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没有中超球队的身影,尽管依旧是欧洲豪门夺冠,但随着鹿岛鹿角成为闯入世俱杯决赛的第一支亚洲球队,并险些在决赛中阻截皇马,2016年世俱杯再次成为热议的话题。多年来,世俱杯在球迷心中是可有可无的“鸡肋”,然而在国际足球掌门人眼里,它曾是宏伟蓝图。为何会呈现如此巨大的反差?
国际足联弄巧成拙
世界俱乐部杯的历史短暂而尴尬。国际足联前任主席布拉特曾经说过:“创办世俱杯旨在让全世界各大洲俱乐部也拥有世界级别的赛事。”然而,真正的原因却是一场足球世界两大阵营的政治博弈。
欧足联手里攥着欧洲杯和欧洲冠军联赛等重要筹码,除了世界杯之外,人们很难意识到国际足联的存在。国际足联推出联合会杯与世俱杯,或多或少是为了确保在足坛的绝对权威。首届世俱杯在2000年举办,而后由于国际足联的市场推广公司破产一度搁置下来。2005年,国际足联成功将世俱杯和丰田杯合并,世俱杯才算走入了正史。
维系下来的世俱杯标榜的是各大洲冠军俱乐部一决高下,但多年来各大洲的足球水平差距被不断拉大,世俱杯很难呈现出人们预期中的精彩场面。亚、非、中北美、大洋洲二三流球队的加入,几乎无法避免地让赛事精彩程度大打折扣。2016年,以本土阵容首发的鹿岛鹿角成为史上首支进军世俱杯决赛的亚洲球队,或许仅是惊鸿一瞥。由于整体竞争性不足,低劣的比赛质量难以和欧洲顶级赛事相提并论,使得世俱杯决赛之外的比赛都成了可看可不看的“鸡肋”。
好在还有决赛可看,这是世俱杯挽留球迷的救命稻草,然而也让世俱杯有了沽名钓誉之嫌。从2005年至2015年,世俱杯冠军多是在欧洲和南美球队之间产生,这几乎是欧洲和南美冠军一场定胜负的“丰田杯”翻版。既然如此,还要世俱杯有何用?在人们的共识中,世俱杯的前身丰田杯更符合少而精的定位,而且丰田杯诞生过很多经典比赛,相比之下,世俱杯近十年来难以找到一场堪称经典的较量。
随着赛事的开展,人们发现欧洲、南美球队实力差距不断被拉大。2000年、2005年和2006年的世俱杯冠军分别被巴西球队科林蒂安、圣保罗与巴西国际夺得,而后世俱杯冠军几乎都被欧洲豪门占据,只有2012年科林蒂安终结欧洲球队对世俱杯奖杯的垄断。倘若欧洲豪门垄断世俱杯的局面一直延续,为打造“世界级别赛事”的世俱杯就无意义可言,几乎成了边远地区球迷领略欧冠王者风采的球场巡礼,和赛季前热身赛的性质无甚区别。在最新的赛事声望排行榜中,世俱杯仅排在第八位,前七位分别是世界杯、欧冠、欧洲杯、西甲、欧联杯、解放者杯和英超。
改制成了救命稻草
布拉特曾经豪言:“世俱杯将是全球范围内最精彩、最重要、最具价值的俱乐部赛事。”为了不至于颜面扫地,布拉特不得不多次修改赛制,例如给予欧洲球队直接进入半决赛的特权,大幅提高奖金,希望增加欧洲队参赛热情。但这无异于隔靴搔痒,无法从本质上将世俱杯的吸引力提高。世俱杯开打的时间是每年12月份,此时正是欧洲联赛最胶着之时,这无疑分流了世俱杯的观看者。占据压倒性优势的欧冠冠军如何能持之以恒地对世俱杯投入巨大热情?当球迷们看到打打酱油就能轻松夺冠的世界巨星,在捧杯时奉上颇具迎合意味的笑容,世俱杯还剩下多少存在感?
或许,国际足联坚持不懈的改制是想向外界透露一个信息:世俱杯成了“鸡肋”,本不是世俱杯本身的错,而是特殊的赛制制约着它的发展。当然,人们都明白这是死马当成活马医,只要这项赛事还存在,国际足联的继承人就必须守好这份遗产。此前有传闻称,国际足联可能会放弃世俱杯,但在因凡蒂诺的坚持下,世俱杯也到了穷则思变的时候。既然比赛时间难以改变,那就换个形式。
2016年10月,据《法国》队报、西班牙《世界体育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国际足联主席因凡蒂诺计划对现行的世俱杯改制,参赛队有望增加到16支。因凡蒂诺的表态中透露出对世俱杯的不自信:“真正的世俱杯应该有16支或者32支球队参加,如果不扩军到这个规模,那么世俱杯就名不副实。”甚至有消息称,国际足联计划用改制后的世俱杯取代近20年来的联合会杯比赛。
联合会杯的处境多少与世俱杯相同,由各大洲的冠军以及世界杯冠军参加,但在世界杯的巨大阴影下不死不活。联合会杯对于提高世界强队的声望起不到多大作用,反而成了羞辱那些应付差事者的舞台,德国队和巴西队就曾经是典型的例子。由此看来,用世俱杯取代联合会杯真不算是忍痛割爱,至少可以给外界传递一种信息:联合会杯都比不上世俱杯重要,世俱杯由此自动晋级成为FIFA旗下仅次于世界杯的第二大赛事。
2016年11月,因凡蒂诺再次建议,从2019年开始举办有32队参加的世俱杯,4年一届。英国《每日邮报》推演出了可能的32队世俱杯名额分配方案:欧洲13队、南美5队、非洲5队、亚洲4队、中北美4队、大洋洲1队。这个意思再简单不过了,既然小范围掀不起什么风浪,那就干脆来一出“大闹天宫”,16支球队太少,索性越过欧洲杯的数量,32支球队,直达世界杯规格。
国际足联的如意算盘打得精,这样改制,看似能抽离出三大利好:一来球队增多,实力分布自然较为均衡,差距被无形中弱化,强弱交锋看门道,弱弱碰撞看热闹;二来每支球队都有相当数量的球迷,即便弱队也是如此,参加的球队多,圈占的球迷就多,毕竟人多话题多,如此大范围的球迷动员,或许可以让这项赛事发酵;第三,大量俱乐部的参与至少有助于树立更为宏大的商业品牌,利用俱乐部赛事背后开放的商业市场,不仅可以开发商业价值,也可以借助各种商业手段来推销世俱杯。看来国际足联还真是下了一番功夫,既然瑕疵无法去除,就索性延伸卷轴,放大图景,至少给人一种朦胧美。 然而,改制必然面对很多现实困难,对世俱杯未来的发展不能盲目乐观。改制后的世俱杯参赛球队激增,必然和欧洲豪门俱乐部的紧密赛程相冲突。目前仅有7支球队参加的世俱杯尚且在欧洲各联赛冬歇期之前见缝插针,倘若真如国际足联希望的改为四年一届,志在向世界杯看齐,很可能在各大洲轮流举办,对欧洲豪门球队的消耗更为严重。
即便固定在欧洲举办,有世界杯和欧洲杯的围追堵截,在仅有的两个寻常赛季中,欧洲人会投入多大的热情与空间?何况每个赛季还有雷打不动的欧冠和欧联。若考虑到商业因素,世俱杯和欧冠或各主流联赛比起来更是相形见绌了。
当然,还有荣誉感。世界杯、欧洲杯有足够的资格压倒一切,那是足球范围内至高无上的国家荣誉。世俱杯?只配得上贻笑大方。
食之无肉,弃之有味
国际足联的努力其实并非毫无底气,世俱杯尽管比不上欧洲顶级俱乐部赛事,但也并非破铜烂铁。当一支球队有机会登峰造极,没人认为最后的桂冠是狗尾续貂。如果没有世俱杯冠军,巴塞罗那就没有六冠王的全满贯霸业。难怪巴萨建议世俱杯增加参赛球队数量,希望欧洲和南美各有8支队伍获得参赛资格。
巴萨对世俱杯的重视同其他豪门争夺世俱杯的欲望如出一辙。原因何在?
尽管从全局来看世俱杯既尴尬又惨淡,但对欧洲豪门而言,世俱杯是名利双收的平台,成就冠军的冠军总比优哉游哉的季前热身赛更具号召力,展示实力、扩大影响自然不在话下。此外,近年来皇马、巴萨、拜仁等豪门剑指世俱杯冠军的势头愈燃愈烈。同为欧冠冠军,别家拿了,自己没拿,多丢人!
南美球队也是一样。虽然近年来无法和欧洲豪门抗衡,南美强队都希望借助世俱杯推销自己,抬高身价。2011年,巴塞罗那在决赛中4比0大胜巴西桑托斯,那场比赛是梅西与横空出世的内马尔之间的对话,赛前就被炒作为内马尔在准新东家面前的首演。虽然过程不够惊艳,但阻止不了内马尔在2013年以高价卖到西班牙。
在中国,球迷对于世俱杯更是情有独钟。中超球队广州恒大在2013年和2015年参加过两次世俱杯,都获得了第四名和不错的关注度。2015年广州恒大与巴塞罗那的世俱杯比赛直播占据同时段收视率第一,超过了当时的热播剧《芈月传》。马云领导的阿里巴巴集团成为2015年到2022年的世俱杯独家冠名赞助商。
倘若未来世俱杯真有32支球队参加,以世俱杯举办前4个赛季各大洲冠军俱乐部作为入围球队的话,亚洲4队可能是:广州恒大、阿尔艾因、全北现代、西悉尼流浪者。恒大有望跟皇马、巴萨、马竞、尤文、拜仁、曼城、切尔西和河床等豪门展开对话。中超球队不断增强的竞争力和中国商家进军国际足坛的信心,都拉近了中国球迷与世俱杯的距离。世俱杯也寄托了中国足球与世界足球交流的强烈欲望,这一点不言而喻。
国际足联弄巧成拙
世界俱乐部杯的历史短暂而尴尬。国际足联前任主席布拉特曾经说过:“创办世俱杯旨在让全世界各大洲俱乐部也拥有世界级别的赛事。”然而,真正的原因却是一场足球世界两大阵营的政治博弈。
欧足联手里攥着欧洲杯和欧洲冠军联赛等重要筹码,除了世界杯之外,人们很难意识到国际足联的存在。国际足联推出联合会杯与世俱杯,或多或少是为了确保在足坛的绝对权威。首届世俱杯在2000年举办,而后由于国际足联的市场推广公司破产一度搁置下来。2005年,国际足联成功将世俱杯和丰田杯合并,世俱杯才算走入了正史。
维系下来的世俱杯标榜的是各大洲冠军俱乐部一决高下,但多年来各大洲的足球水平差距被不断拉大,世俱杯很难呈现出人们预期中的精彩场面。亚、非、中北美、大洋洲二三流球队的加入,几乎无法避免地让赛事精彩程度大打折扣。2016年,以本土阵容首发的鹿岛鹿角成为史上首支进军世俱杯决赛的亚洲球队,或许仅是惊鸿一瞥。由于整体竞争性不足,低劣的比赛质量难以和欧洲顶级赛事相提并论,使得世俱杯决赛之外的比赛都成了可看可不看的“鸡肋”。
好在还有决赛可看,这是世俱杯挽留球迷的救命稻草,然而也让世俱杯有了沽名钓誉之嫌。从2005年至2015年,世俱杯冠军多是在欧洲和南美球队之间产生,这几乎是欧洲和南美冠军一场定胜负的“丰田杯”翻版。既然如此,还要世俱杯有何用?在人们的共识中,世俱杯的前身丰田杯更符合少而精的定位,而且丰田杯诞生过很多经典比赛,相比之下,世俱杯近十年来难以找到一场堪称经典的较量。
随着赛事的开展,人们发现欧洲、南美球队实力差距不断被拉大。2000年、2005年和2006年的世俱杯冠军分别被巴西球队科林蒂安、圣保罗与巴西国际夺得,而后世俱杯冠军几乎都被欧洲豪门占据,只有2012年科林蒂安终结欧洲球队对世俱杯奖杯的垄断。倘若欧洲豪门垄断世俱杯的局面一直延续,为打造“世界级别赛事”的世俱杯就无意义可言,几乎成了边远地区球迷领略欧冠王者风采的球场巡礼,和赛季前热身赛的性质无甚区别。在最新的赛事声望排行榜中,世俱杯仅排在第八位,前七位分别是世界杯、欧冠、欧洲杯、西甲、欧联杯、解放者杯和英超。
改制成了救命稻草
布拉特曾经豪言:“世俱杯将是全球范围内最精彩、最重要、最具价值的俱乐部赛事。”为了不至于颜面扫地,布拉特不得不多次修改赛制,例如给予欧洲球队直接进入半决赛的特权,大幅提高奖金,希望增加欧洲队参赛热情。但这无异于隔靴搔痒,无法从本质上将世俱杯的吸引力提高。世俱杯开打的时间是每年12月份,此时正是欧洲联赛最胶着之时,这无疑分流了世俱杯的观看者。占据压倒性优势的欧冠冠军如何能持之以恒地对世俱杯投入巨大热情?当球迷们看到打打酱油就能轻松夺冠的世界巨星,在捧杯时奉上颇具迎合意味的笑容,世俱杯还剩下多少存在感?
或许,国际足联坚持不懈的改制是想向外界透露一个信息:世俱杯成了“鸡肋”,本不是世俱杯本身的错,而是特殊的赛制制约着它的发展。当然,人们都明白这是死马当成活马医,只要这项赛事还存在,国际足联的继承人就必须守好这份遗产。此前有传闻称,国际足联可能会放弃世俱杯,但在因凡蒂诺的坚持下,世俱杯也到了穷则思变的时候。既然比赛时间难以改变,那就换个形式。
2016年10月,据《法国》队报、西班牙《世界体育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国际足联主席因凡蒂诺计划对现行的世俱杯改制,参赛队有望增加到16支。因凡蒂诺的表态中透露出对世俱杯的不自信:“真正的世俱杯应该有16支或者32支球队参加,如果不扩军到这个规模,那么世俱杯就名不副实。”甚至有消息称,国际足联计划用改制后的世俱杯取代近20年来的联合会杯比赛。
联合会杯的处境多少与世俱杯相同,由各大洲的冠军以及世界杯冠军参加,但在世界杯的巨大阴影下不死不活。联合会杯对于提高世界强队的声望起不到多大作用,反而成了羞辱那些应付差事者的舞台,德国队和巴西队就曾经是典型的例子。由此看来,用世俱杯取代联合会杯真不算是忍痛割爱,至少可以给外界传递一种信息:联合会杯都比不上世俱杯重要,世俱杯由此自动晋级成为FIFA旗下仅次于世界杯的第二大赛事。
2016年11月,因凡蒂诺再次建议,从2019年开始举办有32队参加的世俱杯,4年一届。英国《每日邮报》推演出了可能的32队世俱杯名额分配方案:欧洲13队、南美5队、非洲5队、亚洲4队、中北美4队、大洋洲1队。这个意思再简单不过了,既然小范围掀不起什么风浪,那就干脆来一出“大闹天宫”,16支球队太少,索性越过欧洲杯的数量,32支球队,直达世界杯规格。
国际足联的如意算盘打得精,这样改制,看似能抽离出三大利好:一来球队增多,实力分布自然较为均衡,差距被无形中弱化,强弱交锋看门道,弱弱碰撞看热闹;二来每支球队都有相当数量的球迷,即便弱队也是如此,参加的球队多,圈占的球迷就多,毕竟人多话题多,如此大范围的球迷动员,或许可以让这项赛事发酵;第三,大量俱乐部的参与至少有助于树立更为宏大的商业品牌,利用俱乐部赛事背后开放的商业市场,不仅可以开发商业价值,也可以借助各种商业手段来推销世俱杯。看来国际足联还真是下了一番功夫,既然瑕疵无法去除,就索性延伸卷轴,放大图景,至少给人一种朦胧美。 然而,改制必然面对很多现实困难,对世俱杯未来的发展不能盲目乐观。改制后的世俱杯参赛球队激增,必然和欧洲豪门俱乐部的紧密赛程相冲突。目前仅有7支球队参加的世俱杯尚且在欧洲各联赛冬歇期之前见缝插针,倘若真如国际足联希望的改为四年一届,志在向世界杯看齐,很可能在各大洲轮流举办,对欧洲豪门球队的消耗更为严重。
即便固定在欧洲举办,有世界杯和欧洲杯的围追堵截,在仅有的两个寻常赛季中,欧洲人会投入多大的热情与空间?何况每个赛季还有雷打不动的欧冠和欧联。若考虑到商业因素,世俱杯和欧冠或各主流联赛比起来更是相形见绌了。
当然,还有荣誉感。世界杯、欧洲杯有足够的资格压倒一切,那是足球范围内至高无上的国家荣誉。世俱杯?只配得上贻笑大方。
食之无肉,弃之有味
国际足联的努力其实并非毫无底气,世俱杯尽管比不上欧洲顶级俱乐部赛事,但也并非破铜烂铁。当一支球队有机会登峰造极,没人认为最后的桂冠是狗尾续貂。如果没有世俱杯冠军,巴塞罗那就没有六冠王的全满贯霸业。难怪巴萨建议世俱杯增加参赛球队数量,希望欧洲和南美各有8支队伍获得参赛资格。
巴萨对世俱杯的重视同其他豪门争夺世俱杯的欲望如出一辙。原因何在?
尽管从全局来看世俱杯既尴尬又惨淡,但对欧洲豪门而言,世俱杯是名利双收的平台,成就冠军的冠军总比优哉游哉的季前热身赛更具号召力,展示实力、扩大影响自然不在话下。此外,近年来皇马、巴萨、拜仁等豪门剑指世俱杯冠军的势头愈燃愈烈。同为欧冠冠军,别家拿了,自己没拿,多丢人!
南美球队也是一样。虽然近年来无法和欧洲豪门抗衡,南美强队都希望借助世俱杯推销自己,抬高身价。2011年,巴塞罗那在决赛中4比0大胜巴西桑托斯,那场比赛是梅西与横空出世的内马尔之间的对话,赛前就被炒作为内马尔在准新东家面前的首演。虽然过程不够惊艳,但阻止不了内马尔在2013年以高价卖到西班牙。
在中国,球迷对于世俱杯更是情有独钟。中超球队广州恒大在2013年和2015年参加过两次世俱杯,都获得了第四名和不错的关注度。2015年广州恒大与巴塞罗那的世俱杯比赛直播占据同时段收视率第一,超过了当时的热播剧《芈月传》。马云领导的阿里巴巴集团成为2015年到2022年的世俱杯独家冠名赞助商。
倘若未来世俱杯真有32支球队参加,以世俱杯举办前4个赛季各大洲冠军俱乐部作为入围球队的话,亚洲4队可能是:广州恒大、阿尔艾因、全北现代、西悉尼流浪者。恒大有望跟皇马、巴萨、马竞、尤文、拜仁、曼城、切尔西和河床等豪门展开对话。中超球队不断增强的竞争力和中国商家进军国际足坛的信心,都拉近了中国球迷与世俱杯的距离。世俱杯也寄托了中国足球与世界足球交流的强烈欲望,这一点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