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间观念是指物体的大小、形状及它们的相互位置关系在人脑中的表象。表象是客观事物保留在人脑中的形象。这种形象既有直观性又有概括性。就其主观性而言,与感知性相似,但又不如感知那样鲜明、清晰和完整。就其概括性而言,与概念有些接近,却又不如概念那样能概括事物的本质特征。因此,表象是由感知到概念的一个过渡。根据小学生空间观念形成的心理特征,他们每学一种图形都是由具体到抽象,再回到具体上来的过程。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具体形象的实物演示入手,引导学生看一看,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画一画等,指导学生学会现象,学会实验操作,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空间观念。
一、 借助观察形成空间观念
要使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空间观念,学会有效地观察图形,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引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从学生最熟悉的事物引入,利用已有的知识为新知识做铺垫,这样学生学起来难度小,易于理解、掌握。比如:在教学“圆”的概念时:先向学生提问:“你见过车轮吗?它是什么形状?”“有没有三角形的?”(学生大笑,三角形有棱有角,转不动。)“那么长方形行不行?平行四边形行不行?其他图形呢?”逐一筛选后,教师再画一个椭圆“这个没棱没角的能转动吗?”学生陷入沉思之中,可能会有学生说:“坐在这样的车上,一会高一会低,怎么能行?”这样,学生的思维就逐步逼近了圆的特征,为学习新知识创设了问题情境。
2.要适当地运用标准图形和变式图形
在教学中,学生观察效果往往和教师提供的图形方式有很大关系。首先,提供标准图形,利用标准图形的“稳定性”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某些特征。对于端端正正的图形学生喜欢观察,而且记忆深刻。但是只利用标准图形,学生的思维就容易受到局限甚至产生僵化,使学生把本质属性与其个别属性联系起来,产生扩大或缩小外延与内涵的错误;所以要充分利用变式。比如学习直角三角形时,当学生初步掌握了标准图形后就要变换直角的不同方位,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它一定是直角三角形。
3.引导学生在运动变化中观察图形特征
一般情况下,人们往往习惯于在静止状态下观察图形,而且小学生容易注意图形之间的区别,忽视其间的联系和相同点。比如他们认为正方形就是正方形,不是长方形,长方形就是长方形而不是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更不是平行四边形,很容易造成思维呆板,知识割裂。在教学中如果把长方形沿长边按宽边相等长度去掉一部分就成了正方形;把长方形或正方形教具用手拉住对角向相反方向拉动,就变成了平行四边形。这样,在运动变化中,学生很直观地看清了图形之间的联系。而且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十分清晰地保留在了学生的大脑之中。
二、 引导学生实践操作,强化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的形成光靠观察是不够的,还必须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得到感性认识。这样,视觉、听觉、触觉许多分析器官协同参与活动,形成的空间观念就会准确而且牢固。
比如,周长和面积混淆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面积概念比较抽象,有些图形周长与面积计算公式又较相似。(如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周长是4×4,面积也是4×4。)再加上教学方法比较死板,让学生去死记现成的教学结论。教学中,要重视教学的发现过程,让学生看到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思维是怎样进行的。先从学生熟悉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引入,如桌面、课本封面、橘子皮、香蕉皮的表面等。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物体表面大小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物体的面积。然后再拿出文具盒,让学生摸一摸表面,哪部分是表面积?哪部分是周长?它们有什么区别?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就能搞清面积与周长的区别。
教学中,让学生操作的方法很多,目的也不尽相同。有的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图形特征;有的是为了巩固已学知识;有的是为了让学生发现图形的性质。大致可用划分图形、剪拼、折叠、测量、利用钉子围图形及画图等方法,使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参与,积极投入,巩固空间观念,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为今后几何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用准确语言描述空间图形
准确的语言与直观形象的图形结合起来,是促进小学生认知的重要条件。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充分运用“语言”这一工具,并且发挥它的“调节”作用,就能大大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1.用清晰生动的语言,指导观察和实验
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观察、实验机会的同时,还应注意运用清晰生动的语言指导观察和实验。比如,教学圆的面积时,利用教具,先把半个圆的周长涂成红色,把其中一条半径涂成绿色,然后把等分成了32份的圆平分成两半,把两个半圆展开再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一边演示一边说:“同学们请看,这条红色的半圆周线跑到哪里去了?那条绿色的半径又跑到哪儿去了?”学生目不转睛地看着一个圆魔术般地变成了一个近似长方形,而红色半圆周线则变成了长方形的长,绿色半径变成了长方形的宽。既生动形象,又清晰明了,学生看清了也听懂了,很快他们可以自己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述可以指明观察的目的和方向,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扰,提高观察的效果。
2.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描述图形特征
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把图形的本质特征固定下来,这时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已开始向概念过渡,为以后的判断和应用提供依据。小学生对术语的掌握有一个过程,首先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运用,然后在运用中加深理解。
总之,空间观念的培养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任务,只要切实认识了它的重要性,并且努力去探索教与学的方法,适当合理地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就能形成准确的空间观念,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一、 借助观察形成空间观念
要使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空间观念,学会有效地观察图形,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引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从学生最熟悉的事物引入,利用已有的知识为新知识做铺垫,这样学生学起来难度小,易于理解、掌握。比如:在教学“圆”的概念时:先向学生提问:“你见过车轮吗?它是什么形状?”“有没有三角形的?”(学生大笑,三角形有棱有角,转不动。)“那么长方形行不行?平行四边形行不行?其他图形呢?”逐一筛选后,教师再画一个椭圆“这个没棱没角的能转动吗?”学生陷入沉思之中,可能会有学生说:“坐在这样的车上,一会高一会低,怎么能行?”这样,学生的思维就逐步逼近了圆的特征,为学习新知识创设了问题情境。
2.要适当地运用标准图形和变式图形
在教学中,学生观察效果往往和教师提供的图形方式有很大关系。首先,提供标准图形,利用标准图形的“稳定性”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某些特征。对于端端正正的图形学生喜欢观察,而且记忆深刻。但是只利用标准图形,学生的思维就容易受到局限甚至产生僵化,使学生把本质属性与其个别属性联系起来,产生扩大或缩小外延与内涵的错误;所以要充分利用变式。比如学习直角三角形时,当学生初步掌握了标准图形后就要变换直角的不同方位,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它一定是直角三角形。
3.引导学生在运动变化中观察图形特征
一般情况下,人们往往习惯于在静止状态下观察图形,而且小学生容易注意图形之间的区别,忽视其间的联系和相同点。比如他们认为正方形就是正方形,不是长方形,长方形就是长方形而不是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更不是平行四边形,很容易造成思维呆板,知识割裂。在教学中如果把长方形沿长边按宽边相等长度去掉一部分就成了正方形;把长方形或正方形教具用手拉住对角向相反方向拉动,就变成了平行四边形。这样,在运动变化中,学生很直观地看清了图形之间的联系。而且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十分清晰地保留在了学生的大脑之中。
二、 引导学生实践操作,强化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的形成光靠观察是不够的,还必须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得到感性认识。这样,视觉、听觉、触觉许多分析器官协同参与活动,形成的空间观念就会准确而且牢固。
比如,周长和面积混淆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面积概念比较抽象,有些图形周长与面积计算公式又较相似。(如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周长是4×4,面积也是4×4。)再加上教学方法比较死板,让学生去死记现成的教学结论。教学中,要重视教学的发现过程,让学生看到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思维是怎样进行的。先从学生熟悉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引入,如桌面、课本封面、橘子皮、香蕉皮的表面等。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物体表面大小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物体的面积。然后再拿出文具盒,让学生摸一摸表面,哪部分是表面积?哪部分是周长?它们有什么区别?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就能搞清面积与周长的区别。
教学中,让学生操作的方法很多,目的也不尽相同。有的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图形特征;有的是为了巩固已学知识;有的是为了让学生发现图形的性质。大致可用划分图形、剪拼、折叠、测量、利用钉子围图形及画图等方法,使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参与,积极投入,巩固空间观念,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为今后几何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用准确语言描述空间图形
准确的语言与直观形象的图形结合起来,是促进小学生认知的重要条件。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充分运用“语言”这一工具,并且发挥它的“调节”作用,就能大大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1.用清晰生动的语言,指导观察和实验
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观察、实验机会的同时,还应注意运用清晰生动的语言指导观察和实验。比如,教学圆的面积时,利用教具,先把半个圆的周长涂成红色,把其中一条半径涂成绿色,然后把等分成了32份的圆平分成两半,把两个半圆展开再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一边演示一边说:“同学们请看,这条红色的半圆周线跑到哪里去了?那条绿色的半径又跑到哪儿去了?”学生目不转睛地看着一个圆魔术般地变成了一个近似长方形,而红色半圆周线则变成了长方形的长,绿色半径变成了长方形的宽。既生动形象,又清晰明了,学生看清了也听懂了,很快他们可以自己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述可以指明观察的目的和方向,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扰,提高观察的效果。
2.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描述图形特征
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把图形的本质特征固定下来,这时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已开始向概念过渡,为以后的判断和应用提供依据。小学生对术语的掌握有一个过程,首先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运用,然后在运用中加深理解。
总之,空间观念的培养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任务,只要切实认识了它的重要性,并且努力去探索教与学的方法,适当合理地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就能形成准确的空间观念,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