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思的寻思——危机?进步?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xiaoshenshan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文精神寻思录》已刊出五则。现收到南方北方乃至美国大学里一些位先生来稿,对“寻思录”进行寻思,特予发表,期收切磋之效。
  
  《读书》连着几期刊载了一些学者有关“人文精神”的讨论,或者说是有关“人文精神失落”或“被遮蔽”的讨论。尽管我对其中的一些说法很有同感,但我认为这场讨论的前提很有可商榷之处。
  这场讨论是由所谓的人文学科危机引发的。“我们所从事的人文学科今天已不止是‘不景气’,而是陷入了根本的危机。”造成危机的根本原因按张汝伦先生的推断“正是由于人文精神的意识的逐渐淡薄乃至消失,使得智慧和真理的追求失去了内在的支撑和动力,使得终极关怀远不如现金那么激动人心。”简单地说,在这场讨论中,人文精神与人文学科等同,人文学科的危机被引伸为人文精神的危机;而人文学科又被简单地等同于“文、史、哲”。这种等式显然不妥。
  一、所谓“人文精神”,一般指的是人对自身命运的理解和把握。按袁进先生的定义,人文精神是对人类的存在的思考;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是对人类命运、人类痛苦与解脱的思考与探索。问题是人的自身命运、人的价值、人的存在意义等概念都具有多义性。它们“只有在特定背景下的上下文和听众的关系中才能获得实际的意义”(保罗·利尔克《解释学和人文科学》,河北人民版),也就是说人文精神这一概念和其它词语一样,受到语境因素的制约。不同时期,不同语境里的人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关注自然是不同的,因而不同的时期应该有不同的人文精神内容。现代认知科学已向人们展示了诸多因素对认知过程的制约。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十四世纪的人文主义所关注的焦点与现代人文主义所关注的内容上有很大的不同。
  所谓“人文精神的失落”或“遮蔽”,其实是指在一定的语境条件下,某一个占主导地位的解释失去了存在的依据或权威性,用语用学的术语便是:一个占统治地位的话语体系被剥夺了其地位。因此,实际上不存在什么“人文精神的失落”。人文精神是不可能失落的,因为只要人类存在一天,人类便不会停止对自身命运的思考和把握。所可能失落的,在实际上遭受失落之苦的,只是某一特定语境里产生的某种占主导地位的理解形式,或者说思考形式。换言之,人们发现失落的,并不是“人文精神”,而是按某一占主导地位的思考形式所理解的人文精神的失落。因此,人文精神的失落,如果离开了一定的语境和指向,这个命题便不能成立。而某一主导解释的衰落本身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它之所以失落是因为依照它的理解体系,它无力解释新时期的人文精神。这种失落是不必大惊小怪的。
  某一种理解形式之所以能在一定的语境里占主导地位,这和社会的权势(powerstructure)分不开。这里的权势并不是简单地指某一个统治阶级,而是指在广义上占主导地位的某一体系。人类历史告诉我们,权势只是相对的。社会的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各权势的沉浮。对“人文精神”的理解,自然与在某一特定时期的主导话语体系有关。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由于西方文化的强劲,现在人们在作思考时,自觉地或不自觉地会把西方的理解形式看成是主导形式,正如汤因比所言,所谓的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西化。我发现我们的学者在寻思“人文精神”时,所依据的判别标准不是西方的人文标准,就是中国历史上某一特定语境里的标准。当陈思和先生怀疑“作为整体的知识分子在当代还有没有人文精神时”,不难看出他所依据的标准并不是这个时代的,或者说并不是我国现时的。因此,我以为有意义的命题,或者说我们所应关注的,并不是抽象的人文精神的失落,或者说是按某一固定标准去判断中国的人文精神的有无,而是去具体地探寻在我们这个时代,在我们这个社会,人文精神的内容以及其表现形式。
  二、据此,我认为人文学科的危机只是某种理解形式的危机。这种危机实质上也并不是整个人文学科的危机,而是人文学科中某一部分的危机。社会的发展已大大地充实了人文学科的内容。现代意义上的人文学科还应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学科。危机的原因并不是我们这个时代“人文意识逐渐淡薄乃至消失”,而是现存的人文学科体系对新的社会发展的解释能力出现了危机。按固定的理解形式是无法找到这个时期的人文精神的特点的。熟悉历史的人都了解历史上现存的人文学科体系是如何去适应社会的新的发展,以增强自己的解释能力。其实,我们的学者所谓的人文学科的危机,说白了,也就是哲学危机,文学批评危机,史学危机。使用这种过时的、狭隘,的提法本身也是无视现代科学发展的。
  现代科学的发展对哲学自以为是的、居高临下的地位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随着科学分工的愈来愈细,传统的哲学地盘一一丧失。原来抽象的理性精神正被赋予越来越具体的内容。原来哲学引以为骄傲的形而上的纯理性的抽象思辨也逐步地让位与形而下的具体的认知活动。对所谓“绝对”的追求的荒诞之处,已遭到严厉的抨击。F.C.S.席勒指出:“而至少直到今天为止,被认为代表‘正统派’的哲学家们还为‘绝对’所困扰,以致于使得他们看不出来:以‘绝对’的名义而给予的种种解释,对于人类来说,是怎样极端的空洞和致命的。”(《人本主义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39页)尼采、叔本华等所倡导的与理性精神相违背的非理性主义哲学便最生动地反映了传统形而上哲学的危机。二十世纪语言哲学的兴起正反映了曾是形而上的哲学,在其它学科的促进下,正重新寻找自己地盘的努力。有意思的是,在这种努力中,哲学家们不再高高在上地进行形而上的玄论,他们开始注意到哲学形而下的基础。哈贝马斯有关人类交际、人类行为的一系列哲学思考也正体现了现代哲学家面对危机所采取的对策。利尔克在谈到“语境”“文本”等解释学概念时,这样写道:“这种自我表现永恒地回复到谈话事件(在谈话中解释最终完成了),表明了哲学对于失去绝对知识的哀悼。”(第200—201页)我以为,参加讨论的这些学者所谓的哲学危机不妨可看作是经院哲学的危机,或者说是传统学院生活的危机。这使我又想起了F.C.S.席勒的话:
  
  现代科学和作为力量的知识正在不断地改变人的活跃的生活。但是作为“沉思”的“知识”并不是如此,它拖延行动的检验并挣扎着逃避这样做。不幸的是,学院生活很难现代化……(第13—14页)
  
  这种危机实在是在现代化过程中所避免不了的。
  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认知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对文本阐释过程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文本阐释过程,除了受到社会、文化等诸因素的制约外,在很大的程度上还受到读者认知环境的影响。一部文学作品的意义,对一位读者来说,产生于他/她的具体阅读过程中。所谓具有永恒意义的真、放之四海皆为准的文学评判是不存在的。所谓的权威性的评论,究其实质,只不过是一种文化名流现象(elitism)。按冯·戴伊克的说法,这是某一名流群体,利用其超出其他社会群体之上的“权势”,把自己对某一具体的文本的阐释强加在其他群体之上。(《社会、心理、话语》,中华书局,一九九三)文学批评的危机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名流群体”的权势受到挑战、“名流”自身对“绝对”产生了怀疑的缘故。在这个意义上来看,文学批评的危机也许是社会进步,在我国更是民主化的标志。记得现在已得到充分肯定的文学大师德莱塞一开始也是受到文学批评名流的猛烈抨击的。
  另外,我认为在评论“人文精神”时,不提及自然科学等其它诸因素的发展也是不妥的。谁都不会忘记哥白尼、达尔文等自然科学家的科学活动对人类精神世界的贡献。
  最后,我想简单地提及托克维尔(A.Tocqueville,DemocracyinAmerica)在评论美国民主时所表现出的忧虑。托克维尔自然赞成美国社会的民主进程,但他很是担心由于实行了民主,社会的名流不再占支配地位,社会的精神极可能变得俗不可耐。因为具有贵族气质的他,对社会大众的口味是极其缺乏信心的。不过令人感到欣慰的是,美国社会的发展却不在乎他的担心。
  
  一九九四年五月十四日
其他文献
雍正元年,刚登基的“四爷”要求各省总督和巡抚向他汇报每个人的“陋规”情况。广东巡抚年希尧称广东巡抚一年例行灰色收入约六万五千两;山东巡抚黄炳奏:“当地巡抚衙门每年接受的规礼达十一万余两。”两江总督查弼纳汇报总督衙门每年陋规收入近二十万两,而两江总督的法定年薪是一百八十两,二者相差一千倍。  对此,雍正的批示是:“览尔所奏,朕心甚悦。全是真语,一无粉饰……”办差多年的他当然知道这么多的红包为何要收,
当前,中学作文难可谓到了极致。难在何处?有人说,学生缺少观察,写作只会模仿,没有创新等,不一而足。我倒觉得这些都是表面现象,不感兴趣的东西谁会去认真观察呢?模仿如果用心也能出佳作。其实这些都不是关键,我认为写好作文的关键在于心动,心动才会行动。心动来自于情感的真实动人,来自于思想上的深刻独到,来自于阅历上的丰富多姿。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有必要从这三个方面来努力。  一、我们要善于培养孩子在感情上追
摘要: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伴随着身心的快速变化和性的发育成熟,还有父母、学校的期望以及学业任务的繁重,很多高中生感觉压力重重。本案例中的小张受遗传因素、家庭教养及学业压力等的影响,遇事经常乱发脾气。心理教师运用焦点解决和认知调整策略,帮助小张学会寻求身边的资源,获得了解决问题的能量,从而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冲动情绪。  关键词:间歇性暴怒障碍;焦点解决;认知调整;高中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提高教学的应变能力,去探求开发学生智力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进行了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新探索——“导演式”课堂教学。  所谓“导演式”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全过程,通过学生的思考、准备、表演、讨论、实践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即教育”的演讲中讲道:是生活的就是教育,不是生活的就不是教育;是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是坏生活的就是坏教育。  高一新生是刚刚步入高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紧张与好奇过后会产生一系列不适应的现象。如,思家心切、人际关系的困惑以及高手如林的失落感……而各科教师只是在学习方面给他们指导,而忽略了学生的生活需要。作为班主任必须善于观察与思考,及时关注不适应现象,探究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寻求
“我跑了多年龙套”  1955年,陈道明出生在天津一个中医世家。高中毕业后,一身书卷气的他为躲避“上山下乡”,凭借才艺考进了天津人艺话剧团。此后,陈道明在话剧舞台上跑了六七年龙套。  陈道明不甘于现状。1979年,他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进修班。1982年从中戏毕业后,作为演艺新人的他又开始在影视剧组跑龙套。他演的都是没有台词、不露正脸的角色,有时候还演死尸。这是他生命中最暗淡的日子。成名后,陈道明
据明代《清凉山志》记载:东汉永平年间,印度僧人来中国传扬佛教,称五台山为文殊菩萨道场,奏请汉明帝在此建寺,并以五台山与印度灵鹫峰(相传为释迦牟尼修行处)相似,所建寺院称大孚灵鹫寺。所建的灵鹫寺和洛阳白马寺遂成为我国最早的两座佛教寺院。  佛光寺创建于魏孝文帝时,其寺名屡见于纪传,其主体建筑在唐会昌五年的灭佛运动中被毁。现存大殿为唐大中十一年(八五七)所建,为我国保存完好的建于唐代的木构建筑之一。一
凭借仙侠剧《仙剑云之凡》,古力扎娜获得第22届华鼎奖最佳女演员提名;她主演的《择天记》,取得了全国同时段电视剧收视率冠军。2018年5月,古力娜扎又与陈伟霆搭档,主演《风暴舞》。从当年的“北影最美考生”,到如今的多部大剧女主角,她成了有着近千万粉丝的当红小花旦。其实,娜扎又是出道以来被网友“黑”得最惨的女艺人,批评、嘲讽、谩骂“波涛汹涌”,甚至有人IP了她的遗照。因压力太大,娜扎曾在《偶像来了》节
提要:关于清华简《保训》的真伪问题,学界争讼已久。本文主要以姜广辉先生《疑伪新证五则》所提出现代造伪说的五条新证据为例,从文献的载体、文辞、文法及思想内容等辨伪角度,对清华简《保训》篇真伪讨论中的文献辨伪方法论问题进行系统论述。  关键词:《保训》篇 清华简 辨伪    关于清华简《保训》的真伪问题,学界争讼已久。众所周知,自《保训》篇公布以来,姜先生对该篇的真实性多有质疑, 笔者曾撰专文释疑。
当今世界,各国在经济、科技、人文、法制以及城市建设等诸多领域展开激烈的角逐和较量,而教育水平成了衡量一个国家强大与否的最重要的依据。因此,培养出一批批爱岗爱生、有着崇高人格魅力的教师,对我国的良好国民的培养乃至祖国的强大有着深远的意义。我愿意给予实习老师以翅膀,助他尽早展翅翱翔。   笔者在一所农村高中教书已近20个年头,担任高一历史备课组长,带高一4个班的历史课,课务负担比较轻。学校来了个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