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人文主义的文学思潮研究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ami_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清初人文主义思潮是历史上进步思潮的体现之一,资本主义缓慢萌芽和社会制度变革的需求呼唤了一批批思想家和文学家的创新与求变,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文主义文学作品,对后世的创作和人们思想都产生了广阔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从现象、原因背景、代表作品与人物以及影响,层层探讨了人文主义思潮,阐明这种思潮对思想文化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关键词:人文主义 思潮 文学思想 变革求新
  一 相关定义与发展现状
  1 定义与特点
  清初作为封建社会晚期,多种矛盾急剧出现,而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更是深深地震撼了人们的心灵。很多文学家思想家们开始进行深刻而敏锐的思考,如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人,他们对社会历史进行反思,使得学术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此中国学术史上产生了一个新时代,这就是历史上的“人文主义思潮”。而这种思潮最主要的也是体现在文学思潮之上,其特点也是很明显的,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第一是反对君主专制;第二是反对空疏的宋明理学;第三是具有唯物的理气观;第四是具有重视现实的经济思想;第五是具有人性、理欲的唯物观点。此种人文主义思潮既是一种思想潮流,也是在经过对批判理气说思潮的继承之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2 发展状况
  关于其发展现状,主要是体现在各个文学思想家和学派之上,这些思想家和流派的发展,离不开对前代思潮批判性的继承和思考,在此基础上,便重新构建成了与时代背景相结合的人文主义进步思想潮流。我们可以看到,此种思潮的产生与兴起,是随着资本主义萌芽而产生的,一批批人文主义思想家们开始批判封建礼教对自然人性的扭曲和束缚,主要是反对儒学中封建礼制和禁锢人欲的观点。例如,李贽反复肯定和强调人是有私心私欲的,是理所当然的,他认为“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由此看来,当时逐渐发展起来的销售经营权利与市场买卖活动都是合乎情理的。汤显祖虽比李贽年岁稍小,但是对他是极为佩服的,汤显祖的“至情论”是一种跨越生死的境界,不再有界限和阻碍是来自人们内心灵魂最深处的波动,是人性最真实的显露,可说与李贽的观点是异曲而同工。此外,汤显祖的戏剧作品《牡丹亭》,表达了一种世事总为情的理念,肯定了对情感的歌颂与追求,这部作品以丰满个性的人物形象,表现出了“情如厉风狂涛”,“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无论经传圣贤还是名门礼教,又或是人世间的生死之劫,都无法遏制住这种感情,特别生动有力地批判了封建礼制和所谓天理的虚妄的荒谬。又如冯梦龙,在其戏曲、编印小说以及小调中,明确指出他创作的民歌是“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力图借表现男女间的真挚情感,揭露封建礼教的虚伪性。这些优秀的具有人性启蒙的文学作品在社会上不断产生着广袤而深远的影响。
  二 产生的三大背景原因
  1 社会政治因素
  当时的中国处在一个诸多矛盾交织,并且酝酿着巨大变革的阶段,极度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逐渐走到了尽头,闭关锁国的政策也使得国家变得落后于世界,同时民族矛盾也因为血腥野蛮的镇压变得越发激烈,体现到思想上的冲击和由此引发的求变需求则为人文进步思潮提供了生长的环境与土壤,文学家和思想家们的思想与心灵受到了震撼,他们开始反思这种不合理的腐朽专制体制,并提出了变革的设想。而政治方向上的变化还是借助于文学作品与文学创作得以传播和扩散开来,于是便形成了反封建、批判理学的人文主义进步思潮。
  2 经济发展因素
  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那么经济因素又是如何导致这种思潮的形成呢?明末封建社会由于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生活与思想方式,这种经济因素的影响是通过人们价值观念的巨大变革体现出来的。晚明一些思想家,开阔了眼界与格局,他们力求推翻对传统的价值观并提出“义利双行”的全新价值观,如李梦阳就认为商与士是“异术而同心”,正派的商人“虽利而不污”,“虽处货财之场而修高明之行”,至此,重商意识便蜂拥而起了。由此可见,不仅是经济因素导致了进步人文思潮的产生,也在这种思潮的文学作品上有种种体现。
  3 思想文化因素
  当时的思想家们继承了辩证法思想与古代传统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在明中叶之前,理学一统和反正统理学的斗争愈演愈烈,到了明末便突破了固守不变的传统模式。当时萌生了早期的启蒙思想,在封建专制思想摇摇欲坠的同时,近代科学的“西学东渐”和清初三大思想家的“经世致用”思想极大开拓了人们的视野眼界,意志形态发生了急剧转变,人们开始呼吁变革、自由、解放与民主。科学科技著作也应运而生,例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以及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等,都对人们破除封建专制迷信的蛊惑产生了推动作用。当时西方的精神信仰如天主教基督教的渗入也是不可忽视的,东西方在文化、科技开始碰撞、融合、交流和传播。
  三 代表性的文学思想家及其影响
  1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在社会思潮与学术思想的转变中,文学思想潮流也随之发生了明显变化,清初的文学思想也是清初社会思潮的组成部分。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思想家,文学观点虽然不尽相同,并且对文学问题的关注程度也各有差异,但他们都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与效用,抛弃了晚明文学所倡导的自我个性的张扬与解放的理论观点。其中以顾炎武最为突出,他本身是是诗人,也认为“诗本性情”,但在此基础上还强调诗歌创作应“为时”、“为事”而作,因此顾炎武的文学观具有着“经世致用”的特点;而黄宗羲则注意到了文学创作的本质与特性,他强调“诗之道从性情而出”,往往是不平之鸣,所以“诗之道甚大,一人之性情,天下之治乱,皆所藏纳”。王夫之论文学较之顾炎武、黄宗羲更侧重于文学的基本问题,他以哲学家的思维与眼光,对广义的文学与美文学的本质、社会功用的区别,诗的审美特征及其在创作和阅读中的规律乃至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等一系列问题,做了缜密而较为系统的阐述。
  2 对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   清初的这几位学者的思想与理论,作为一种启蒙思潮,直接影响到了文学创作,并且以各种方式或直或曲地渗入到文学作品中。他们反对晚明的自适自娱、张扬个性、崇尚率直浅俗的文学倾向,强调文学的社会功效,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再度提高了诗的地位,或者说是维护了诗的正宗地位,推动了诗风的转变。清代诗的繁荣、批评理论的兴旺和诗话的大量涌现,与之关系极为密切。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他们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论,直接影响到了上层文人的文学创作思维模式,从此戏曲作品的创作逐渐趋于雅正,悲剧与现实意识超越了娱乐享乐的格调,例如康熙朝后期出现的两部传奇杰作《长生殿》和《桃花扇》,题材虽有古今之差异,却都表现着深刻悲沉的历史反思,而且与清初启蒙思潮息息相通。
  四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的代表性文学成果
  《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乾嘉学派的戴震,诗人袁枚,都在各自的文学作品上表现出了人性的复苏与进步性的思想。然而最具代表性意义的还是曹雪芹的《红楼梦》与冯梦龙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1 戴震的反理学主张
  戴震最重要的著作是《孟子字义疏证》,他通过注经的方式阐述了自己的哲学思想与论调,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戴震是把这种争论辨论证得最为透彻的一位学者。《孟子字义疏证》从“理”、“道”与“仁义礼智”的根本哲学意义的角度来反对宋以来的儒家之观点,对宋元理学的“理欲之辨”问题进行了独到的阐述,通过此问题反复的论证与分析,他提出:“其所谓‘理’者,同于酷吏之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这就是进一步揭露程朱理学的残酷及其为专制服务的根本面目,实在相当透彻。
  2 《红楼梦》中对人性的思考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人文主义关注的核心是“人”。曹雪芹的《红楼梦》写出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对人的压迫与毒害,蒙上浓厚的悲剧色彩,在当时的社会背景环境下是非常具有启蒙意义的。贾宝玉这个形象其实有曹雪芹本人的影子。因为曹雪芹塑造贾宝玉这个典型形象时,进行了虚实结合的加工艺术表现手法,所以贾宝玉经历的一切,并不全都是曹雪芹曾经经历的或可能经历的。但是,贾宝玉的性格才情和离经叛道的人物思想,可以说是曹雪芹思想与人格的一部分真实写照,也是18世纪中国社会萌发的人文主义思潮的反映。
  3 冯梦龙的突破性改编
  冯梦龙《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收藏于白话名作《警世通言》之中,改编自宋懋澄的《负侬情传》,在当时是具有突破性意义的,塑造了一个兼具美貌与才华又刚烈正直的杜十娘形象,她一反传统的女性形象,敢于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在被李甲和富家子弟欺骗之后,刚强不屈,最终抱箱投江而亡,全篇结尾充斥着悲剧色彩,但这在当时是极具人文主义色彩的,说明女性开始有了自己的追求与人性的自由,也是对汤显祖“至情”之说的肯定,更是衬托了封建专制礼教的残酷一面。
  五 人文主义的文学思潮对后世的影响与意义
  1 对后世的影响
  明清进步人文主义的文学思潮是时代的产物,是封建社会发展到晚期的结果。这种思潮在文学思想之上,如文学创作观念、文学体裁与创作背景来源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对诗歌、小说、戏曲等多种文学作品产生了启蒙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引发并带来了更多的反思与新的进步思潮产生,如后期的小说批判主义、现实主义思潮等等,随着时间的发展深入,中国大地上的人文主义思潮会继续开拓和演进,愈发深入人心。
  2 同时期的欧洲人文主义思潮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人类社会的进程规律是相通的、同步的,不会因为民族和地域性的差异而相去甚远。同阶段的西方也有类似的人文主义思潮,那就是以但丁、彼得拉克和薄伽丘为代表的“文艺复兴运动”,但其规模远大于清初的人文主义思潮,它与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并称为近代三大思想解放运动。新兴的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来宣传人文精神,使得人们从传统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否定封建神权,主张发挥人的本能,追求人性的解放,并由此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杰作。但同时也过于放大了人的价值,造成了一些如私欲膨胀、拜金享乐的负面效应。总之,回溯相同时段的历史可以看出,中西方思想文化发展是具有某种趋同性的。
  总之,人文主义思潮作为清代进步主义思潮的一部分,不仅继承了前代的思潮,更是引发了后世多种思潮的产生,并将在中国大地上发展与开枝散叶。
  参考文献:
  [1] 李广柏:《中国历史上的人文主义思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2] 宋克夫:《论晚明文学思潮的消歇》,《文学评论》,2004年第2期。
  [3] 鸿泥:《〈李贽全集注〉问世有感》,《文学评论》,2010年第6期。
  [4] 李帆:《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对戴震理欲观的评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5] 刘克敌:《灵光与深度——鲁迅的〈红楼梦〉研究及其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
  [6] 张缵、江宁康:《文艺复兴与早期人文主义思潮的嬗变——意大利文艺复兴经典作品的思想倾向与“市民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赵子卿,扬州大学文学院2013级在读研究生)
其他文献
压地  我离开校门走向社会的时候,我们农村正是生产队时代。那时候就业可没像现在这么费劲,如果是选择回乡务农,你只要扛着一把当时农活儿需要的工具,比如锄头铁锹什么的,走进那生产队的大院,向队长报告一声:“我回来干活儿来了。”其他什么手续也不用,你就是生产队的一名社员了。  刚入社,因受年龄技能甚至资格等因素影响,待遇肯定与老社员有所区别。所谓“待遇”,一是体现在工分上,二是体现在派活儿上。我入社时,
期刊
摘要 《荒野的呼唤》是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的成名作,自其发表之后就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深受人们的喜爱。作者在这部小说中通过对自我存在主义的解读,唤醒人们对于生存意义的思考,同时也生动体现了当人们处于荒谬世界时内心的痛苦和孤独。本文主要通过对杰克·伦敦在《荒野的呼唤》中所体现的对于人性、自然生态、追求自我以及对自由等的分析和探讨,对作者想要在小说中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进行探究。  关键词:《荒
期刊
摘要 欧·亨利是美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家,其作品多描写美国社会底层的百姓生活,从不同角度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颂扬了百姓的真诚、英勇就义的精神。欧·亨利短篇小说的主题可以归为两大类,即讴歌小人物的真善美和批判违反人性的假丑恶,作者在这些小人物的身上,探索着人性向善的一面。本文对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予以分析,以期能够更加透彻地了解欧·亨利的小说主题。  关键词:欧·亨利 小人物 真善美 主题
期刊
摘要 作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典型和杰出代表,简·奥斯丁的写作视角一直立足于中产阶级人群的生活。《理智与情感》描写的正是乡绅和淑女们的爱情和生活故事,看似狭窄的写作视野和普通的创作视角却蕴藏了简·奥斯丁对女性自由的呐喊,对幸福婚姻观的独到见解,正是这平凡故事中孕育的伟大思想,使得《理智与情感》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关键词:《理智与情感》 梦想 现实 矛盾抉择  一 男权制滋生的女
期刊
摘要 《欲望号街车》是田纳西·威廉斯的代表性作品,一直以来深受人们喜爱。本文从文学审美维度的实用说和表现说两方面分别阐释了作者的创作动机、创作欲望及女主人公的“欲望”。《欲望号街车》的主题可以概括为没有欲望的“欲望”,是文学创作中社会理性和人文关怀张力矛盾和悖论的一种体现。  关键词:《欲望号街车》 欲望 解读 社会 人文  引言  《欲望号街车》是田纳西·威廉斯倾力打造的一部优秀文学作品,在这部
期刊
摘要 由于中西方在文化传统、政治、哲学、宗教方面都具有着明显差异,因此在中国与英美文学作品创作中的女性形象塑造方面也会体现出不同。本文提出了西方文学中女性形象与中国女性形象在是否遵从自身情感与是否具备自强意识两个方面的差异,并从《简·爱》和《红楼梦》中的简·爱与林黛玉的比较入手,对这种差异做出了论证。  关键词:中国 英美文学 女性形象 比较 差异  无论是中国还是英美文学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都具有
期刊
摘要 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是当代最杰出的阿拉伯诗人、理论家和思想家,曾获得马其顿金冠诗歌奖、诺尼诺诗歌奖、布鲁赛尔文学奖、土耳其希克梅特文学奖、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等多项国际大奖,是近些年来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阿多尼斯的诗歌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其对阿拉伯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洞察和批判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诗人常以背叛者自居,诗歌中充满了质疑的反叛精神;诗人热衷于诗歌语言的锤炼和锻造,追求
期刊
摘要 海明威的作品叙事深沉并时常以壮丽的山水景色作为故事的发生场景,透过海明威的景物描写,能够窥探到他思想内容的深刻。人与自然的关系远不是彼此冲突,而是彼此依存。人只有在对自然的抗争中才能够最终领悟到生存的真谛。  关键词:欧内斯特·海明威 自然情结 隐喻 生存意义  生态伦理固然是晚近兴起的词汇,但其内涵所指却完全可以覆盖以往的经典文学作品。人在和自然世界的互动之中认知、界定自身,萌发出人类特有
期刊
摘要 诸多经典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悲剧都遵循“始乱终弃”这一文学原型,在男女两性爱情中通常以男将女弃和女性的无奈、堕落甚至付出生命代价而告终。女性之所以受到如此爱情困境桎梏,主要是因为其性别所致的生理弱势和天性弱点,以及男权社会的种种藩篱所致。然而,女性仍然可以通过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与成长,社会的教育和引导,以及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来摆脱经济上和精神上对男性的依附,在爱情中实现与男性的人格平等,从
期刊
摘要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生态女性主义者的观点认为“压迫性构架的概念”是男性统治女性和自然的思想本质,同时也是父权制世界观的核心基础。构架认为,男性比女性和自然更为优越,由此认为男性对于女性和自然界的统治是合理的。本文运用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结合《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这一经典文本,对女性与自然之间的统一关系进行分析,揭示父权制社会背景下自然和女性的遭遇,对父权制世界观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