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 加强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 必须深入了解学生思想活动的新情况、新特点,努力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办法。
一、高职院校的特点决定其需要充满情感的思政教育
(一) 高职院校自身特点
高职教育在严格的规范管理下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成为一种谋生教育, 在一定程度上 忽视了受教育者的情感因素, 及積极情感的感化作用在教 育教学中的潜在力量。不少高职院校是由中专院校升格而 来, 管理模式、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仍保留着浓厚的中专 院校的特点。思政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地位上的 不平等, 教师的这种所谓的“权威”、“尊严” 拉大了师生 之间的距离, 这种距离感表现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 “鸿沟”。学生不敢接近老师, 甚至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二) 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高职学生特定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规律及社会和家庭等外部因素,构成了高职学生情感的三个显著特点:
1. 情感外露
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很重感情,也容易动感情,感情高亢、热烈, 易于表露。普遍地表现为:自我意识突出、优越感强烈,但心理脆弱,在现实生活中依赖性强,容易受挫。
2. 情感波动大
处于转型期的高职学生,情感波动较大,变化较快不易被控制。
3. 社会趋向性
学生易为琐事动感情,也常因为各种社会性需求是否得到满足, 以及社会对自己的评价而触动感情。
二、情感教育及其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
(一) 什么是情感教育
朱小蔓教授在《情感教育论纲》中认为:所谓情感教育,就是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也是关注作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 如何与生理机制、思维机制一道协调发挥作用,以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笔者认为,情感教育是指教育管理者充分利用社会环境中的教育因素和自己独创的教育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受教育者积极健康的道德情感,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促进其思想觉悟的不断升华。它是 “以人为本” 的科学的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基本方法。
(二) 情感教育对学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价值
首先, 情感教育为思政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现代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往往通过调节情绪情感来对付日趋复杂的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经验证明:长期受情绪情感困扰, 会导致焦虑、压抑, 例如学习压力大会导致厌学或是考试焦虑等不良状况。因此, 对情绪情 感进行自我控制、引导、调节和适当的宣泄, 保持良好的情绪情感, 既有利于人们适应当今复杂的社会生活, 又有 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 还有利于身心健康。 其次, 情感教育提升了思政教育的实施效率。 情感因素是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非智力 因素。心理学认为, 主体对外部世界的认识, 外部世界对主体的刺激, 只有首先通过主体内部的情感体系才能折射出来。在情感的作用下,主体一方面排除来自自身或客体的与认识对象无关或相反的信息,另一方面又促进对主体认识有用信息的吸收和整合。情感教育使思政教育的内容很好地依附于情绪情感来传递教育信息,促进了思政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 使得教育者在这个过程中更加 关注学生心理和学生的个性需求,使思政教育真正深入学 生内心, 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三、如何发挥情感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效用
(一)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构建师生有效沟通平台
教师与学生关系的亲疏,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 同时也会影响大学生身心能否健康成长。要取得真正的效果, 必须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互相信任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诚恳地表达欢乐、欣喜、同情、失望等情感, 引起学生的共鸣, 达到相互理解和沟通, 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二) 善于挖掘情感资源
思政教育者应挖掘不同学科情感教育的丰富资源, 发 挥不同学科情感教育的优势, 这也是培养大学生情感因素 的重要环节。教师应根据学生情感发展特点和情感教育需 要, 结合教学内容, 充分挖掘、合理运用教材中积极的情 感教育因素, 比如人物的高尚情感, 感人的事迹, 感人的 情节等, 达到以情优教, 以情促教, 知情互动, 和谐发展。
(三)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良好情绪情感
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学生调节情绪 情感的能力和耐挫力, 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情绪情感是 思政教育的必然要求。良好的校园气氛和成长环境, 对大 学生情感健康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也营造了良好的 思政教育环境。思政教育工作不能是干巴巴的道德规范的 传授, 更不是大学生行为规范的简单宣讲。我们要关注和 真正面对学生的情感实际, 通过思政教育使其内化为一种 良好的自律。在教师的教育感化下, 学生能敞开心灵的大 门, 虚心接受教育, 达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宋学成, 胡愈乔. 论情感教育[J]. 延安教育学院学 报, 2001(1) .
[2] 朱小蔓. 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 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出版, 1995.
[4] 卢家媚. 对情感分类体系的探讨. 心理科学通讯 [J], 1986(2) .
【作者简介】孙利(1981—), 现任职于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讲师。阚宗兰(1976-), 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 现任职于南京信息职 业技术学院。
一、高职院校的特点决定其需要充满情感的思政教育
(一) 高职院校自身特点
高职教育在严格的规范管理下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成为一种谋生教育, 在一定程度上 忽视了受教育者的情感因素, 及積极情感的感化作用在教 育教学中的潜在力量。不少高职院校是由中专院校升格而 来, 管理模式、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仍保留着浓厚的中专 院校的特点。思政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地位上的 不平等, 教师的这种所谓的“权威”、“尊严” 拉大了师生 之间的距离, 这种距离感表现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 “鸿沟”。学生不敢接近老师, 甚至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二) 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高职学生特定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规律及社会和家庭等外部因素,构成了高职学生情感的三个显著特点:
1. 情感外露
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很重感情,也容易动感情,感情高亢、热烈, 易于表露。普遍地表现为:自我意识突出、优越感强烈,但心理脆弱,在现实生活中依赖性强,容易受挫。
2. 情感波动大
处于转型期的高职学生,情感波动较大,变化较快不易被控制。
3. 社会趋向性
学生易为琐事动感情,也常因为各种社会性需求是否得到满足, 以及社会对自己的评价而触动感情。
二、情感教育及其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
(一) 什么是情感教育
朱小蔓教授在《情感教育论纲》中认为:所谓情感教育,就是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也是关注作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 如何与生理机制、思维机制一道协调发挥作用,以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笔者认为,情感教育是指教育管理者充分利用社会环境中的教育因素和自己独创的教育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受教育者积极健康的道德情感,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促进其思想觉悟的不断升华。它是 “以人为本” 的科学的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基本方法。
(二) 情感教育对学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价值
首先, 情感教育为思政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现代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往往通过调节情绪情感来对付日趋复杂的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经验证明:长期受情绪情感困扰, 会导致焦虑、压抑, 例如学习压力大会导致厌学或是考试焦虑等不良状况。因此, 对情绪情 感进行自我控制、引导、调节和适当的宣泄, 保持良好的情绪情感, 既有利于人们适应当今复杂的社会生活, 又有 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 还有利于身心健康。 其次, 情感教育提升了思政教育的实施效率。 情感因素是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非智力 因素。心理学认为, 主体对外部世界的认识, 外部世界对主体的刺激, 只有首先通过主体内部的情感体系才能折射出来。在情感的作用下,主体一方面排除来自自身或客体的与认识对象无关或相反的信息,另一方面又促进对主体认识有用信息的吸收和整合。情感教育使思政教育的内容很好地依附于情绪情感来传递教育信息,促进了思政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 使得教育者在这个过程中更加 关注学生心理和学生的个性需求,使思政教育真正深入学 生内心, 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三、如何发挥情感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效用
(一)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构建师生有效沟通平台
教师与学生关系的亲疏,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 同时也会影响大学生身心能否健康成长。要取得真正的效果, 必须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互相信任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诚恳地表达欢乐、欣喜、同情、失望等情感, 引起学生的共鸣, 达到相互理解和沟通, 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二) 善于挖掘情感资源
思政教育者应挖掘不同学科情感教育的丰富资源, 发 挥不同学科情感教育的优势, 这也是培养大学生情感因素 的重要环节。教师应根据学生情感发展特点和情感教育需 要, 结合教学内容, 充分挖掘、合理运用教材中积极的情 感教育因素, 比如人物的高尚情感, 感人的事迹, 感人的 情节等, 达到以情优教, 以情促教, 知情互动, 和谐发展。
(三)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良好情绪情感
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学生调节情绪 情感的能力和耐挫力, 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情绪情感是 思政教育的必然要求。良好的校园气氛和成长环境, 对大 学生情感健康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也营造了良好的 思政教育环境。思政教育工作不能是干巴巴的道德规范的 传授, 更不是大学生行为规范的简单宣讲。我们要关注和 真正面对学生的情感实际, 通过思政教育使其内化为一种 良好的自律。在教师的教育感化下, 学生能敞开心灵的大 门, 虚心接受教育, 达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宋学成, 胡愈乔. 论情感教育[J]. 延安教育学院学 报, 2001(1) .
[2] 朱小蔓. 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 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出版, 1995.
[4] 卢家媚. 对情感分类体系的探讨. 心理科学通讯 [J], 1986(2) .
【作者简介】孙利(1981—), 现任职于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讲师。阚宗兰(1976-), 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 现任职于南京信息职 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