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题分析】
中考作文题目濡染书香,不是没有道理的。首先,读书是学生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也应是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组成。古今中外,多少跟读书有关的佳话无不动人心弦,也能深深触动学生的心灵,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注入正能量。其次,新课标中也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的要求。不脱离学生生活,不游离课程标准,采撷一缕书香入题,何乐而不为——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回顾近两年各地中考题,此类考题不外乎以两种形式出现。一是在命题中直接上“书”,比如2018年黑龙江绥化卷的“摔起墨香,与书相约”,2018年江苏连云港卷的“我在书中找亲戚”;二是题目以与“书”相关的感受或经历命题,比如2018年福建厦门卷的“充电”,2017年内蒙古赤峰卷的“与___相伴的日子,2018年四川巴中卷的“___让我如此美丽”,2018年浙江温州卷的“情景写作(想看书,回家却打开朋友圈)”,2018年黑龙江哈尔滨卷的“不变的是那份痴迷”等等。
读书是高雅的事,立意自然要带着几分不俗。写作此类考题,记住几点:一是题目知重点,认真解读,弄清题目的侧重点,是需要读书的历程,还是阅读的收获,还是带给自身的成长变化、心灵提升等;二是素材显看点,不要用老生常谈的材料,新鲜、时令的素材更有味道;三是内心有观点,记叙有思考,议论有主张,且论据丰富,论点鲜明;四是感情找落点,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和事上,最好有动人细节。无论叙议,情不能冷,理不能空。
【预测金题】
1.阅读下面的材料,请按要求作文:
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先生认为,说评书必须具备丰富的历史知识才行,所以,他到东北大学函授学习历史。“我的先辈都是文盲,说书靠口传心授。到了我这一代,口传心授怎么行?你说到一个词句典故,要知道它的出处才行,必須讲出所以然,这就需要去历史里钻研。我一开始说的都是传统书,不管是《朱元璋》还是《隋唐演义》,我都必须查查历史上是怎么回事情,看我们都把这些历史加工到一个什么程度,弄明白哪些是虚构加工,哪些是史实。”对此你有何看法,请以“功夫在诗外”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思路点拨】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很多艺术家之所以能拥有精彩绝伦的表现,就是因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提高自我,他们不忘多读书,真正做到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书”。正如当代知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高龄仍奔赴世界名校求学。金庸写的书之所以好看,不仅因为他学富五车,更在于他学无止步。在记叙文中可以引入素材故事,联系自己的读书经历,抒发名人带给自己的心灵触动;写议论文时,应概括材料内容,有所取舍,要有自己的分析,如“朝闻道,夕死可矣!金庸高龄还孜孜不倦地求学,我们有什么理由停止脚步?人生若精彩,功夫在诗外啊!”打开思路,由材料联想生发,笔下自然生花。
【素材速用】
金庸写了十五部武侠小说,部部经典。他的名气虽响彻中外,博古通今,历史、政治等知识信手拈来,但他依然觉得自己学问不够,作为普通学生申请就读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那时的他已经是81岁高龄。在剑桥读书时,他同普通学生一样,背着双肩包,里面放满了课本。在剑桥上学,他又变成了那个别人不太关注的查先生,不再有知名作家光环、不再是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他做的一切都“不为学位,只为学问”。有学生想找他拍照、签名,他说:“我现在是学生,不是作家。等我不是学生的时候,我再和你坐下来一起吃饭、喝茶。”在他眼里,在任何时候学习都不算晚。永远保持谦卑的态度去探索人生中的未知,自尊而不自负,骄傲而不自满,这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中必须修炼的一部武功秘籍。
2.题目:书中好景君须记
作文要求:(1)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结合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2)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3)不少于600字。
【思路点拨】
题目是由苏轼的诗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化用而来,不妨借力用力,借诗句勉励朋友珍惜时光之意,劝人勤奋读书。而且,可以把书比喻成黄橙绿橘等,品味不同的书带来的别样的味道。因此写这个题目,要谨记“好景”,把读书带来的不同风景揭示出来,正所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若是写议论文,不妨引用下面古人勤奋读书的素材,作出自己独到的解读:“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爱书的人只看到读书苦,爱读书的人心中只有甜,甜如身在桃花源,流连忘返。”如此分析,材料就成你作文的血肉了。
【素材速用】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人读书不但要朗读,而且要抄、背、默,“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不横流倒背不放手。“韦编三绝”,讲的就是孔夫子用皮绳把竹简、木椟拴起来读,读的次数多了,连皮绳都翻断了三次。可见,孔夫子读书下的功夫有多深。明代大文豪张溥则以抄读著称,据《明史》记载,他“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因此他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七录斋”。曾国藩也是有名的“书痴”。在湘乡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曾国藩在家读书,一篇短文朗读了多遍,还背不下来。一小偷本想等他入睡之后行窃,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他入睡。小偷忍无可忍,跳出来大叫:“这种笨脑袋,读什么书!”不过,曾国藩的“慢”,非其人有天资禀赋上的弱处,而是读书讲求精嚼、精思。“慢”看似“笨功夫”,实际上是古人把书读得熟、记得牢、钻得深。
3.题目:醉卧___君莫笑
要求:(1)在题目的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如“书房、唐诗、宋词、小说……”(2)文体自选。(3)字数不少于600字。
【思路点拨】
这一道半命题只给了四个提示词语,按照范例来看,都是跟读书有关的,因此补充为同向最好。补充题目的时候,一定要选择自己轻车熟路的方向。“醉卧”一词不可忽视,它强调了做事痴迷的程度,必须通过具体的过程加以体现,不能泛泛而谈。写记叙文,选取生动具体的事例,可以通过讲故事、看新闻的形式,将下面素材的部分内容转化为记叙文可用的内容。若写作议论文,则可以将下列素材加以概括,适当取舍,不要简单搬用。比如,“以色列人将沙漠变成流着奶和蜜的天堂,不但粮食能自给自足,还成为‘欧洲的厨房’。这个奇迹缘于读书让他们的头脑里装满了知识,充满了智慧。”这样的语句让素材有了筋骨。
【素材速用】
据有关机构统计,以色列全年人均读书量为64本,居世界第一。犹太人尊重读书和知识,并代代承袭。“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以色列人以此勉励自己,养成了求知好学的习惯。在他们看来,文学、诗歌、音乐、艺术对人类如同水和粮食一样重要,读书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每一个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去舔书上的蜂蜜,以这种仪式让孩子铭记:书本是甜的。传说古时候,犹太人的墓园常常放有书本,他们相信死者在夜深人静时会走出来看书,象征生命有结束的时刻,求知却永无止境。犹太人从不焚烧书籍,即使是一本攻击犹太人的书。古代犹太人将书看得破旧得不能再看了,就挖个坑庄重地将书埋葬,这个仪式他们一定带上孩子。犹太家庭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说法,书柜要放在床头,要是放在床尾,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不敬,不敬书的人家会遭到大众的唾弃。
中考作文题目濡染书香,不是没有道理的。首先,读书是学生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也应是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组成。古今中外,多少跟读书有关的佳话无不动人心弦,也能深深触动学生的心灵,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注入正能量。其次,新课标中也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的要求。不脱离学生生活,不游离课程标准,采撷一缕书香入题,何乐而不为——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回顾近两年各地中考题,此类考题不外乎以两种形式出现。一是在命题中直接上“书”,比如2018年黑龙江绥化卷的“摔起墨香,与书相约”,2018年江苏连云港卷的“我在书中找亲戚”;二是题目以与“书”相关的感受或经历命题,比如2018年福建厦门卷的“充电”,2017年内蒙古赤峰卷的“与___相伴的日子,2018年四川巴中卷的“___让我如此美丽”,2018年浙江温州卷的“情景写作(想看书,回家却打开朋友圈)”,2018年黑龙江哈尔滨卷的“不变的是那份痴迷”等等。
读书是高雅的事,立意自然要带着几分不俗。写作此类考题,记住几点:一是题目知重点,认真解读,弄清题目的侧重点,是需要读书的历程,还是阅读的收获,还是带给自身的成长变化、心灵提升等;二是素材显看点,不要用老生常谈的材料,新鲜、时令的素材更有味道;三是内心有观点,记叙有思考,议论有主张,且论据丰富,论点鲜明;四是感情找落点,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和事上,最好有动人细节。无论叙议,情不能冷,理不能空。
【预测金题】
1.阅读下面的材料,请按要求作文:
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先生认为,说评书必须具备丰富的历史知识才行,所以,他到东北大学函授学习历史。“我的先辈都是文盲,说书靠口传心授。到了我这一代,口传心授怎么行?你说到一个词句典故,要知道它的出处才行,必須讲出所以然,这就需要去历史里钻研。我一开始说的都是传统书,不管是《朱元璋》还是《隋唐演义》,我都必须查查历史上是怎么回事情,看我们都把这些历史加工到一个什么程度,弄明白哪些是虚构加工,哪些是史实。”对此你有何看法,请以“功夫在诗外”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思路点拨】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很多艺术家之所以能拥有精彩绝伦的表现,就是因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提高自我,他们不忘多读书,真正做到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书”。正如当代知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高龄仍奔赴世界名校求学。金庸写的书之所以好看,不仅因为他学富五车,更在于他学无止步。在记叙文中可以引入素材故事,联系自己的读书经历,抒发名人带给自己的心灵触动;写议论文时,应概括材料内容,有所取舍,要有自己的分析,如“朝闻道,夕死可矣!金庸高龄还孜孜不倦地求学,我们有什么理由停止脚步?人生若精彩,功夫在诗外啊!”打开思路,由材料联想生发,笔下自然生花。
【素材速用】
金庸写了十五部武侠小说,部部经典。他的名气虽响彻中外,博古通今,历史、政治等知识信手拈来,但他依然觉得自己学问不够,作为普通学生申请就读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那时的他已经是81岁高龄。在剑桥读书时,他同普通学生一样,背着双肩包,里面放满了课本。在剑桥上学,他又变成了那个别人不太关注的查先生,不再有知名作家光环、不再是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他做的一切都“不为学位,只为学问”。有学生想找他拍照、签名,他说:“我现在是学生,不是作家。等我不是学生的时候,我再和你坐下来一起吃饭、喝茶。”在他眼里,在任何时候学习都不算晚。永远保持谦卑的态度去探索人生中的未知,自尊而不自负,骄傲而不自满,这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中必须修炼的一部武功秘籍。
2.题目:书中好景君须记
作文要求:(1)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结合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2)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3)不少于600字。
【思路点拨】
题目是由苏轼的诗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化用而来,不妨借力用力,借诗句勉励朋友珍惜时光之意,劝人勤奋读书。而且,可以把书比喻成黄橙绿橘等,品味不同的书带来的别样的味道。因此写这个题目,要谨记“好景”,把读书带来的不同风景揭示出来,正所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若是写议论文,不妨引用下面古人勤奋读书的素材,作出自己独到的解读:“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爱书的人只看到读书苦,爱读书的人心中只有甜,甜如身在桃花源,流连忘返。”如此分析,材料就成你作文的血肉了。
【素材速用】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人读书不但要朗读,而且要抄、背、默,“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不横流倒背不放手。“韦编三绝”,讲的就是孔夫子用皮绳把竹简、木椟拴起来读,读的次数多了,连皮绳都翻断了三次。可见,孔夫子读书下的功夫有多深。明代大文豪张溥则以抄读著称,据《明史》记载,他“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因此他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七录斋”。曾国藩也是有名的“书痴”。在湘乡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曾国藩在家读书,一篇短文朗读了多遍,还背不下来。一小偷本想等他入睡之后行窃,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他入睡。小偷忍无可忍,跳出来大叫:“这种笨脑袋,读什么书!”不过,曾国藩的“慢”,非其人有天资禀赋上的弱处,而是读书讲求精嚼、精思。“慢”看似“笨功夫”,实际上是古人把书读得熟、记得牢、钻得深。
3.题目:醉卧___君莫笑
要求:(1)在题目的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如“书房、唐诗、宋词、小说……”(2)文体自选。(3)字数不少于600字。
【思路点拨】
这一道半命题只给了四个提示词语,按照范例来看,都是跟读书有关的,因此补充为同向最好。补充题目的时候,一定要选择自己轻车熟路的方向。“醉卧”一词不可忽视,它强调了做事痴迷的程度,必须通过具体的过程加以体现,不能泛泛而谈。写记叙文,选取生动具体的事例,可以通过讲故事、看新闻的形式,将下面素材的部分内容转化为记叙文可用的内容。若写作议论文,则可以将下列素材加以概括,适当取舍,不要简单搬用。比如,“以色列人将沙漠变成流着奶和蜜的天堂,不但粮食能自给自足,还成为‘欧洲的厨房’。这个奇迹缘于读书让他们的头脑里装满了知识,充满了智慧。”这样的语句让素材有了筋骨。
【素材速用】
据有关机构统计,以色列全年人均读书量为64本,居世界第一。犹太人尊重读书和知识,并代代承袭。“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以色列人以此勉励自己,养成了求知好学的习惯。在他们看来,文学、诗歌、音乐、艺术对人类如同水和粮食一样重要,读书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每一个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去舔书上的蜂蜜,以这种仪式让孩子铭记:书本是甜的。传说古时候,犹太人的墓园常常放有书本,他们相信死者在夜深人静时会走出来看书,象征生命有结束的时刻,求知却永无止境。犹太人从不焚烧书籍,即使是一本攻击犹太人的书。古代犹太人将书看得破旧得不能再看了,就挖个坑庄重地将书埋葬,这个仪式他们一定带上孩子。犹太家庭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说法,书柜要放在床头,要是放在床尾,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不敬,不敬书的人家会遭到大众的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