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资源、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经济得以发展的物质基础。伴随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对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资源短缺问题愈演愈烈且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有关资源与环境的问题倍受社会各界的关注。理论上,国民经济核算逐步向环境经济核算延伸,人们对自然资源和环境认识不断深化,资源环境统计由此产生,且在政府统计中占据一席之地,其重要性不可小觑。
关键词:政府(官方)统计;资源环境统计;资源;环境污染
一、 政府统计之资源环境统计
中国政府统计机构自1952年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整整60年。在此期间,政府统计机构的重要产品也经历了巨大的变迁。从1953年第一份《国民经济计划执行情况的统计公报》的问世,到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的发布,政府统计以数字化的方式,记录了中国经济社会的改革和发展,同时也见证了中国政府统计的转型和功能扩展。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如同中国政府统计一样,量化资源环境问题的资源环境统计在不断前行的道路上艰难跋涉,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寡单薄到厚重丰腴、从夜郎封闭到与国际接轨的一次次跨越。
虽然一直以来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下计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功不可没,但仅仅是从表层去把握一国经济的脉搏而忽视了资源环境对经济的作用,极易让大众片面地认为经济产出仅仅是经济投入的结果而不包括对自然资源环境的利用。这种认识扭曲了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由此统计出来的经济数据存在偏高估计。随着国民经济核算向环境经济核算的延伸,人们对自然资源和环境认识的不断深化,资源环境统计由此产生。
伴随政府统计30年的变化,资源环境统计时至今日可谓判如云泥,非同日而语。从其内容的不断扩充和丰富,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尺璧寸阴的30年间,“资源环境”问题受重视程度的点滴变化。由最早被认为是杞人忧天的笑谈,到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被破坏;自然资源的过度垦殖、过度开采、过度消耗;废物垃圾、放射性物质的四处扩散等问题的频频发生,自然在以另一种方式告诉我们,资源环境问题已迫在眉睫。统计是经济社会进步发展的镜子,资源环境统计几乎可以触摸到资源环境的每一根神经,它的重要性非同寻常。
“资源和环境”名称本身是否存在重复?我们知道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物质条件的总和,它为人类提供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是影响人类生活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从此意义出发,环境应包含空间因素和自然因素两个维度。其中,自然因素主要是指资源。因此,资源是环境所包含的主要内容,一切资源无不存在于环境之中。在这一前提下,我们可以认为环境是一个主概念,资源是一个属概念,两者之间的关系应是从属关系。如果把环境与资源并列起来,也就等于把二者割裂开来,割裂了一个事物的整体,改变了一个事物的完整性,这似乎犯了一个逻辑错误,出现了同义反复。在这里我们把“资源环境”视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把自然资源理解为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可以供人类利用并且表现为各种相互独立的物质和能量。由此出发来探讨其统计范围,看看资源环境统计应该包括什么(需要强调的是,资源照此字面理解应包括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资源、技术资源三大类,但我们这里所指的仅指自然资源)。
二、 资源环境统计的覆盖范围
准确地说一个完整的“资源环境统计”体系应该覆盖自然资源、人类住区资产的现状、社会经济活动和自然现象、活动/现象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环境影响的反应活动等。可将其大体分为三大方面,以我国为例:
1. 自然状况。其统计范围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范围内的国土、山脉、河流、海洋、气候等。数据资料由国家统计局综合司根据相关部门历史资料进行整理和编辑而成。
2. 自然资源。统计范围覆盖全国范围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和湿地资源。数据资料由国家林业局、水利部、国土资源部、国家气象局等相关部门提供。
3. 环境污染及环境保护。统计范围涉及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及治理情况;城市空气质量,废气排放及处理情况;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处理及利用情况、城市生活垃圾清运及处理情况;城市道路交通和区域环境噪声监测情况;造林及自然保护基本情况;地质、地震、海洋、森林灾害及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情况;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等情况。相关资料由环境保护部、林业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海洋局等提供。
三、 资源环境统计的大体脉络
一是自然资源统计。统计的数据大部分是实物数据,其范围是可为人类利用的自然资源,统计重点是资源的数量和空间分布。需要强调的是,其统计范围仅限于已被我国发现或掌握的部分。在自然界中自然资源的数量很多但非常有限,并且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但比较均匀;质量因客观因素的制约存在不同程度的地区差异,因此,自然资源一直处在不断变动中。
二是环境统计。其侧重于生态的平衡,统计重点是环境介质的数量和质量。主要反映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情况(涉及保护、管理及自身建设3方面)。环境污染情况关注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废气排放、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是否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情况主要描述城市空气质量如何?污染及破坏事故的发生频度?三废的治理情况如何?造林及自然保护情况如何?及污染治理投资的进展。
四、 《中国统计年鉴》的印证与扩展
《中国统计年鉴》是政府统计的重要产出,其中的资源和环境统计专题可作为一个“绿色”窗口,帮助我们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环境污染及环境保护的状况。资源环境指标体系的设置往往不能一蹴而就,在30年的演变中,《中国统计年鉴》资源环境专题不断精简统计要素,扩充统计范围。我们从《中国统计年鉴》中可以看出资源环境统计在实际中的应用。
“资源和环境”专题以自然状况统计为起点,首先描述一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随后进一步对资源环境自身状况以及与经济社会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统计。指标体系构成大体体现了资源环境统计基本框架——“压力—状态—反应”(P—S—R)框架的思想。
五、 结语
科技的飞速发展带动经济生产力的迅速扩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社会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但此时,资源与环境问题却如一个不和谐之声回荡我们的上空,犹如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近年来,自然引起的火山爆发、海啸、干旱、地震、洪水等人类难以预见和预防的自然灾害频频发生,资源环境问题已不再是杞人忧天(图2)。因此,如何对资源环境问题更加完整的进行统计描述,从而搭建起一套数据信息系统十分重要。资源环境统计作为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量化描述的载体,其地位举足轻重。
资源环境统计是一个庞大的数据体系,它涉及多个学科,包括了展现环境状况的各种统计指标和与环境有关联的社会统计指标。这些指标具有物理和化学的特性,有着多种数据来源。例如,来源于某一特定的数据汇集机构或调查记录等。有些数据以仪表记录为基础或通过实验分析、遥感成像得出。需要强调的是,资源统计数据常采用以空间分布而非人口分布为基础的抽样调查,很少存在如行政边界那样精确划分的自然空间单位。所以说,资源环境统计体系不是一个严谨的、有统一计量单位和统一方法的数据体系,其结构相对松散,但在特定主题下会列示出指标“菜单”。
简言之,随着30年资源环境统计指标的不断细化和完善,如今资源环境的统计内容已经更丰富,并且覆盖范围更宽泛。但目前的资源环境数据仍无法海纳百川,要原汁原味地呈现资源环境的全貌仍非易事,这表现在不同类别统计资料的粗细程度,可得程度仍有很大差异,有些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探索。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中国主要统计指标诠释.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大事记(1949—2009).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3. 高敏雪.宏观算大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中国统计年鉴》解读——中国政府统计与国际规范比较研究)”项目成果(项目号:12XNH155)。
作者简介:穆旖旎,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2—09—20。
关键词:政府(官方)统计;资源环境统计;资源;环境污染
一、 政府统计之资源环境统计
中国政府统计机构自1952年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整整60年。在此期间,政府统计机构的重要产品也经历了巨大的变迁。从1953年第一份《国民经济计划执行情况的统计公报》的问世,到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的发布,政府统计以数字化的方式,记录了中国经济社会的改革和发展,同时也见证了中国政府统计的转型和功能扩展。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如同中国政府统计一样,量化资源环境问题的资源环境统计在不断前行的道路上艰难跋涉,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寡单薄到厚重丰腴、从夜郎封闭到与国际接轨的一次次跨越。
虽然一直以来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下计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功不可没,但仅仅是从表层去把握一国经济的脉搏而忽视了资源环境对经济的作用,极易让大众片面地认为经济产出仅仅是经济投入的结果而不包括对自然资源环境的利用。这种认识扭曲了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由此统计出来的经济数据存在偏高估计。随着国民经济核算向环境经济核算的延伸,人们对自然资源和环境认识的不断深化,资源环境统计由此产生。
伴随政府统计30年的变化,资源环境统计时至今日可谓判如云泥,非同日而语。从其内容的不断扩充和丰富,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尺璧寸阴的30年间,“资源环境”问题受重视程度的点滴变化。由最早被认为是杞人忧天的笑谈,到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被破坏;自然资源的过度垦殖、过度开采、过度消耗;废物垃圾、放射性物质的四处扩散等问题的频频发生,自然在以另一种方式告诉我们,资源环境问题已迫在眉睫。统计是经济社会进步发展的镜子,资源环境统计几乎可以触摸到资源环境的每一根神经,它的重要性非同寻常。
“资源和环境”名称本身是否存在重复?我们知道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物质条件的总和,它为人类提供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是影响人类生活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从此意义出发,环境应包含空间因素和自然因素两个维度。其中,自然因素主要是指资源。因此,资源是环境所包含的主要内容,一切资源无不存在于环境之中。在这一前提下,我们可以认为环境是一个主概念,资源是一个属概念,两者之间的关系应是从属关系。如果把环境与资源并列起来,也就等于把二者割裂开来,割裂了一个事物的整体,改变了一个事物的完整性,这似乎犯了一个逻辑错误,出现了同义反复。在这里我们把“资源环境”视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把自然资源理解为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可以供人类利用并且表现为各种相互独立的物质和能量。由此出发来探讨其统计范围,看看资源环境统计应该包括什么(需要强调的是,资源照此字面理解应包括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资源、技术资源三大类,但我们这里所指的仅指自然资源)。
二、 资源环境统计的覆盖范围
准确地说一个完整的“资源环境统计”体系应该覆盖自然资源、人类住区资产的现状、社会经济活动和自然现象、活动/现象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环境影响的反应活动等。可将其大体分为三大方面,以我国为例:
1. 自然状况。其统计范围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范围内的国土、山脉、河流、海洋、气候等。数据资料由国家统计局综合司根据相关部门历史资料进行整理和编辑而成。
2. 自然资源。统计范围覆盖全国范围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和湿地资源。数据资料由国家林业局、水利部、国土资源部、国家气象局等相关部门提供。
3. 环境污染及环境保护。统计范围涉及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及治理情况;城市空气质量,废气排放及处理情况;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处理及利用情况、城市生活垃圾清运及处理情况;城市道路交通和区域环境噪声监测情况;造林及自然保护基本情况;地质、地震、海洋、森林灾害及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情况;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等情况。相关资料由环境保护部、林业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海洋局等提供。
三、 资源环境统计的大体脉络
一是自然资源统计。统计的数据大部分是实物数据,其范围是可为人类利用的自然资源,统计重点是资源的数量和空间分布。需要强调的是,其统计范围仅限于已被我国发现或掌握的部分。在自然界中自然资源的数量很多但非常有限,并且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但比较均匀;质量因客观因素的制约存在不同程度的地区差异,因此,自然资源一直处在不断变动中。
二是环境统计。其侧重于生态的平衡,统计重点是环境介质的数量和质量。主要反映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情况(涉及保护、管理及自身建设3方面)。环境污染情况关注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废气排放、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是否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情况主要描述城市空气质量如何?污染及破坏事故的发生频度?三废的治理情况如何?造林及自然保护情况如何?及污染治理投资的进展。
四、 《中国统计年鉴》的印证与扩展
《中国统计年鉴》是政府统计的重要产出,其中的资源和环境统计专题可作为一个“绿色”窗口,帮助我们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环境污染及环境保护的状况。资源环境指标体系的设置往往不能一蹴而就,在30年的演变中,《中国统计年鉴》资源环境专题不断精简统计要素,扩充统计范围。我们从《中国统计年鉴》中可以看出资源环境统计在实际中的应用。
“资源和环境”专题以自然状况统计为起点,首先描述一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随后进一步对资源环境自身状况以及与经济社会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统计。指标体系构成大体体现了资源环境统计基本框架——“压力—状态—反应”(P—S—R)框架的思想。
五、 结语
科技的飞速发展带动经济生产力的迅速扩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社会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但此时,资源与环境问题却如一个不和谐之声回荡我们的上空,犹如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近年来,自然引起的火山爆发、海啸、干旱、地震、洪水等人类难以预见和预防的自然灾害频频发生,资源环境问题已不再是杞人忧天(图2)。因此,如何对资源环境问题更加完整的进行统计描述,从而搭建起一套数据信息系统十分重要。资源环境统计作为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量化描述的载体,其地位举足轻重。
资源环境统计是一个庞大的数据体系,它涉及多个学科,包括了展现环境状况的各种统计指标和与环境有关联的社会统计指标。这些指标具有物理和化学的特性,有着多种数据来源。例如,来源于某一特定的数据汇集机构或调查记录等。有些数据以仪表记录为基础或通过实验分析、遥感成像得出。需要强调的是,资源统计数据常采用以空间分布而非人口分布为基础的抽样调查,很少存在如行政边界那样精确划分的自然空间单位。所以说,资源环境统计体系不是一个严谨的、有统一计量单位和统一方法的数据体系,其结构相对松散,但在特定主题下会列示出指标“菜单”。
简言之,随着30年资源环境统计指标的不断细化和完善,如今资源环境的统计内容已经更丰富,并且覆盖范围更宽泛。但目前的资源环境数据仍无法海纳百川,要原汁原味地呈现资源环境的全貌仍非易事,这表现在不同类别统计资料的粗细程度,可得程度仍有很大差异,有些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探索。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中国主要统计指标诠释.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大事记(1949—2009).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3. 高敏雪.宏观算大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中国统计年鉴》解读——中国政府统计与国际规范比较研究)”项目成果(项目号:12XNH155)。
作者简介:穆旖旎,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2—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