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经过几年的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为中高职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有益探索。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也满足了学生继续深造,形成终身职业教育的通道。本文就针对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设置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中高职 衔接课程 体系设置
【中图分类号】G7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080-01
為了保障中职与高职的有效衔接,关键是课程。通过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通过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监管等方面多管齐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中高职专业设置的衔接
中高职衔接关键是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的衔接。现行高职专业目录是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分类原则进行划分的,体现了职业性与学科性的结合。中职专业目录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努力体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产业振兴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科学技术进步特点,紧密结合国家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
二、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
1.明确培养目标
中高职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中高职课程衔接的依据,也是课程衔接的起点。考虑到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除了文化基础外,以培养其专业基本技能为主。通过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激发其继续学习的动力,为高职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其在高职阶段,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技术技能培养提高,另一方面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及创新创业能力。因此,本专业在中职阶段以培养一线的网络建设、操作人员为主,对应网络管理员的岗位要求设置相关课程,强调技能重复性训练,为进入高职阶段打好基础。而在高职阶段,对应网络工程师的岗位要求,以培养掌握网络技术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网络技术人员为目标,强调学生的设计与运维能力。
2.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将德育教育放在第一位,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学生为本。加强中职阶段的德育课,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作为关键,使学生具备敬业精神、遵纪守法意识,还要把社会注意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加强高职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而培养出一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要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另外,要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提高其实践、创造、就业等能力,使他们学会与人沟通和团队协作,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3.正确处理高职衔接关系
在制订教学计划时,为了更好地使中职与高职进行衔接,要处理好就业和升学两大问题,确保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充分考中职与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升学问题。其中,中职升学问题的关键就是中职阶段的语文、数学等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在中职升学问题上,要防止片面地增加公共基础课程的学时比例,要根据中职学生的就业需求,强化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从而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另外,衔接好中职与高职的专业技能课程,要保证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明确规定学生在两个阶段中应取得执业资格证要求。
4.依据岗位能力分析,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担负着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使命,中高职院校课程的有效衔接也应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学校应根据公司企业的岗位设置情况,分析相应岗位工作需要哪些能力,再根据培养学生这些岗位能力所需要的知识结构,按照知识的逻辑性,由易至难设置课程内容。也可将相关课程内容转化为具体的工作任务,一个工作任务一个模块,学生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下,完成模拟的工作任务的同时,也完成了相应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在设置这些模块化课程时,应将相对简单的、容易的、单项的课程模块和基础性、验证性的实验实训项目纳入中职课程体系,将相对复杂的、难度大的、综合性强的课程模块和设计性、创新性的实验实训项目纳入高职课程体系,保证较好地实现教学内容的对接。模块与模块之间要体现教学内容的递进、延展和衔接的关系。
5.一体化课程体系设置
在确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专业通过工作任务分析会、中高职专业研讨会的方式,对中职阶段与高职阶段的课程进行研讨,并最终确定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的课程体系。按照“中职重基础,高职重创新”的特点,课程设置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以网络专业主干课程为例,在中职阶段,以网络设备配置为主,注重设备操作的训练,重点考核设备配置的熟练程度,体现其技能性。在高职阶段,在网络设备配置的基础上,重点强调学生的设计、排错能力,体现其技术性和创新性。
6.多方参与,搭建沟通交流平台
中高职课程体系未能有效衔接的症结之一,就是教育实施者缺乏有效的沟通。相同区域内的中高职院校可以联合企业集团成立职业教育集团,定期举行研讨会议,如校长联席会议,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招生就业指导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质量监督与评价委员会等工作会议,搭建领导层面及具体操作层面的沟通交流平台,就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选定等进行研究讨论,为实现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奠定坚实基础。
三、结束语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互独立、不成体系的现状,既不利于系统规划我国的人力资源战略,也不利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造成严重的教育资源浪费,也培养不出高水平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适应新时期的发展。因而中高职衔接问题在职业教育中备受关注。
参考文献:
[1]舒莉,颜彩飞.中高职课程体系合理衔接的实践探索——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福建质量管理,2016,01:176.
[2]冯瑞,孙建.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历史诉求、现实困境与重构对策[J].江苏高教,2016,05:148-151.
[3]殷慧敏.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5.
[4]董佩燕.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07:18-20.
[5]张晓燕.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以物流专业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15,18:56-59.
【关键词】中高职 衔接课程 体系设置
【中图分类号】G7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080-01
為了保障中职与高职的有效衔接,关键是课程。通过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通过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监管等方面多管齐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中高职专业设置的衔接
中高职衔接关键是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的衔接。现行高职专业目录是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分类原则进行划分的,体现了职业性与学科性的结合。中职专业目录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努力体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产业振兴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科学技术进步特点,紧密结合国家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
二、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
1.明确培养目标
中高职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中高职课程衔接的依据,也是课程衔接的起点。考虑到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除了文化基础外,以培养其专业基本技能为主。通过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激发其继续学习的动力,为高职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其在高职阶段,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技术技能培养提高,另一方面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及创新创业能力。因此,本专业在中职阶段以培养一线的网络建设、操作人员为主,对应网络管理员的岗位要求设置相关课程,强调技能重复性训练,为进入高职阶段打好基础。而在高职阶段,对应网络工程师的岗位要求,以培养掌握网络技术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网络技术人员为目标,强调学生的设计与运维能力。
2.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将德育教育放在第一位,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学生为本。加强中职阶段的德育课,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作为关键,使学生具备敬业精神、遵纪守法意识,还要把社会注意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加强高职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而培养出一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要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另外,要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提高其实践、创造、就业等能力,使他们学会与人沟通和团队协作,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3.正确处理高职衔接关系
在制订教学计划时,为了更好地使中职与高职进行衔接,要处理好就业和升学两大问题,确保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充分考中职与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升学问题。其中,中职升学问题的关键就是中职阶段的语文、数学等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在中职升学问题上,要防止片面地增加公共基础课程的学时比例,要根据中职学生的就业需求,强化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从而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另外,衔接好中职与高职的专业技能课程,要保证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明确规定学生在两个阶段中应取得执业资格证要求。
4.依据岗位能力分析,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担负着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使命,中高职院校课程的有效衔接也应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学校应根据公司企业的岗位设置情况,分析相应岗位工作需要哪些能力,再根据培养学生这些岗位能力所需要的知识结构,按照知识的逻辑性,由易至难设置课程内容。也可将相关课程内容转化为具体的工作任务,一个工作任务一个模块,学生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下,完成模拟的工作任务的同时,也完成了相应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在设置这些模块化课程时,应将相对简单的、容易的、单项的课程模块和基础性、验证性的实验实训项目纳入中职课程体系,将相对复杂的、难度大的、综合性强的课程模块和设计性、创新性的实验实训项目纳入高职课程体系,保证较好地实现教学内容的对接。模块与模块之间要体现教学内容的递进、延展和衔接的关系。
5.一体化课程体系设置
在确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专业通过工作任务分析会、中高职专业研讨会的方式,对中职阶段与高职阶段的课程进行研讨,并最终确定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的课程体系。按照“中职重基础,高职重创新”的特点,课程设置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以网络专业主干课程为例,在中职阶段,以网络设备配置为主,注重设备操作的训练,重点考核设备配置的熟练程度,体现其技能性。在高职阶段,在网络设备配置的基础上,重点强调学生的设计、排错能力,体现其技术性和创新性。
6.多方参与,搭建沟通交流平台
中高职课程体系未能有效衔接的症结之一,就是教育实施者缺乏有效的沟通。相同区域内的中高职院校可以联合企业集团成立职业教育集团,定期举行研讨会议,如校长联席会议,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招生就业指导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质量监督与评价委员会等工作会议,搭建领导层面及具体操作层面的沟通交流平台,就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选定等进行研究讨论,为实现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奠定坚实基础。
三、结束语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互独立、不成体系的现状,既不利于系统规划我国的人力资源战略,也不利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造成严重的教育资源浪费,也培养不出高水平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适应新时期的发展。因而中高职衔接问题在职业教育中备受关注。
参考文献:
[1]舒莉,颜彩飞.中高职课程体系合理衔接的实践探索——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福建质量管理,2016,01:176.
[2]冯瑞,孙建.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历史诉求、现实困境与重构对策[J].江苏高教,2016,05:148-151.
[3]殷慧敏.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5.
[4]董佩燕.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07:18-20.
[5]张晓燕.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以物流专业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15,18: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