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永恒的追求。但“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 教师要将学生兴趣的培养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工作抓紧抓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感知知识、感悟道理,通过情景创设、强化训练、生活引导,让他们已产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维持,并逐渐巩固形成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良好的数学综合素养,切实推进数学课程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课堂教学 学生 兴趣 有效 高效
【中图分类号】G623.5
一、借助問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1.创设富有趣味性、探索性的情景,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
新课程倡导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景。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那么如何更好的创设问题情境呢?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把数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通过巧妙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这样才能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例如,在教学加法应用题时,我出示了一群小兔在野外采蘑菇的画面,问一共有几只兔子。看到这个有趣的画面,学生就极其自然地进入情景,加上他们细心地观察、饶有兴趣地讨论,有了多种结果:一种是左边的8只兔子加上右边的7只兔子,一共有15只兔子;另一种是10只白兔加上5只灰兔;学生还发现:看见眼睛的9只加上看不见眼睛的6只;弯耳朵的加上不弯耳朵的;看见尾巴的加上看不见尾巴的。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参与着表达、思考等数学活动。又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为了加深学生对交换律的认识,也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
(1)小明妈妈去超市买苹果花了20元,买栗子花了15元,买蔬菜花了30元,请求出小明妈妈一共花了多少钱?列出式子并给出答案。
(2)小丽妈妈去超市买苹果花了30元,买栗子花了15元,买蔬菜花了20元,请求出小丽妈妈一共花了多少钱?列出式子给出答案。
由于学生解题的惯性通常会按题意安顺序列出式子,即:第(1)个问题:20+15+30,第(2)个问题:30+15+20,然后引导学生对两个式子以及答案进行对比,进而掌握加法交换律的概念,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同时,也大幅度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
2.改变例题和练习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已经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课本的数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但这些毕竟是静止的东西,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还有很大的欠缺。低年级儿童往往对活动的事物更感兴趣,如能把这些静止的资源活动化,进一步增加它的趣味性,那一定会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双眼。
如在教学《10的认识》一课时,我把0~9十个数字设计成拟人化的“数字小朋友”,让这十个“小朋友”一一在黑板上呈现。看到抽象的数字长上了手脚,成了会哭会笑的小精灵,学生的热情异常高涨, 课堂效率自然提高。
二、借助动手操作, 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堂提倡在学中做,在做中掌握知识,锻炼动手能力。也就是说,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搭建动手操作的平台,使学生在自主探究、自主动手实践中培养自身的科学素养,进而,为学生良好的发展做好铺垫工作。
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长、宽、高的特征,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自主动手画出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目的是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和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长、宽、高,同时,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进而使学生在自主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轻松地掌握相关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如在教学《连加连减》一课时,我事先制作了一些天鹅头饰,并且请班里的九个小朋友戴着头饰表演天鹅飞来飞去的情景。下面的小朋友一看到这道活动的“例题”,立刻被深 深地吸引了,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很轻松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课堂效率提高了。
三、借助小组合作,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名发现者,探索者。”探索又是数学的生命线。所以我们要大胆放手,努力为学生主动参与创造条件,让学生尝试探索新知识,凡是学生能直接学懂的知识,教师决不直接讲授给学生,尽量提供机会,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
如:教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我让学生小组合作,用4根小棒(3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任意选择三根围成三角形,同学们在围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围不成三角形的情况(3厘米、5厘米、8厘米)、(3厘米、5厘米、10厘米);另一种是围成三角形的情况(5厘米、8厘米、10厘米)、(3厘米、8厘米、10厘米),在合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为什么有的小棒围不成三角形?有的小棒围得成三角形?它们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它能弥补一个教师面对众多有差异学生时的教学不足,许多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靠一个人的力量完成,必须靠大家的力量。它便于学生主动参与,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竞争意识。
这样的数学课堂,教师尊重和善待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与发展,则会给课堂增添许多意外的惊喜和乐趣,学生也因此碰撞出创造的火花。
总之,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并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彼此交流中掌握知识,同时,也为高效数学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课堂教学 学生 兴趣 有效 高效
【中图分类号】G623.5
一、借助問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1.创设富有趣味性、探索性的情景,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
新课程倡导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景。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那么如何更好的创设问题情境呢?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把数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通过巧妙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这样才能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例如,在教学加法应用题时,我出示了一群小兔在野外采蘑菇的画面,问一共有几只兔子。看到这个有趣的画面,学生就极其自然地进入情景,加上他们细心地观察、饶有兴趣地讨论,有了多种结果:一种是左边的8只兔子加上右边的7只兔子,一共有15只兔子;另一种是10只白兔加上5只灰兔;学生还发现:看见眼睛的9只加上看不见眼睛的6只;弯耳朵的加上不弯耳朵的;看见尾巴的加上看不见尾巴的。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参与着表达、思考等数学活动。又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为了加深学生对交换律的认识,也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
(1)小明妈妈去超市买苹果花了20元,买栗子花了15元,买蔬菜花了30元,请求出小明妈妈一共花了多少钱?列出式子并给出答案。
(2)小丽妈妈去超市买苹果花了30元,买栗子花了15元,买蔬菜花了20元,请求出小丽妈妈一共花了多少钱?列出式子给出答案。
由于学生解题的惯性通常会按题意安顺序列出式子,即:第(1)个问题:20+15+30,第(2)个问题:30+15+20,然后引导学生对两个式子以及答案进行对比,进而掌握加法交换律的概念,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同时,也大幅度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
2.改变例题和练习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已经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课本的数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但这些毕竟是静止的东西,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还有很大的欠缺。低年级儿童往往对活动的事物更感兴趣,如能把这些静止的资源活动化,进一步增加它的趣味性,那一定会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双眼。
如在教学《10的认识》一课时,我把0~9十个数字设计成拟人化的“数字小朋友”,让这十个“小朋友”一一在黑板上呈现。看到抽象的数字长上了手脚,成了会哭会笑的小精灵,学生的热情异常高涨, 课堂效率自然提高。
二、借助动手操作, 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堂提倡在学中做,在做中掌握知识,锻炼动手能力。也就是说,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搭建动手操作的平台,使学生在自主探究、自主动手实践中培养自身的科学素养,进而,为学生良好的发展做好铺垫工作。
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长、宽、高的特征,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自主动手画出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目的是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和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长、宽、高,同时,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进而使学生在自主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轻松地掌握相关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如在教学《连加连减》一课时,我事先制作了一些天鹅头饰,并且请班里的九个小朋友戴着头饰表演天鹅飞来飞去的情景。下面的小朋友一看到这道活动的“例题”,立刻被深 深地吸引了,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很轻松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课堂效率提高了。
三、借助小组合作,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名发现者,探索者。”探索又是数学的生命线。所以我们要大胆放手,努力为学生主动参与创造条件,让学生尝试探索新知识,凡是学生能直接学懂的知识,教师决不直接讲授给学生,尽量提供机会,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
如:教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我让学生小组合作,用4根小棒(3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任意选择三根围成三角形,同学们在围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围不成三角形的情况(3厘米、5厘米、8厘米)、(3厘米、5厘米、10厘米);另一种是围成三角形的情况(5厘米、8厘米、10厘米)、(3厘米、8厘米、10厘米),在合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为什么有的小棒围不成三角形?有的小棒围得成三角形?它们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它能弥补一个教师面对众多有差异学生时的教学不足,许多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靠一个人的力量完成,必须靠大家的力量。它便于学生主动参与,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竞争意识。
这样的数学课堂,教师尊重和善待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与发展,则会给课堂增添许多意外的惊喜和乐趣,学生也因此碰撞出创造的火花。
总之,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并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彼此交流中掌握知识,同时,也为高效数学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