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习是需要兴趣的,学习化学也是如此,学生对化学兴趣不是在接触高端化学知识形成的,而是受生活中的化学所激发的,所以要培养学生化学兴趣,应经常联系生活中的化学。
关键词 生活;化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B031,A,D918.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7-0057-01
素质教育强调“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采取生动活泼的方式,科学有效的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初中学生处于知识的成长阶段,好奇心探索欲极强,抓住这种心理去寻找学生兴趣之源。有作家梦的人,起初并非听说作家多么伟大而动心的,而是读了某位作家的文章,受其艺术的感染,也模仿作家的语言艺术在生活中进行运用,受到了人们的好评,觉得自己还行,于是产生了想当作家的愿望。同理,当一个学生对生活中的某些化学现象困惑不解时,因化学老师的解释而茅塞顿开,于是对化学有了兴趣。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基础与启蒙的性質,化学知识与生活更是紧密地联系着。当学生学了一定的化学知识,让他们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尝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由探索欲与学以致用的成就感,他们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就是素质教育遵循学生心理规律的激发兴趣的方法。这方面应试教育理念下的教学方式是培养不起兴趣的。原因如下:其理念是应试,目的是传授化学知识,这些知识与我们生存的自然与环境的关系有多么密切而被忽略,学生只是为了考试过关或为了考试升学而被动地学习。也就是说,目标是芒然的,学习是被动的,兴趣也就是淡然的。素质教育打破了应试教育的三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只要围绕着发挥学生主体学习精神来设计教学方法,学生必定兴趣盎然,教学效率必佳,要“以学生为主体”,首先要提高对化学知识的意义的认识。人是生活在环境中的,环境充满着化学,生活中化学无处不在,我们必须了解化学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用化学方法去治理生活环境,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基于这点,光是空洞的口头教育是苍白的,还是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吧。一学期适当安排一些时间走出课堂,去到广阔的大自然,去接触大的社会生活,去感受化学与人类的关系。有位老师把学生带到离学校不远的一条小河边。他先拿出一些老照片让同学们看。老照片是当年的业余摄影要好者拍的。照片中的河畔风光是这样一幅情景:小河里清澈的河水缓缓流动,美丽的水草摆着秀发般的草尾。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小河岸边,野花烂漫,什么杜鹃花、海棠花、水仙花,鲜艳夺目,花香扑鼻。鸟儿在花丛间歌唱,真是鸟语花香。看了这些照片,同学们也沉浸在那美好的河畔风光之中。老师再让他们收回思绪,看看眼前的情景。眼前,这条小河河水浑浊,一股股臭气串上岸来,水中没了美丽的飘发似的水草,有的只是漂浮的垃圾。塑料皮,烂菜叶,死猫死狗,在污水中发着熏天臭气。岸边再也没有烂漫的鲜花,花儿被污染的毒气杀死了,有的只是残枝败叶。当同学们若有所思时,老师自问自答: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人们只顾抓经济而不顾环保造成的。怎么治理呢?找源头,采取措施,那些化工厂,养猪大户,养鸡大户们,应进行污染治理整顿。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停业整顿。这时,老师问同学们,从化学的角度你们有什么治理方案,同学们纷纷说,从源头治起,防止污染。老师肯定了同学们的看法。这时,老师事先联系的一位当地的村长来到了现场。他叫大家看对面山上用白粉写上的大幅标语。大家一看,一条醒目的标语呈在眼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村长说现在大家已经行动起来,河有了河长,专门负责与各方面联系治理江河。现在那些污水处理设施不到位的企业已停业整顿,不出半年,我们大河小河将是清澈的了。我们的空气质量又将清新起来,到那时,雨过天晴,远处的贡嘎山、峨眉山又将清晰可见了。同学们的心情顿时舒畅起来,也如这位村长一样对还原绿水青山充满了信心。这次的生活考查,使学生们受到了一次环境保护思想教育,深刻认识到化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化学与健康密不可分。只有学好了化学,在进行生产建设时,才不会忽略对环境的保护。这种体验只有走出课堂,面对实际才会有的。由此,同学们对学习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课堂教学怎样与生活结合,又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这方面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每课的知识点,几乎都能与生活相联系。比如教学化学反应与温度的关系后,老师把事前收集到的一则事例讲了出来。有个农民为了治虫,在烈日当午的时候,去稻田喷洒农药,结果晕倒在田里,幸好路过的人及时发现,他才得救了。讲后出了一道思考题:“他为什么会晕倒?要怎样才能既有效治虫又不伤及自身健康?”此题一出,激起了思考的兴趣。有的说这位农民是懂化学的,因为中午气温高,农药洒在害虫上,反应强烈杀虫效果好,但他忽略了怎样保护自己。有的说,伸长喷洒器的喷臂,远距离喷洒,这样就既治了虫,又保护了自己不被农药杀伤。讨论气氛十分热情,连平时最不敢发言的差生们也发言了。总之,化学教学要与实际生活结合才行。
关键词 生活;化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B031,A,D918.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7-0057-01
素质教育强调“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采取生动活泼的方式,科学有效的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初中学生处于知识的成长阶段,好奇心探索欲极强,抓住这种心理去寻找学生兴趣之源。有作家梦的人,起初并非听说作家多么伟大而动心的,而是读了某位作家的文章,受其艺术的感染,也模仿作家的语言艺术在生活中进行运用,受到了人们的好评,觉得自己还行,于是产生了想当作家的愿望。同理,当一个学生对生活中的某些化学现象困惑不解时,因化学老师的解释而茅塞顿开,于是对化学有了兴趣。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基础与启蒙的性質,化学知识与生活更是紧密地联系着。当学生学了一定的化学知识,让他们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尝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由探索欲与学以致用的成就感,他们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就是素质教育遵循学生心理规律的激发兴趣的方法。这方面应试教育理念下的教学方式是培养不起兴趣的。原因如下:其理念是应试,目的是传授化学知识,这些知识与我们生存的自然与环境的关系有多么密切而被忽略,学生只是为了考试过关或为了考试升学而被动地学习。也就是说,目标是芒然的,学习是被动的,兴趣也就是淡然的。素质教育打破了应试教育的三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只要围绕着发挥学生主体学习精神来设计教学方法,学生必定兴趣盎然,教学效率必佳,要“以学生为主体”,首先要提高对化学知识的意义的认识。人是生活在环境中的,环境充满着化学,生活中化学无处不在,我们必须了解化学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用化学方法去治理生活环境,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基于这点,光是空洞的口头教育是苍白的,还是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吧。一学期适当安排一些时间走出课堂,去到广阔的大自然,去接触大的社会生活,去感受化学与人类的关系。有位老师把学生带到离学校不远的一条小河边。他先拿出一些老照片让同学们看。老照片是当年的业余摄影要好者拍的。照片中的河畔风光是这样一幅情景:小河里清澈的河水缓缓流动,美丽的水草摆着秀发般的草尾。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小河岸边,野花烂漫,什么杜鹃花、海棠花、水仙花,鲜艳夺目,花香扑鼻。鸟儿在花丛间歌唱,真是鸟语花香。看了这些照片,同学们也沉浸在那美好的河畔风光之中。老师再让他们收回思绪,看看眼前的情景。眼前,这条小河河水浑浊,一股股臭气串上岸来,水中没了美丽的飘发似的水草,有的只是漂浮的垃圾。塑料皮,烂菜叶,死猫死狗,在污水中发着熏天臭气。岸边再也没有烂漫的鲜花,花儿被污染的毒气杀死了,有的只是残枝败叶。当同学们若有所思时,老师自问自答: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人们只顾抓经济而不顾环保造成的。怎么治理呢?找源头,采取措施,那些化工厂,养猪大户,养鸡大户们,应进行污染治理整顿。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停业整顿。这时,老师问同学们,从化学的角度你们有什么治理方案,同学们纷纷说,从源头治起,防止污染。老师肯定了同学们的看法。这时,老师事先联系的一位当地的村长来到了现场。他叫大家看对面山上用白粉写上的大幅标语。大家一看,一条醒目的标语呈在眼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村长说现在大家已经行动起来,河有了河长,专门负责与各方面联系治理江河。现在那些污水处理设施不到位的企业已停业整顿,不出半年,我们大河小河将是清澈的了。我们的空气质量又将清新起来,到那时,雨过天晴,远处的贡嘎山、峨眉山又将清晰可见了。同学们的心情顿时舒畅起来,也如这位村长一样对还原绿水青山充满了信心。这次的生活考查,使学生们受到了一次环境保护思想教育,深刻认识到化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化学与健康密不可分。只有学好了化学,在进行生产建设时,才不会忽略对环境的保护。这种体验只有走出课堂,面对实际才会有的。由此,同学们对学习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课堂教学怎样与生活结合,又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这方面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每课的知识点,几乎都能与生活相联系。比如教学化学反应与温度的关系后,老师把事前收集到的一则事例讲了出来。有个农民为了治虫,在烈日当午的时候,去稻田喷洒农药,结果晕倒在田里,幸好路过的人及时发现,他才得救了。讲后出了一道思考题:“他为什么会晕倒?要怎样才能既有效治虫又不伤及自身健康?”此题一出,激起了思考的兴趣。有的说这位农民是懂化学的,因为中午气温高,农药洒在害虫上,反应强烈杀虫效果好,但他忽略了怎样保护自己。有的说,伸长喷洒器的喷臂,远距离喷洒,这样就既治了虫,又保护了自己不被农药杀伤。讨论气氛十分热情,连平时最不敢发言的差生们也发言了。总之,化学教学要与实际生活结合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