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以简单实验导入新课,创设实验问题,创设宽松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发展。
关键词: 中学物理 实验教学 创新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对物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因此,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教师要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物理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积极进行实验探索问题的实践。众所周知,实验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教师课堂演示或学生动手操作等形式,通过学生视觉观察及思考,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从而达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的教学形式。
1.以简单的演示实验导入新课,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学得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有没有学习的兴趣。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就应该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其一开始就有一个明确的探索目标和正确的思维方向,这是一堂课成功的前提。如在讲浮力大小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演示沉浮现象来激发学生兴趣。选三只同样大小的薄膜塑料袋,分别装上相同体积的盐水、水和酒精,用细线扎紧口(塑料袋里不能有泡),然后把它们先后放入水中,会看到上浮、下沉、悬浮三种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三种情况呢?把三个袋子分别投入盐水或酒精中,情况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这样也就引起了学生想解决问题的冲动,学生会自己猜想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自己提出假设,进行猜想,设计实验,带着兴趣和疑问进行实验,创新能力也随之提高。
2.创设实验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创新教学是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等要素的有机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中创造性地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用“创造性地教”为学生“创造性地学”创造环境和条件。因此除了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外,在学生的模型制作、游戏、调查小实验等活动中,也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建立电阻概念的教学中,教师一开始就要求学生用实验方法来研究铅笔芯的电阻,通过改变铅笔芯两端的电压可以获得不同的电流强度,并由此得出“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不同导体阻碍电流的作用不同”的结论。由于学生手脑结合,使理解速度加快,又因全班学生研究的都是铅笔芯,但是获得的阻值相差较大,学生很自然地提出:“为什么差不多的铅笔芯电阻值相差很多?电阻到底与什么因素有关?”甚至有的学生提出电阻是否与物质密度有关。学生的思维闸门打开了,教与学的自由度扩大了,学生的探究欲也增强了,创新能力也随之提高。
3.充分利用课堂上的“物理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欲望
创设客观教学情境主要以实验为主,进行直观教学,同时设计各种问题,结合学生的发展区找到新旧知识的最佳结合点,从而促进新旧知识的综合。例如,在复习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密度这一实验时,教师可进一步延伸:如果没有量筒只有天平如何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并告诉学生实验器材可以任意选取,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比一比哪一个小组最快找出答案,哪一个小组方法最多。其目的一是把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充分调动起来;二是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对“优胜队”给予表扬,对“追赶队”给予大力的鼓励和支持,尽力能使每一组的学生都保持较高的探究热情。接着可以让学生猜下一个探究问题是什么?由于平时注意训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最后都能猜到这个问题:如果这个实验没有天平只有量筒,能否测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实验器材同样可以任意选择,这个题目要用到浮力的有关知识,综合性较强,所以教师应适时点拨,恰当引导,让学生运用多种物理方法去研究探索。在讨论、交流和研究中发现新问题、新知识,最后在总结中体现民主,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感想和收获。
4.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要培养观察能力,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观察,教会学生进行观察的具体方法。如在观察水沸腾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观察比较,水沸腾前后气泡上升过程中的区别,以及沸腾后的水温情况,证明沸点的存在。又如在“电流表”的实验教学中,教师讲了电流表的符号之后,让学生仔细观察电流表,然后提问学生:“你怎么知道这是一只电流表?它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有几个接线柱?当使用‘ ’,‘3’两个接线柱时,量程是多少?每一大格表示多少?每一小格又是多少?”等等。对于复杂的物理现象,教师应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一步一步地仔细观察,并要做到全面完整、深入细致。
5.创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诱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关键在于建立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友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上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反之,如果课堂氛围过于严肃,就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性,阻碍学生的思维。要想创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要彻底抛弃师德尊严、教师的权威神圣不可侵犯等传统观念。“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学会用微笑、幽默性、鼓励的语言,亲近的动作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及时传递对学生的信任、期望、赞许等信息,使师生间建立一种信任、平等的关系,让学生消除神秘感、恐惧感,大胆地表达出自己观点,敢于和同学、老师争论。其次要变传统的灌输式的学习为探究式学习。传统的实验教学都是教师讲得非常仔细,实验原理、步骤、注意事项等反复强调,学生背得昏天暗地,可考试时实验还是丢分最多的。在教学“测小灯泡电阻”这一节时,教师可组织成一节探究性学习课,把仪器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并把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罗列出来,让学生讨论原因,亲身体会创新不是高不可攀的难事,从而提高学生想创新、敢创新的自信心,激起学生的创新欲望。
总之,运用物理实验进行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只有首先加强自身素质的修养,并在实验教学改革过程中多尝试、多探索、多实践,才能从根本上把传统课堂教学沉闷的“呈现—接受”模式变为生动的“引导—发现”模式,“在引导下发现”和“在发现中引导”,这充分展现了课堂教学动态生成性的格局,使课堂焕发了蓬蓬勃勃、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使物理实验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物理教学也才会形成一个全新的局面。
关键词: 中学物理 实验教学 创新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对物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因此,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教师要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物理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积极进行实验探索问题的实践。众所周知,实验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教师课堂演示或学生动手操作等形式,通过学生视觉观察及思考,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从而达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的教学形式。
1.以简单的演示实验导入新课,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学得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有没有学习的兴趣。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就应该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其一开始就有一个明确的探索目标和正确的思维方向,这是一堂课成功的前提。如在讲浮力大小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演示沉浮现象来激发学生兴趣。选三只同样大小的薄膜塑料袋,分别装上相同体积的盐水、水和酒精,用细线扎紧口(塑料袋里不能有泡),然后把它们先后放入水中,会看到上浮、下沉、悬浮三种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三种情况呢?把三个袋子分别投入盐水或酒精中,情况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这样也就引起了学生想解决问题的冲动,学生会自己猜想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自己提出假设,进行猜想,设计实验,带着兴趣和疑问进行实验,创新能力也随之提高。
2.创设实验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创新教学是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等要素的有机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中创造性地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用“创造性地教”为学生“创造性地学”创造环境和条件。因此除了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外,在学生的模型制作、游戏、调查小实验等活动中,也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建立电阻概念的教学中,教师一开始就要求学生用实验方法来研究铅笔芯的电阻,通过改变铅笔芯两端的电压可以获得不同的电流强度,并由此得出“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不同导体阻碍电流的作用不同”的结论。由于学生手脑结合,使理解速度加快,又因全班学生研究的都是铅笔芯,但是获得的阻值相差较大,学生很自然地提出:“为什么差不多的铅笔芯电阻值相差很多?电阻到底与什么因素有关?”甚至有的学生提出电阻是否与物质密度有关。学生的思维闸门打开了,教与学的自由度扩大了,学生的探究欲也增强了,创新能力也随之提高。
3.充分利用课堂上的“物理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欲望
创设客观教学情境主要以实验为主,进行直观教学,同时设计各种问题,结合学生的发展区找到新旧知识的最佳结合点,从而促进新旧知识的综合。例如,在复习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密度这一实验时,教师可进一步延伸:如果没有量筒只有天平如何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并告诉学生实验器材可以任意选取,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比一比哪一个小组最快找出答案,哪一个小组方法最多。其目的一是把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充分调动起来;二是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对“优胜队”给予表扬,对“追赶队”给予大力的鼓励和支持,尽力能使每一组的学生都保持较高的探究热情。接着可以让学生猜下一个探究问题是什么?由于平时注意训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最后都能猜到这个问题:如果这个实验没有天平只有量筒,能否测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实验器材同样可以任意选择,这个题目要用到浮力的有关知识,综合性较强,所以教师应适时点拨,恰当引导,让学生运用多种物理方法去研究探索。在讨论、交流和研究中发现新问题、新知识,最后在总结中体现民主,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感想和收获。
4.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要培养观察能力,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观察,教会学生进行观察的具体方法。如在观察水沸腾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观察比较,水沸腾前后气泡上升过程中的区别,以及沸腾后的水温情况,证明沸点的存在。又如在“电流表”的实验教学中,教师讲了电流表的符号之后,让学生仔细观察电流表,然后提问学生:“你怎么知道这是一只电流表?它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有几个接线柱?当使用‘ ’,‘3’两个接线柱时,量程是多少?每一大格表示多少?每一小格又是多少?”等等。对于复杂的物理现象,教师应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一步一步地仔细观察,并要做到全面完整、深入细致。
5.创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诱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关键在于建立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友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上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反之,如果课堂氛围过于严肃,就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性,阻碍学生的思维。要想创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要彻底抛弃师德尊严、教师的权威神圣不可侵犯等传统观念。“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学会用微笑、幽默性、鼓励的语言,亲近的动作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及时传递对学生的信任、期望、赞许等信息,使师生间建立一种信任、平等的关系,让学生消除神秘感、恐惧感,大胆地表达出自己观点,敢于和同学、老师争论。其次要变传统的灌输式的学习为探究式学习。传统的实验教学都是教师讲得非常仔细,实验原理、步骤、注意事项等反复强调,学生背得昏天暗地,可考试时实验还是丢分最多的。在教学“测小灯泡电阻”这一节时,教师可组织成一节探究性学习课,把仪器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并把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罗列出来,让学生讨论原因,亲身体会创新不是高不可攀的难事,从而提高学生想创新、敢创新的自信心,激起学生的创新欲望。
总之,运用物理实验进行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只有首先加强自身素质的修养,并在实验教学改革过程中多尝试、多探索、多实践,才能从根本上把传统课堂教学沉闷的“呈现—接受”模式变为生动的“引导—发现”模式,“在引导下发现”和“在发现中引导”,这充分展现了课堂教学动态生成性的格局,使课堂焕发了蓬蓬勃勃、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使物理实验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物理教学也才会形成一个全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