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个性化朗读的思考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n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对小学生的发展意义重大。在新课程改革时代背景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积极对个性化朗读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本文从探讨个性化朗读概念、本质、作用和意义入手,分析了当前小学语文课程中朗读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现状和问题,围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推行个性化朗读改革提出了一些具体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个性化朗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是培养阅读习惯的重要阶段,语文学科是小学义务教育中与阅读能力培养最紧密相关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其不但是学生未来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而且在培養学生健全人格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和学习途径。科学有效的朗读方式,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小学课文的过程中体验轻重有致、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从而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在新课程改革时代,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的运用,注重学生个性化朗读体验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已成为当代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小学生阅读兴趣、审美能力和领悟水平的重要途径,对增强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人格的独立性、自主性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推行个性化朗读,已成为当代小学语文教学领域人们的一项重要共识。
  一、个性化朗读教学概述
  (一)个性化朗读的概念
  对于朗读,人们都很熟悉,除接受特殊教育者外,几乎读过书的人都经历过朗读体验。从语文字义来看,朗读,也就是高声地、清晰明朗地、语气连贯和充满情感地读。朗读,不但是一种常用的阅读方法,而且是一种表达方式和教学方法。从生理学角度,朗读则是一种同时涉及眼睛、嘴巴、耳朵、大脑等多种生理器官的复杂性认知运动。个性,则是主客观环境影响下人们所具有的比较固定的某种特性,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语言、行为等特质特征。个性化朗读,是基于不同学生之间所具有的不同心理特征、文化底蕴、生活积淀、审美情趣等个性特征,从而在阅读中产生的不同的体验、理解、感悟等。由于个性化朗读中不可避免地会融入朗读者的理解能力、感悟水平、审美能力等个性化差异,因此个性化朗读是一种富有思想性、审美性、创造性和探究性的行为。在现代语文教学中,个性化朗读已经被人们视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理念和教学
  方法。
  (二)个性化朗读的本质
  朗读教学是体验和挖掘语言所具有的形式美感和情感共鸣的重要方式,其不是仅仅机械地将无声文字翻译为有声语言的行为或活动,而是依托人所具有的独特语言将无声文字所蕴含的含义、意境、情感等进行表达和展现的行为及过程。因此,朗读是感悟美、发现美的重要活动。个性化朗读,不同于照本宣科式的阅读,其是朗读的一种高级形式,是一种在基于阅读者的个性化思维和独特体验基础上对语文文本进行的个性化表达。在语文教学中,个性化朗读具有置心入情、披文入境的独特效果。
  (三)个性化朗读的作用和意义
  个性化朗读是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一是其能够唤醒阅读者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从而实现阅读和感悟相结合,帮助阅读者拓展思维能力,从而加深对朗读内容的理解,感受到朗读和学习过程的快乐,进而促进语文学习效果的提升;二是个性化朗读具有潜移默化性、平等交互性、形式多元性等特征,有助于满足阅读者的个性化需求,促进阅读者的社会化,从而让学生在朗读课文后更加自信、更加冷静思辨、更加包容开放,进而有利于促进朗读者的身心健康;三是个性化朗读有助于培养朗读者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感悟能力、理性思维能力和综合审美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素质的提升,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思维的训练和好习惯的养成。
  二、当前小学语文课程中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注重统一标准的知识性答案,忽视对个性化的情感和对朗读内容的了解
  学生对所朗读课文内容的理解,往往是建立在自身独特的生活积累、情感体验基础上的,因此对于同一篇课文,可能会出现“一千个学生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深刻影响,有的则以“教学管理方便”为由,可以追求对所教学语文课文内容意义的统一化、标准化、机械性理解,因而在朗读过程中也对学生进行统一化标准,这对于推行个性化朗读来说,无疑是种很大的伤害。
  (二)片面追求课文朗读的形式,忽视小学生朗读获得的独特体验
  由于不同的学生甚至同一名学生每一次朗读所获得的领会和体验都不一样,因此个性化朗读的一个重要特点和要求,就要注重学生朗读后的独特体验。根据新课标要求,虽然朗读时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比例有所提高,但是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都过多注重对所要教学课文的字词句、中心思想、人物事件等知识的讲解、传授和训练,而对于朗读则大多采取程式化的带读、跟读、统一读等方式进行,从而忽视了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不利于学生朗读兴趣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缺乏个性化朗读的有效指导,不注重对朗读效果的科学评价
  随着现在人们对朗读教学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种“矫枉过正”的现象。比如,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将课堂的大多数时间交给学生自己朗读、自行讨论,而忽视对小学生朗读方式方法的指导,容易使得年龄小、朗读水平低、理解能力差的小学生形成不好的朗读习惯。同时,对学生个性化朗读后的及时跟踪评价和强化指导也很重要,然而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不太重视学生的朗读,有的则将学生朗读的时间作为自己进行教学缓冲和过渡的时机,而不能够对学生朗读的具体效果进行科学评价和现场指导,使得个性化朗读的作用和效果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推行个性化朗读改革的思考   (一)从整体上指导学生把握课文,实现朗读情感的逐层深化
  每一篇小学课文,无论字数长短和内容多少,都是一个有机整体,都会围绕某一主题或某种情感进行逐步递进和深化。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在对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整体意义和情感进行理解体会的基础上,再逐层对文中的情感变化和节奏起伏进行体悟,然后再反复朗读中深化理解。例如,在教授古诗《小桥流水人家》时,既要指导学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又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能力,感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意境和情景,还要对学生进行主题点化和情感熏陶,让其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能够逐渐深入地领会到诗人所表达的“断肠人在天涯”的愁情体验。
  (二)突出朗读的艺术性,注重朗读技巧的训练
  朗读是一种充满艺术性和感染力的阅读,是展现和发挥语言艺术魅力的重要手段。当然,朗读技巧也很重要,央视主持人朗读与一般人朗读的效果差别很大,就在于其具备更高的朗读技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要达到很好地朗读效果,也还需要对学生朗读技巧的科学训练。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朗读中涉及的重词轻读、词语中的重音字、朗读中的声音高低变化、颤音读法等基本朗读技巧进行讲解和有意识的训练,同时还可以创新形式促进学生朗读训练的积极性。比如,可以采取以表演促朗读、以竞赛活动促朗读、以教师适当范读带动朗读等方式,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把握。此外,还要注重对小学生课文朗读效果的及时跟踪评价和现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朗读信心、提高朗读的兴趣。例如,在小学生完成一篇课文的个性化朗读后,教师应坚持赞扬的眼光和帮助的态度,及时对学生的朗读效果进行点评,用“读得很棒”“朗读得很有感情”“很好,但在情感融入方面还需再接再厉”等语言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富有具体性、针对性的评价。
  (三)鼓励学生融入认知与情感,实现朗读情感的个性化
  朗读是一种学生与课文之间的“对话”,更是一个将作者情感转化为读者情感的传递过程。在朗读过程中融入情感和认知,是个性化朗读的一大特色和具体要求。当代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内容,基本上都是文学精品或准文学精品,是对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广阔、丰富、深刻的反映,对人的情感、个性、气质、品质等都会产生很积极的重要影响。然而,由于小学生生理和心理发育还不成熟、对课文所蕴含的意义和情感理解把握能力较差,难以实现自动自为地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因此,小学老师在进行课文教学的过程中,应积极注重对课文所表达的情感进行分析讲解,引导学生对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理解和体验,并充分发挥其想象能力,积极在朗读过程中倾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努力實现小学生与课文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例如,小学教材中的古诗《赠汪伦》和现代文《伟大的友谊》《她是我的朋友》都是对友情的赞颂,都很好地体现着人间真情,因此在朗读过程中应鼓励小学生结合自身对友情的情感体验,进行声情并茂地朗读。
  (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体验,实现学生思维的个性化
  朗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是建立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自身体验基础上的情感活动和思维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阶段特点和情感体验经历、思维领悟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情感的理解和体验,并选择适当的机会,采取科学的方法巧妙而有意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点悟,帮助学生逐步将自己的认知、想象、思考等心智活动融入课文朗读中,实现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韵味的体验,从而在感受个性化朗读的快乐中实现语文思维的培养。例如,在学习小学课本中的《司马光》一文时,要让小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和理解,感受到“小司马光”的勇敢机智和聪明可爱,从而引导小学生养成善于动脑筋的习惯,并进行合理的情景设置,让小学生看看除了砸缸以外还有多少种其他的救人方法,从而帮助小学生拓展思维能力。
  四、结语
  朗读,既是一种独特的学习体验,又是一种促进学习理解和加强知识记忆的重要方法。朗读教学,是汉语言传统教学中的重要方法,也是非常具有汉语言民族特色的一种教学方法,对于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人们对个性化朗读的重要性认识不断提升,也对个性化朗读的小学效果提出了许多期待和要求。在个性化朗读的推行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尊重小学生的个性化差异,结合小学生的阶段性特征,遵循小学语文教学规律,并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切实发挥个性化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培培.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个性化朗读教学的应用[J].吉林教育,2015(22).
  [2]李军.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朗读指导策略[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10).
  [3]李辉.关于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6(11).
  [4]陈红叶.让文本因学生而精彩——关于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的思考[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5(3).
  [5]颜军,郑茜.关于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小学),2014(9).
  [6]冷泽民.关于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2(1).
  [7]刘捷.唤醒灵性飞扬个性——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朗读[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3).
  (编辑:陈岑)
其他文献
【摘要】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提出质疑,表达想法。这主要是因为当前我国学生语文学习时无问题意识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强化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只有有了问题才能够对知识进一步探究和理解,但是现如今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很多学生没有问题可问。本文就对这一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语文学科;学生;无问
【摘要】幼儿园班级人文环境的创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以“绿色发展”为指引,构建科学的生态化教育理念。  【关键词】幼儿园;人文环境;生态化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环境生态化构建与实施的根本目标是通过科学、系统地创设幼儿园环境,充分发挥环境的
目的:本实验采用血管抑素(angiostatin)治疗大鼠角膜碱烧伤,观察其在角膜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以及角膜的IL-1α的表达水平,并探讨药物作用机制,为临床上治疗角膜碱烧伤提供
【摘要】语文课是姓“语”的,一堂有“语文味”的好课要处理好字词、落实好朗读、理解好文本,使学生在美的体验中回味无穷。  【关键词】语文味;字词;朗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王崧舟老师在《好课三味》中说道:“一节好的语文课需要有三味,即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所谓的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位等手段,让人体
【摘要】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职责。那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一是创建平等、和谐、宽松的氛围,让学生“敢说”;二是巧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兴趣,让学生“乐说”;三是模拟社会生活,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会说”;四是注重评价,让学生“善说”。  【关键词】口语交际;多媒体;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低于宫颈癌及子宫内膜癌,但恶性程度最高,病情发展快,且由于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指标,疾病发现时多已为中晚期,死亡率居妇科肿瘤
目的利用三平面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Triplane-QTVI)以及三平面组织同步成像技术(Triplane-TSI)评价重度子痫前期(SPE)患者以及正常妊娠妇女左心室的功能及运动特点。探讨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