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语言,作为小说的灵魂,是能突出作者创作独特风格的关键要素,是小说的艺术魅力所在。欧内斯特·海明威,这位20世纪美国文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以其简洁、朴实、细腻、含蓄的语言风格创作了许多传世佳作,影响深远。本文将探讨海明威的语言艺术特色,以帮助大家了解其小说的深刻内涵,并为国人的文学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欧内斯特·海明威 语言 小说
引言
欧内斯特·海明威,这位创作了《老人与海》、《丧钟为谁鸣》、《永别了,武器》、《太阳照常升起》等等脍炙人口的世界文学经典的美国小说巨匠,不仅在作品中呈现出不一般的思想艺术和审美艺术造诣,而且在语言艺术上的成就也是可圈可点。他的语言风格独树一帜,简洁而不失细腻,朴实中透着含蓄,由于他开创了新一代文风,精通现代叙事艺术,被授予了诺贝尔文学奖。毫不夸张地说,海明威对于整个世界文学发展的推进功不可没,因此十分有必要对其语言艺术魅力进行探究,为我国的文学创作和语言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 简洁而不失细腻的语言兼具直观性和物象性
1 简洁细腻
语言简洁凝练是海明威小说的一大特色,这种语言艺术风格源于他个人的经历,他在一战时期做过驻欧战地记者,常用简洁紧凑的语言向国内进行新闻报道。这种经历让他形成了个人独特的语言艺术风格,用简洁平实,不加修饰、不经雕琢却十分细腻的语言让人们在具有直观性和可视性的画面中体验真实。在海明威的作品里,你找不到华丽的辞藻、繁冗的笔墨,看到的往往是最简单、通俗、易懂的词句来表达复杂的意思。他极少使用形容词、副词和复杂的从句,反对过分讲究修辞,总是凭借名词的准确和动词的生动运用以及短句、简单句、and等连词并列简单句来勾勒出真实的画面。比如《老人与海》本可以洋洋洒洒地被写成一部厚厚的小说,但却仅以区区两千多字成为了简洁细腻的传世经典,在这当中,海明威仅仅使用了一系列的动词、名词、和简单句式,便给我们呈现出老人在海上如何制服大马林鱼那幅惊心动魄的画面,让人犹如身历其境。
2 直观性
海明威的语言看似简单,但却极具直观性,让人不仅能产生一种视觉感染,还会有一种心灵的冲击碰撞。这种直观性的语言可以说是海明威文学创作上的一种突破,通过语言文字的直观性表达,真实的场景能得以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地体现,文字中蕴含的内涵能得以更为丰富且自然地流露,从而给读者带来强烈的震撼。直观性的语言在《老人与海》中尤为典型,不仅在上文提到的情节里一系列短句的运用中得以体现,还在老人与黑人小伙比拼腕力的场景描述里,以不加标点、不做停顿的长句来进行表现,从而直观地展现出那种紧张刺激的场面,让读者甚至能切身体会到主人公当时的状态,感受到老人在海上坚持不懈地与大马林鱼搏斗一昼夜的精疲力竭,和拼尽全力与人掰手腕后肌肉酸痛的疲累。
3 物象性
海明威作品语言艺术的魅力还在于,他不是通过很多艺术家和文学家所崇尚的抽象表达来描绘事物,而是凭着个人的直觉、感官、体会来对事物的细节,如颜色、形态、声音等进行细述,用可视性的语言来真真切切地呈现清晰的物象,充分调动读者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直接去感触语言文字勾勒的画面,引领读者思考和感悟,从全新的角度感知生命和周遭的世界,并大大缩短了读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产生一种真实的视觉感受和情感上的共鸣。语言的可视性越高,物象便会越清晰地摆在读者面前。例如,海明威的另一力作: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当中,可视性的语言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故事里的场景。对草原、大鸟等事物的可视性刻画,将读者带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似乎抬头便能望见展翅高飞的大鸟。如此清晰的物象呈现,令人遐想不断。再如《永别了,武器》的开头,“河床里有鹅卵石和大圆石头,在阳光下又干又白,河水清澈,河流湍急,深处一泓蔚蓝……树叶给威风吹得纷纷掉坠,士兵们开过之后,路上白晃晃,空空荡荡,只剩一片落叶。”这一连串可视性的描述,物象性极高,首先给读者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而这种宁静却被经过的部队打破,接着让读者似乎能亲眼看到主人公平静的生活即将被打破,悲剧正悄悄上演的另外一个场面,这种高度物象性的语言表达成功地渲染了一种身处其中的氛围。
二 朴实简单的语言中透着含蓄性和象征性
1 朴实简单
海明威作品语言看似朴实简单,却蕴藏着语言当中的口语艺术、省略艺术、简单词句的重复艺术,这也是他的小说能通俗易懂、广受欢迎的原因。这种清新朴素、生动明快的语言艺术净化了当时盛行的繁冗文风,使他成为文坛上划时代的标杆。
(1)口语艺术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书面语比口语更加规范,更加艺术和高雅,因此是文学作品的必然选择,否则就会显得粗俗、低劣。然而海明威却不愿墨守成规,他大胆地在作品中使用口语、俗语,甚至俚语和粗话。由于口语具有流动性、活跃性和生动性,节奏鲜明,贴近生活,贴近普通大众,能真实表达个人的看法和内心感受,更能激起每一个读者,无论学识深浅与否内心的共鸣。当口语艺术被运用到了文学创作当中,无疑是增添了一份生命力,通过简单的人物对白,小说中的一个个人物就被活脱脱地勾画了出来,他们的形象、性格和心理状态被描绘得更加鲜明。无论在《杀人者》中的“What the hell?”和“To the hell with the clock.”,还是《弗朗西斯·麦康伯短暂的幸福生活》中的主人公咒骂偷情的妻子“You are a bitch.”,我们都可以看到口语艺术所展现的一种真实和深刻,这是书面语远远无法比拟的。
(2)省略艺术
海明威的语言朴实简单还体现在他对语言省略艺术的娴熟运用。他通过省略给读者带来悬念,诱使读者陷入一种无法自拔的好奇中,激发读者的兴趣和思考。省略运用最多的是在人物对话中。在他的作品中,很多对话都加入了省略,甚至省略了指明说话人是谁,因而营造出独特的听觉感受,增强了对话的表达效果和丰富的画面感。各种人称表面上虽被省去,但却巧妙地隐匿在上下文当中,不但使读者细读后便很快能理清人物间的关系,而且大大增强了口语真实性、感染力和艺术效果,避免了过多的不必要的解释和赘述,让读者犹如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故事中人物的喜怒悲哀。例如《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和《白象似的群山》中的对话,大都采用了这种省略。 (3)简单词句的重复艺术
海明威在语言的安排上,还喜欢使用简单词句的重复,尤其是在描写人物对话和心理独白的时候。他的这种简单词句重复,并不是一种让人觉得累赘、啰嗦的反复,不会令人觉得造作而反感,他巧妙地,而且仿佛是在无意识地去把这种看似简单的重复提升到一种艺术的境界,让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活动得以充分地体现,给人一种意想不到的共鸣,强化了普通文学作品所缺乏的真实感,令读者感同身受。最为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白象似的群山》,这本小说里大部分都是人物对话。当女主人公让那个男人别再说下去时,说了一句:“那就请你,请你,求你,求你,求求你,求求你,千万求求你,不要再讲了,好吗?”这连续7次对一个词语的重复非常直白地向读者表明了姑娘当时厌烦复杂的情绪。另外在《永别了,武器》的最后,当亨利在医院焦急地等候凯瑟琳的消息时,“她死了可怎么办?她不能死”这一内心独白重复了十多次,这种重复的语言艺术手法将主人公当时心里的痛苦、焦急、恐慌和绝望刻画得入木三分,达到了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2 含蓄性
海明威从不会在作品中对故事的情节进行过多的渲染、解释和讲大道理式的陈述,从不会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看法,而是含蓄地以简单客观的描述让读者自己去感悟和体会。提到海明威作品语言的含蓄性,就不得不说说他的“冰山原则”,即创作就是一座冰山,八分之一在海面上,只需要作者用简洁、直观、可视化的语言完整、客观、真实地对内容进行表述;而浸在海里的八分之七是深层次的表达,需要读者通过那八分之一的表层结构的理解去体味、探究,从而留给读者足够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去细细品味。他的这种含蓄表达比起直抒胸臆来要深刻得多。大家不妨看看小说《十个印第安人》。当中对男主人公发现女友移情别恋时内心感受的语言表达堪称是海明威含蓄性语言艺术的典型代表。小说中描摹了一系列场景:夜里林中风声,湖面水声,第二天早上的狂风,湖水涨潮等等来烘托一句简单的内心独白“我的心碎了”。这种通过景物描写加上内心的刻画含蓄地表现出那种失恋的落寞和伤心欲绝,这比起长篇累牍地大段心理描写对读者的感官和心理震撼要强许多。这种表达手法后来还被运用到了电影中。难怪德国作家棱茨曾经说,海明威通过无动于衷而达到激动,通过不加解释而达到释怀,通过疏远的冷漠而得到关怀。
3 象征性
海明威除了巧妙地使用了承载丰富内涵却简洁浅显的语言,还通过赋予人、动植物、大自然以象征意义,来将源于生活的普通写作题材变得富有深厚的思想内涵,耐人寻味。可以说他对象征的运用拿捏得当,恰到好处,既很好地烘托了气氛,又妥当地揭示了人物的鲜明个性,还切实有效地服务了故事的主题。他的语言象征性在《老人与海》中得以充分的体现,区区几字千不但生动描述了一个老人在海上捕鱼斗鲨的故事,而且还赋予了当中的每一个事物深刻的象征意义,使其成为一部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传世经典。老人圣提亚哥象征着人类,历经沧桑磨难却坚毅勇敢,是海明威笔下的“硬汉”代表;大海象征着人生舞台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境界,大海是美丽诗意的,但却变化莫测,光鲜的外表下可能暗流涌动、危机四伏;大马林鱼象征着人生美好追求;鲨鱼象征着恶势力;男孩象征未来;老人接连梦到狮子象征着对力量的追求;老人与鲨搏斗象征着不屈从与命运,敢于拼搏斗争的精神。另外在其他作品中,象征手法的运用随处可见,例如在《永别了,武器》中高山象征着生命和和平;平原象征着战争和死亡;雨和雪象征厄运的来临;阳光则象征幸福美好。还有《白象似的群山》中群山象征着家庭幸福;白象则象征着稀有和昂贵。《乞力马扎罗的雪》中豹子秃鹫等象征着逼近的死亡。《雨中的猫》中,猫象征着女主人公和孩子;雨象征着丈夫的冷漠和爱情的消亡等等。
海明威正是凭借着丰富的象征手法,将作品中语言的艺术魅力推到了顶峰。他在塑造艺术形象的同时,将强烈的思想情感和深刻的人生道理都蕴含于故事情节中,彻底地赋予了作品生命力。
结语
综上所述,海明威的作品语言简洁细腻,有直观性和物象性,用语虽然朴实简单,却富含口语艺术、省略艺术和重复艺术,质朴的言语背后充满了含蓄和象征,这些成为了一代文坛巨匠独树一帜的语言艺术魅力,即简洁而不失细腻,朴实中透着含蓄。这种语言艺术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将会世界语言艺术的一笔财富,值得我们孜孜不倦地去研究和学习。
参考文献:
[1] 高和顺:《海明威小说语言艺术探析》,《山东文学》, 2008年第8期。
[2] 张薇:《叙述学视野中的海明威小说的对话艺术》,《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3期。
[3] 张林栋:《海明威的语言艺术观》,《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4] 约翰·罗斯金:《海明威评论集》,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
(彭静,重庆理工大学语言学院讲师)
关键词:欧内斯特·海明威 语言 小说
引言
欧内斯特·海明威,这位创作了《老人与海》、《丧钟为谁鸣》、《永别了,武器》、《太阳照常升起》等等脍炙人口的世界文学经典的美国小说巨匠,不仅在作品中呈现出不一般的思想艺术和审美艺术造诣,而且在语言艺术上的成就也是可圈可点。他的语言风格独树一帜,简洁而不失细腻,朴实中透着含蓄,由于他开创了新一代文风,精通现代叙事艺术,被授予了诺贝尔文学奖。毫不夸张地说,海明威对于整个世界文学发展的推进功不可没,因此十分有必要对其语言艺术魅力进行探究,为我国的文学创作和语言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 简洁而不失细腻的语言兼具直观性和物象性
1 简洁细腻
语言简洁凝练是海明威小说的一大特色,这种语言艺术风格源于他个人的经历,他在一战时期做过驻欧战地记者,常用简洁紧凑的语言向国内进行新闻报道。这种经历让他形成了个人独特的语言艺术风格,用简洁平实,不加修饰、不经雕琢却十分细腻的语言让人们在具有直观性和可视性的画面中体验真实。在海明威的作品里,你找不到华丽的辞藻、繁冗的笔墨,看到的往往是最简单、通俗、易懂的词句来表达复杂的意思。他极少使用形容词、副词和复杂的从句,反对过分讲究修辞,总是凭借名词的准确和动词的生动运用以及短句、简单句、and等连词并列简单句来勾勒出真实的画面。比如《老人与海》本可以洋洋洒洒地被写成一部厚厚的小说,但却仅以区区两千多字成为了简洁细腻的传世经典,在这当中,海明威仅仅使用了一系列的动词、名词、和简单句式,便给我们呈现出老人在海上如何制服大马林鱼那幅惊心动魄的画面,让人犹如身历其境。
2 直观性
海明威的语言看似简单,但却极具直观性,让人不仅能产生一种视觉感染,还会有一种心灵的冲击碰撞。这种直观性的语言可以说是海明威文学创作上的一种突破,通过语言文字的直观性表达,真实的场景能得以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地体现,文字中蕴含的内涵能得以更为丰富且自然地流露,从而给读者带来强烈的震撼。直观性的语言在《老人与海》中尤为典型,不仅在上文提到的情节里一系列短句的运用中得以体现,还在老人与黑人小伙比拼腕力的场景描述里,以不加标点、不做停顿的长句来进行表现,从而直观地展现出那种紧张刺激的场面,让读者甚至能切身体会到主人公当时的状态,感受到老人在海上坚持不懈地与大马林鱼搏斗一昼夜的精疲力竭,和拼尽全力与人掰手腕后肌肉酸痛的疲累。
3 物象性
海明威作品语言艺术的魅力还在于,他不是通过很多艺术家和文学家所崇尚的抽象表达来描绘事物,而是凭着个人的直觉、感官、体会来对事物的细节,如颜色、形态、声音等进行细述,用可视性的语言来真真切切地呈现清晰的物象,充分调动读者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直接去感触语言文字勾勒的画面,引领读者思考和感悟,从全新的角度感知生命和周遭的世界,并大大缩短了读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产生一种真实的视觉感受和情感上的共鸣。语言的可视性越高,物象便会越清晰地摆在读者面前。例如,海明威的另一力作: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当中,可视性的语言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故事里的场景。对草原、大鸟等事物的可视性刻画,将读者带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似乎抬头便能望见展翅高飞的大鸟。如此清晰的物象呈现,令人遐想不断。再如《永别了,武器》的开头,“河床里有鹅卵石和大圆石头,在阳光下又干又白,河水清澈,河流湍急,深处一泓蔚蓝……树叶给威风吹得纷纷掉坠,士兵们开过之后,路上白晃晃,空空荡荡,只剩一片落叶。”这一连串可视性的描述,物象性极高,首先给读者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而这种宁静却被经过的部队打破,接着让读者似乎能亲眼看到主人公平静的生活即将被打破,悲剧正悄悄上演的另外一个场面,这种高度物象性的语言表达成功地渲染了一种身处其中的氛围。
二 朴实简单的语言中透着含蓄性和象征性
1 朴实简单
海明威作品语言看似朴实简单,却蕴藏着语言当中的口语艺术、省略艺术、简单词句的重复艺术,这也是他的小说能通俗易懂、广受欢迎的原因。这种清新朴素、生动明快的语言艺术净化了当时盛行的繁冗文风,使他成为文坛上划时代的标杆。
(1)口语艺术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书面语比口语更加规范,更加艺术和高雅,因此是文学作品的必然选择,否则就会显得粗俗、低劣。然而海明威却不愿墨守成规,他大胆地在作品中使用口语、俗语,甚至俚语和粗话。由于口语具有流动性、活跃性和生动性,节奏鲜明,贴近生活,贴近普通大众,能真实表达个人的看法和内心感受,更能激起每一个读者,无论学识深浅与否内心的共鸣。当口语艺术被运用到了文学创作当中,无疑是增添了一份生命力,通过简单的人物对白,小说中的一个个人物就被活脱脱地勾画了出来,他们的形象、性格和心理状态被描绘得更加鲜明。无论在《杀人者》中的“What the hell?”和“To the hell with the clock.”,还是《弗朗西斯·麦康伯短暂的幸福生活》中的主人公咒骂偷情的妻子“You are a bitch.”,我们都可以看到口语艺术所展现的一种真实和深刻,这是书面语远远无法比拟的。
(2)省略艺术
海明威的语言朴实简单还体现在他对语言省略艺术的娴熟运用。他通过省略给读者带来悬念,诱使读者陷入一种无法自拔的好奇中,激发读者的兴趣和思考。省略运用最多的是在人物对话中。在他的作品中,很多对话都加入了省略,甚至省略了指明说话人是谁,因而营造出独特的听觉感受,增强了对话的表达效果和丰富的画面感。各种人称表面上虽被省去,但却巧妙地隐匿在上下文当中,不但使读者细读后便很快能理清人物间的关系,而且大大增强了口语真实性、感染力和艺术效果,避免了过多的不必要的解释和赘述,让读者犹如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故事中人物的喜怒悲哀。例如《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和《白象似的群山》中的对话,大都采用了这种省略。 (3)简单词句的重复艺术
海明威在语言的安排上,还喜欢使用简单词句的重复,尤其是在描写人物对话和心理独白的时候。他的这种简单词句重复,并不是一种让人觉得累赘、啰嗦的反复,不会令人觉得造作而反感,他巧妙地,而且仿佛是在无意识地去把这种看似简单的重复提升到一种艺术的境界,让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活动得以充分地体现,给人一种意想不到的共鸣,强化了普通文学作品所缺乏的真实感,令读者感同身受。最为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白象似的群山》,这本小说里大部分都是人物对话。当女主人公让那个男人别再说下去时,说了一句:“那就请你,请你,求你,求你,求求你,求求你,千万求求你,不要再讲了,好吗?”这连续7次对一个词语的重复非常直白地向读者表明了姑娘当时厌烦复杂的情绪。另外在《永别了,武器》的最后,当亨利在医院焦急地等候凯瑟琳的消息时,“她死了可怎么办?她不能死”这一内心独白重复了十多次,这种重复的语言艺术手法将主人公当时心里的痛苦、焦急、恐慌和绝望刻画得入木三分,达到了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2 含蓄性
海明威从不会在作品中对故事的情节进行过多的渲染、解释和讲大道理式的陈述,从不会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看法,而是含蓄地以简单客观的描述让读者自己去感悟和体会。提到海明威作品语言的含蓄性,就不得不说说他的“冰山原则”,即创作就是一座冰山,八分之一在海面上,只需要作者用简洁、直观、可视化的语言完整、客观、真实地对内容进行表述;而浸在海里的八分之七是深层次的表达,需要读者通过那八分之一的表层结构的理解去体味、探究,从而留给读者足够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去细细品味。他的这种含蓄表达比起直抒胸臆来要深刻得多。大家不妨看看小说《十个印第安人》。当中对男主人公发现女友移情别恋时内心感受的语言表达堪称是海明威含蓄性语言艺术的典型代表。小说中描摹了一系列场景:夜里林中风声,湖面水声,第二天早上的狂风,湖水涨潮等等来烘托一句简单的内心独白“我的心碎了”。这种通过景物描写加上内心的刻画含蓄地表现出那种失恋的落寞和伤心欲绝,这比起长篇累牍地大段心理描写对读者的感官和心理震撼要强许多。这种表达手法后来还被运用到了电影中。难怪德国作家棱茨曾经说,海明威通过无动于衷而达到激动,通过不加解释而达到释怀,通过疏远的冷漠而得到关怀。
3 象征性
海明威除了巧妙地使用了承载丰富内涵却简洁浅显的语言,还通过赋予人、动植物、大自然以象征意义,来将源于生活的普通写作题材变得富有深厚的思想内涵,耐人寻味。可以说他对象征的运用拿捏得当,恰到好处,既很好地烘托了气氛,又妥当地揭示了人物的鲜明个性,还切实有效地服务了故事的主题。他的语言象征性在《老人与海》中得以充分的体现,区区几字千不但生动描述了一个老人在海上捕鱼斗鲨的故事,而且还赋予了当中的每一个事物深刻的象征意义,使其成为一部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传世经典。老人圣提亚哥象征着人类,历经沧桑磨难却坚毅勇敢,是海明威笔下的“硬汉”代表;大海象征着人生舞台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境界,大海是美丽诗意的,但却变化莫测,光鲜的外表下可能暗流涌动、危机四伏;大马林鱼象征着人生美好追求;鲨鱼象征着恶势力;男孩象征未来;老人接连梦到狮子象征着对力量的追求;老人与鲨搏斗象征着不屈从与命运,敢于拼搏斗争的精神。另外在其他作品中,象征手法的运用随处可见,例如在《永别了,武器》中高山象征着生命和和平;平原象征着战争和死亡;雨和雪象征厄运的来临;阳光则象征幸福美好。还有《白象似的群山》中群山象征着家庭幸福;白象则象征着稀有和昂贵。《乞力马扎罗的雪》中豹子秃鹫等象征着逼近的死亡。《雨中的猫》中,猫象征着女主人公和孩子;雨象征着丈夫的冷漠和爱情的消亡等等。
海明威正是凭借着丰富的象征手法,将作品中语言的艺术魅力推到了顶峰。他在塑造艺术形象的同时,将强烈的思想情感和深刻的人生道理都蕴含于故事情节中,彻底地赋予了作品生命力。
结语
综上所述,海明威的作品语言简洁细腻,有直观性和物象性,用语虽然朴实简单,却富含口语艺术、省略艺术和重复艺术,质朴的言语背后充满了含蓄和象征,这些成为了一代文坛巨匠独树一帜的语言艺术魅力,即简洁而不失细腻,朴实中透着含蓄。这种语言艺术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将会世界语言艺术的一笔财富,值得我们孜孜不倦地去研究和学习。
参考文献:
[1] 高和顺:《海明威小说语言艺术探析》,《山东文学》, 2008年第8期。
[2] 张薇:《叙述学视野中的海明威小说的对话艺术》,《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3期。
[3] 张林栋:《海明威的语言艺术观》,《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4] 约翰·罗斯金:《海明威评论集》,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
(彭静,重庆理工大学语言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