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以来,李华瑞教授长期致力于宋夏史、中国古代经济史等方面的研究,并获得了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宋夏史研究》系收录作者以往28篇文章而成,其中除为数不多的几篇有关宋夏关系的论文刊发于20世纪90年代外,多数则是于近几年内完成。作为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资助项目之一,由天津古籍出版社于2006年10月正式出版。全著分为四大部分,共计33万字。拜读之余,笔者不揣浅陋,仅就个人的肤浅体会,略谈一些对该著的粗浅认识。
第一,该著内容安排层次清晰,结构合理。在该著的前言部分,作者简要介绍了此论文集的由来及所收录文章的择取。而该论文集所收录的文章,则层次清晰地分为四组:第一组为有关学术史回顾性的文章;第二组为关于宋史方面的研究论文;第三组为关于西夏史和宋夏关系史的相关论文;第四组为作者两篇自编著作的序论和对漆侠先生的访谈。综合来看,其结构设计较为合理,每一部分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又都各具特色。作者在每组文章的编排次序设计方面,也是有着一定的考究。如第二组所收录的几篇文章,基本上即是按照先北宋、后南宋,而后则为贯通两宋的综论性文章。这种节次上的设计,也可给读者一种时序清晰的直观感。
第二。纵横捭阖,立论高远。通观该论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不难看出,作者能够站立于较高的知识层面,以其独特的学术角度来研究相关的历史问题。其学术视角着眼于诸多与宋或西夏历史紧密相关的宏观问题展开探讨,从而对宋夏史研究的深化颇具贡献。如《王安石历史地位沉浮与南宋以后中国社会历史变迁》一文,紧密围绕着王安石变法研究史这一主旨,将其置于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大框架中重新进行深刻的反思与回顾,详尽剖析了自南宋以降朝野上下否定王安石局面的逐渐形成和由来、元明清时期对王安石变法评议的发展以及20世纪以来中国王安石及其变法研究学术史的漫长发展演变及其大体状况,同时又分阶段、分阶层地探讨了不同时期、不同历史人物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诸多研究、评判与定位,从而清晰勾勒出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王安石历史地位的起起伏伏。从中不难发现作者深厚的史学功底与高瞻的学术视角。又如《论儒学与佛教在西夏文化中的地位》,则在前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加以深入探讨,认为西夏儒学的发展只是一种处在儒家影响下的官僚体制和政治文化。并进而指出,西夏儒学没有明确的思想发展以推动儒家传统的前进,在学说思想方面,儒家学说对西夏的影响甚小。此外,对宋夏交往中西夏佛教的兴盛给予钩沉,对宋夏关系发展中西夏向宋赎经和译经,以及在其内部重视大规模建设寺庙、提高佛教寺庙和僧人的社会地位、佛事活动的发展等因素的综合推动,从而探讨了佛教在西夏文化中的地位。《北宋治河与边防》一文,则将北宋治河方略的制定与发展置于宋辽关系中予以探讨,深入剖析了辽朝的军事威胁对北宋军国方针和国策的重要影响,多有精辟见解。
第三,视野广阔,内容丰富。纵观此论文集,作者的研究视野涵盖到宋史、西夏史及宋夏关系等历史问题的诸多方面。如《建国以来的宋史研究》一文,自学术史角度,对建国以来中国大陆宋史研究的概况、研究方法和取向、研究成果以及20世纪50年代后港台地区的宋史研究做了精练介绍,并基于这种宋史研究的总体状况就其成绩与不足,乃至今后改进的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评判与思考;《略论南宋政治上的“法祖宗”倾向》一文,则着眼于政治史角度,对南宋时期社会政治发展中重要的“法祖宗”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宋代的酒》一文,则以精练的文笔,对宋代的制曲酿酒工艺理论、酒类品种、加工原料、榷酒制度及宋代私酒等社会问题进行了精要的论述,将宋代酒的生产与消费置于当时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中来加以考察,这就大大扩展了“酒”的外延。在《林希与<林希野史>》一文中,李华瑞教授则在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地方志等多种史料,进一步对林希的仕履、政治倾向及《林希野史》的成书时间、史料价值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考订。而这种研究,也是将林希与《林希野史》与北宋大的政治环境的变迁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同样,在《朱胜非与南宋初期和战》中,李华瑞教授除参阅大量史籍对朱胜非的仕履加以详尽考订外,对朱胜非任宰相期间和担任地方官过程中的主要功过给予较为全面的评价,尤其是对朱胜非在南宋初期的宋金和战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重新给予客观定位,从而也就纠正了以往史家对朱胜非评判的贬低或失误。而在这种研究中,作者能够将其置于南宋初期宋金和战的复杂历史环境下,并结合南宋朝中复杂多变的政治矛盾、政治纷争,从而将其融入宋金和战的大背景中来加以研究。充分显示出作者对历史问题敏锐的洞察力。
第四,点面结合,巨细兼备。《宋夏史研究》全著33万字,以这样有限的篇幅,固然难以详尽地涵盖宋夏史的方方面面。但李华瑞教授的这部专著,独到地择取一些以往史学界研究不足或极少论及、而在宋夏史中又占有较为重要地位的历史问题,从宏观方面加以深入研究与探讨,同时也不失微观方面的深入考证。综合而言,不论是从该论文集所收录的文章整体来看,还是就具体的某些文章来讲,都体现出宏观与微观的良好结合。如《王安石历史地位沉浮与南宋以后中国社会历史变迁》一文,即从总体上对王安石变法的研究这一重大问题给予了宏观性的整体把握,将其置于中国古代直至当今漫长时间视野中,自学术史的角度加以深入探讨,视野颇为开阔;又如《宋代妇女地位与宋代社会史研究》一文,则是从妇女史角度对妇女地位评价和传统史学研究中涉及妇女地位评价的论点做了整合性综述,并详细分析其异同,进而指出单纯从妇女史的角度研究妇女问题,虽然从理论上来讲可以平衡女性与男性的性别对等关系,但还不足以使问题的研究得到深化,更不能获得传统史学研究者的认同,这在客观上也需要宋代社会史研究工作者与专门从事妇女史研究者两者的互动与互补,才能使宋代妇女史的研究获得新的突破与深化。
第五,取材丰富,立论平实。该论文集所择取的文章,所涉及的研究角度十分广泛,有关宋夏史中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等方面的研究题材,在该著中均有囊括。透过这一特点也就不难看出,作者的研究视野颇为广阔,深入到有关朱夏史的诸多方面,也足以显示出作者的深厚研究功底和严谨治史风格。而从文章的史料抉择方面来讲,不难看出作者在撰写的过程中也是努力发掘与利用浩瀚的文献资料。除却众多正史的利用外,反映到论文集中所收录的一些文章中,对一些文集、笔记小说乃至杂史、野史等典籍,也多有参阅与征引,这也大大拓宽了文章所参阅史料的范畴。同时,该论文集中对前人及自己的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多有参考和借鉴。
该著的出版,相信必将为宋夏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也殷切期待李华瑞教授以更新的史学研究成果惠泽史林。
第一,该著内容安排层次清晰,结构合理。在该著的前言部分,作者简要介绍了此论文集的由来及所收录文章的择取。而该论文集所收录的文章,则层次清晰地分为四组:第一组为有关学术史回顾性的文章;第二组为关于宋史方面的研究论文;第三组为关于西夏史和宋夏关系史的相关论文;第四组为作者两篇自编著作的序论和对漆侠先生的访谈。综合来看,其结构设计较为合理,每一部分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又都各具特色。作者在每组文章的编排次序设计方面,也是有着一定的考究。如第二组所收录的几篇文章,基本上即是按照先北宋、后南宋,而后则为贯通两宋的综论性文章。这种节次上的设计,也可给读者一种时序清晰的直观感。
第二。纵横捭阖,立论高远。通观该论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不难看出,作者能够站立于较高的知识层面,以其独特的学术角度来研究相关的历史问题。其学术视角着眼于诸多与宋或西夏历史紧密相关的宏观问题展开探讨,从而对宋夏史研究的深化颇具贡献。如《王安石历史地位沉浮与南宋以后中国社会历史变迁》一文,紧密围绕着王安石变法研究史这一主旨,将其置于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大框架中重新进行深刻的反思与回顾,详尽剖析了自南宋以降朝野上下否定王安石局面的逐渐形成和由来、元明清时期对王安石变法评议的发展以及20世纪以来中国王安石及其变法研究学术史的漫长发展演变及其大体状况,同时又分阶段、分阶层地探讨了不同时期、不同历史人物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诸多研究、评判与定位,从而清晰勾勒出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王安石历史地位的起起伏伏。从中不难发现作者深厚的史学功底与高瞻的学术视角。又如《论儒学与佛教在西夏文化中的地位》,则在前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加以深入探讨,认为西夏儒学的发展只是一种处在儒家影响下的官僚体制和政治文化。并进而指出,西夏儒学没有明确的思想发展以推动儒家传统的前进,在学说思想方面,儒家学说对西夏的影响甚小。此外,对宋夏交往中西夏佛教的兴盛给予钩沉,对宋夏关系发展中西夏向宋赎经和译经,以及在其内部重视大规模建设寺庙、提高佛教寺庙和僧人的社会地位、佛事活动的发展等因素的综合推动,从而探讨了佛教在西夏文化中的地位。《北宋治河与边防》一文,则将北宋治河方略的制定与发展置于宋辽关系中予以探讨,深入剖析了辽朝的军事威胁对北宋军国方针和国策的重要影响,多有精辟见解。
第三,视野广阔,内容丰富。纵观此论文集,作者的研究视野涵盖到宋史、西夏史及宋夏关系等历史问题的诸多方面。如《建国以来的宋史研究》一文,自学术史角度,对建国以来中国大陆宋史研究的概况、研究方法和取向、研究成果以及20世纪50年代后港台地区的宋史研究做了精练介绍,并基于这种宋史研究的总体状况就其成绩与不足,乃至今后改进的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评判与思考;《略论南宋政治上的“法祖宗”倾向》一文,则着眼于政治史角度,对南宋时期社会政治发展中重要的“法祖宗”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宋代的酒》一文,则以精练的文笔,对宋代的制曲酿酒工艺理论、酒类品种、加工原料、榷酒制度及宋代私酒等社会问题进行了精要的论述,将宋代酒的生产与消费置于当时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中来加以考察,这就大大扩展了“酒”的外延。在《林希与<林希野史>》一文中,李华瑞教授则在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地方志等多种史料,进一步对林希的仕履、政治倾向及《林希野史》的成书时间、史料价值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考订。而这种研究,也是将林希与《林希野史》与北宋大的政治环境的变迁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同样,在《朱胜非与南宋初期和战》中,李华瑞教授除参阅大量史籍对朱胜非的仕履加以详尽考订外,对朱胜非任宰相期间和担任地方官过程中的主要功过给予较为全面的评价,尤其是对朱胜非在南宋初期的宋金和战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重新给予客观定位,从而也就纠正了以往史家对朱胜非评判的贬低或失误。而在这种研究中,作者能够将其置于南宋初期宋金和战的复杂历史环境下,并结合南宋朝中复杂多变的政治矛盾、政治纷争,从而将其融入宋金和战的大背景中来加以研究。充分显示出作者对历史问题敏锐的洞察力。
第四,点面结合,巨细兼备。《宋夏史研究》全著33万字,以这样有限的篇幅,固然难以详尽地涵盖宋夏史的方方面面。但李华瑞教授的这部专著,独到地择取一些以往史学界研究不足或极少论及、而在宋夏史中又占有较为重要地位的历史问题,从宏观方面加以深入研究与探讨,同时也不失微观方面的深入考证。综合而言,不论是从该论文集所收录的文章整体来看,还是就具体的某些文章来讲,都体现出宏观与微观的良好结合。如《王安石历史地位沉浮与南宋以后中国社会历史变迁》一文,即从总体上对王安石变法的研究这一重大问题给予了宏观性的整体把握,将其置于中国古代直至当今漫长时间视野中,自学术史的角度加以深入探讨,视野颇为开阔;又如《宋代妇女地位与宋代社会史研究》一文,则是从妇女史角度对妇女地位评价和传统史学研究中涉及妇女地位评价的论点做了整合性综述,并详细分析其异同,进而指出单纯从妇女史的角度研究妇女问题,虽然从理论上来讲可以平衡女性与男性的性别对等关系,但还不足以使问题的研究得到深化,更不能获得传统史学研究者的认同,这在客观上也需要宋代社会史研究工作者与专门从事妇女史研究者两者的互动与互补,才能使宋代妇女史的研究获得新的突破与深化。
第五,取材丰富,立论平实。该论文集所择取的文章,所涉及的研究角度十分广泛,有关宋夏史中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等方面的研究题材,在该著中均有囊括。透过这一特点也就不难看出,作者的研究视野颇为广阔,深入到有关朱夏史的诸多方面,也足以显示出作者的深厚研究功底和严谨治史风格。而从文章的史料抉择方面来讲,不难看出作者在撰写的过程中也是努力发掘与利用浩瀚的文献资料。除却众多正史的利用外,反映到论文集中所收录的一些文章中,对一些文集、笔记小说乃至杂史、野史等典籍,也多有参阅与征引,这也大大拓宽了文章所参阅史料的范畴。同时,该论文集中对前人及自己的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多有参考和借鉴。
该著的出版,相信必将为宋夏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也殷切期待李华瑞教授以更新的史学研究成果惠泽史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