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把课堂交给学生,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而探究式教学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因为:创设情趣——探究之源,循序渐进——探究之途,情境设计——探究之纽,总结反馈——探究之扣。
【关键词】情趣 循序渐进 情境 反馈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讨论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集思广益、相互启发、相互探讨,实现信息交换,扩大信息和思维容量,以求得解决问题和深化认识的一种方法。因此,在思想政治课上,应该充分选用探究式教学,力争构建和谐课堂。
一、创设情趣——探究之源
课堂探究的活跃程度直接关系到学生在学习中是否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怎样才能使学生广泛地参与探究呢? 笔者认为抓住学生的心理,实施趣味教学是探究题设置的首要前提。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是我们一节课中时时刻刻要注意的问题。很多老师都会有这种感受,就是总会发现有学生开小差或者睡觉的情况,当然,学生自身的学习习惯是一方面原因,可是教师的这堂课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我们就要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怎样减少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加趣味,用趣味去吸引学生。有趣味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浓烈的参与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反之,会令学生倍感乏味,厌倦心理陡增,当然不利于探究话题的开展。因此,能否将探究题设置得新颖,趣味盎然,成为了能否顺利开展探究的源头。
二、情境设计——探究之“纽”
教师在设置探究题时,必须激励学生思考与探究。这个过程中,好的问题情境的设计是解决问题的催化剂。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知识的迁移。教师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就是一个问题或某个知识点,讲解了无数次,甚至某个原题做了很多遍,依然会有学生不懂。我们总是会说,这么简单的问题,怎么就是记不住呢?这是因为,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知识点,更不用说去运用了。仅仅靠死记硬背是没办法灵活地解决问题的。所以我们在传授新知识时就应该想办法让学生留下一个很深刻的印象,要让学生把握住重点难点,理解透彻,为以后的复习打好基础,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新授课就要“煮熟”,不要做成“夹生饭”,不然将来的复习课就只能是再上一遍新授课了。应注意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和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去思考,在思考中主动解决问题,从而与所学知识联系在一起。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的主体地位才可以得以实现,学生在心里上也能充分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对所学知识也就可以记忆牢固,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三、总结反馈——探究之“扣”
总结反馈是归纳探究的收获,肯定探究的各种积极因素,指出探究中的不足之处。解决在探究过程中尚未统一的认识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在分析小结时,应对探究中表现积极的同学给予表扬或将量化分数记入成绩册,同时也应诚恳地指出不足之处。对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教师要特别关注,对他们的发言要给予恰当肯定,鼓励他们增强信心,继续努力,积极参加探究活动。“慧于心而秀于言”,教师在探究总结中也要注意语言的运用,注意总结的逻辑性、条理性、哲理性以及准确、鲜明、生动、幽默的风格。给学生作出很好的示范。激发学生出现哲理的顿悟,思维的火花。
一节课的知识点讲授完,教师应该自己总结还是让学生总结呢?很多老师,总是怕麻烦,或者不相信学生,就会自己把这节课的内容归纳一下,列个框架,让学生记在笔记上。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这样的抱怨“都给你们归纳好了,重难点整理的那么详细了,怎么还是记不住啊?”而原因恰恰就在这,这是老师归纳整理的,学生自己并没有动过头脑啊,记忆起来当然有难度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对体系的整体把握自然不如教师,但是我们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总结,让他们动脑筋,想办法,然后把自己的总结大胆地展示出来,你会惊奇地发现,有些学生概括得比老师还要巧妙。
戏剧学家肖伯纳曾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这段话恰当地说明人们进行探究、交流思想的意义和价值。实践证明,思想政治课中充分运用探究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多种素养与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素质,有利于构建和谐课堂,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吉鹏,李雪铭.基础教育改革—挑战未来[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2]朱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情趣 循序渐进 情境 反馈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讨论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集思广益、相互启发、相互探讨,实现信息交换,扩大信息和思维容量,以求得解决问题和深化认识的一种方法。因此,在思想政治课上,应该充分选用探究式教学,力争构建和谐课堂。
一、创设情趣——探究之源
课堂探究的活跃程度直接关系到学生在学习中是否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怎样才能使学生广泛地参与探究呢? 笔者认为抓住学生的心理,实施趣味教学是探究题设置的首要前提。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是我们一节课中时时刻刻要注意的问题。很多老师都会有这种感受,就是总会发现有学生开小差或者睡觉的情况,当然,学生自身的学习习惯是一方面原因,可是教师的这堂课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我们就要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怎样减少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加趣味,用趣味去吸引学生。有趣味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浓烈的参与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反之,会令学生倍感乏味,厌倦心理陡增,当然不利于探究话题的开展。因此,能否将探究题设置得新颖,趣味盎然,成为了能否顺利开展探究的源头。
二、情境设计——探究之“纽”
教师在设置探究题时,必须激励学生思考与探究。这个过程中,好的问题情境的设计是解决问题的催化剂。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知识的迁移。教师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就是一个问题或某个知识点,讲解了无数次,甚至某个原题做了很多遍,依然会有学生不懂。我们总是会说,这么简单的问题,怎么就是记不住呢?这是因为,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知识点,更不用说去运用了。仅仅靠死记硬背是没办法灵活地解决问题的。所以我们在传授新知识时就应该想办法让学生留下一个很深刻的印象,要让学生把握住重点难点,理解透彻,为以后的复习打好基础,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新授课就要“煮熟”,不要做成“夹生饭”,不然将来的复习课就只能是再上一遍新授课了。应注意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和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去思考,在思考中主动解决问题,从而与所学知识联系在一起。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的主体地位才可以得以实现,学生在心里上也能充分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对所学知识也就可以记忆牢固,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三、总结反馈——探究之“扣”
总结反馈是归纳探究的收获,肯定探究的各种积极因素,指出探究中的不足之处。解决在探究过程中尚未统一的认识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在分析小结时,应对探究中表现积极的同学给予表扬或将量化分数记入成绩册,同时也应诚恳地指出不足之处。对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教师要特别关注,对他们的发言要给予恰当肯定,鼓励他们增强信心,继续努力,积极参加探究活动。“慧于心而秀于言”,教师在探究总结中也要注意语言的运用,注意总结的逻辑性、条理性、哲理性以及准确、鲜明、生动、幽默的风格。给学生作出很好的示范。激发学生出现哲理的顿悟,思维的火花。
一节课的知识点讲授完,教师应该自己总结还是让学生总结呢?很多老师,总是怕麻烦,或者不相信学生,就会自己把这节课的内容归纳一下,列个框架,让学生记在笔记上。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这样的抱怨“都给你们归纳好了,重难点整理的那么详细了,怎么还是记不住啊?”而原因恰恰就在这,这是老师归纳整理的,学生自己并没有动过头脑啊,记忆起来当然有难度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对体系的整体把握自然不如教师,但是我们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总结,让他们动脑筋,想办法,然后把自己的总结大胆地展示出来,你会惊奇地发现,有些学生概括得比老师还要巧妙。
戏剧学家肖伯纳曾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这段话恰当地说明人们进行探究、交流思想的意义和价值。实践证明,思想政治课中充分运用探究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多种素养与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素质,有利于构建和谐课堂,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吉鹏,李雪铭.基础教育改革—挑战未来[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2]朱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