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既是语文学科教育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0820131-01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开发人的潜能,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塑造完美的主体人格。从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以教师、课本、技能技巧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思想仍然根深蒂固。重传承轻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过去我们一谈创新,很自然想到创造发明,想到数理化等自然科学,以为创新不是语文学科训练的范畴,甚至认为语文学科承担不了创新的责任。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创新是当前课程改革的热点。现行语文课程标准已将“发现、创新”作为课程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语文学科不仅能促成自身领域的创新,还能为其他学科领域的创新奠定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既是语文学科教育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树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教学思想,让自主和创新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意识支配行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使学生牢固树立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对生活和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与激情,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敢于探异求新,敢于走进未知领域,敢于尝试新的方法,不囿于课本的权威、教师的定论,大胆质疑,善听会说、善读会写、善思会做,逐步形成创新思维,使创新成为他们的一种自觉行动,从而奠定创新的基础。
二、引导学生主动质疑探究
爱思考,善质疑,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特征。“多想出智慧,深思能创新”。质疑,是深思的结果,要对所读文章真正理解,必须有质疑和探究的精神。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带领学生深入剖析,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精神实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小橘灯》第10段这样写:“这朦胧的橘红色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学生会质疑:先说小橘灯的光照不了多远,后面又怎么说“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呢?这是否有矛盾?如果教师指导学生把小橘灯与小姑娘联系起来考虑,就可以弄明白:小橘灯其实是小姑娘的象征。明白了这一点,启发学生进一步理解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人格力量,不也像小橘灯的光那样冲破国民党反动派手制的“黎明前的黑暗”吗?再说,小姑娘的人格力量还可以一传十,十传百地激起人们对光明未来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份“光明”难道不是无限的吗?在学生质疑过程中引导学生谈看法,摆见解,各抒己见,就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新学生的思维,理解课文的内容也就越深刻。只有经常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学生的学习才会变得主动,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迫使或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地表现自己”,使其逐步具有探究意志、创新能力。
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语文教学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着力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努力提高他们的自创能力。如教《项链》一文时,启发学生想象玛蒂尔德知道项链是假的之后的反应如何,提出这个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在教《硕鼠》一文时,布置学生写一篇短文,各自想象硕鼠是怎样偷吃粮食的。结果学生对心理和动作描写等想象得非常逼真。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不断创新,关键在于教师要挖掘教材,积极引导。
四、引导学生标新立异
敢于标新立异,其本身就是创新。在教学中,尽量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立体地、多方位地审视文章的立意、题材、结构和语言,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这就要求教师采用启发式,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当然标新立异不能违背事理,当学生的思维出现偏向,教师必须及时点拨;学生发表见解后,教师要给以概括和恰当的评价,不断引导学生向既定目标靠拢,从而完成教学任务。教学中也可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教师启发学生逆向思维时,应强调逆向思维要准确揭示内涵,要合乎情理,不能随意求异、随意逆向,同时强调逆向思维要立意求新,但不能脱离实际。
五、运用师生互动创新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活动是师生间的一种互动,学习过程中师生共同对某一学习目标产生兴趣,引发某种意识,形成相应的思想,通过课堂交流、沟通,促成思想碰撞,交互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共同体验,讨论创新,增长能力。例如戏剧《雷雨》教学“师生互动”的操作模式:1、师生协商,共同确定探究的方向和内容话剧演出。2、自由阅读,通过查阅工具书,深入理解剧本内容。3、自由组合,学生自主确定演出角色。4、讨论交流,充当导演的角色,引导学生讨论交流,选好演员。5、教师点拨,补充学生的缺漏,纠正学生可能出现的偏差,抓住疑问,激活学生思维,适时总结。6、学生演出。7、评价总结,深入理解。这样,通过探究,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讨论,让学生在激烈的思想交流中思维交互碰击,产生新的火花,培养创新素质,训练创新能力;通过对话,把学生带入特定的生活情境中,深入地感受人物形象;通过演出,让学生在“真实”体验中进行实用训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实用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0820131-01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开发人的潜能,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塑造完美的主体人格。从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以教师、课本、技能技巧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思想仍然根深蒂固。重传承轻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过去我们一谈创新,很自然想到创造发明,想到数理化等自然科学,以为创新不是语文学科训练的范畴,甚至认为语文学科承担不了创新的责任。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创新是当前课程改革的热点。现行语文课程标准已将“发现、创新”作为课程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语文学科不仅能促成自身领域的创新,还能为其他学科领域的创新奠定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既是语文学科教育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树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教学思想,让自主和创新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意识支配行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使学生牢固树立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对生活和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与激情,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敢于探异求新,敢于走进未知领域,敢于尝试新的方法,不囿于课本的权威、教师的定论,大胆质疑,善听会说、善读会写、善思会做,逐步形成创新思维,使创新成为他们的一种自觉行动,从而奠定创新的基础。
二、引导学生主动质疑探究
爱思考,善质疑,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特征。“多想出智慧,深思能创新”。质疑,是深思的结果,要对所读文章真正理解,必须有质疑和探究的精神。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带领学生深入剖析,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精神实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小橘灯》第10段这样写:“这朦胧的橘红色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学生会质疑:先说小橘灯的光照不了多远,后面又怎么说“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呢?这是否有矛盾?如果教师指导学生把小橘灯与小姑娘联系起来考虑,就可以弄明白:小橘灯其实是小姑娘的象征。明白了这一点,启发学生进一步理解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人格力量,不也像小橘灯的光那样冲破国民党反动派手制的“黎明前的黑暗”吗?再说,小姑娘的人格力量还可以一传十,十传百地激起人们对光明未来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份“光明”难道不是无限的吗?在学生质疑过程中引导学生谈看法,摆见解,各抒己见,就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新学生的思维,理解课文的内容也就越深刻。只有经常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学生的学习才会变得主动,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迫使或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地表现自己”,使其逐步具有探究意志、创新能力。
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语文教学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着力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努力提高他们的自创能力。如教《项链》一文时,启发学生想象玛蒂尔德知道项链是假的之后的反应如何,提出这个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在教《硕鼠》一文时,布置学生写一篇短文,各自想象硕鼠是怎样偷吃粮食的。结果学生对心理和动作描写等想象得非常逼真。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不断创新,关键在于教师要挖掘教材,积极引导。
四、引导学生标新立异
敢于标新立异,其本身就是创新。在教学中,尽量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立体地、多方位地审视文章的立意、题材、结构和语言,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这就要求教师采用启发式,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当然标新立异不能违背事理,当学生的思维出现偏向,教师必须及时点拨;学生发表见解后,教师要给以概括和恰当的评价,不断引导学生向既定目标靠拢,从而完成教学任务。教学中也可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教师启发学生逆向思维时,应强调逆向思维要准确揭示内涵,要合乎情理,不能随意求异、随意逆向,同时强调逆向思维要立意求新,但不能脱离实际。
五、运用师生互动创新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活动是师生间的一种互动,学习过程中师生共同对某一学习目标产生兴趣,引发某种意识,形成相应的思想,通过课堂交流、沟通,促成思想碰撞,交互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共同体验,讨论创新,增长能力。例如戏剧《雷雨》教学“师生互动”的操作模式:1、师生协商,共同确定探究的方向和内容话剧演出。2、自由阅读,通过查阅工具书,深入理解剧本内容。3、自由组合,学生自主确定演出角色。4、讨论交流,充当导演的角色,引导学生讨论交流,选好演员。5、教师点拨,补充学生的缺漏,纠正学生可能出现的偏差,抓住疑问,激活学生思维,适时总结。6、学生演出。7、评价总结,深入理解。这样,通过探究,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讨论,让学生在激烈的思想交流中思维交互碰击,产生新的火花,培养创新素质,训练创新能力;通过对话,把学生带入特定的生活情境中,深入地感受人物形象;通过演出,让学生在“真实”体验中进行实用训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实用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