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竹筠:坚贞不屈的巾帼英雄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cn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江姐村,一栋别具特色的川南民居依山傍水,各地干部群众纷纷前来追思缅怀,这里便是江姐故居。
  江竹筠,小说《红岩》中江姐的人物原型,在渣滓洞监狱受尽酷刑坚贞不屈的巾帼英雄,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革命女烈士。
  1920年8月20日,江竹筠出生在四川省自贡市大山铺镇江家湾一个农民家庭。1939年,江竹筠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秋,她进入中华职业学校学习,并担任该校地下党组织负责人,从事青年学生的工作。
  1943年,党组织安排她为当时中共重庆市委领导人之一的彭咏梧当助手,做通信联络工作。同时,他俩扮作夫妻,组成一个“家庭”,作为重庆市委的秘密机关和地下党组织整风学习的指导中心。
  根据党的指示,1944年,江竹筠考入四川大學,以普通学生的身份做党的工作。1945年,江竹筠与彭咏梧结婚,后留在重庆协助彭咏梧工作,负责处理党内事务和内外联络工作,同志们都亲切地称她江姐。
  1947年,江竹筠受中共重庆市委的指派,负责组织大中学校的学生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英勇斗争。
  1948年,彭咏梧在组织武装暴动时不幸牺牲。江竹筠强忍悲痛,毅然接替丈夫的工作。
  同年6月14日,由于叛徒出卖,江竹筠不幸被捕,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国民党军统特务用尽各种酷刑,妄想从这个年轻的女共产党员身上打开缺口,破获地下党组织。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江竹筠始终坚贞不屈,“你们可以打断我的手,杀我的头,要组织是没有的。”“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
  1949年11月14日,重庆解放前夕,江竹筠被国民党军统特务杀害于渣滓洞监狱,为共产主义理想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探究转染过表达miR-101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大鼠矽肺纤维化的抑制作用。方法选取40只健康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均10只,分别为对照组、SiO2模型组、BMSCs治疗组、miR-101 BMSCs治疗组。另选取15只3周龄SD雌性大鼠,分离培养BMSCs,传至第3代用于后续实验。采用慢病毒载体(LV-rno-mir-101a)构建稳转的过表达miR-101BMSCs,培养至转染最佳效率备用。SiO2模型组、BMSCs治疗组、miR-101
期刊
目的探讨玫瑰痤疮(rosacea)患者外周血中滤泡辅助性T细胞(follicular helper T cell,Tfh)和滤泡调节性T细胞(follicular T regulatory cell,Tfr)频率与疾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29例玫瑰痤疮患者,以同期来院体检的38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液中Tfh和Tfr细胞的频率,并分析性别、年龄、不同亚型及其治疗前后的变化,同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该类细胞与疾病的关联性。结果患者外周血CD4+
目的探讨鹦鹉热肺炎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和预后,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海宁市人民医院确诊的11例鹦鹉热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鹦鹉热肺炎患者均有明确禽类接触史。所有患者均出现发热症状,其次表现为咳嗽、咳痰、胸闷等;可伴有Hb下降,降钙素原、CRP升高;均出现电解质紊乱和凝血功能异常;胸部影像表现:肺实变伴支气管充气征10例,可合并磨玻璃影、叶间裂牵拉、小叶间隔增厚,单侧肺累及8例,双侧肺累及3例;胸腔积液9例。11例患者给予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或者喹诺酮类药物
6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举行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这次集体学习采取参观和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这是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等在北大红楼参观“光辉伟业红色序章--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展”。
左权,1905年3月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县(今醴陵市)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中学时代参加中共领导的社会研究社,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1924年进入黄埔军校一期学习,是“青年军人联合会”负责人之一。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黄埔军校教导团任排长、连长,参加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两次东征。同年12月赴苏联学习。在苏联期间,先是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转入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1930年回国后到中央苏区工作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1957年,毛泽东写下《蝶恋花·答李淑一》,深情怀念杨开慧。   杨开慧,1901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县清泰乡板仓(今开慧镇开慧村)。父亲杨昌济是一位思想进步的学者、教育家。1913年,杨昌济到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教书,杨开慧随父亲迁往长沙,并在这里认识了毛泽东。   1918年,杨昌济到北京大学任教,举家北迁。这年9月间毛泽东因组织赴法勤工俭学也来到北京,在这期间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是共产党员、抗日名将吉鸿昌临刑前写下的气壮山河的就义诗。  吉鸿昌,1895年出生于河南省扶沟县吕潭镇。1913年入冯玉祥部当兵。1930年9月,吉鸿昌所部被蒋介石改编后,任第22路军总指挥兼第30师师长,奉命“围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但他不愿替蒋介石打内战,对“围剿”红军态度消极。  1931年8月,吉鸿昌被蒋介石解除兵权,被强令出国“考察”
彭雪枫,1907年生于河南省镇平县。大革命时期,彭雪枫在党的影响教育下,接受了马列主义,开始了“出生入死,致力革命二十年”的光辉斗争历程。  1932年9月,红三军团师长郭炳生企图挟所属第五团叛变投敌。时任师政委的彭雪枫仅带随行武装追了5天,将全体指战员带回来与主力会合,因此荣获“红星奖章”。  在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进行战略转移的危难形势下,他调任中革军委第一局(作战局)局长,协助朱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