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改革理念,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尊重生命,发展生命,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一、让静态的知识充满生命活力
教师要走出教材的误区,打破“圣经式”的教材观,让教材活起来、宽起来、实起来。新课程标准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综合发展作为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这就要求我们要让学生学习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知识、立体化的语文知识,坚决杜绝僵化的、死板的机械知识。如教学《小稻秧脱险记》对“气势汹汹”“蛮不讲理”等词语采用现场表演的方式,教师充当小稻秧,学生充当杂草,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了杂草与小稻秧之间的营养争夺。最后扮演小稻秧的老师无力地垂下了头。教师把静态的知识赋予了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经历生命的体验中完成了语文知识的学习。再如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不是进行苍白的语言训练,而是引导学生在情感的世界中徜徉,获得思想的启迪。教师:“儿子说了那么多理由,爸爸为什么还要坚持让儿子把鱼儿放掉呢?让我们一起读读爸爸的话。”学生:“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教师:“喜欢这样的爸爸吗?为什么?”学生:“我喜欢这样的爸爸。他有爱心,教育‘我’爱护野生动物,‘我’在爸爸的影响下,也会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学生:“我喜欢这样的爸爸,因为他无论什么时候,都严格遵守规定。”教师:“汤姆有遗憾吗?后悔吗?一条鱼和做人的道理哪个更重要?哪一句话会铭刻在汤姆的脑海里?”学生:“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教师:“生活中哪些规定我们要自觉遵守,请你用上‘不管……都……’这组词语说说。”学生:“过马路的时候,不管有没有警察看见,都不能闯红灯。”学生:“在校园里,不管有没有老师看见,都不能随便乱扔垃圾。”教师:“生活中有许多规定,不管有没有人看见,都应该自觉遵守。”教师把文本的世界与学生的精神世界巧妙地链接在一起,使学生的生命精神得到润泽和提升。
二、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把每一个学生都看作是生动活泼有独立人格尊严的生命体,既要关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情感体验,更要关注他们的道德生活,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语文教学不是一个枯燥的行程,而是一种积极完美的生命体验,语文教学成为生命的诗意“栖息地”,学生成为真正自己思维的主人、自己发展的主人、自己活动的主人、自己学习的主人、自己生命的主人。如教学《再见了,亲人》时,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浓厚的文化意蕴里,丰富了学生的生命体验。教师由“亲”字入手,在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和古诗《游子吟》中强化学生对亲情的感受,再由现实生活中的英雄人物杨利伟、抗非英雄钟南山等英雄事迹谈起,拓展亲人的内涵,然后让学生讲亲人,把课文中认识的这些朝鲜亲人讲出来:学生分别讲了大嫂救伤员、大娘送打糕和小金花的故事,教师再引导学生把这三个故事概括地讲出来:为了志愿军,大娘 ;为了志愿军,大嫂 ;为了志愿军,小金花 。教师:为什么朝鲜人民会对我们这般感激?请完成填空:为了朝鲜人民,志愿军 ,所以为了志愿军,朝鲜人民。教师在完成感情积累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涌动的感情诵亲人。学生读“小金花,不要哭了……”教师:“哪位是小金花的妈妈用生命救回的老王,请你来和小金花去告别吧!”教师把文中的“老王”变成了“我”,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完成真情诵读。在学生读完“大嫂,快回吧……”一段后,教师再引导:“哪位是吃过大嫂挖的野菜的志愿军战士,请你来和大嫂告别。”学生开展了创造性的诵读,浓厚的真情喷涌而出。教师在学生读大娘送别的一段后,引导:“可是大娘怎么忍心和亲人志愿军分手呢?我们只好请求她留住送别的脚步,谁来请求大娘?”学生用请求的语气读完后,教师:“大娘也没有停下,送了一程又一程,我们只好恳求大娘停下来。”学生读完后,教师:“可是大娘的脚步仍然没有停住。为了让大娘能够回家休息,万般无奈,我们只好哀求大娘……”学生用哀求的语气读完,教师:“可是尽管我们哀求大娘,她还是舍不得回去,最后,没有办法,我们只好以军人的口气命令她。谁来命令大娘……”学生读完后,教师引导:“是啊,我们七十五岁的大娘舍不得走啊!我们就是这样一次次地请求、恳求、哀求,到最后命令。现在你想怎样向大娘送别,你就怎样读,开始。”全体学生带着各自的生命体验读出了自己的真实情感。老师再掀情感波澜,把学生的精神引领上新的高地:“‘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谁说他们不是亲人?他们不是亲人,而是胜过……”学生:“(齐)亲人!”学生真正经历了精神成长的完美旅程。
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完成从知识课堂到生命化课堂的转化,是一切为了学生生命的和谐发展、自由充分创造性地发展,让他们的情感得以升华、心灵得以润泽、智慧得以启迪、人格得以完善、心性得以陶冶,这是我们努力追求的语文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河北省大城县摩配园区阜草小学)
一、让静态的知识充满生命活力
教师要走出教材的误区,打破“圣经式”的教材观,让教材活起来、宽起来、实起来。新课程标准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综合发展作为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这就要求我们要让学生学习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知识、立体化的语文知识,坚决杜绝僵化的、死板的机械知识。如教学《小稻秧脱险记》对“气势汹汹”“蛮不讲理”等词语采用现场表演的方式,教师充当小稻秧,学生充当杂草,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了杂草与小稻秧之间的营养争夺。最后扮演小稻秧的老师无力地垂下了头。教师把静态的知识赋予了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经历生命的体验中完成了语文知识的学习。再如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不是进行苍白的语言训练,而是引导学生在情感的世界中徜徉,获得思想的启迪。教师:“儿子说了那么多理由,爸爸为什么还要坚持让儿子把鱼儿放掉呢?让我们一起读读爸爸的话。”学生:“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教师:“喜欢这样的爸爸吗?为什么?”学生:“我喜欢这样的爸爸。他有爱心,教育‘我’爱护野生动物,‘我’在爸爸的影响下,也会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学生:“我喜欢这样的爸爸,因为他无论什么时候,都严格遵守规定。”教师:“汤姆有遗憾吗?后悔吗?一条鱼和做人的道理哪个更重要?哪一句话会铭刻在汤姆的脑海里?”学生:“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教师:“生活中哪些规定我们要自觉遵守,请你用上‘不管……都……’这组词语说说。”学生:“过马路的时候,不管有没有警察看见,都不能闯红灯。”学生:“在校园里,不管有没有老师看见,都不能随便乱扔垃圾。”教师:“生活中有许多规定,不管有没有人看见,都应该自觉遵守。”教师把文本的世界与学生的精神世界巧妙地链接在一起,使学生的生命精神得到润泽和提升。
二、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把每一个学生都看作是生动活泼有独立人格尊严的生命体,既要关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情感体验,更要关注他们的道德生活,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语文教学不是一个枯燥的行程,而是一种积极完美的生命体验,语文教学成为生命的诗意“栖息地”,学生成为真正自己思维的主人、自己发展的主人、自己活动的主人、自己学习的主人、自己生命的主人。如教学《再见了,亲人》时,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浓厚的文化意蕴里,丰富了学生的生命体验。教师由“亲”字入手,在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和古诗《游子吟》中强化学生对亲情的感受,再由现实生活中的英雄人物杨利伟、抗非英雄钟南山等英雄事迹谈起,拓展亲人的内涵,然后让学生讲亲人,把课文中认识的这些朝鲜亲人讲出来:学生分别讲了大嫂救伤员、大娘送打糕和小金花的故事,教师再引导学生把这三个故事概括地讲出来:为了志愿军,大娘 ;为了志愿军,大嫂 ;为了志愿军,小金花 。教师:为什么朝鲜人民会对我们这般感激?请完成填空:为了朝鲜人民,志愿军 ,所以为了志愿军,朝鲜人民。教师在完成感情积累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涌动的感情诵亲人。学生读“小金花,不要哭了……”教师:“哪位是小金花的妈妈用生命救回的老王,请你来和小金花去告别吧!”教师把文中的“老王”变成了“我”,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完成真情诵读。在学生读完“大嫂,快回吧……”一段后,教师再引导:“哪位是吃过大嫂挖的野菜的志愿军战士,请你来和大嫂告别。”学生开展了创造性的诵读,浓厚的真情喷涌而出。教师在学生读大娘送别的一段后,引导:“可是大娘怎么忍心和亲人志愿军分手呢?我们只好请求她留住送别的脚步,谁来请求大娘?”学生用请求的语气读完后,教师:“大娘也没有停下,送了一程又一程,我们只好恳求大娘停下来。”学生读完后,教师:“可是大娘的脚步仍然没有停住。为了让大娘能够回家休息,万般无奈,我们只好哀求大娘……”学生用哀求的语气读完,教师:“可是尽管我们哀求大娘,她还是舍不得回去,最后,没有办法,我们只好以军人的口气命令她。谁来命令大娘……”学生读完后,教师引导:“是啊,我们七十五岁的大娘舍不得走啊!我们就是这样一次次地请求、恳求、哀求,到最后命令。现在你想怎样向大娘送别,你就怎样读,开始。”全体学生带着各自的生命体验读出了自己的真实情感。老师再掀情感波澜,把学生的精神引领上新的高地:“‘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谁说他们不是亲人?他们不是亲人,而是胜过……”学生:“(齐)亲人!”学生真正经历了精神成长的完美旅程。
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完成从知识课堂到生命化课堂的转化,是一切为了学生生命的和谐发展、自由充分创造性地发展,让他们的情感得以升华、心灵得以润泽、智慧得以启迪、人格得以完善、心性得以陶冶,这是我们努力追求的语文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河北省大城县摩配园区阜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