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吸烟的孩子送一件有价值的“睡袍”

来源 :作文周刊(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mao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可当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书房走来走去时,觉得家具不是破旧不堪,就是风格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他将旧的东西先后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这种现象就是“狄德罗效应”,或“配套效应”,专指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平衡的现象。
  我曾经带过的一个班的教室旁边就是厕所,每次上厕所,总能闻到一股难闻的烟味。这让我断定我们班肯定有同学在吸烟,大小便池里不断增加的烟头表明,吸烟人数不断增多,同学们的烟瘾也在不断上升。
  有一次,远远看见班干部举报的几名经常抽烟的学生走进了厕所,我随后进了厕所。他们一个个站在厕所里有说有笑、吞云吐雾,我的突然到来让他们不知所措,想丢烟头已来不及了,想跑我又站在厕所门口,一个个低着头,捏着烟,老老实实地跟在我的身后,走进了办公室。
  在办公室里,我苦口婆心地对他们讲了一个多小时的道理,看到他们被我教育得服服帖帖,个个争先恐后地表态以后决不吸烟了,我才放他们回教室。
  我相信我的那些话一定感动了他们,特别是小王因为家庭困难,多次受到学校的救助,听了我的那些话后痛哭流涕,表示以后绝不为了吸烟而乱花钱了,今后一定安心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回报母校和社会。
  一连几天,厕所里没了烟味,这让我无比得意,十分有底气地对其他老师说着类似“没有做不通思想工作的学生”的话。
  一天晚自习后,快要就寝了,我从办公室里走出来,准备去学生寝室查寝,在路上回过头发现教室里的灯还没关,于是折身返回教室,准备关灯后再到寝室去催促学生就寝。路过厕所门口时,突然听见厕所里传来嬉笑声:“你们胆子太大了,我来时发现班主任还在办公室办公,要是被抓住我们可就惨了。”
  “你担心什么?我来时到办公室去看了一下,亲眼看见老师到寝室去了。”
  我走进厕所,看见小王他们几个正在厕所里拼命地吸着烟,那“狼吞虎咽”的样子让我气愤。我当时不知道怎么批评他们才解气,沉默了几分钟后,我突然想到:“既然你们在厕所吸烟,污染厕所,那就惩罚你们将厕所打扫干净。”
  我站在廁所门口监督他们打扫,由于他们打扫卫生的速度太慢,我等不及,于是拿起拖把,帮助他们打扫。我的加入提高了他们打扫厕所的积极性,一个个加快了节奏。
  我拿着刷子,一遍遍清洗着厕所里的污垢,又从办公室拿来消毒液进行消毒。在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厕所地面光可鉴人。
  第二天自习前,我到教室去清查学生人数,走到教室旁边,听到一个学生说道:“我今天早早起床准备赶在老师到教室前到厕所美美地吸一支烟,到厕所后,看到里面干干净净的,就将烟拿出来又放进去了,真不好意思在这么干净的厕所里吸烟!”
  另外几个同学也跟着附和。
  原来他们戒烟是假,继续吸烟才是真,只不过吸烟时躲得更隐蔽了。我本来准备冲进教室将他们抓出来进行再教育,但转念一想,经常吸烟的人怎么可能说戒就戒了呢!我又返回办公室,等了一会儿再进教室时,同学们都已经端端正正地坐好了,大声地朗读着课文。
  我来到厕所,里面仍然非常干净,我想:“既然他们看到干净的厕所就不忍心在里面吸烟,何不天天将厕所打扫得如此干净呢?”
  以后,我每天早晨、中午、晚上,亲自带领值日同学到厕所打扫卫生,在我的督导、示范下,厕所焕然一新,干干净净,同时,厕所里的烟味也开始从有到无了。
  后来,班里抽烟的同学基本上都戒了烟,因为全班同学齐心协力,给吸烟的孩子送了一件质地良好的好“睡袍”——洁净如新的厕所。
  【作者单位:湖北秭归县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这些年从上到下,各级教育部门都热衷开展公开课活动,公开课呈泛滥之势。  以笔者近三十年的教育和教研经验,笔者觉得很多公开课是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根源在于在于公开课本身的一些特点。  有的公开课靠的是先进的教育手段,选用别的学校或者多数学校还没有的教学工具进行教学,这样的公开课在某种意义上是对教学资源处于劣势的学校和教师的一种伤害。  有的上公开课的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比较好,譬如普通话标准,粉笔字
期刊
在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重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基础上,教材选编了不少文道合一的弘扬传统文化的好作品。这对于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自身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在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学作品中沉淀的廉政文化是滋养良好品质的玉液琼浆  倡廉从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人们坚守“廉洁为官,清白做人”的信念是崇尚美德的追求。在语文教材的许多名人名篇
期刊
初次读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名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大约是在两年前,出于工作需要,我不得不下一番苦功去啃食一本本枯燥乏味,半懂不懂的教育学著作,日夜不停地游走在密密麻麻的文字里,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大概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不经意间在网上看到了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只读了部分内容,我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我急不可耐地跑到学校的图书库里去寻,结果一无所获。无奈之下,我从
期刊
教育部印发《乡村校园长“三段式”培训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等四个文件,旨在规范引领乡村校园长培训,加强乡村校园长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乡村校园长能力素质。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国乡村校园长办学治校能力不断提升,但仍存在重规划轻执行,重单一轻综合,重会场轻现场,重短期轻长期等薄弱环节,《指南》将着力解决当前乡村校园长培训面临的主要问题。  据悉,《指南》四个文本各有重要举措。《乡
期刊
2.创设情景,盘活阅读经验,获得情感共鸣  2013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唐诗鉴赏”做了如下规定: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唐诗作品。创设诗词句运用情景,唤醒阅读体验,获得情感共鸣不失为诗词句综合运用考查的新路径。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很多默写题均采用这种命题方式,只是在创设情景的布点上各有侧重。  常见的情景导入方式
期刊
【原文】  同学赞  莫 言  找一个理由,和同学见一面,不为别的,只想一起怀念过去的岁月,一口老酒、一首老歌,热泪盈眶。  找一个理由,去和同学见一面,不管混得好还是混得孬,只想看看彼此,一声同学,一份关切,情谊绵长。  找一个理由,去见一见同学,时间一年又一年,青春已逝,年华已老,一声珍重,一句祝福,感同身受。  找一个理由,去见一见同学,这是我们最信任的人,大碗喝酒,大声唱歌,一生兄弟,一世
期刊
释疑解惑,发现新知,是探索的真谛。笔者从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悟出:教师设疑教材定论和引导学生质疑教材本身的矛盾,是培养学生探索教材的两条基本途径。  一、设疑教材定論  阅读教学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在课标指导下,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质疑、解惑、发现,再质疑、再疑惑、再发现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探索教材的主要途径。笔者常引导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设疑:  1.设疑中心理念  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
期刊
三、创设语文活动,注重学生情感体验  “讲授”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但很多时候它并不是最好的方式,让学生去感悟获得的东西可能更多。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的根本在于:丰富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通过活动,自己去体验,去思索,去获得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  我校一位教师讲的《一面五星红旗》一课令笔者感触颇深。教者知道,课前孩子们对五星红旗的来历不够清楚,对五角星所象征的意义不够了解,对五星红旗应
期刊
从高考考试现状看,高考作文写作大多数达不到语文专家们设想的要求,比较肤浅、单一,表述不清,其原因在于考生的思辨能力、审题能力、表达能力不强。考生在备考时应就这些方面进行突破。  一、重点提升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辨析指的是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简要地说,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的分析,清楚准确、明白有力的说理,是思辨能力的主要特征。如
期刊
二、活动引领,诗意生活  记得有一年学习《牧童》等一组童年诗时,笔者想让学生联系之前学过的《所见》一诗,想不到全班没有一个同学能完整地把诗背出来。相信这种情形很多教师在教学时都曾出现过,反思其因,与我们平时重“量化”却轻“运用”大有关系。只有让古诗词从文本、课堂中走进学生的生活,同学们才能将其理解、内化。如果能以社团为支点,切切实实地开展一些常规活动,我们的传统文化何愁“养在深闺无人知”“门前冷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