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模式不是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教师要除旧布新、吐故纳新,大胆地去打破原有的框架结构与教学模式,赋予语文教学一种全新的理念、创新与突破,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模式;课程标准
一、新颖的创意设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从一定程度上说,就是要确保学生有大量的时间去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它包括语文听、说、读、写等方面,并力求将语言训练过程展现得有情有境,有声有色,有趣有味,富有创造性和突破性。
实现这一目标,跟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安排是紧密联系的,并且首先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的。语文教材本身是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合作探究,感悟交流,亲身体验,这样才能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比如:笔者执教《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课时,就创设了这样的意境:
师:“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是王维《画》中的诗句,那就让我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录音,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去大胆地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师:同学们,你们此时此刻都到了哪儿呢?
生1:我仿佛来到了翠色欲流的树林,看到了高大挺拔的苍松翠柏。
生2:我似乎来到了硕果累累的果园,看到了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
生3:我好像看到了一望无际,波翻浪涌的大海,海面掀起了万丈狂澜。
师:真是汹涌澎湃、波澜壮阔啊!
生4::我仿佛看到了农民伯伯辛勤地在田间耕耘劳作。
生5:我看到了天空中撒下一片片色彩斑斓的云锦。
师:同学们心中的画真是绚丽多姿、五彩缤纷啊!
通过这样的创意设境,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全面的教学渗透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组课文都体现出各自不同的“美”的思想内容,都寄寓着一种审美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启发学生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获得审美的感悟,一篇篇“情文并茂”的课文正是我们渗透审美教育的載体。
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动态画面,把大自然鲜活的景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每个学生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完全被大自然这一神奇的美景所陶醉,让人心旷神怡,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将深深地嵌入学生的脑海,无疑会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独特的语言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
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尽可能多一些赏识与鼓励,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与成就感。教师肯定性评价语言的内容也应该是多层次、多角度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
对每一位学生的回答,教师都尽量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这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了教师的关怀,发自内心地产生了对教师的爱戴之情。
四、灵活的教学技巧
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教师就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从学习的“学”出发,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创造条件,建立平台。教师要根据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体味句子,并与实际生活结合。
首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使师生进行和谐对话。在教学捉“纺织娘”时,笔者从“纺织娘”入手,让学生描述了认识的“纺织娘”,农村的孩子对“纺织娘”比较熟悉,他们觉得“纺织娘”的声音很烦人,比较难捉,而且也到处可见,对那小昆虫没多大兴趣。接着笔者马上问学生:“法布尔呢?他是怎么做的呢?”通过朗读课文,学生了解到,法布尔觉得“纺织娘”是“歌唱家”,并用了三天时间去捉它。两者一对比,学生马上体会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想象出法布尔的不同动作,也让他们感悟、想象自己什么时候会有这些动作,体会出了对昆虫的喜爱和痴迷,再现了法布尔捉小昆虫时的有趣画面。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五、大胆放手
无独有偶,昨天看到李镇西的一篇文章里也提到,所谓“方法科学”,就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简单明了地说,就是把教师“教”的过程转变成学生“学”的过程。或者说,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让“教”和“学”达到和谐统一。我们现在要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笔者从教近二十年,发现优秀学生都有个特点,喜欢给同学讲学过的内容。其实,从学习方法上看,最好的学习,就是给别人讲,而且是不停地讲。这个道理给笔者很多的启示和感受。所以,我们现在要倒过来,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讲,教会他们怎么讲、如何讲,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地创造条件让他们讲。每个学生都处于兴奋状态,都体验着自信并享受着喜悦,这样的课堂才是思维的飞翔、情感的流淌、青春的激扬、生命的欢唱,怎能不快乐、不激动、不幸福?这样的学习方法,这样的学习过程,这样的学习氛围,又怎能实现不了高效课堂呢?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模式;课程标准
一、新颖的创意设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从一定程度上说,就是要确保学生有大量的时间去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它包括语文听、说、读、写等方面,并力求将语言训练过程展现得有情有境,有声有色,有趣有味,富有创造性和突破性。
实现这一目标,跟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安排是紧密联系的,并且首先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的。语文教材本身是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合作探究,感悟交流,亲身体验,这样才能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比如:笔者执教《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课时,就创设了这样的意境:
师:“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是王维《画》中的诗句,那就让我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录音,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去大胆地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师:同学们,你们此时此刻都到了哪儿呢?
生1:我仿佛来到了翠色欲流的树林,看到了高大挺拔的苍松翠柏。
生2:我似乎来到了硕果累累的果园,看到了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
生3:我好像看到了一望无际,波翻浪涌的大海,海面掀起了万丈狂澜。
师:真是汹涌澎湃、波澜壮阔啊!
生4::我仿佛看到了农民伯伯辛勤地在田间耕耘劳作。
生5:我看到了天空中撒下一片片色彩斑斓的云锦。
师:同学们心中的画真是绚丽多姿、五彩缤纷啊!
通过这样的创意设境,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全面的教学渗透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组课文都体现出各自不同的“美”的思想内容,都寄寓着一种审美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启发学生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获得审美的感悟,一篇篇“情文并茂”的课文正是我们渗透审美教育的載体。
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动态画面,把大自然鲜活的景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每个学生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完全被大自然这一神奇的美景所陶醉,让人心旷神怡,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将深深地嵌入学生的脑海,无疑会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独特的语言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
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尽可能多一些赏识与鼓励,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与成就感。教师肯定性评价语言的内容也应该是多层次、多角度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
对每一位学生的回答,教师都尽量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这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了教师的关怀,发自内心地产生了对教师的爱戴之情。
四、灵活的教学技巧
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教师就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从学习的“学”出发,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创造条件,建立平台。教师要根据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体味句子,并与实际生活结合。
首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使师生进行和谐对话。在教学捉“纺织娘”时,笔者从“纺织娘”入手,让学生描述了认识的“纺织娘”,农村的孩子对“纺织娘”比较熟悉,他们觉得“纺织娘”的声音很烦人,比较难捉,而且也到处可见,对那小昆虫没多大兴趣。接着笔者马上问学生:“法布尔呢?他是怎么做的呢?”通过朗读课文,学生了解到,法布尔觉得“纺织娘”是“歌唱家”,并用了三天时间去捉它。两者一对比,学生马上体会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想象出法布尔的不同动作,也让他们感悟、想象自己什么时候会有这些动作,体会出了对昆虫的喜爱和痴迷,再现了法布尔捉小昆虫时的有趣画面。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五、大胆放手
无独有偶,昨天看到李镇西的一篇文章里也提到,所谓“方法科学”,就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简单明了地说,就是把教师“教”的过程转变成学生“学”的过程。或者说,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让“教”和“学”达到和谐统一。我们现在要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笔者从教近二十年,发现优秀学生都有个特点,喜欢给同学讲学过的内容。其实,从学习方法上看,最好的学习,就是给别人讲,而且是不停地讲。这个道理给笔者很多的启示和感受。所以,我们现在要倒过来,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讲,教会他们怎么讲、如何讲,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地创造条件让他们讲。每个学生都处于兴奋状态,都体验着自信并享受着喜悦,这样的课堂才是思维的飞翔、情感的流淌、青春的激扬、生命的欢唱,怎能不快乐、不激动、不幸福?这样的学习方法,这样的学习过程,这样的学习氛围,又怎能实现不了高效课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