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火力发电企业的发展到了必须转变发展方式的阶段,总量性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的人力资源状况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文章对火力发电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剖析,论述了转型期火力发电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策略及实践经验。
关键词:火力发电企业;人力资源;围墙文化;人才流动机制
作者简介:章珍丹(1970-),女,浙江永康人,浙江浙能兰溪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经济师。(浙江 兰溪 321100)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6-0005-01
电力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命脉。火力发电企业占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的74.60%,无疑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力军。2008年,由于煤炭价格持续上涨,全国火力发电行业陷入了全面亏损。2009年全球性经济危机和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使火力发电企业面临电力需求增速趋缓、资金矛盾凸现、煤炭持续涨价、电价调整不到位等重重压力。2010年“上大压小”,关停小火电机组1000万kW,加快核电发展等举措全面实施。为实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火力发电企业面临着资源缺乏、效益下滑、环境压力增加等越来越多的困难,火力发电企业的发展进入了必须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阶段。
面对生存与发展的严峻考验,火力发电企业开始思考与调整企业未来的发展思路,提出了改革创新、发展实业、加大技改投入、实施脱硝工程等措施。这些举措离不开人才的支撑,火力发电企业应将战略眼光放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人才的培养上。
一、转型期火力发电企业人力资源的现状
火力发电企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历程,已拥有了一支稳定的人力资源队伍,干部员工素质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结构逐步优化。随着火力发电事业的发展,人才供需矛盾仍然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点。
1.火力发电企业人力资源总量性过剩
小型火力发电企业自动化程度低、定员数量偏大,国家的“上大压小”政策使火力发电企业人力资源总量过剩。这些人员中,生产一线掌握一般技术的普通员工较多,能够解决复杂技术难题的高层次人才偏少,所掌握的技术在社会上不通用,离开火力发电企业难以生存。此外,火力发电企业担负着社会责任及社会稳定的需要,又不能把富余人员推向社会,只能内部消化。
2.火力发电企业人力资源结构性短缺
火力发电企业的高层次人力资源基本集中在生产领域工程系列,成长速度慢,年龄偏大,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企业发展所需的市场营销、资本运作等专业人力资源较为匮乏。懂核电、风电、脱硝技术等新领域技术的人力资源更为稀少。人才成为企业最为“捉襟见肘”的资源,人力资源的结构性短缺与企业发展不相适应。
二、制约火力发电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因素
火力发电企业总量性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的人力资源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火力发电企业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受到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制约。
1.“围墙文化”阻碍了人力资源开发
电力行业的垄断性产生了电力企业特有的“围墙文化”。在“围墙文化”氛围的熏陶下,电力企业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电力员工不知不觉中产生了较强的优越感和对企业的高度依赖性。在火力发电企业中,专业分工界限明显,生产与管理分离,管理岗位常常作为领导们的照顾对象、关系人员安置的岗位。国家淘汰落后机组而分流下来的员工,也因体制原因和企业社会责任都能得到妥善安置,即使企业的负担加重了,员工仍然不需承担下岗的压力。“围墙文化”使员工缺乏竞争环境的锤炼,阻碍了人力资源开发的进程。
2.人力资源开发缺乏长期规划
火力发电企业的相对较高的收入和福利待遇,使企业的人员队伍高度稳定。一家甚至几代人都是发电企业员工的现象较为普遍。一般岗位由于技术性不强,员工在岗位上干一、两年就能学会专业技能,上岗后凭经验操作就能完成工作。企业倡导的爱岗敬业精神、螺丝钉精神使大多数员工几十年如一日,从事单一的检修或运行工作。员工发展空间有限,职业发展缺乏动力。一旦有提升的机会,往往论资排辈。因而,大多数发电企业认为没有制订人力资源长期规划的必要。近年来,有的发电企业接受了现代管理理念,设立了人力资源部,制订了人力资源规划,但大多数是短期的规划,没有长期的人才规划,不能真正发挥作用。
3.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完善
目前,绩效考评是火力发电企业较流行的一项管理举措,对于员工转变观念、提高技术技能和工作积极性等具有推动作用。华为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成功实践,已证明了该举措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作用。但是,火力电力企业具有工作差别大、岗位可比性差、非常规性任务多、政治氛围较浓、工作成绩难以量化等特点,实施绩效考评困难重重,存在着考评指标简单粗放、考评方法主观性强、考评主体民主不科学等较普遍的情况。大多数火力发电企业决定了企业的薪酬体系按人数控制总额,分配政策受上级主管部门的限制,企业没有充分的自主权。因而,企业的薪酬政策难以向优秀人才倾斜,作出较多贡献的人才只能得到一点象征性的奖赏,难于调动工作积极性和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多年来,人才的评价机制遵循高学历、厚资历的标准,使火力发电企业始终没有形成适合各种人才成长的评价机制。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完善,成为许多企业运作与发展的瓶颈之一。
4.人力资源管理滞后
大多数火力发电企业的员工管理部门已由“劳动工资科”或“人事劳动部”更名为“人力资源部”,但是,部门的管理职能仍停留在人员选拔和委派、员工的考勤管理、劳动纪律、薪酬和福利发放、档案保管等按部就班的事务性工作上。企业中长期以来形成的带有行政特点的“权力型”管理方式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型”职能相去甚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滞后于企业发展需要,管理思路以“工作”为核心,停留在要求员工必须服从企业上,忽视了人的能动性和潜力,从而影响了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
三、转型期火力发电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策略及实践经验
针对转型期火力发电企业对人才需求提出的多样性、综合性、复合型等新特点。当前,结合企业实际,将火力发电企业存量人力资源开发、培养成为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资源,是诸多企业的当务之急。已认识到当今的严峻形势和紧迫任务的企业,在从优秀走向卓越的历程中,积极实施人力资源开发策略,并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探求企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1.确立人才制胜的企业战略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制胜的法宝,令人眼花缭乱。日本松下先生靠人才制胜的企业战略,帮助松下电器公司度过了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这对于处在转型期的火力发电企业具有借鉴作用。当今,“谁拥有了人才,谁就会占领制高点,谁就拥有了未来”的理念,已被诸多企业所吸纳。充分认清转型时期给企业发展带来的良好机遇,根据现实情况审时度势,确立了人才制胜的企业发展战略。员工不再被局限于本职岗位和所从事的专业;企业的管理和决策从神秘到公开再到透明;全体员工都可以参加企业管理与决策;每一位员工在生产、管理等方面都有显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他们的潜在能力不断地被激发。在探索与改革人力资源开发中,认识到开发现有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公司确定培养人才为首要任务。
2.以企业文化推进人力资源开发
“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从实施关爱员工入手,从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凝聚人、发展人和服务人入手,培养员工与企业的共同价值观。企业不再是养家糊口的地方,不再是简单的工作场所,而是员工的家园、校园、花园。这样的企业文化大大促进员工思想、专业、技能的全面提高和发展。创建企业文化的衡量标准不再是一年搞几次活动、帮助几个困难员工等简单的指标,而要看员工工作环境好与不好、员工心情舒畅与否、员工价值得没得到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没有得到发挥。各专业岗位不同,人人都可以成才,专家、岗位能手、后备梯队等成为员工奋斗的目标,并成为人人超越自我,成为自我完善的“兴奋剂”。目标的实现,激活了人力资源开发,形成了有责有权、敢于做事、敢于负责、敢于施展才华的良好风气。
3.创建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和环境
在人才管理方面,实行公开竞争、动态调整、鼓励流动、激励竞争的新机制。在人才选拔使用方面,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重用人才,为各类人才创造和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在生产岗位上,重用经验丰富的中年人才,夯实安全生产,担负培养新人的重任,在实践中加快他们的成长。在新兴产业中,采用赛马而非相马的方法,善于思考、敢于创新,让优秀的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承担重要工作,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在薪酬设计方面,工资实行宽带薪酬制,奖金的比重加大,增设总经理奖、专项奖等项目,使分配方式多元化,形成新的利益机制。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建立健全《考勤与休假管理》、《劳动人事管理》等与公司《管理手册》相配套的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标准。在完善基础管理的基础方面,推行员工“行为评价”、“评专评能”等制度,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开发新机制,有力地实施人才制胜战略,形成公司人才辈出的体制与环境。
4.建立有效的人才流动机制
“围墙文化”束缚着电力企业的手脚,禁锢了电力员工的心智。拆除“围墙”,让人力和人才合理地流动。在企业内部出台管理标准,明确流动人员的管理规则,为员工开展内部学习交流提供政策支撑。打破部门、专业界限,让员工在不同岗位、不同部门之间交流学习,不僅有利于部门之间的相互沟通与合作,而且通过岗位交流,强化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训,培养懂生产、善经营、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复合型、管理型人才和既熟悉运行又熟悉维修的高素质专业管理人才。此外,公司通过支援新建发电企业、拓宽思路、开辟蓝海等多种渠道,促进员工在企业与其它电力企业,甚至外部人才市场之间的流动。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通过企业人才战略、企业文化的推进,创建使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建立有效的人才流动机制,构筑人才高地,形成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为安于现状的员工起到了榜样的作用,为员工全面发展和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责任编辑:张中)
关键词:火力发电企业;人力资源;围墙文化;人才流动机制
作者简介:章珍丹(1970-),女,浙江永康人,浙江浙能兰溪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经济师。(浙江 兰溪 321100)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6-0005-01
电力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命脉。火力发电企业占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的74.60%,无疑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力军。2008年,由于煤炭价格持续上涨,全国火力发电行业陷入了全面亏损。2009年全球性经济危机和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使火力发电企业面临电力需求增速趋缓、资金矛盾凸现、煤炭持续涨价、电价调整不到位等重重压力。2010年“上大压小”,关停小火电机组1000万kW,加快核电发展等举措全面实施。为实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火力发电企业面临着资源缺乏、效益下滑、环境压力增加等越来越多的困难,火力发电企业的发展进入了必须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阶段。
面对生存与发展的严峻考验,火力发电企业开始思考与调整企业未来的发展思路,提出了改革创新、发展实业、加大技改投入、实施脱硝工程等措施。这些举措离不开人才的支撑,火力发电企业应将战略眼光放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人才的培养上。
一、转型期火力发电企业人力资源的现状
火力发电企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历程,已拥有了一支稳定的人力资源队伍,干部员工素质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结构逐步优化。随着火力发电事业的发展,人才供需矛盾仍然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点。
1.火力发电企业人力资源总量性过剩
小型火力发电企业自动化程度低、定员数量偏大,国家的“上大压小”政策使火力发电企业人力资源总量过剩。这些人员中,生产一线掌握一般技术的普通员工较多,能够解决复杂技术难题的高层次人才偏少,所掌握的技术在社会上不通用,离开火力发电企业难以生存。此外,火力发电企业担负着社会责任及社会稳定的需要,又不能把富余人员推向社会,只能内部消化。
2.火力发电企业人力资源结构性短缺
火力发电企业的高层次人力资源基本集中在生产领域工程系列,成长速度慢,年龄偏大,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企业发展所需的市场营销、资本运作等专业人力资源较为匮乏。懂核电、风电、脱硝技术等新领域技术的人力资源更为稀少。人才成为企业最为“捉襟见肘”的资源,人力资源的结构性短缺与企业发展不相适应。
二、制约火力发电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因素
火力发电企业总量性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的人力资源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火力发电企业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受到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制约。
1.“围墙文化”阻碍了人力资源开发
电力行业的垄断性产生了电力企业特有的“围墙文化”。在“围墙文化”氛围的熏陶下,电力企业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电力员工不知不觉中产生了较强的优越感和对企业的高度依赖性。在火力发电企业中,专业分工界限明显,生产与管理分离,管理岗位常常作为领导们的照顾对象、关系人员安置的岗位。国家淘汰落后机组而分流下来的员工,也因体制原因和企业社会责任都能得到妥善安置,即使企业的负担加重了,员工仍然不需承担下岗的压力。“围墙文化”使员工缺乏竞争环境的锤炼,阻碍了人力资源开发的进程。
2.人力资源开发缺乏长期规划
火力发电企业的相对较高的收入和福利待遇,使企业的人员队伍高度稳定。一家甚至几代人都是发电企业员工的现象较为普遍。一般岗位由于技术性不强,员工在岗位上干一、两年就能学会专业技能,上岗后凭经验操作就能完成工作。企业倡导的爱岗敬业精神、螺丝钉精神使大多数员工几十年如一日,从事单一的检修或运行工作。员工发展空间有限,职业发展缺乏动力。一旦有提升的机会,往往论资排辈。因而,大多数发电企业认为没有制订人力资源长期规划的必要。近年来,有的发电企业接受了现代管理理念,设立了人力资源部,制订了人力资源规划,但大多数是短期的规划,没有长期的人才规划,不能真正发挥作用。
3.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完善
目前,绩效考评是火力发电企业较流行的一项管理举措,对于员工转变观念、提高技术技能和工作积极性等具有推动作用。华为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成功实践,已证明了该举措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作用。但是,火力电力企业具有工作差别大、岗位可比性差、非常规性任务多、政治氛围较浓、工作成绩难以量化等特点,实施绩效考评困难重重,存在着考评指标简单粗放、考评方法主观性强、考评主体民主不科学等较普遍的情况。大多数火力发电企业决定了企业的薪酬体系按人数控制总额,分配政策受上级主管部门的限制,企业没有充分的自主权。因而,企业的薪酬政策难以向优秀人才倾斜,作出较多贡献的人才只能得到一点象征性的奖赏,难于调动工作积极性和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多年来,人才的评价机制遵循高学历、厚资历的标准,使火力发电企业始终没有形成适合各种人才成长的评价机制。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完善,成为许多企业运作与发展的瓶颈之一。
4.人力资源管理滞后
大多数火力发电企业的员工管理部门已由“劳动工资科”或“人事劳动部”更名为“人力资源部”,但是,部门的管理职能仍停留在人员选拔和委派、员工的考勤管理、劳动纪律、薪酬和福利发放、档案保管等按部就班的事务性工作上。企业中长期以来形成的带有行政特点的“权力型”管理方式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型”职能相去甚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滞后于企业发展需要,管理思路以“工作”为核心,停留在要求员工必须服从企业上,忽视了人的能动性和潜力,从而影响了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
三、转型期火力发电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策略及实践经验
针对转型期火力发电企业对人才需求提出的多样性、综合性、复合型等新特点。当前,结合企业实际,将火力发电企业存量人力资源开发、培养成为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资源,是诸多企业的当务之急。已认识到当今的严峻形势和紧迫任务的企业,在从优秀走向卓越的历程中,积极实施人力资源开发策略,并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探求企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1.确立人才制胜的企业战略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制胜的法宝,令人眼花缭乱。日本松下先生靠人才制胜的企业战略,帮助松下电器公司度过了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这对于处在转型期的火力发电企业具有借鉴作用。当今,“谁拥有了人才,谁就会占领制高点,谁就拥有了未来”的理念,已被诸多企业所吸纳。充分认清转型时期给企业发展带来的良好机遇,根据现实情况审时度势,确立了人才制胜的企业发展战略。员工不再被局限于本职岗位和所从事的专业;企业的管理和决策从神秘到公开再到透明;全体员工都可以参加企业管理与决策;每一位员工在生产、管理等方面都有显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他们的潜在能力不断地被激发。在探索与改革人力资源开发中,认识到开发现有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公司确定培养人才为首要任务。
2.以企业文化推进人力资源开发
“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从实施关爱员工入手,从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凝聚人、发展人和服务人入手,培养员工与企业的共同价值观。企业不再是养家糊口的地方,不再是简单的工作场所,而是员工的家园、校园、花园。这样的企业文化大大促进员工思想、专业、技能的全面提高和发展。创建企业文化的衡量标准不再是一年搞几次活动、帮助几个困难员工等简单的指标,而要看员工工作环境好与不好、员工心情舒畅与否、员工价值得没得到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没有得到发挥。各专业岗位不同,人人都可以成才,专家、岗位能手、后备梯队等成为员工奋斗的目标,并成为人人超越自我,成为自我完善的“兴奋剂”。目标的实现,激活了人力资源开发,形成了有责有权、敢于做事、敢于负责、敢于施展才华的良好风气。
3.创建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和环境
在人才管理方面,实行公开竞争、动态调整、鼓励流动、激励竞争的新机制。在人才选拔使用方面,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重用人才,为各类人才创造和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在生产岗位上,重用经验丰富的中年人才,夯实安全生产,担负培养新人的重任,在实践中加快他们的成长。在新兴产业中,采用赛马而非相马的方法,善于思考、敢于创新,让优秀的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承担重要工作,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在薪酬设计方面,工资实行宽带薪酬制,奖金的比重加大,增设总经理奖、专项奖等项目,使分配方式多元化,形成新的利益机制。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建立健全《考勤与休假管理》、《劳动人事管理》等与公司《管理手册》相配套的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标准。在完善基础管理的基础方面,推行员工“行为评价”、“评专评能”等制度,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开发新机制,有力地实施人才制胜战略,形成公司人才辈出的体制与环境。
4.建立有效的人才流动机制
“围墙文化”束缚着电力企业的手脚,禁锢了电力员工的心智。拆除“围墙”,让人力和人才合理地流动。在企业内部出台管理标准,明确流动人员的管理规则,为员工开展内部学习交流提供政策支撑。打破部门、专业界限,让员工在不同岗位、不同部门之间交流学习,不僅有利于部门之间的相互沟通与合作,而且通过岗位交流,强化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训,培养懂生产、善经营、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复合型、管理型人才和既熟悉运行又熟悉维修的高素质专业管理人才。此外,公司通过支援新建发电企业、拓宽思路、开辟蓝海等多种渠道,促进员工在企业与其它电力企业,甚至外部人才市场之间的流动。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通过企业人才战略、企业文化的推进,创建使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建立有效的人才流动机制,构筑人才高地,形成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为安于现状的员工起到了榜样的作用,为员工全面发展和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责任编辑: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