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语言顺应论为理论支撑,以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现场口译稿为语料,分析在口译实践中译员是如何动态地选择语言,作出顺应,以期说明语言顺应论对口译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语言顺应论 口译实践 动态
一、语言结构的顺应
口译过程中,译员首先要在译语的词汇、句式、语篇等层面做出选择,从而顺应意义的生成。英汉两种语言具有不同的语言结构,在词汇、句法和语篇形式上都存在较大差异。笔者将以温总理2010年答记者问现场口译材料中的三个例子进行阐释:
例1:我们反对各国之间相互指责,甚至用强制的办法来迫使一国的汇率升值。
We are opposed to the practice of engaging in mutual finger pointing among countries,or taking strong measures to force other countries to appreciate their currencies.
中英两种语言的用词习惯差别也很大,中文习惯用动词而在英文中名词的使用频率则超出动词很多。如例1中,“相互指责”、“用强制的办法”为动词或动词结构,而译员在译成英文的时候调整成了名词或名词结构“practice of engaging in…taking …”。
例2:在贸易问题上,我们主张协商。
On trade issues,we have always maintained that trade disputes should be resolved through consultations.
在句法结构上,中文多使用主动语态而英文则更偏爱被动语态。如例2,中文的“主张协商”是主动语态,但是英文会使用被动语态,因此译员将此翻译为“should be resolved”。
二、语境关系的顺应
1.口译中的语言语境顺应。语言语境( linguistic context) 指各种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以及所有符号对交际参与者所带来的影响,包括交际双方的推测、假定和意图。语言语境通常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篇内衔接、篇际制约和线性序列。在口译过程中,为了保障交际能够顺利地进行,译员必须深刻理解源语并在实际语境的基础上分析源语的隐含意义,根据说话人的意图来选择得体正确的词语,尽最大力量将说话人的信息真实地传达给听话人。这就需要译员在翻译的时候能够保持清晰的思路,把握话语的主题,迅速理解源语意义,做出正确的选择。
例3: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蔓延、发展,关键是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办好。In face of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European debt crisis,what is most important is that we run our own affair well.
在英文中与“关键”相对应的词有“key”。但是“key”又包含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意义,如果译员将“关键”翻译为“key”则会引起外国听众的误解。因为温家宝总理在此所指明的是解决问题的方向而并非具体的方法,他的真正意义是“最重要的事是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办好。”所以译员将“关键”翻译为“what is most important”正是顺应了语言语境的表现。
2.口译中的情景语境顺应。情景语境( situational context) 在《语言学教程》一书中被定义为“语篇产生时的周围情况、事情的性质、参与者的关系、时间、地点、方式等”。在交际时,某些语言现象如果通过上下文也无法理解其真正意义,就必须考虑语言使用时的情景语境,利用情景知识确立词义。口译工作的场合性很强,涉及的内容范围广,场合与对象也不尽相同。如涉及国家利益和政策立场的外交口译、新闻发布会等,译员不仅要真实的转达发言人所要表达的意图,还要复合交际语境的严肃性与权威性。笔者将具体举例说明。
例4:为什么总拿中国做文章? 我至今不明白。It still baffles me why some people keep trying to make an issue about China.例4取自与温家宝总理2010 年答记者问的现场口译稿,此时语境是类似于新闻发布会的严肃庄重的外事活动,有众多国外媒体在场,关乎国体和国家名誉,因此用词应该尽量正式。
3.口译中的文化语境顺应。文化语境( cultural context)是社会结构的产物,具体包括任何一个语言使用者所属的特定的言语社团,以及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每个言语社团所形成的风俗、文化、审美、人情、习俗和价值观念和评价标准。口译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误译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文化差异的存在。为了达到交际双方进行交际的目的,译员不仅需要熟悉两种不同语言间的文化差异,在工作过程中还应选择恰当的策略尽量弥补语言转码过程中出现的文化缺失,实现文化语境的顺应。
三、结语
语言使用是一个动态选择的过程,为了达到交际目的,译员必须对语言所涉及的词汇、短語、句法结构、语境以及语言符号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做出适当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陈圣白.口译中的语境动态顺应[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0, 31(2):125-128.
[2]蒋瑛.语言顺应论在口译实践中的应用——以2010年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现场口译为例[J].语文学研究,2011,11(5):121-123.
【关键词】语言顺应论 口译实践 动态
一、语言结构的顺应
口译过程中,译员首先要在译语的词汇、句式、语篇等层面做出选择,从而顺应意义的生成。英汉两种语言具有不同的语言结构,在词汇、句法和语篇形式上都存在较大差异。笔者将以温总理2010年答记者问现场口译材料中的三个例子进行阐释:
例1:我们反对各国之间相互指责,甚至用强制的办法来迫使一国的汇率升值。
We are opposed to the practice of engaging in mutual finger pointing among countries,or taking strong measures to force other countries to appreciate their currencies.
中英两种语言的用词习惯差别也很大,中文习惯用动词而在英文中名词的使用频率则超出动词很多。如例1中,“相互指责”、“用强制的办法”为动词或动词结构,而译员在译成英文的时候调整成了名词或名词结构“practice of engaging in…taking …”。
例2:在贸易问题上,我们主张协商。
On trade issues,we have always maintained that trade disputes should be resolved through consultations.
在句法结构上,中文多使用主动语态而英文则更偏爱被动语态。如例2,中文的“主张协商”是主动语态,但是英文会使用被动语态,因此译员将此翻译为“should be resolved”。
二、语境关系的顺应
1.口译中的语言语境顺应。语言语境( linguistic context) 指各种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以及所有符号对交际参与者所带来的影响,包括交际双方的推测、假定和意图。语言语境通常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篇内衔接、篇际制约和线性序列。在口译过程中,为了保障交际能够顺利地进行,译员必须深刻理解源语并在实际语境的基础上分析源语的隐含意义,根据说话人的意图来选择得体正确的词语,尽最大力量将说话人的信息真实地传达给听话人。这就需要译员在翻译的时候能够保持清晰的思路,把握话语的主题,迅速理解源语意义,做出正确的选择。
例3: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蔓延、发展,关键是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办好。In face of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European debt crisis,what is most important is that we run our own affair well.
在英文中与“关键”相对应的词有“key”。但是“key”又包含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意义,如果译员将“关键”翻译为“key”则会引起外国听众的误解。因为温家宝总理在此所指明的是解决问题的方向而并非具体的方法,他的真正意义是“最重要的事是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办好。”所以译员将“关键”翻译为“what is most important”正是顺应了语言语境的表现。
2.口译中的情景语境顺应。情景语境( situational context) 在《语言学教程》一书中被定义为“语篇产生时的周围情况、事情的性质、参与者的关系、时间、地点、方式等”。在交际时,某些语言现象如果通过上下文也无法理解其真正意义,就必须考虑语言使用时的情景语境,利用情景知识确立词义。口译工作的场合性很强,涉及的内容范围广,场合与对象也不尽相同。如涉及国家利益和政策立场的外交口译、新闻发布会等,译员不仅要真实的转达发言人所要表达的意图,还要复合交际语境的严肃性与权威性。笔者将具体举例说明。
例4:为什么总拿中国做文章? 我至今不明白。It still baffles me why some people keep trying to make an issue about China.例4取自与温家宝总理2010 年答记者问的现场口译稿,此时语境是类似于新闻发布会的严肃庄重的外事活动,有众多国外媒体在场,关乎国体和国家名誉,因此用词应该尽量正式。
3.口译中的文化语境顺应。文化语境( cultural context)是社会结构的产物,具体包括任何一个语言使用者所属的特定的言语社团,以及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每个言语社团所形成的风俗、文化、审美、人情、习俗和价值观念和评价标准。口译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误译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文化差异的存在。为了达到交际双方进行交际的目的,译员不仅需要熟悉两种不同语言间的文化差异,在工作过程中还应选择恰当的策略尽量弥补语言转码过程中出现的文化缺失,实现文化语境的顺应。
三、结语
语言使用是一个动态选择的过程,为了达到交际目的,译员必须对语言所涉及的词汇、短語、句法结构、语境以及语言符号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做出适当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陈圣白.口译中的语境动态顺应[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0, 31(2):125-128.
[2]蒋瑛.语言顺应论在口译实践中的应用——以2010年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现场口译为例[J].语文学研究,2011,11(5):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