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清中国,是中国人需要认真对待的一件事。
围绕中国的现实国情,如今社会上的争议多了起来。互联网成为描述当下中国的重要力量,它的影响面相当宽大。其信息传播逐渐形成新的价值倾向性,有不少被反复强化的认识偏离事实,造成了不少人对国家实际情况的错觉,必须引起重视。
一大错觉是:今天的中国糟糕透顶,基层民生一塌糊涂。改革也没什么进展,民怨已经沸腾,中国随时可能“天下大乱”。
对于改革、发展、稳定这三项中国社会的要素,公众的真实愿望是追求它们三者的打包。但到了网上,它们被完全拆开,稳定这一要素被污名化,“维稳”几乎成了贬义词。
不仅如此,互联网上集中了社会的大多数负面情绪,并给很多人留下它们就是中国社会主流情绪的印象。互联网上关注低概率的负面事件,而它们的低概率特征被忽略,又制造一个错觉:中国就是这些负面事件的集合体。
于是,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走向其开放性的反面,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封闭性。志趣相投者形成圈子,传递他们彼此喜欢的信息,强化他们彼此的价值观。整个国家的负面性被越说越像,越说越真,大家彼此印证,互相反馈,而且越说情绪越大。这样,中国社会被互联网筛拼成一个五花八门的灰暗模板,发表不同意见的人经常受到围攻和“制裁”。
必须指出,目前,互联网络上发生的事情已经远不是网民们的“自娱自乐”,它开始影响现实社会中人们对国家的看法,甚至开始影响一些官员的判断和决策。
当今,中国社会必须摆脱互联网制造的一些关键性错觉,尤其是要摆脱它对国家的某些偏激政治判断。互联网对中国舆论的议题设置权也已经大得失衡,甚至很多传统媒体亦开始围着互联网团团转,这个奇怪现象,应当认真予以拆解。
互联网带来的混乱和错觉,必须受到正视。光靠堵不会起持久作用;重要的是要发展能与网上激进声音有效竞争的主流舆论力量,使它们进入互联网参与竞争,促使网上的负面声音回归其只是舆论一角的本位。
我们说要摆脱网络带来的错觉,并非否定互联网对中国发展民主的正面意义。其对个人表达提供的自由,是其他舆论载体无法取代的。
围绕中国的现实国情,如今社会上的争议多了起来。互联网成为描述当下中国的重要力量,它的影响面相当宽大。其信息传播逐渐形成新的价值倾向性,有不少被反复强化的认识偏离事实,造成了不少人对国家实际情况的错觉,必须引起重视。
一大错觉是:今天的中国糟糕透顶,基层民生一塌糊涂。改革也没什么进展,民怨已经沸腾,中国随时可能“天下大乱”。
对于改革、发展、稳定这三项中国社会的要素,公众的真实愿望是追求它们三者的打包。但到了网上,它们被完全拆开,稳定这一要素被污名化,“维稳”几乎成了贬义词。
不仅如此,互联网上集中了社会的大多数负面情绪,并给很多人留下它们就是中国社会主流情绪的印象。互联网上关注低概率的负面事件,而它们的低概率特征被忽略,又制造一个错觉:中国就是这些负面事件的集合体。
于是,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走向其开放性的反面,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封闭性。志趣相投者形成圈子,传递他们彼此喜欢的信息,强化他们彼此的价值观。整个国家的负面性被越说越像,越说越真,大家彼此印证,互相反馈,而且越说情绪越大。这样,中国社会被互联网筛拼成一个五花八门的灰暗模板,发表不同意见的人经常受到围攻和“制裁”。
必须指出,目前,互联网络上发生的事情已经远不是网民们的“自娱自乐”,它开始影响现实社会中人们对国家的看法,甚至开始影响一些官员的判断和决策。
当今,中国社会必须摆脱互联网制造的一些关键性错觉,尤其是要摆脱它对国家的某些偏激政治判断。互联网对中国舆论的议题设置权也已经大得失衡,甚至很多传统媒体亦开始围着互联网团团转,这个奇怪现象,应当认真予以拆解。
互联网带来的混乱和错觉,必须受到正视。光靠堵不会起持久作用;重要的是要发展能与网上激进声音有效竞争的主流舆论力量,使它们进入互联网参与竞争,促使网上的负面声音回归其只是舆论一角的本位。
我们说要摆脱网络带来的错觉,并非否定互联网对中国发展民主的正面意义。其对个人表达提供的自由,是其他舆论载体无法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