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觉新、觉慧是《家》中备受争议的两个人物,前者多因懦弱而遭诟病,后者常因反叛精神而被褒奖,但在本人看来,觉新并非单纯的懦弱,而觉慧也绝非彻底的反叛。
关键词:觉新 觉慧 懦弱 反叛
《家》是巴金反映、反抗封建家庭制度对人们(尤其是对青年)的残害的著作。其中塑造了多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威严迂腐的高老太爷,唯唯诺诺的觉新,激进冲撞的觉慧,温柔善良的梅、琴、瑞钰和鸣凤。依大多数人的看法,这些人物中对比最鲜明的要数觉新和觉慧。觉新总是那么懦弱,而觉慧总是那么有反叛精神,然而再次拜读完《家》,我认为,似乎没那么绝对,没那么简单。
觉新是高家的长孙,父亲去世后,他便承担起整个家庭的重任。这时他才发现一个绅士家庭的另一个面目——“在和平的、爱的表面下,他看见了仇恨和斗争,而且他自己也就成了人们攻击的目标”。然而此时,他仍未忘记自己是一个青年,他仍可以愤怒、奋斗,而且这是正当的、必须的。可是奋斗的结果只能给他招来更多的敌人和更多的烦恼。直到他的奋斗毫无结果,而且他也疲倦了,于是他选择了妥协——“他极力避免跟她们冲突,他在可能的范围内极力敷衍她们,他对她们非常恭敬,他陪她们打牌,他替她们买东西……”也许有人认为觉新此时仍不该放弃,否则就是懦弱。那么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觉新一直与家人抗争,他自己腹背受敌不说,他的妻该如何?他的幼子该如何?他的弟弟妹妹又该如何?在那样的年代里,低劣的报复手法暂且不说,就是闲言碎语也能将人淹死。父亲临死前把一家人的安危交到他手上,他怎么忍心用一家人的性命、幸福作赌注,去和只手遮天的封建家庭制度斗狠?于是,他将自己的理想、幸福束之高阁,他放弃了化学,和自己不认识的女子结婚,全心全意地牺牲自己,维持高公馆平静的生活。依我看,这不能叫懦弱,而是被残忍的封建家庭制度打磨出的悲凉。
觉新就这样一忍再忍,直到高老太爷去世并原谅觉民因抗婚而离家出走后才出现转机。觉新自己当然清楚这意味着封建家庭最顶端的建筑已经倒塌,新力量获得了初步胜利,这时,如果他下次进行反抗,那么一定会有胜算的把握。然而他并没有这样做,反而牺牲了自己的瑞钰,这,却是为何?在我看来,这绝不再是懦弱那么浅的东西,而是一种刻骨铭心的哀痛。俗话说“哀莫大于心死”,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高氏兄弟的交谈。觉民在信中道:“帮助我罢,看在父亲底面上,为了你做哥哥底情分。帮助我罢,即使不为着我,你也应该为着她,为她底幸福着想,你也该给她帮忙。至少想着她底幸福,你也该感动罢。一个梅表姐已经够使人心酸了,希望你不要再制造出第二个梅表姐来。”觉慧更是不客气地大骂觉新为“懦夫”。两兄弟都不谅解大哥的处境,都不为大哥的幸福着想,都不敢直接向家中长辈寻求帮助,都只会让一个伤心的人更伤心,这都在觉新心中留下了无法愈合的伤口。想到自己当初以牺牲自我为代价拼命保护的兄弟不但不谅解自己的处境,反而指责他懦弱,觉新难免心如死灰,索性破罐破摔,任人宰割。我想此刻,与其指责觉新的不作为,不如倾听他心底的哭诉。
再说觉慧,他是有一定的反叛精神的,然而也包含着五四時期青年的一些共同特点:幼稚、自私、莽撞。觉慧在自由恋爱的影响下,爱上了丫鬟鸣凤,若他们能打破门第观念,共同逃离高公馆,也不失为一段佳话。可惜的是,刚烈的鸣凤誓死不嫁他人,可恨的是,觉慧不是十分渴求鸣凤生还,在鸣凤出嫁前的最后一个夜晚,在知道鸣凤为何深夜造访后,他明白鸣凤可能会放弃自己的生命,然而在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情况下,他就放弃了寻找,而且还以“有进步思想的年轻人的献身热忱和小资产阶级的自尊心”来安慰自己放弃那个少女的行为。在自己的爱情无法实现的情况下,他一边训斥大哥懦弱,不敢争取自己的幸福,一边明里帮大哥送信,暗里却想看他如何收场,甚至还企图取代二哥,跟琴长相厮守,这能算是一个有进步思想、敢于反抗封建制度的有志青年吗?在发生战争的时期,为什么是他“懦弱”的大哥让全家去花园躲避,准备自我牺牲而不是他?当他决定要离家出走时,为何还要逼迫大哥给予他经济的保障?是怀疑自己的反叛能力,还是无法彻底拔除自己体内的劣根?可见这反抗并不彻底,他所谓“反抗”的外表下,包裹的不过是幼稚、自私、莽撞。
然而我们也不该过分谴责觉慧,毕竟他最终走出了高公馆,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但愿他能在外面世界的洗炼中真正成为一名有为青年,像巴金先生特意为觉慧出走安排的那激荡的绿水一样——一刻不停地永远向前流去。
参考文献:
[1]巴金.家[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5.
[2]陈丹晨.巴金全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杨舒婷,女,山东大学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责任编辑 刘冬杨)
关键词:觉新 觉慧 懦弱 反叛
《家》是巴金反映、反抗封建家庭制度对人们(尤其是对青年)的残害的著作。其中塑造了多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威严迂腐的高老太爷,唯唯诺诺的觉新,激进冲撞的觉慧,温柔善良的梅、琴、瑞钰和鸣凤。依大多数人的看法,这些人物中对比最鲜明的要数觉新和觉慧。觉新总是那么懦弱,而觉慧总是那么有反叛精神,然而再次拜读完《家》,我认为,似乎没那么绝对,没那么简单。
觉新是高家的长孙,父亲去世后,他便承担起整个家庭的重任。这时他才发现一个绅士家庭的另一个面目——“在和平的、爱的表面下,他看见了仇恨和斗争,而且他自己也就成了人们攻击的目标”。然而此时,他仍未忘记自己是一个青年,他仍可以愤怒、奋斗,而且这是正当的、必须的。可是奋斗的结果只能给他招来更多的敌人和更多的烦恼。直到他的奋斗毫无结果,而且他也疲倦了,于是他选择了妥协——“他极力避免跟她们冲突,他在可能的范围内极力敷衍她们,他对她们非常恭敬,他陪她们打牌,他替她们买东西……”也许有人认为觉新此时仍不该放弃,否则就是懦弱。那么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觉新一直与家人抗争,他自己腹背受敌不说,他的妻该如何?他的幼子该如何?他的弟弟妹妹又该如何?在那样的年代里,低劣的报复手法暂且不说,就是闲言碎语也能将人淹死。父亲临死前把一家人的安危交到他手上,他怎么忍心用一家人的性命、幸福作赌注,去和只手遮天的封建家庭制度斗狠?于是,他将自己的理想、幸福束之高阁,他放弃了化学,和自己不认识的女子结婚,全心全意地牺牲自己,维持高公馆平静的生活。依我看,这不能叫懦弱,而是被残忍的封建家庭制度打磨出的悲凉。
觉新就这样一忍再忍,直到高老太爷去世并原谅觉民因抗婚而离家出走后才出现转机。觉新自己当然清楚这意味着封建家庭最顶端的建筑已经倒塌,新力量获得了初步胜利,这时,如果他下次进行反抗,那么一定会有胜算的把握。然而他并没有这样做,反而牺牲了自己的瑞钰,这,却是为何?在我看来,这绝不再是懦弱那么浅的东西,而是一种刻骨铭心的哀痛。俗话说“哀莫大于心死”,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高氏兄弟的交谈。觉民在信中道:“帮助我罢,看在父亲底面上,为了你做哥哥底情分。帮助我罢,即使不为着我,你也应该为着她,为她底幸福着想,你也该给她帮忙。至少想着她底幸福,你也该感动罢。一个梅表姐已经够使人心酸了,希望你不要再制造出第二个梅表姐来。”觉慧更是不客气地大骂觉新为“懦夫”。两兄弟都不谅解大哥的处境,都不为大哥的幸福着想,都不敢直接向家中长辈寻求帮助,都只会让一个伤心的人更伤心,这都在觉新心中留下了无法愈合的伤口。想到自己当初以牺牲自我为代价拼命保护的兄弟不但不谅解自己的处境,反而指责他懦弱,觉新难免心如死灰,索性破罐破摔,任人宰割。我想此刻,与其指责觉新的不作为,不如倾听他心底的哭诉。
再说觉慧,他是有一定的反叛精神的,然而也包含着五四時期青年的一些共同特点:幼稚、自私、莽撞。觉慧在自由恋爱的影响下,爱上了丫鬟鸣凤,若他们能打破门第观念,共同逃离高公馆,也不失为一段佳话。可惜的是,刚烈的鸣凤誓死不嫁他人,可恨的是,觉慧不是十分渴求鸣凤生还,在鸣凤出嫁前的最后一个夜晚,在知道鸣凤为何深夜造访后,他明白鸣凤可能会放弃自己的生命,然而在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情况下,他就放弃了寻找,而且还以“有进步思想的年轻人的献身热忱和小资产阶级的自尊心”来安慰自己放弃那个少女的行为。在自己的爱情无法实现的情况下,他一边训斥大哥懦弱,不敢争取自己的幸福,一边明里帮大哥送信,暗里却想看他如何收场,甚至还企图取代二哥,跟琴长相厮守,这能算是一个有进步思想、敢于反抗封建制度的有志青年吗?在发生战争的时期,为什么是他“懦弱”的大哥让全家去花园躲避,准备自我牺牲而不是他?当他决定要离家出走时,为何还要逼迫大哥给予他经济的保障?是怀疑自己的反叛能力,还是无法彻底拔除自己体内的劣根?可见这反抗并不彻底,他所谓“反抗”的外表下,包裹的不过是幼稚、自私、莽撞。
然而我们也不该过分谴责觉慧,毕竟他最终走出了高公馆,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但愿他能在外面世界的洗炼中真正成为一名有为青年,像巴金先生特意为觉慧出走安排的那激荡的绿水一样——一刻不停地永远向前流去。
参考文献:
[1]巴金.家[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5.
[2]陈丹晨.巴金全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杨舒婷,女,山东大学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