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李贺诗歌的“奇”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mmmmmmmmmmmmmmmm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意象之奇
  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李贺诗歌中众多意象的独特运用形成了特殊的意境,读来使人惊叹。
  (一)鬼魂意象
  在李贺的二百余首诗中,曾多次用到鬼魂意象。“死亡、鬼魂不是故作“鬼神之语”而是在生命忧患压抑下灵魂的痛苦呻吟,他通过这些鬼诗表达的是他内心种种急需发泄的压抑已久的情感,就是在对鬼魂的呻吟中去排解生命与人生的思考的抑郁痛苦情绪。”所谓鬼诗,不过是借鬼写人李贺所描写的鬼魂形象尽态极妍,形神兼备,不但不给人毛骨悚然、鬼气袭人的感觉,反而有情有义,凄婉婀娜,是长吉心中美的化身和聊以自慰的知己。以他鬼诗中颇具代表的《苏小小墓》为例:
  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 风为裳,水为珮。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竹,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
  这里李贺通过奇特的想象,描写了苏小小这个风尘女子的魂魄,在风雨之夜苦苦等待的情景,笔调幽冷寒峭,以幻想中的幽灵着笔创造了荒诞迷离、艳丽凄凉的鬼神世界。诗人通过惊人的联想和幻想,加上一个幽字,把苏小小的鬼魂形象刻画的凄迷空灵,“幽兰露,如啼眼”路旁朵朵美丽的花朵,缀满晶莹的露珠,仿佛就是苏小小的眼泪,诗人用了一个“啼”字给美丽的形象罩上忧伤的阴影。接着诗人把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生前没有能够缔结同心,死后仍苦苦追求这一愿望,实现柏下愿望。至此,他并不是鬼,苏小小只是一个痴情落寞的女子。李贺的鬼诗伤感却不露骨,以微风细雨的形式触动了读者灵魂的最深处,笔调含蓄,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
  (二)神仙意象
  李贺的存诗中神仙意象也是其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人间的痛苦得不到解脱,于是诗人不得不转向了对上天神仙世界的探求和憧憬。那里的圣洁、安宁、美丽、神奇和鬼域冥界的阴森、恐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他得到暂时的心理平衡和补偿,那么神仙世界又是怎么样的呢?以《梦天》为例:
  老兔寒蝉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诗人把我们带到神话的幻觉世界,带到美丽的月宫中去,然后又带我们神游太空。前四句写月宫清冷、幽美得景象,后四句主要写他从天上俯视人间,但见三山之下,黄尘清水,变更如走马,齐烟九点,大海如杯,宇宙的无限和仙境的永恒,同人间的渺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正是诗人在现实中的追求幻灭后一种愤激感情的体现,也洋溢着作者深沉的哲理思考。
  二、用典之奇
  李贺的用典也成为他诗歌的一大特色。在用典中又分引用人物和化典两方面。
  (一)引用人物
  李贺短暂的一生是困顿失意的。尽管他自恃才华过人,而且胸怀大志“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致酒行》)但始终不得遇。在郁郁不得志中,李贺很容易与以前的古人产生一种共鸣,抒发身世之感。李贺非常喜欢用司马相如自比,在他的诗歌中,多次用司马相如这个人物自比:
  1.长卿牢落悲空舍,曼倩诙谐取自容。(《南园十三首》其七);
  2.赵壹赋命薄,马卿家业贫。(《出城别张又新酬李汉》);
  看这四首诗或句子,它们都突出了司马相如的“ 贫”,不过自比的方式有所不同。李贺的《南园》和《出城》就是用司马相如的这段早年经历来聊以自况的。这种境遇在李贺的另一首诗中也有体现,“日暖自萧条,花悲北郭骚(《感春》),李贺善于用古人自比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再看看《昌谷北园》和《咏怀》,说的是司马相如晚年因病归茂陵的情景,李贺说他“ 叹清贫”,这种自比方式比较独特,李贺喜欢司马相如这个人物,也喜欢用他来自比,说他贫其实是说自己贫。《昌谷北园》的意思就是说,园中的老竹高拂云霄,自己蹭蹬而归,因为贫寒没有其他东西可供娱遣,唯一可以赏心悦目的就是这片迎着风雨呜啸的雨竹。景色有点凄清,反映了诗人的心境。
  (二)化典
  化典,就是为了表达诗人自己的思想,对原有的典故加以加工,以凸现诗人个性。李贺化典大约有以下几处:
  “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浩歌》)《汉武内传》说,王母仙桃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生实。这句话意思是说,王母的桃花都开了上千遍了,那么寿命最长的彭祖、巫咸也该死过了好几回了。在人们的印象中,彭祖、巫咸都是长寿的象征,可是连他们都死过好几回了,可见山川变更,沧海桑田,不知已过了几千万岁,而人生其间,过了一世,便不能长久。诗人深感时光飞促,如白驹过隙,但却苦于英雄无主,报国无门。在这首诗里,神仙死而又死,想象奇特,气势开阔,语气却很奋发,与一般及时行乐的颓废作品截然不同。
  李贺的诗歌总体上表现的是奇崛的风格,给人的感觉是耳目一新,获得一种奇艳幽冷、别开生面的美得艺术享受。李贺诗歌的幽奇不同于前人的奇艳,在于他迥于异常的想象,也在于他熟练的调匀多种阴冷的色调与寒冷意象,使得艳中有冷,还在于他用典的灵活自然,给我们构建了一个幽奇的王国,让我们了解了李贺的生活背景,研究李贺的创作心态,对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李贺诗歌的深刻内涵,无疑有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一、其高蹈不群的行止里有“狂”  本文开篇孔子就以十分谦和温暖的态度说了“以吾一日长乎尔,勿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一句,营造了一个宁馨宽松民主和谐的谈话氛围,再明确讨论任务:“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简言之,即让大家畅谈理想抱负。子路、冉求、公西华均规规矩矩一一扣题作答,何其恭谨认真,其答妙与不妙姑且不论,仅是姿态礼数就跟曾皙的一边醉心琴瑟一边闻听之貌大不一样。历来论家品鉴的
期刊
在县城的一所高中任教多年,几乎每年都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  在高二或高三时,总会转来一些插班生,一些从市名校转回的插班生。这些当年出高价,不惜一切人力和物力,动用一切关系,挤进名校且有家长专门陪读的学生,到如今回到县城的高中,也只是在尾巴尖上而已。这样的例子,年年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如此劳民伤“才”之事,人们为什么乐此不疲呢?  那些优秀的学子,达到名校分数线的学子,离开县城上市名校,无可非议。
期刊
语言和文字是文本的具象化,阅读过程首先要紧贴文本的地面行走。“新语文教育”的倡导者韩军提出:“语文教育‘要着力于言语’,紧紧握住‘言语’这‘抓手’。讨论、鉴赏、体悟,这才是语文教育学科的生命所在。语文不能架空文本,脱离文本;上语文课,必须上出‘语文味’,必须‘紧贴文本地面行走’,‘在言语的丛林和字里行间穿行’。着意于精神,着意于言语,着意于素养。”只有依靠文本中的言语,让学生体验其情怀,理解其意蕴
期刊
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选的四篇文章都是名著小说,所谓名著就是思想主题丰富、内容深细、人物形象复杂的作品。对于刚接触选自名著中的课文的中三年级学生来说,既兴奋又担忧,兴奋的是他们可以和教师一起来赏析他们津津乐道的人物,担忧的是因为这几篇名著,细节深细,文章篇幅较长,出场人物较多,并且由于半文半白的语言障碍,阅读时容易陷入疲惫和懈怠。新课标中规定:“让学生充分感受名著的精髓和激发学生对名著的兴趣。”对于这
期刊
著名雕塑大师罗丹说过:“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美术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如何去欣赏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看世界,这一点在美术欣赏课中显得尤为重要。美术欣赏课教学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引导学生品评艺术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整体美术素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关于美术欣赏的一贯认识  学生在上美术欣赏课时都有一个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过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识字、看书、作文的能力。对《大纲》的认识归纳起来就是三句话:培养能力是重点,搞好自学是关键,狠抓作文破难关。  一、语文是工具,掌握工具必须具备能力  语文教学必须在学懂语文知识的前提下,以培养能力为重点。过去的语文教师只看着卷面成绩,而忽略了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语文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工具”,语文课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车间”
期刊
一、标题含义答题思路  1、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首先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义或比喻象征意义。  如小说《梦非梦》:“如何理解小说标题‘梦非梦’的含义。”  参考答案:题目的本意是“梦不是梦”,小说内容叙述的是关主任做了个梦,可现实中小李、小金并没有把它当做梦来看待,这是第一层含义;而后关主任竟然也把梦中的事情作为衡量、提拔下级的依据,也就是说关主任也没有把梦仅仅当做梦而已,这是第二层含义)
期刊
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  大纲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师必须在
期刊
初中学生由于自身的不成熟,以及来自家庭社会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心理上形成了不健康的因素。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如果家庭、学校、社会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很容易使其心理不平衡、性格偏异,产生不良的后果。凭借多年班主任工作经验,对学生心理误区的形成及校正浅释如下。  一、消除逆反心理,培养正确的自我意识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自尊心、成人感日见增加,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服从长辈的意识淡薄,喜欢独立思考,不
期刊
“你的泪光,柔弱中带伤,惨白的月弯弯,勾住过往。夜太漫长,凝结成了霜,是谁在阁楼上冰冷的绝望。”每当听到这几句歌词,我的心总会从喧嚣走进宁静,在宁静中感受歌词带给我的那份伤感、凄凉的美。是的,这首《菊花台》让我百听不厌。  你“泪光”“柔弱”,我“呼啸”“沧桑”,整首歌中,有“你”的忧愁与等待,有“我”的苍凉与无奈,似乎怒放的生命挣扎,终抵不过花谢的命运肃杀,所以反复唱“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