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金山之路的沉重回望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w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张翎是一位在国外生活并长期坚持用中文写作的海外作家。她的长篇小说《金山》书写了一段不被忘却的无声历史,在重现那段血泪史的基础之上,同时也向读者展现了张翎在历史与想象相结合方面的高超能力,彰显了张翎的内心温情。以《金山》文本为中心,从三个方面出发,阐释故事中主要人物的内心变化以及深度意义等。在日益浮夸躁动的当下,《金山》以它几近“笨拙”的严谨扎实,以它扎实饱满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让我们眼前一亮。
  [关键词]《金山》;情感变化;女性
  [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292(2013)04-0119-03
  [收稿日期]2013-04-20
  [作者简介]徐妺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越来越多的读者已经意识到,在当下的文学界,有一个愈发强大的写作群体,那就是海外华人作家群,他们从独特的角度出发,向读者诠释丰富的人生哲学。张翎,就是这个庞大群体中的一位,她在国外生活多年并坚持用汉语写作,她的文本也始终保持着与大陆文学主流的潜在联系,这种联系主要源于她国内与国外的双重人生经历:一方面,她可以主观地融入并且思考这段历史给国人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她也可以保持一定的距离客观地审视。因此,她的小说世界充盈着东西方文化的交织,呈现着理性与感性之间的搏斗。但她的文学作品依然经得起反复地琢磨和推敲。特别是她的长篇小说《金山》,这部小说向读者呈现了清朝同治年间至今的150多年来,广东开平方姓五代漂洋过海寻找新生活的奋斗历程和漫长岁月打磨下的方氏男人与家人间的悲欢离合。张翎用高度写实的手法和独特视角,为大家呈现了这部海外华人的艰难创业史。
  黑格尔说:“史诗必须对某一民族、某一时代的普遍规律有深刻而真实的把握;史诗从外观上讲,对某一时代、某一民族的反映必须是感性具体的,同时又是全景式的,它必须将某一时代、民族和国家的重大事件和各阶层的人物真实地再现出来,在把握民族精神的同时要把这个时代民族的生活方式和自然的、人文的风物景观以及民风民俗等描绘出来;史诗必须有完整而杰出的人物、宏大的叙事品格、漫长的叙事历史,它是阔大的场面、庄严的主题、众多的人物、激烈的冲突、曲折的情节、恢宏的结构的结构体。”[1](P34)与大部分史诗类小说不同的是,《金山》并没有从宏大的历史视角出发,而是把关注点转入了一个家族的命运史上,从生活化的情节切入,以点写面,让读者从零碎的、复杂的生活片段中感受到历史的客观存在。可以说,《金山》这本三十多万字的小说,承载着那些埋在他乡的孤独灵魂,承载着张翎对长篇小说的痴情与梦想。也可以说,张翎希望通过《金山》向读者呈现以方得法为代表的海外华人和以六指为代表的家乡人,在异乡的生存与在家乡的等待中,从身体到心灵的变化过程。这种写作对张翎来说并不容易,因为从一定程度上讲,她也是故事本身的经历者,如何既有“人情味”又“不煽情”,张翎必须做足准备,所以张翎也认为写这本书最大的挑战是汹涌的写作灵感始终被琐碎的细节考证所打断。
  一
  张翎深知,女性拥有比男性更为细腻的精神世界,同时也更容易感情用事。特别是面对抵入历史肌理的沉痛题材,她必须客观甚至麻木,必须严肃地对历史进行考量和理解。在张翎的谨慎处理下,方氏家族的命运在“淘金”这个大背景下展开:方得法因家境贫寒,遂与同乡红毛登上了开往金山的大船。不难想象,此时的方得法是对金山充满期待的,他幻想着通过努力自己在金山过上着富裕的生活,幻想着家乡的母亲不再为了生计而苦恼。但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之后,他才渐渐明白,家乡与金山的距离不仅仅是几个月的漂流,而是无论他如何努力都无法跨越的“文化突围”以及“身份认同”的鸿沟。
  当然,刚刚踏上金山路的方得法不可能意识到这一点,在他的眼里只有生存和金钱。比如,方得法舍命炸隧道时,书中这样写道:“到达洞口的时候,阿法甚至回过头来对着人群招了招手,像是招呼,也像是诀别……‘成了’。工头喃喃地说,工头的语气里没有预期的欢喜。三条半人命,一条隧道。即使在他以数字作为基数的惯常思维方式里,他也不能确定这是不是一条合理的方程式。”[2](P52)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可以推断,以方得法为代表的金山客,在金山生活的最初心理状态:麻木和逃避。这种情感特征并不是个例,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那就是当我们感知生活中的大悲痛时的第一反应:压抑、逃避和拒绝接受事实。虽然每个人的反映程度不同,但我们必须承认这种情感的客观存在,比如“碉楼”中的代表女性——六指,她在面对这种大悲痛时是这样的:“这次六指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昌泰婶听见了一声钝。回头一看,六指已经倒在了地上。有一些暗红的汁液,正蠕爬在六指的手背和衣襟上,爬出一团一团湿润的花……六指那半截指头掉落在地上,僵硬地萎缩着,像一条在丹朱里的死虫。六指用切猪草的刀,砍下了她的第六根指头。”我们暂抛开封建思想对六指的影响不说,单从她“过激”的行为即可看出,六指骨子里渗透着“断指明志”的坚定以及对内心伤痛的压抑。
  张翎说:“上帝把我放置在这块安静到几乎寂寞的土地上,也许另有目的,他让我在回望历史和故土的时候,有一个的合宜的距离,这个距离给了我一种新的站姿和视角,让我看见了一些原先不曾发觉的东西,我的世界因此而丰富,这个距离让我丢失了许多,却也得着了一些。”[2](序:P6)“金山”和“碉楼”这两条线索下的人物在最开始就带给张翎太多的挑战,这种“开门见山”的冷酷对一向“打温情牌”的张翎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冲击。
  二
  淘金、亲人分离、流浪、扎根……是《金山》这部小说向大家呈现的主题。方得法,大家族中的代表,他从小读书,不甘愿逆来顺受,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新生。他拥有乡村人民的淳朴,又具备读书人的睿智。就这样,方得法为了生计和自己的梦想,来到金山,在当地人的蔑视和红毛的帮助下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与红毛这些淘金者相同的是,方得法来到金山的目的是寻求生活的富足,让家乡的妻子孩儿过上更好的生活。但从方得法的第二代方锦山和方锦河开始,这些单纯的想法变得复杂起来,他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异域文化的认同,并在这片土地上播撒自己的种子,生根发芽,虽然这是一个无比艰辛的奋斗过程,但他们从未放弃过最初的“梦想”。方得法在红毛的离去后逐渐成长,也许是因为在这一过程中他经历了太多苦难和沧桑,方得法终于“爆发”了:“伟大的神灵啊,我在风中听见了你的声音,你一呼气万物就有了生息,求你赐我胆力,让我眼明,看得透日出日落的神奇,让我手巧,配得起你早就的每一样武器,让我耳聪,听得见你藏在风声里的叹息,让我心慧,悟得出你驻在每一块石头里的真谛。”这是在挖独木舟时呼唤神灵的唱词。这次“爆发”虽然与方得法沉稳理智的性格完全不同,但张翎用温情的语调渗透着生活的不堪带给方得法的痛苦。它唱出了方氏家族的无奈和希冀,也预示着方式家族“身份认同”之路的艰辛。   读到这我们不难发现,方氏家族在拼搏和等待中的情感状态,逐渐从最初“逃避”过渡到了痛苦的“爆发”。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种情感的爆发在医学上称为“复杂性哀伤”,是人们在面对或经历痛苦之后的第二个阶段,这时的感情是极其复杂并且难以控制的,比如,六指剜肉救母时:“六指举着刀,闭着眼睛剜了下去,朝自己的腿上。这一次她并没有感觉到痛。她只觉得有一阵麻木,如蚂蚁一样地爬满了全身……疼痛是从这一刻开始的。疼痛如同几十条几百条铁丝,把她的心勒过来勒过去,勒出一丝一丝的肉屑。”这是六指第二次“自残”,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六指的“爆发”。虽然第二次比第一次更加触目惊心,但“爆发”让六指得到了暂时的慰藉和解脱,同时也让六指这个被封建思想包围的女性,从狭隘的空间“走”了出来,转化为“可同情”“可理解”的女性形象。
  三
  我们知道,时间是治疗伤痛的一剂良药,无论多大的哀伤与痛苦,在时间的打磨下,都会逐渐地回归平静,虽然“伤口”还在,但面对这些“旧伤”时,人们不会选择逃避,而是客观地接受,准备迎接新的生活。方氏家族在经历了痛苦压抑和爆发之后,也逐渐走向了平静。这种“自然的平静”在方得法的儿子——方锦山与方锦河身上有了充分的体现。比如在第八章中,张翎引用了《温哥华太阳报》的一篇报道:“这群父辈曾被我们以嘲讽口吻称为‘天朝子民’的年轻人,是被委派去印度、缅甸和马来丛林从事反日特任务的……有史以来第一次,温哥华的市民把他们当作了自己的一员。”在引用之后,张翎马上描绘了与之完全相反的景象——方锦山去剧院看戏,“他们被一个穿着深红呢制服的人拦住了。‘中国人,只能坐在边上的位置’”。经过一番努力之后,方锦山最终在自己的位置坐下,他对着手里的木匣说:“阿河,你终于坐上最好的位置了”,木匣里是逝去的方锦河的军装和军帽。在整个过程中,方锦山完全没有激烈的反驳和抗争,而是“平静”地接受和理解。由此可见,虽然骨子里的抗争有增无减,但方锦山对这种羞辱已然习惯,甚至把它当成生活中的一部分。
  在“碉楼”中的六指也是如此,她在等待中从少女变成老妪,心里的挣扎也回归了平静,同样在第八章,张翎这样写道:“六指脸上的肉如吊了根绳子似的抽了一抽。墨斗以为她要哭,可是她没有。那根线渐渐地松弛了下来,脸平得如同一汪没有被风搅过的水……六指的眼睛穿过墨斗,落到不知是哪里的远处。‘人老了,总是要死的’。”到这里,我们也意识到,在情感创伤之后需要经历的最后阶段——释然和平静。也许这大伤痛会改变人生轨迹,也许是呈现了一次“人生讲堂”,但当一切随着时间溜走,生活依然充满希望。
  笔者认为,正是因为方氏两兄弟和六指面对当下生活的态度,促使张翎在写作中使“乡愁”这一概念逐渐淡化,也可以说她把这种“乡愁经验”拓展成更为复杂的生存模式,比如,方得法卖掉洗衣行赞助保皇党,方锦河捐钱为国家买飞机,等等。他们虽然“嗜钱如命”,但面对国家的危难和民族的大义,他们毅然决然地贡献出了自己的所有。张翎如此处理,不仅是出于对历史和人性的考虑,更是有意地向读者呈现她对乡愁的理解——尽管艰难险阻,但当一切趋于平静,唯有爱永远可以温暖人心。正如她在序中感激了家人对写作过程的支持,表示没有他们,她很难孤独地走完那些漫长的似乎永远也走不到头的黑隧道。方得法也一样,独在异国,唯独衣锦还乡才会让他露出微笑。所以六指面对方得法逝去的反应绝不出乎读者的意料,因为六指向来都把对方得法的情愫藏在最隐秘的地方,不易被发觉,也许正是因为六指这种若有若无的表达,才使得《金山》更具现实魅力,也更贴近生活中的两性世界。
  我们不难发现,张翎在小说中还多次向读者渗透着另一个维度——对女性尊严的捍卫。前半部分是通过六指的两次“自残”,来体现封建制度下女性对尊严的捍卫;而后半部分,大抵是从六指与墨斗之间的感情来体现这一维度的。六指是主,墨斗是仆,但两人之间的关系似乎突破了主仆的界限,笔者并不是说他们发生了不堪的关系,而是说六指与墨斗其实是互为情感依靠的,他们之间是精神的沟通交流,这些精神上的安慰,六指是不可能从方得法的家书中获得的。不可否认,张翎确实还原了一个男权统治的现实世界,六指就是这个世界的悲剧人物,但是,张翎更希望通过六指对爱情的坚贞和等待,向读者呈现女性的端庄、自持,这些与社会大背景无关,而是女性与生俱来的品格。
  无疑,《金山》这部小说,绝不是张翎的“心血来潮之作”,她运用独特的手法,描写着生命激情,点到为止,散发着张翎写作过程中那“笨拙”的扎实。显然,小说在体现生存艰难和异域挣扎的同时,也承载着张翎对这段历史的反思和温情的体恤。那一排排的墓碑和碉楼里的夹袄仿佛是宿命的召唤。张翎倾听了内心的呼喊,让她在这个物欲横流、浮夸的当下为我们呈现了一份极具震撼的精神大餐。张翎深知,写作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她愿意与自己的内心搏斗,只为了那“宿命的偶然”。因此,有理由坚信,张翎身后,一定会留下海外华人文学的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1]吴义勤守望的尺度[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9
  [2]张翎金山[M]北京:北京出版集团公司,2009
  [责任编辑薄刚]
其他文献
[摘要]《活着》是先锋派作家余华重要的作品,作品从内容或者形式上都与他的其他作品有着不同之处。《活着》表现的是普通人的生存境遇,展现了他们在人生的不可知的困境面前的忍耐和挣扎,体现了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的生存哲学。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活着》所体现出的生存哲学进行了解读和分析:无欲无求的生存理念,困境中的坚忍和承受,活着只是为了活着。  [关键词]活着;生存;哲学  [中图分类号]20742 [
期刊
[摘 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扎实推进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事关学校特色发展,更事关学校长远发展。文章在“高教强省”的大背景下,以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其存在问题,进而将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分解为立足点、目标点、关键点、借力点、支撑点等不同研究层面进行思考和剖析,以期为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師资队伍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高教强省;特
期刊
[摘要]刘锡鸿是中国近代史上首位驻英副使,而郭嵩焘则是首位驻英正使。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正式派出的最早驻外使节,他们走出了国门来到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亲身经历和感受了两种不同的制度和文明,在两种不同文化的猛烈冲击和碰撞下刘锡鸿与郭嵩焘的思想均产生了某种变化,但副使刘锡鸿却与正使郭嵩焘之间有着极大的思想落差,对比而言,刘锡鸿的思想难逃保守的藩篱。  [关键词]刘锡鸿;郭嵩焘;思想;落差;对比  [
期刊
[摘要]媒体往往能起到主导舆论的作用。在民国时期,报纸和期刊是社会主流媒体,它们对一些重大事件的报道往往代表了主流舆论的观点。上海是当时中国最繁华、最重要的大城市,而《申报》又是上海颇具影响力的、非官方性质的主流媒体。在抗战爆发前后,《申报》对时局进行了充分有深度的报道,研究《申报》对时局报道的态度,对恢复战争爆发前后中日关系和中国民间舆论的原貌,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申报》;抗日战争
期刊
[摘要]安妮特·克罗德尼是当代女权批评的开拓者之一。她对女权批评的贡献主要有两点:一是她指出“大地女性”的隐喻是男性中心文化神话的产物,女性眼里的大地是融花园与家园为一体的伊甸园,这一思想催生了生态女权批评热潮;二是克罗德尼提出了女权文学批评的核心精要,并提出女权批评多元论思想,为萌芽时期的女权批评指明了方向,奠定了今日女性研究的基础。  [关键词]大地女性;自然家园;女权批评精要;多元论  [中
期刊
[摘要]哈尔滨周边的少数民族主要为满族和少量的锡伯族。满族人口相对较多,文化氛围较浓郁,加之黑龙江地区对满族文化的研究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研究团队,因此,满族文化保持较好。锡伯族由于黑龙江地区人口极其稀少,而且居住相对分散,难以形成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加之城市文明的冲击,使原本濒于危机的民族文化处于消亡的困境。要保护民族文化不再流失,就要保持民族文化多样性,就要从民族群众的文化自觉、从政府的重视与
期刊
[摘要]2013年4月,教育部认定了14所高校为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即国家“2011计划”首批单位。“协同创新”理念在新形势下为高校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在高校建设中,学科建设处于核心地位,是高校建设的根基,如何在协同创新背景下实现创新发展极为关键。文章通过对协同创新内涵的诠释,详细分析了高校学科建设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协同创新的理念提出了我国高校学科建设应当建立学科交融平台、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发展学
期刊
[摘要]着重讨论了新新媒介的新闻传播效益;具体地分析了新新媒介中的一种——微信。探讨了微信的实质和不同于传统媒介的若干个新特点;同时还分析了以微信为代表的新新媒介在信息传播格局上不同于传统媒介之处。  [关键词]新新媒介;微信;移动UGC;新特点;传播格局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13)05-0201-03  新媒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
期刊
[摘要]“认识论断裂”是阿尔都塞早期学说中一个重要的主题,也是我们把握阿尔都塞哲学思想的关键。本文试从“认识论断裂”入手,并说明阿尔都塞“认识论断裂”、“总问题”与“意识形态批判”等三个主题思想之间的联系,即“认识论断裂”实际上是“总问题”的转变,转变前是“意识形态”阶段,转变后是“科学”阶段,整个过程是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从内容到思维方式的整体的、彻底的批判。阿尔都塞的观点有积极的意义,但也
期刊
[摘要]《洛阳伽蓝记》描绘了北魏时期京师寺院的历史面貌,提供了丰富的佛教寺院史料。洛阳寺院数量多,分布范围广且密度大,其发展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寺庙本身的空间,而是与当时社会生活有着频繁交往。洛阳寺院空间范围的不断扩大,表现出社会公共性的特点,并对佛教的传播有着重要影响,从中可见佛教寺院势力发展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关键词]北魏洛阳;佛教寺院;公共空间  [中图分类号]k23921[文献标识码]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