吉克语。在阿拉伯人带来伊斯兰教之前,人们与波斯人一样,曾经有过丰富的世俗文化。今天的年轻人穿牛仔裤、戴棒球帽、听现代音乐,穿西式婚纱,不再每天五次去清真寺祈祷,但内心深处还是穆斯林。保守与开放,波斯与伊斯兰文化复杂并存,使布哈拉丰富多采,极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