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美国大学为背景的研究表明学术失信在大学生中很常见,并且有学术失信行为的学生有增长的趋势。学术失信是指在学术情景中蓄意进行欺诈与作弊的行为,美国学者通过研究提出了导致学术失信出现的个人因素和学校因素,并提出鼓励学术诚信应采取的策略。
[关键词] 美国高校 学术失信 学术诚信
一、学术失信概述
当提到大学生在完成学业中出现的一系列不道德行为时,学术失信和学术过失是两个可以互换的概念。2000年马罗恩(Mullens)在《大学事务》中将学术失信定义为:“在学术情景中蓄意进行欺诈与作弊的行为”。
学术失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术剽窃,指有目的地将别人的学术观点作为自己的观点加以运用的学术行为,当事者不承认引用了已经公开发表的作品、论文或是学位论文等。(2)学术抄袭,指使用的学术资料来自那些未经许可的、别人没有发表的论文及尚未提交的学位论文等。(3)学术伪造或篡改,伪造是指学术论文中某些数据不是经过研究实验得出的结果,而是作者自己编造的或通过类似行为得到的。篡改则指作者根据写作的需要,对引用的数据进行修改等。另外学术失信还包括顶替别人考试;偷偷地把小抄带进考场;编造个人简历;未经允许进行合作等。
然而,学术诚信不仅仅是指克服学术失信,而且是指即使面临困境也要遵守对“诚实、信任、公平、尊重和责任”学术诚信的五个价值观的承诺。在学术活动中应提倡和拥护这种诚信价值观,除此以外,诚信教育还应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公民道德教育相结合。因为先进的社会不仅要教授人们智慧、文字和知识,更重要的是注重培养公民的品格、美德和礼节。只从心智上教育人而不从道德上教育人,对一个社会是非常危险的。
二、学术失信在美国高校中的表现
一直以来,美国高校中都存在着学术失信问题。在《高等教育文学》里学术失信问题被看作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哈尼斯(Haines)、戴可夫(Diekhoff)、拉拜夫(LaBeff)、克拉克(Clark)则认为学术失信是一种“流行病”;戴维斯(Davis)、葛如伍(Grover)、贝克尔(Becker)、摩哥瑞哥(McGregor)把学术失信当作“长期存在的问题”;而辛格尔(Singhal)则认为学术失信是“当今教育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以上的结论都是基于对美国大学(包括公立和私立)本科生的调查和研究,他们采用多种方法搜集数据(例如:自我报告调查法,深度访谈法及实验法),并且抽取不同数量的样本(从不足100人的一个系到有成千上万人的大学)。尽管上述研究所采取的方法不同,但其研究结果一致表明在完成学术工作过程中,大多数本科生会出现某种形式的失信行为。如布沃(Bower)1964年的研究,他从99所大学里抽取了5 000名学生,结果3/4的学生报告说自己至少参与过13种有学术失信行为嫌疑中的一种,39%的学生说自己有过严重的考试作弊行为(如在他人知情或不知情时抄袭他人试卷;夹带小抄进考场;帮助他人作弊等)而65%的学生在书面作业中有过严重的欺骗行为(如剽窃、伪造或更改资料,从文献中摘抄一些句子却不加注释)。麦克白(McCabe)与特雷维拉(Trevino)在1991~1992年间也进行了类似的研究,他们从31所中小规模的大学里选取了6 000名学生,结果发现2/3的学生报告说自己有过14种学术失信嫌疑行为中的一种,而且20%的学生说自己有过5种或5种以上上述行为。同时,64%的学生被发现有严重的考试作弊行为,66%的学生有严重的书面作弊行为。对单个小规模大学的研究也表明大学生的学术失信行为很严重。如黑斯瑞英顿(Hetherington)与费德曼(Feldman)进行了一项实验设计,把美国一所州立大学心理系的78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实验过程中,研究者为被试提供了多种作弊的机会,结果发现,59%的学生进行过某种程度的作弊,而87%的学生则作弊过多次。佩恩(Payne)与奈茨(Nantz)采用深入访谈法对美国一所中等规模的州立大学的22名商业系的学生进行研究,结果有19名学生承认自己在大学中有过作弊行为。
尽管学生认识到学术失信是不道德的,但是高校学生的学术失信率仍是居高不下。布沃(Bower)的研究表明,80%的学生认同或强烈赞同“从道义上讲,学生不应该作弊”;“在任何情况下作弊都是不对的”;“作弊与教育目的是相背离的”。同样,辛格尔(Singhal)也发现85%的学生认同作弊是错误的、不诚实的和不道德的,与此相一致的是58%的学生在作弊后会有负罪感。
三、学术失信出现的原因
既然学生知道学术失信行为是错误的并为此有负罪感,那么为什么学术诚信仍频繁出现呢?研究表明许多个人因素和学校因素与学术失信密切相关。
1. 个人因素
许多研究表明学生学术失信与个人因素有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与较少学术失信行为相关的个人因素有:(1)人口统计学因素(例如:成熟年龄者,女性,已婚人士,全日制工作人士较少出现学术失信行为);(2)自我报告的行为(高中学生和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有较少的学术失信行为,校内和校外的体育活动和其他课外活动中有较少作弊行为);(3)态度(有较强职业道德和自尊心,无考试焦虑症,不愿意冒险及更倾向于有负罪感的学生有较少学术失信行为)。
其他的研究还表明个人所处的国家文化和语言背景也是学术失信发生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一些研究者提出剽窃是基于知识产权和个人主义文化规范的西方观念,而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中的学生则很难接受这一观点。梅耶(Myers)与泊科拉瑞(Percorari)的研究同时表明那些用第二语言写作的人很难避免抄袭,因为为了便于写作,作者会采取一系列策略,如摘抄习语,模仿句子结构,对文章进行肤浅的释义。其中一些行为就违背了学术诚信原则。苏娃(Suva)下结论说,用同样的标准要求第二语言的作者和以此为母语的作者是不妥当的。
总之,影响学生学术失信的个人因素主要有成熟、态度、文化和语言等因素。
2. 学校因素
麦克白(McCabe)、泰威努(Trevino)、巴特费德(Butterfield)等人的研究表明许多学校因素以及与之有关的因素也对学生学术失信行为有重要影响。与学生较少失信行为关系密切的学校因素有:较小的学校规模,存在荣誉守则,学生对学术诚信政策的理解和接受,欺骗行为将受到严厉的惩罚,同伴对学术失信行为的不认同等。
无可争辩的是学生的冒险意识(对作弊被抓和受到严厉惩罚的恐惧)与影响学术失信的学校因素密切相关。许多研究表明很多学生认为作弊被抓的可能性很小,并且抱有此观点的大有人在。哈尼斯等人(Haines et al)在一项研究中发现,54%的学生在过去的一年里至少有一种形式的学术失信行为,但是却只有1%的学生被抓。杰丹克(Jendrek)在研究中发现有76%的学生曾经目睹过其他同伴的学术失信行为,却只有1%的学生向学校报告了此事(尽管学校要求学生要这样做)。
同伴的行为对学生个人产生很大的影响,麦克白与泰威努的研究证明,在影响学术失信的学校因素中,同伴的学术失信行为及学生对它的理解与学生自己的作弊水平密切相关。这是因为同伴的作弊行为在学校形成了一种不诚信氛围,如果不对作弊的人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那些诚实的学生为了保持竞争力也不得不作弊。
[关键词] 美国高校 学术失信 学术诚信
一、学术失信概述
当提到大学生在完成学业中出现的一系列不道德行为时,学术失信和学术过失是两个可以互换的概念。2000年马罗恩(Mullens)在《大学事务》中将学术失信定义为:“在学术情景中蓄意进行欺诈与作弊的行为”。
学术失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术剽窃,指有目的地将别人的学术观点作为自己的观点加以运用的学术行为,当事者不承认引用了已经公开发表的作品、论文或是学位论文等。(2)学术抄袭,指使用的学术资料来自那些未经许可的、别人没有发表的论文及尚未提交的学位论文等。(3)学术伪造或篡改,伪造是指学术论文中某些数据不是经过研究实验得出的结果,而是作者自己编造的或通过类似行为得到的。篡改则指作者根据写作的需要,对引用的数据进行修改等。另外学术失信还包括顶替别人考试;偷偷地把小抄带进考场;编造个人简历;未经允许进行合作等。
然而,学术诚信不仅仅是指克服学术失信,而且是指即使面临困境也要遵守对“诚实、信任、公平、尊重和责任”学术诚信的五个价值观的承诺。在学术活动中应提倡和拥护这种诚信价值观,除此以外,诚信教育还应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公民道德教育相结合。因为先进的社会不仅要教授人们智慧、文字和知识,更重要的是注重培养公民的品格、美德和礼节。只从心智上教育人而不从道德上教育人,对一个社会是非常危险的。
二、学术失信在美国高校中的表现
一直以来,美国高校中都存在着学术失信问题。在《高等教育文学》里学术失信问题被看作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哈尼斯(Haines)、戴可夫(Diekhoff)、拉拜夫(LaBeff)、克拉克(Clark)则认为学术失信是一种“流行病”;戴维斯(Davis)、葛如伍(Grover)、贝克尔(Becker)、摩哥瑞哥(McGregor)把学术失信当作“长期存在的问题”;而辛格尔(Singhal)则认为学术失信是“当今教育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以上的结论都是基于对美国大学(包括公立和私立)本科生的调查和研究,他们采用多种方法搜集数据(例如:自我报告调查法,深度访谈法及实验法),并且抽取不同数量的样本(从不足100人的一个系到有成千上万人的大学)。尽管上述研究所采取的方法不同,但其研究结果一致表明在完成学术工作过程中,大多数本科生会出现某种形式的失信行为。如布沃(Bower)1964年的研究,他从99所大学里抽取了5 000名学生,结果3/4的学生报告说自己至少参与过13种有学术失信行为嫌疑中的一种,39%的学生说自己有过严重的考试作弊行为(如在他人知情或不知情时抄袭他人试卷;夹带小抄进考场;帮助他人作弊等)而65%的学生在书面作业中有过严重的欺骗行为(如剽窃、伪造或更改资料,从文献中摘抄一些句子却不加注释)。麦克白(McCabe)与特雷维拉(Trevino)在1991~1992年间也进行了类似的研究,他们从31所中小规模的大学里选取了6 000名学生,结果发现2/3的学生报告说自己有过14种学术失信嫌疑行为中的一种,而且20%的学生说自己有过5种或5种以上上述行为。同时,64%的学生被发现有严重的考试作弊行为,66%的学生有严重的书面作弊行为。对单个小规模大学的研究也表明大学生的学术失信行为很严重。如黑斯瑞英顿(Hetherington)与费德曼(Feldman)进行了一项实验设计,把美国一所州立大学心理系的78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实验过程中,研究者为被试提供了多种作弊的机会,结果发现,59%的学生进行过某种程度的作弊,而87%的学生则作弊过多次。佩恩(Payne)与奈茨(Nantz)采用深入访谈法对美国一所中等规模的州立大学的22名商业系的学生进行研究,结果有19名学生承认自己在大学中有过作弊行为。
尽管学生认识到学术失信是不道德的,但是高校学生的学术失信率仍是居高不下。布沃(Bower)的研究表明,80%的学生认同或强烈赞同“从道义上讲,学生不应该作弊”;“在任何情况下作弊都是不对的”;“作弊与教育目的是相背离的”。同样,辛格尔(Singhal)也发现85%的学生认同作弊是错误的、不诚实的和不道德的,与此相一致的是58%的学生在作弊后会有负罪感。
三、学术失信出现的原因
既然学生知道学术失信行为是错误的并为此有负罪感,那么为什么学术诚信仍频繁出现呢?研究表明许多个人因素和学校因素与学术失信密切相关。
1. 个人因素
许多研究表明学生学术失信与个人因素有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与较少学术失信行为相关的个人因素有:(1)人口统计学因素(例如:成熟年龄者,女性,已婚人士,全日制工作人士较少出现学术失信行为);(2)自我报告的行为(高中学生和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有较少的学术失信行为,校内和校外的体育活动和其他课外活动中有较少作弊行为);(3)态度(有较强职业道德和自尊心,无考试焦虑症,不愿意冒险及更倾向于有负罪感的学生有较少学术失信行为)。
其他的研究还表明个人所处的国家文化和语言背景也是学术失信发生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一些研究者提出剽窃是基于知识产权和个人主义文化规范的西方观念,而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中的学生则很难接受这一观点。梅耶(Myers)与泊科拉瑞(Percorari)的研究同时表明那些用第二语言写作的人很难避免抄袭,因为为了便于写作,作者会采取一系列策略,如摘抄习语,模仿句子结构,对文章进行肤浅的释义。其中一些行为就违背了学术诚信原则。苏娃(Suva)下结论说,用同样的标准要求第二语言的作者和以此为母语的作者是不妥当的。
总之,影响学生学术失信的个人因素主要有成熟、态度、文化和语言等因素。
2. 学校因素
麦克白(McCabe)、泰威努(Trevino)、巴特费德(Butterfield)等人的研究表明许多学校因素以及与之有关的因素也对学生学术失信行为有重要影响。与学生较少失信行为关系密切的学校因素有:较小的学校规模,存在荣誉守则,学生对学术诚信政策的理解和接受,欺骗行为将受到严厉的惩罚,同伴对学术失信行为的不认同等。
无可争辩的是学生的冒险意识(对作弊被抓和受到严厉惩罚的恐惧)与影响学术失信的学校因素密切相关。许多研究表明很多学生认为作弊被抓的可能性很小,并且抱有此观点的大有人在。哈尼斯等人(Haines et al)在一项研究中发现,54%的学生在过去的一年里至少有一种形式的学术失信行为,但是却只有1%的学生被抓。杰丹克(Jendrek)在研究中发现有76%的学生曾经目睹过其他同伴的学术失信行为,却只有1%的学生向学校报告了此事(尽管学校要求学生要这样做)。
同伴的行为对学生个人产生很大的影响,麦克白与泰威努的研究证明,在影响学术失信的学校因素中,同伴的学术失信行为及学生对它的理解与学生自己的作弊水平密切相关。这是因为同伴的作弊行为在学校形成了一种不诚信氛围,如果不对作弊的人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那些诚实的学生为了保持竞争力也不得不作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