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雕塑大师罗丹说过:“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美术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如何去欣赏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看世界,这一点在美术欣赏课中显得尤为重要。美术欣赏课教学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引导学生品评艺术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整体美术素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关于美术欣赏的一贯认识
学生在上美术欣赏课时都有一个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过程,最初,他们觉得画得“像”的就是好,画得满的就是好,色彩多的就是好。而教师有时却拿一些抽象的(如,抽象派画家蒙德里安、康定斯基的作品)、画面并不满的(如,南宋以画“边角之景”而著名的画家马元、夏圭的作品)艺术作品当作世界名画加以介绍,正是这些反差,使学生渐渐发现鉴赏美术作品并没有固定的、单一的标准。有了这些思考以后,学生才会关心美术到底是什么,美术作品到底美在哪里。
二、关于小学美术欣赏课学科特点的探讨
美术欣赏活动虽然是一个有规律可循的、有着不同阶段的认识活动,但是在具体的欣赏过程中,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阶段,又是很难截然划分的。在感性阶段也常常伴有一定的分析、比较、判断等理性活动,在理性认识阶段,也总离不开具体、个别的艺术形象,始终伴随着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
美术欣赏之中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对启迪学生的智慧有很特殊的作用,尤其对帮助学生认识艺术现象和提高审美能力,有重要的意义。经过教师正确的引导,学生可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构图内容、题材形式、表现技法的分析以及对创作者的生平、文化背景、艺术主张等方面的了解,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去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不至于抽象或教条地理解艺术,从而实质性地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艺术作品的产生有特定的时代文化背景,又与艺术家本人的才能、性格等有直接关系,这些都应该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到,这样学生才能对艺术家及其作品有较全面和立体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调动学生去自主探究,创新才会成为可能,这也是美术欣赏课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三、针对以上特点,提高美术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针对美术欣赏课的这些特点,通过以下措施可以使美术欣赏课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1.教师应该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同时,广泛搜集相关资料,让美术欣赏课的内容丰富起来,用美术作品感染学生,不能仅仅通过理论知识泛泛而谈。如,在讲美术作品的色调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名作来体会领悟,让学生通过艺术作品来体会何为冷色调,何为暖色调,以及在画面中如何通过色彩间的对比使画面更加和谐。比如,《向日葵》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最著名的画作之一,这幅画以黄色为基调,用简练的笔法表现出植物形貌,充满了韵律感及生命力。而梵高的《星夜》以蓝色为基调,画中大胆、冷静的色调占据绝大部分面积,同时这些色彩又和热情温暖的星光色彩融合为一体。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这幅画看上去有种微醺的感觉,色调是黑色和成熟、复杂的色彩。奥地利画家克林姆的作品《吻》,用金色树叶的辉煌色彩描绘了一个亲密的瞬间画面。马蒂斯的《有鱼缸的房间》是一副以蓝色为主色调的的作品,蓝色统治了这幅画的中心,金鱼就像一堆发光的灰烬,吸引目光。这样,通过具体作品的欣赏、分析,学生才会深切地体会色调的概念。
2.要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多种形式,丰富美术欣赏教学活动。如,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美术欣赏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前要求学生利用网络寻找有关本课课题的相关作品及资料,让学生一起加入丰富课堂内容的行列。另外,让学生多观察,体验生活。春天来了,感受一下春天的色彩,嫩嫩的、粉粉的感觉;夏天来了,漫山遍野的绿树红花;秋天来了,丰硕的果实,金黄的落叶;冬天来了,大雪纷飞,宛如一副冷色调的画面。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有艺术作品的形成,都有它独特的生活背景做基垫。
3.美术欣赏课要与动手操作相结合,欣赏教学与绘画能力的培养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好的美术鉴赏大师自身就是著名画家。学生如果有了绘画的实践,就能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艺术作品,通过对作品的分析讲解欣赏,又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4.欣赏课要让学生多体味,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在欣赏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以一种平等、宽容、引导的心态来对待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的身心能够自由地表现和舒展开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和感受,教师不轻易批评学生的欣赏不正确,要让每位学生都能轻松地讲出自己的感受、观点,在激烈的争论中,让美内化、升华。
总之,审美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你可以不会表现美,但你必须学会发现美!罗克韦尔肯特曾说过:“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深的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通过美术欣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一、关于美术欣赏的一贯认识
学生在上美术欣赏课时都有一个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过程,最初,他们觉得画得“像”的就是好,画得满的就是好,色彩多的就是好。而教师有时却拿一些抽象的(如,抽象派画家蒙德里安、康定斯基的作品)、画面并不满的(如,南宋以画“边角之景”而著名的画家马元、夏圭的作品)艺术作品当作世界名画加以介绍,正是这些反差,使学生渐渐发现鉴赏美术作品并没有固定的、单一的标准。有了这些思考以后,学生才会关心美术到底是什么,美术作品到底美在哪里。
二、关于小学美术欣赏课学科特点的探讨
美术欣赏活动虽然是一个有规律可循的、有着不同阶段的认识活动,但是在具体的欣赏过程中,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阶段,又是很难截然划分的。在感性阶段也常常伴有一定的分析、比较、判断等理性活动,在理性认识阶段,也总离不开具体、个别的艺术形象,始终伴随着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
美术欣赏之中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对启迪学生的智慧有很特殊的作用,尤其对帮助学生认识艺术现象和提高审美能力,有重要的意义。经过教师正确的引导,学生可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构图内容、题材形式、表现技法的分析以及对创作者的生平、文化背景、艺术主张等方面的了解,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去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不至于抽象或教条地理解艺术,从而实质性地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艺术作品的产生有特定的时代文化背景,又与艺术家本人的才能、性格等有直接关系,这些都应该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到,这样学生才能对艺术家及其作品有较全面和立体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调动学生去自主探究,创新才会成为可能,这也是美术欣赏课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三、针对以上特点,提高美术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针对美术欣赏课的这些特点,通过以下措施可以使美术欣赏课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1.教师应该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同时,广泛搜集相关资料,让美术欣赏课的内容丰富起来,用美术作品感染学生,不能仅仅通过理论知识泛泛而谈。如,在讲美术作品的色调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名作来体会领悟,让学生通过艺术作品来体会何为冷色调,何为暖色调,以及在画面中如何通过色彩间的对比使画面更加和谐。比如,《向日葵》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最著名的画作之一,这幅画以黄色为基调,用简练的笔法表现出植物形貌,充满了韵律感及生命力。而梵高的《星夜》以蓝色为基调,画中大胆、冷静的色调占据绝大部分面积,同时这些色彩又和热情温暖的星光色彩融合为一体。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这幅画看上去有种微醺的感觉,色调是黑色和成熟、复杂的色彩。奥地利画家克林姆的作品《吻》,用金色树叶的辉煌色彩描绘了一个亲密的瞬间画面。马蒂斯的《有鱼缸的房间》是一副以蓝色为主色调的的作品,蓝色统治了这幅画的中心,金鱼就像一堆发光的灰烬,吸引目光。这样,通过具体作品的欣赏、分析,学生才会深切地体会色调的概念。
2.要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多种形式,丰富美术欣赏教学活动。如,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美术欣赏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前要求学生利用网络寻找有关本课课题的相关作品及资料,让学生一起加入丰富课堂内容的行列。另外,让学生多观察,体验生活。春天来了,感受一下春天的色彩,嫩嫩的、粉粉的感觉;夏天来了,漫山遍野的绿树红花;秋天来了,丰硕的果实,金黄的落叶;冬天来了,大雪纷飞,宛如一副冷色调的画面。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有艺术作品的形成,都有它独特的生活背景做基垫。
3.美术欣赏课要与动手操作相结合,欣赏教学与绘画能力的培养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好的美术鉴赏大师自身就是著名画家。学生如果有了绘画的实践,就能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艺术作品,通过对作品的分析讲解欣赏,又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4.欣赏课要让学生多体味,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在欣赏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以一种平等、宽容、引导的心态来对待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的身心能够自由地表现和舒展开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和感受,教师不轻易批评学生的欣赏不正确,要让每位学生都能轻松地讲出自己的感受、观点,在激烈的争论中,让美内化、升华。
总之,审美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你可以不会表现美,但你必须学会发现美!罗克韦尔肯特曾说过:“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深的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通过美术欣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