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析能力,即认识事物的能力,是写作议论文获得成功的关键。当前学生写议论文存在一个带有普遍性的也是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不善于分析,致使文章或认识肤浅,或顾此失彼,或内容干瘪,甚或观点错误。所以,要提高学生写议论文的水平,必须在培养学生分析能力上进行探索。下面就几个主要方面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指导审好题,围绕文题和中心论题多问几个为什么
审好题,才能明确中心论点,确定议论的范围和重点,这是深入分析问题的前提,它指示着分析问题的方向。围绕文题和中心论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才会使写作的思路开阔,对问题看得全面,把思想引向深入。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善于发现问题。作文水平不高的学生,往往是面对文题不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所以思路狭窄,感到无话可说。因此,指导、鼓励学生面对文题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十分必要的。有的学生提的问题可能肤浅,这说明他们对问题的认识还处于表面化;学生把问题扯远了,这说明他们的思路缺乏逻辑条理。只有让他们把问题提出来,才能发现问题、因势利导,把问题想在关键处。
我在指导学生写《平凡与伟大》时,和学生一起研究,提出了如下六个问题,有力地开拓了学生的思路。
1、你怎样理解“伟大”和“平凡”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这个题目为什么把“平凡”和“伟大”连在一起?你如何理解?
3、有人说“伟大”产生于“平凡”,你能举例证明吗?
4、有人说“平凡﹦平庸﹦碌碌无为﹦没出息”,这样看对吗?
5、“伟大”的思想基础是什么?这个思想基础与从事平凡的工作之间有什么关系?
6、你想从什么角度入笔写这篇文章呢?
经过对这些问题的热烈争论,学生们提高了认识水平,开拓了思路,大大地引起了作文的兴趣。
二、指导从文章中心出发,抓住关键进行分析
分析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揭示中心思想,所以分析问题最忌东拉西扯、游离中心、似是而非、抓不住关键。有的学生写《知识就是力量》,只写做任何工作都离不开知识,只论述了对知识的消极依赖,而没有揭示出掌握知识后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方面的巨大推动力量。这就是没有抓住关键,没有分析到点子上,这样似是而非的例子在学生作文中也是常有出现的。
抓住关键进行分析,也就是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进行分析。分析问题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就要从文章题目所规定的中心出发,善于从众多的现象中识别主、次,进行综合概括。为此,我在学生作文前和写成草稿后很注意这方面的引导,并在讲读课和指导课外阅读中,经常训练学生编写文章提要、编写段、层提纲,以培养学生从纷繁的材料中提炼观点、抓住纲要的能力。这对于学生在作文时善于抓住关键分析问题,是有直接裨益的。
三、指导揭示本质进行分析
分析问题在抓住关键的基础上还要揭示本质。揭示本质才能触及要害,才能把问题分析得透辟、深入,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和教益。
分析问题不善于揭示本质,是当前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一个最突出的弊病。其表现是,写起文章来往往是简单证明:论点﹢现象的罗列﹢结论。
怎样才能对问题进行本质的分析呢?很重要的是必须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心理学认为,概括分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理性概括的目的在于区分事物的本质和非本质,抽象出事物的本质,撇开事物的非本质因素。比如论述“天才出于勤奋”,应当让学生认识到,只举几个名人大家勤奋成才的事例还是不够的,因为那毕竟不过是几个个别的现象,这样的分析还不是本质的分析。只有对这些个别的事例进行理性的概括,才能揭示事物一般的、本质的特征,即对勤奋作具有普遍性规律的阐述,才能给人以理性的指导。
四、指导具体地分析问题
学生在作文中评论事物、发表看法,常常是笼统的分析,不善于具体分析。比如一个学生写《心底激起千层浪——在海伦·凯勒事迹的感召下》一文,其中有这样一段:
海伦·凯勒为我的生活道路指明了方向。两年来,面对自己成绩的落后,我曾这样埋怨:生在农村,先天不足,从小就没得到培养,能好吗?而海伦·凯勒,一个盲聋人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是何等令人惊讶。我豁然开朗,于是在学习的道路上不再徘徊,而是大踏步地朝前走。
上面这段文字先写出了自己对成绩落后的埋怨,然后写学了海伦后,便“豁然开朗”,并“在学习的道路上不再徘徊,而是大踏步地朝前走”。这些话都是比较抽象的描述语,没有具体明确地写出自己在学习海伦之后,对成绩落后究竟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两年来一直在心里埋怨,现在思想上到底有了什么变化,这个思想转化写得不具体、不深入,对别人的启发也就不明确。
指导学生具体深入地分析问题,必须要求学生写出真情实感,议论要有独特的见解。另外,利用讲读课引导学生通过对范文具体语言、行为、心理或逻辑论证思路进行独立分析,是提高学生具体地深入地分析问题的重要办法。
一、指导审好题,围绕文题和中心论题多问几个为什么
审好题,才能明确中心论点,确定议论的范围和重点,这是深入分析问题的前提,它指示着分析问题的方向。围绕文题和中心论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才会使写作的思路开阔,对问题看得全面,把思想引向深入。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善于发现问题。作文水平不高的学生,往往是面对文题不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所以思路狭窄,感到无话可说。因此,指导、鼓励学生面对文题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十分必要的。有的学生提的问题可能肤浅,这说明他们对问题的认识还处于表面化;学生把问题扯远了,这说明他们的思路缺乏逻辑条理。只有让他们把问题提出来,才能发现问题、因势利导,把问题想在关键处。
我在指导学生写《平凡与伟大》时,和学生一起研究,提出了如下六个问题,有力地开拓了学生的思路。
1、你怎样理解“伟大”和“平凡”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这个题目为什么把“平凡”和“伟大”连在一起?你如何理解?
3、有人说“伟大”产生于“平凡”,你能举例证明吗?
4、有人说“平凡﹦平庸﹦碌碌无为﹦没出息”,这样看对吗?
5、“伟大”的思想基础是什么?这个思想基础与从事平凡的工作之间有什么关系?
6、你想从什么角度入笔写这篇文章呢?
经过对这些问题的热烈争论,学生们提高了认识水平,开拓了思路,大大地引起了作文的兴趣。
二、指导从文章中心出发,抓住关键进行分析
分析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揭示中心思想,所以分析问题最忌东拉西扯、游离中心、似是而非、抓不住关键。有的学生写《知识就是力量》,只写做任何工作都离不开知识,只论述了对知识的消极依赖,而没有揭示出掌握知识后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方面的巨大推动力量。这就是没有抓住关键,没有分析到点子上,这样似是而非的例子在学生作文中也是常有出现的。
抓住关键进行分析,也就是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进行分析。分析问题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就要从文章题目所规定的中心出发,善于从众多的现象中识别主、次,进行综合概括。为此,我在学生作文前和写成草稿后很注意这方面的引导,并在讲读课和指导课外阅读中,经常训练学生编写文章提要、编写段、层提纲,以培养学生从纷繁的材料中提炼观点、抓住纲要的能力。这对于学生在作文时善于抓住关键分析问题,是有直接裨益的。
三、指导揭示本质进行分析
分析问题在抓住关键的基础上还要揭示本质。揭示本质才能触及要害,才能把问题分析得透辟、深入,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和教益。
分析问题不善于揭示本质,是当前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一个最突出的弊病。其表现是,写起文章来往往是简单证明:论点﹢现象的罗列﹢结论。
怎样才能对问题进行本质的分析呢?很重要的是必须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心理学认为,概括分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理性概括的目的在于区分事物的本质和非本质,抽象出事物的本质,撇开事物的非本质因素。比如论述“天才出于勤奋”,应当让学生认识到,只举几个名人大家勤奋成才的事例还是不够的,因为那毕竟不过是几个个别的现象,这样的分析还不是本质的分析。只有对这些个别的事例进行理性的概括,才能揭示事物一般的、本质的特征,即对勤奋作具有普遍性规律的阐述,才能给人以理性的指导。
四、指导具体地分析问题
学生在作文中评论事物、发表看法,常常是笼统的分析,不善于具体分析。比如一个学生写《心底激起千层浪——在海伦·凯勒事迹的感召下》一文,其中有这样一段:
海伦·凯勒为我的生活道路指明了方向。两年来,面对自己成绩的落后,我曾这样埋怨:生在农村,先天不足,从小就没得到培养,能好吗?而海伦·凯勒,一个盲聋人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是何等令人惊讶。我豁然开朗,于是在学习的道路上不再徘徊,而是大踏步地朝前走。
上面这段文字先写出了自己对成绩落后的埋怨,然后写学了海伦后,便“豁然开朗”,并“在学习的道路上不再徘徊,而是大踏步地朝前走”。这些话都是比较抽象的描述语,没有具体明确地写出自己在学习海伦之后,对成绩落后究竟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两年来一直在心里埋怨,现在思想上到底有了什么变化,这个思想转化写得不具体、不深入,对别人的启发也就不明确。
指导学生具体深入地分析问题,必须要求学生写出真情实感,议论要有独特的见解。另外,利用讲读课引导学生通过对范文具体语言、行为、心理或逻辑论证思路进行独立分析,是提高学生具体地深入地分析问题的重要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