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与中国“画”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uf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时代变更,创作工具及观念的变化,许多画家开始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但中国画的创新发展,离不开“中国”画与中国“画”两个方面。“中国”画离不开中国传统的笔墨精神;中国“画”则是加入了西方绘画技巧,注重对画面造型的创造性表达。工笔花鸟画因历代大师辈出,及其表达内容的狭窄性,难以突破传统的局限,而张静伯的写意花鸟画较好地诠释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传承与其在新时代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画 中国“画” 张静伯 写意花鸟画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瑰宝,但世易时移,时代变更,工具变化,观念的转变,是毫无改变的保留,还是保存其内核并深入创新发展之?当代艺术大师对中国画的创新发展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国际瞩目。事实证明,中国绘画的出路必须是中国“画”,更是“中国”画。其一中国“画”是指西方绘画理论的应用、对物象形体的掌握及其主客观介入程度;其二,“中国”画关乎中国传统笔墨精神、绘画工具及绘画技巧,更重要的是画面所创之境及所表之情的探究。中国画是传统的,如果仅从形式上走中西结合的道路将会无所作为;而对传统绘画精神的固守和发扬,需要将传统技法与现代表达方式相结合,才能将中西艺术观念融为一体,实现中国画真正的传承与创新。
  当代中国画如何在“似”与“不似”之间取舍,如何突破东方与西方绘画理念的矛盾瓶颈?下面本文将对张静伯所绘之景与所述之境进行详细论述。
  一 张静伯的艺术历程
  张静伯,1952年出生于河北省遵化县一个平凡的农村家庭,曾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后考入河北工艺美术学校,进入天津美术学院,学习雕塑、版画,在雕塑、油画、水粉及版画、连环画等画种取得很高的成就,新时期专攻中国画。张静伯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2004年被任命为河北大学工艺美术学院院长,2005年兼任河北美术研究所所长。2006年9月当选河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被文化部首届国际投资与收藏博览会组委会评为“当代最具收藏潜力的艺术家”。
  近三十多年来,张静伯潜心研究中国画,寻找当代水墨画的创新突破点。“他是目前为止把工笔与写意、水墨和水粉加以巧妙结合的第一人。”
  二 中国画之“中国”画与中国“画”
  1 中国画的“形神”论
  中国画最重要的精神内核是“形神论”。东晋顾恺之在《摹拓妙法》中强调以形写神,是指画家在反映客观现实时,不仅追求外在形象的逼真,还应追求内在精神本质的酷似。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指出“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但自唐后,司空图主张“离形得似”,苏轼则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中国历史上对于中国画评判的标尺,从形神兼备到后期尤其是清代,随着“写意”思潮兴起,则是贬“形”褒“神”。进入现当代,由于西方绘画理论的冲击,对于中国画的发展,大师齐白石主张“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而徐悲鸿则认为,“写实的深刻与浅薄”才是衡量绘画(含中国画)的标准。
  各种思潮频现,中国画一度陷入迷茫,进入低谷期,却也引起更多学者画家的关注,展开了对中国画学的论坛及对中国画的积极探索。例如,近代赵无极的成功在于以中国山水画的要素融入西方的风景画中;梁铨的成功在于将中国画中的“线”与“墨”彻底解放出来,创造了具有中国传统绘画内核的抽象艺术;徐葆欣山水艺术的可贵之处,在于泼彩泼墨中仍不失笔墨的根本。
  综上所述,对中国画的传承创作上,需“形神具备”,对“中国”画与中国“画”精神内核的思考及其关系的处理是关键所在。同时,传统中国画大致分写意画与工笔画。写意画尤其山水画形式多样,具有出世文化,最能代表“中国”画的精神;而工笔花鸟画是入世文化,入世则求俗,造型上更求形似,更符合中国“画”的特点。且自古花鸟画大师辈出,在绘制技法上程式化,难以超越。但如果将西方绘画的写实传统融入中国绘画自身的写实传统中,恰能够为中国工笔花鸟画带来新鲜的血液。但简单的拿来主义能够做到形似,却无法体现中国传统艺术的神似,对传统中国画的探索,如何突破工笔画变革瓶颈,并为其注入新的活力?
  2 所绘之景——中国“画”
  张静伯被看做“全能型”画家,他学过版画、雕塑,教过色彩和素描,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连环画都曾涉足。也正因此,使他在各个画种之间能够游刃有余。例如,油画中光与色的理解、版画的肌理制作和对画面黑白布局的经营、雕塑中对物体严谨的造型及空间感的塑造、对不同物体质感的把握、水粉画对白粉的应用技巧和色彩调子微妙关系的把握等,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他的水墨画。
  中国传统绘画,采用散点透视,讲究艺术的真实;而西方绘画理论在透视与构图上讲求焦点透视,追求现实的真实。张静伯认为:“西画追求三度空间,但我觉得中国画这样追求不合适,但又不能没有,两度半是不是刚好。”因此,前景的花鸟他采用写实造型,但背景的用色与用墨,则不受光线、空间的影响,采用抽象中国画意味的铺陈,使得整体画面有一定光感和空间感,但又不是完全的三维立体,形成所谓“两度半的空间感”,但观者对绘画情境的联想所产生的幻境,则构成了另类的三维时空。
  挖掘传统中带有普世价值的事物,使其以自觉的形态出现并发展。不悖于传统又有世界性的张力,是工笔画独特的品质,它为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精华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提供了实质性的内容。张静伯从自身经历出发,三十多年来对中国画进行探索。他博取诸家之长,将其他画种的绘画经验深层交叉后的技法创新,作为创作中国画的养分。他把中西绘画技法有机结合,通过画面上工笔与写意、虚与实、颜色与线条、收与放、平面的中国画与立体的雕塑、西画等诸多矛盾的制造,将抽象的因素与严谨的造型进行融合,并置在画面中,创造了画面的一种故事性和情节性,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化艺术语言。
  3 所创之境——“中国”画
  中国画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形写神”,即充分运用笔墨的威力表达出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对意境的创造。”“中国”画——所创之境的表现主要用线、墨、色的和谐处理、画面整体构成、肌理及色彩几个方面。   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中,将对墨色的应用分为:焦、浓、重、淡、清,通过水墨在宣纸上的晕染,构成了极为丰富而细微的墨色变化,使观赏者获得丰富的色彩感觉。但中国传统画绘制过程忌用粉,尤其是白粉,因为粉色颜料的不透明性能够削弱水墨材质的透明及其黑色的表现力。张静伯借鉴“岭南画派”的“撞水撞粉”法,同时又融汇水粉画色彩特性,首先在纸的背面泼墨粉,弱化了白粉的覆盖力,也使画面笼罩在一个统一的色调中,变得柔和,同时也不失墨色的厚重感。“画家把白粉看得和水墨同样重要,在他手里,忽隐忽现的白粉使画面变得协调。”
  在画面整体构成上,张静伯讲求虚实处理,对立统一。例如,《枝头小鸟之四》前景花鸟等实体造型生动,用传统的线描勾出并辅以简单的色彩,以求其真。背景是大面积的浓淡墨渲染,乘墨尚未干,在相关位置复以色彩或更浓之墨,以增加层次。由于宣纸的洇化作用,水、色、粉、墨相互融合,色彩更为斑斓、丰富,如梦似幻,气韵生动,形成了浑然天成、墨色淋漓的美感。最后,大胆落笔,细心收拾。将大自然浑厚繁盛气象演变成沉积深厚或轻洒飘逸的笔墨世界。张静伯还对中国古代洞穴壁画的色彩进行了研究,并将斑斑驳驳的肌理应用到绘画中,肌理效果在画面的呈现,增加了水墨画中的层次,使画面变得深厚而丰富,从而更耐看。其画面大块的墨色与抽象的粉白点粉,斑驳陆离的肌理与高度形似的花鸟动态、写意与工笔形成有意味的比较,花鸟之实与作为背景物象的虚以及背景本身局部之间的强烈反差,偶然感性的制作与理性的绘制相得益彰。“画家紧紧抓住中国画的精神实质和核心内容,大胆开创工笔表现与大写意之界限,又巧妙地将二者融为一体。”
  张静伯在色彩及构图上也是独具匠心的。用厚重的水墨黑色表现密不透风的重压感,而留白和白粉大胆使用给人带来疏可走马的豁然开朗或白驹过隙般凄美的生命感叹与审美感受;推敲细节的耐人咀嚼,色彩与水墨相得益彰,简约、疏淡,不求繁盛,不事铺张。而总体调子又让人联想到古代壁画,将人的思绪带回唐宋辽金,观赏者会立时“品出一种苦涩、孤独、伤感与怀旧的情调,也自然而然地被引入一种萧疏、凄美的境界。”观其画面远近呼应,“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虚处为实,实处为虚,实为中国之天地精神“无往不复”的涵泳体味。张静伯将其个性、气质、学养、阅历、观念及时代等因素融汇到他的画面中,强调了画面的整体感受,具体的花鸟或者人物造型,居于从属位置。在作品中,他把主体与背景融为一体,营造出气韵生动,具有诗一般意境的氛围。“作品充满清新浓郁的诗意,也反映画家宽广深邃的文化眼光和关怀自然生命的人文情怀。”
  张静伯写意花鸟画,不仅仅停留于技术表面,也是对花鸟人格化的写照,算是从具象的“形”到抽象的“神”的飞跃。“形式之最后与最深的作用,在它能进一步引人‘由美入真’,探入生命节奏的核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自然的魅力能融入人的心境,张静伯写意花鸟画,有中国水墨本色,同时又是富有个性的一种新绘画尝试,较好诠释了他对中国画融合创新发展的理解,同时表达了其当代艺术观念和审美趣味。
  三 结语
  黄宾虹云:“笔墨常变,笔墨精神不变。”我们的笔墨也当保持传统中国画的笔墨特色,随着我们所处的时代推陈出新,创造出形神兼备的新中国画。中国画是中国“画”更是“中国”画,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标准“天人合一”,而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捷,心态上多了份躁动少了份宁静。张静伯在写意花鸟画作品中将抽象与具象,表现与再现自然地糅合在一起,创作了气韵生动的绘画空间。张静伯用中国传统的笔墨技法,加入现代绘画技法,表达了当代人“情感空间”的苦涩、孤独、怀旧、迷茫的意境。“你的作品是否有内涵,是否打动人,这才是作品的最高境界。”张静伯在反复实践,不断探索中,用他的方式诠释了他对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建融:《中国画的传统与二十一世纪:长风论坛演讲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2] 裴超:《张静伯——我要给中国画注入新活力》,《时尚北京》,2012年第8期。
  [3] 华天雪:《徐悲鸿的中国画改良》,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年版。
  [4] 贠东鸣:《张静伯站在抽象和具象的边缘》,《河北画报》,2006年第10期。
  [5] 肖鹰:《中西艺术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 郎绍君:《情境花鸟——看张静伯的画》,《中国美术馆》,2012年第7期。
  [7] 曹静、辛雄飞:《解读张静伯先生绘画的人文情怀及艺术品格》,《芒种》,2013年第14期。
  [8] 贾方舟:《张静伯先生画集序言》,《艺术市场》,2006年第9期。
  [9] 张静伯:《自序——我的艺术行旅》,新浪博客,2007年4月29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13f24e0100086q.html.
  [10] 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二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1] 张静伯:《给观者留下想像空间》,新浪博客,2006年10月14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13f24e010005nh.html.
  (李莉,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摘要 欧·亨利是美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家,其作品多描写美国社会底层的百姓生活,从不同角度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颂扬了百姓的真诚、英勇就义的精神。欧·亨利短篇小说的主题可以归为两大类,即讴歌小人物的真善美和批判违反人性的假丑恶,作者在这些小人物的身上,探索着人性向善的一面。本文对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予以分析,以期能够更加透彻地了解欧·亨利的小说主题。  关键词:欧·亨利 小人物 真善美 主题
期刊
摘要 作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典型和杰出代表,简·奥斯丁的写作视角一直立足于中产阶级人群的生活。《理智与情感》描写的正是乡绅和淑女们的爱情和生活故事,看似狭窄的写作视野和普通的创作视角却蕴藏了简·奥斯丁对女性自由的呐喊,对幸福婚姻观的独到见解,正是这平凡故事中孕育的伟大思想,使得《理智与情感》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关键词:《理智与情感》 梦想 现实 矛盾抉择  一 男权制滋生的女
期刊
摘要 《欲望号街车》是田纳西·威廉斯的代表性作品,一直以来深受人们喜爱。本文从文学审美维度的实用说和表现说两方面分别阐释了作者的创作动机、创作欲望及女主人公的“欲望”。《欲望号街车》的主题可以概括为没有欲望的“欲望”,是文学创作中社会理性和人文关怀张力矛盾和悖论的一种体现。  关键词:《欲望号街车》 欲望 解读 社会 人文  引言  《欲望号街车》是田纳西·威廉斯倾力打造的一部优秀文学作品,在这部
期刊
摘要 由于中西方在文化传统、政治、哲学、宗教方面都具有着明显差异,因此在中国与英美文学作品创作中的女性形象塑造方面也会体现出不同。本文提出了西方文学中女性形象与中国女性形象在是否遵从自身情感与是否具备自强意识两个方面的差异,并从《简·爱》和《红楼梦》中的简·爱与林黛玉的比较入手,对这种差异做出了论证。  关键词:中国 英美文学 女性形象 比较 差异  无论是中国还是英美文学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都具有
期刊
摘要 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是当代最杰出的阿拉伯诗人、理论家和思想家,曾获得马其顿金冠诗歌奖、诺尼诺诗歌奖、布鲁赛尔文学奖、土耳其希克梅特文学奖、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等多项国际大奖,是近些年来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阿多尼斯的诗歌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其对阿拉伯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洞察和批判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诗人常以背叛者自居,诗歌中充满了质疑的反叛精神;诗人热衷于诗歌语言的锤炼和锻造,追求
期刊
摘要 海明威的作品叙事深沉并时常以壮丽的山水景色作为故事的发生场景,透过海明威的景物描写,能够窥探到他思想内容的深刻。人与自然的关系远不是彼此冲突,而是彼此依存。人只有在对自然的抗争中才能够最终领悟到生存的真谛。  关键词:欧内斯特·海明威 自然情结 隐喻 生存意义  生态伦理固然是晚近兴起的词汇,但其内涵所指却完全可以覆盖以往的经典文学作品。人在和自然世界的互动之中认知、界定自身,萌发出人类特有
期刊
摘要 诸多经典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悲剧都遵循“始乱终弃”这一文学原型,在男女两性爱情中通常以男将女弃和女性的无奈、堕落甚至付出生命代价而告终。女性之所以受到如此爱情困境桎梏,主要是因为其性别所致的生理弱势和天性弱点,以及男权社会的种种藩篱所致。然而,女性仍然可以通过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与成长,社会的教育和引导,以及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来摆脱经济上和精神上对男性的依附,在爱情中实现与男性的人格平等,从
期刊
摘要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生态女性主义者的观点认为“压迫性构架的概念”是男性统治女性和自然的思想本质,同时也是父权制世界观的核心基础。构架认为,男性比女性和自然更为优越,由此认为男性对于女性和自然界的统治是合理的。本文运用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结合《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这一经典文本,对女性与自然之间的统一关系进行分析,揭示父权制社会背景下自然和女性的遭遇,对父权制世界观加
期刊
摘要 清初人文主义思潮是历史上进步思潮的体现之一,资本主义缓慢萌芽和社会制度变革的需求呼唤了一批批思想家和文学家的创新与求变,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文主义文学作品,对后世的创作和人们思想都产生了广阔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从现象、原因背景、代表作品与人物以及影响,层层探讨了人文主义思潮,阐明这种思潮对思想文化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关键词:人文主义 思潮 文学思想 变革求新  一 相关定义与发
期刊
摘要 小说《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老渔夫桑提亚哥是作者海明威精心塑造的悲剧英雄,同时也是作者一生硬汉性格的总结。在《老人与海》中,无论是故事还是人物形象都洋溢着悲剧的味道,主人公意识到了这种悲剧,可是还要继续走下去,这是命运的安排,更是宗教力量在世间的展现。  关键词:欧内斯特·海明威 《老人与海》 悲剧 文学分析  《老人与海》是美国20世纪小说家欧内斯特·海明威所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该小说一经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