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欣赏课有效教学的研究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MM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雕塑大师罗丹说过:“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美术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如何去欣赏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看世界,这一点在美术欣赏课中显得尤为重要。美术欣赏课教学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引导学生品评艺术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整体美术素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关于美术欣赏的一贯认识
  学生在上美术欣赏课时都有一个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过程,最初,他们觉得画得“像”的就是好,画得满的就是好,色彩多的就是好。而教师有时却拿一些抽象的(如,抽象派画家蒙德里安、康定斯基的作品)、画面并不满的(如,南宋以画“边角之景”而著名的画家马元、夏圭的作品)艺术作品当作世界名画加以介绍,正是这些反差,使学生渐渐发现鉴赏美术作品并没有固定的、单一的标准。有了这些思考以后,学生才会关心美术到底是什么,美术作品到底美在哪里。
  二、关于小学美术欣赏课学科特点的探讨
  美术欣赏活动虽然是一个有规律可循的、有着不同阶段的认识活动,但是在具体的欣赏过程中,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阶段,又是很难截然划分的。在感性阶段也常常伴有一定的分析、比较、判断等理性活动,在理性认识阶段,也总离不开具体、个别的艺术形象,始终伴随着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
  美术欣赏之中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对启迪学生的智慧有很特殊的作用,尤其对帮助学生认识艺术现象和提高审美能力,有重要的意义。经过教师正确的引导,学生可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构图内容、题材形式、表现技法的分析以及对创作者的生平、文化背景、艺术主张等方面的了解,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去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不至于抽象或教条地理解艺术,从而实质性地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艺术作品的产生有特定的时代文化背景,又与艺术家本人的才能、性格等有直接关系,这些都应该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到,这样学生才能对艺术家及其作品有较全面和立体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调动学生去自主探究,创新才会成为可能,这也是美术欣赏课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三、针对以上特点,提高美术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针对美术欣赏课的这些特点,通过以下措施可以使美术欣赏课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1.教师应该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同时,广泛搜集相关资料,让美术欣赏课的内容丰富起来,用美术作品感染学生,不能仅仅通过理论知识泛泛而谈。如,在讲美术作品的色调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名作来体会领悟,让学生通过艺术作品来体会何为冷色调,何为暖色调,以及在画面中如何通过色彩间的对比使画面更加和谐。比如,《向日葵》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最著名的画作之一,这幅画以黄色为基调,用简练的笔法表现出植物形貌,充满了韵律感及生命力。而梵高的《星夜》以蓝色为基调,画中大胆、冷静的色调占据绝大部分面积,同时这些色彩又和热情温暖的星光色彩融合为一体。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这幅画看上去有种微醺的感觉,色调是黑色和成熟、复杂的色彩。奥地利画家克林姆的作品《吻》,用金色树叶的辉煌色彩描绘了一个亲密的瞬间画面。马蒂斯的《有鱼缸的房间》是一副以蓝色为主色调的的作品,蓝色统治了这幅画的中心,金鱼就像一堆发光的灰烬,吸引目光。这样,通过具体作品的欣赏、分析,学生才会深切地体会色调的概念。
  2.要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多种形式,丰富美术欣赏教学活动。如,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美术欣赏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前要求学生利用网络寻找有关本课课题的相关作品及资料,让学生一起加入丰富课堂内容的行列。另外,让学生多观察,体验生活。春天来了,感受一下春天的色彩,嫩嫩的、粉粉的感觉;夏天来了,漫山遍野的绿树红花;秋天来了,丰硕的果实,金黄的落叶;冬天来了,大雪纷飞,宛如一副冷色调的画面。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有艺术作品的形成,都有它独特的生活背景做基垫。
  3.美术欣赏课要与动手操作相结合,欣赏教学与绘画能力的培养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好的美术鉴赏大师自身就是著名画家。学生如果有了绘画的实践,就能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艺术作品,通过对作品的分析讲解欣赏,又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4.欣赏课要让学生多体味,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在欣赏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以一种平等、宽容、引导的心态来对待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的身心能够自由地表现和舒展开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和感受,教师不轻易批评学生的欣赏不正确,要让每位学生都能轻松地讲出自己的感受、观点,在激烈的争论中,让美内化、升华。
  总之,审美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你可以不会表现美,但你必须学会发现美!罗克韦尔肯特曾说过:“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深的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通过美术欣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其他文献
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基。高中阶段对于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此时正是“三观”、性格、心灵等形成的关键期。高中教育不仅要重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还要承担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与审美教育。作为寄宿制学校的教师,尤其要关注“后进生”,注重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这是育人的关键所在。  一、正身垂范,付出真爱  教师大多数都是师范院校毕业的,更懂得何为师范。所谓师范,就是身正为师、学高
期刊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合作学习近几年在教学中已经成为重要的组织形式之一。合作学习以小组学习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共同达到教学目标。与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相比,合作学习有很多优越性,但在教学中仍存在一些有待研究的问题。  合作式学习普遍存在的问题表现为:课堂上学生讨论问题一个接着一个,课堂好像显得活跃生动,学生好像也学得积极主动,但生动的背后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
期刊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获得协调发展。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树立自信心,”放在首位,教育要立足可持续性。在日常的英语教学工作中,我们必须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沉浸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在教学中将语言内容和生活中的情景紧密结合,用生活的理念构建英语课堂,才能真正让学生学到活生生的英语,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期刊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让学生养成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而激发兴趣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前提,把课外阅读引入课堂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在此基础上还要向学生传授阅读方法,还要开展各项活动,使课外阅读更持久地促进学生成长。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对7—9年级学生要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
期刊
“关注差异,因材施教”,是分层教学的出发点。承认学生客观个性差异,在充分研究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把情况相近的学生归为同一“层次”,从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使各类学生在学习中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得:让优等生充分发展,让中等生顺利发展,让后进生有所发展,这是分层教学的最终目的。  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很难顾及各类学生的不同需要,目标教学实现有很大困难,
期刊
中学生早恋的心理是指中学生对早恋的认知和内心体验,了解中学生早恋的心理特征,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学生发生早恋时的内心世界,更有助于我们用发展的、以人为本的角度积极面对学生早恋,帮助中学生正确把握异性交往的分寸,避免早恋的发生,走出早恋的漩涡。根据早恋发展的不同程度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四个心理阶段:  1、试探期:有感觉无行为  赫罗克对青少年男女交往心理状态阶段分为:性反感期、“牛犊恋”期、狂热期和浪漫期
期刊
一、其高蹈不群的行止里有“狂”  本文开篇孔子就以十分谦和温暖的态度说了“以吾一日长乎尔,勿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一句,营造了一个宁馨宽松民主和谐的谈话氛围,再明确讨论任务:“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简言之,即让大家畅谈理想抱负。子路、冉求、公西华均规规矩矩一一扣题作答,何其恭谨认真,其答妙与不妙姑且不论,仅是姿态礼数就跟曾皙的一边醉心琴瑟一边闻听之貌大不一样。历来论家品鉴的
期刊
在县城的一所高中任教多年,几乎每年都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  在高二或高三时,总会转来一些插班生,一些从市名校转回的插班生。这些当年出高价,不惜一切人力和物力,动用一切关系,挤进名校且有家长专门陪读的学生,到如今回到县城的高中,也只是在尾巴尖上而已。这样的例子,年年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如此劳民伤“才”之事,人们为什么乐此不疲呢?  那些优秀的学子,达到名校分数线的学子,离开县城上市名校,无可非议。
期刊
语言和文字是文本的具象化,阅读过程首先要紧贴文本的地面行走。“新语文教育”的倡导者韩军提出:“语文教育‘要着力于言语’,紧紧握住‘言语’这‘抓手’。讨论、鉴赏、体悟,这才是语文教育学科的生命所在。语文不能架空文本,脱离文本;上语文课,必须上出‘语文味’,必须‘紧贴文本地面行走’,‘在言语的丛林和字里行间穿行’。着意于精神,着意于言语,着意于素养。”只有依靠文本中的言语,让学生体验其情怀,理解其意蕴
期刊
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选的四篇文章都是名著小说,所谓名著就是思想主题丰富、内容深细、人物形象复杂的作品。对于刚接触选自名著中的课文的中三年级学生来说,既兴奋又担忧,兴奋的是他们可以和教师一起来赏析他们津津乐道的人物,担忧的是因为这几篇名著,细节深细,文章篇幅较长,出场人物较多,并且由于半文半白的语言障碍,阅读时容易陷入疲惫和懈怠。新课标中规定:“让学生充分感受名著的精髓和激发学生对名著的兴趣。”对于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