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作文“一题多写”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java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在同一要求下的多次写作与批改
  例如一次考试的作文要求是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六百字左右的作文。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要么叙事冗长、面面俱到;要么过于简洁,点到即止;要么思路混乱、顺序颠倒。一些同学所选的事例当然也体现了感动,比如生病了,妈妈怎么送我去医院,老师带病坚持上课,一个外表时髦却能让座给老人的年轻人,同学借给我一块橡皮等等让我很感动,都是一些现象性的东西,总感觉情浮于外不能发乎其中。针对以上问题,我对学生提出了以下要求。一是强调叙事作文的典型结构,“事”与“理”并存,“理”从“事”来,忌“事”与“理”分开。课文《背影》就是其中典范,事中蕴情,情由事生,毫无呻吟。基于此,我把学生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学生没有完整的基本结构,第二部分学生是有基本结构和基本叙事。对第一部分学生我要求再重写一次;对第二部分学生则以自愿为原则,可以重写也可以不写。第一部分学生重写以后,多数有了鲜明结构;于是我又让叙事不够具体生动的学生再写一次。如果两次都不理想的少数学生,我再对他们进行个别指导,直至写到满意为止。
  二、在不同要求下进行分层训练
  这里所说的“不同要求”,是指对于同一文体提出不同的训练点,这是使学生写作水平快速提高的一种有效手段。对于记叙文,可把“如何选取典型材料和如何围绕主题进行叙事”作为学生考试命题重点。第一次评改后,可把“结尾中如何自然点题”作为写作训练点。有不少学生的记叙文,虽然到最后会写几句议论性的话,但往往不是对所叙之事的自然深化与升华,而是生硬地贴上一个标签。第二次评改后,还可以把“叙事过程中如何自然点题”作为训练点。比如有这样一次考场作文题《把花种在心里》,第一次评改主要侧重学生对 “花” 的比喻义理解,以及如何写出“种”花过程,如何围绕“花”和“种”叙事。第一次评改后,我则选了另一个训练点——即结尾处点明文章写的是什么“花”,为何能珍藏于心中。第二次批改后,我还再选择了一个作文训练点——叙事过程中适当而又自然地点破“花”和“种在心里”,让人“看”到“花”,让学生进行第三次写作。像这样的训练次数完全可以视具体情况和训练点而定。
  三、在不同文体下进行写作训练
  一是对学生统一提出明确的文体要求。如半命题作文“他是一个 的人”,第一次训练记叙性写人,第二次文学性写人,第三次评议性写人。如果有困难,可以用我们学过的《回忆我的母亲》《孔乙己》等课文作范文进行指导。不过此类训练还应注意第一次评讲和第二次写作指导有机结合,以及第二次评讲和第三次写作指导有机结合。
  另一种是让学生自由选择文体。还是以“他是一个 的人”为例,第一次可以文体不限,每人自由选择文体写作,然后根据学生选择的情况点评;第二次仍以此题写作,要求不能再写前一次已写过的文体;第三次文体也不能与前两次重复。因为是同一题目,所以学生对文体特征的认识会更加深刻,而三次作文训练在内容上也是一种互补,学生对题目的理解也会不断深入。
  四、在不同角度与选材下多次写作
  在一次语文测试中,我曾要求学生以“取暖”为题写一篇作文。大多数同学写的作文出现了与中考选材相一致的情况,真情实感类的作文多了起来。当然,这一类真情看上去大同小异,缺少个性和深度思考。如叙述一件或几件事情来体现父母、亲人对自己在情感上带来的温暖;汶川地震或雪灾的一些感人事迹带来的温暖等等。评讲时我特别提出了“取”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而非被动的接受,提醒同学们可以换一个角度去思考。第二次作文便有人写自己如何主动去帮助别人,温暖来自于自己的独特发现等内容,感受显然要比第一次要深刻;第二次评讲我结合学生习作,提出了“虚”“实”相生的作文理念,除了可以写人与人相处时的温暖,还可写与书相伴时的那缕馨香,与自然独处时的那份宁静所带来的温暖。
  责任编辑 邱丽
其他文献
为了规范对外劳务合作,保障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促进对外劳务合作健康发展,国务院近日发布了《对外劳务合作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规定了从事对外劳务合作的企业与
<正> 据《农业税条例》规定,从事农业生产,有农业收入的单位和个人,都是农业税的纳税人。在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后,承包了农业税计税土地,从事农业生产并取得农业收入的
18 什么是种子寿命 ?什么是农业种子寿命 ? 种子寿命是指种子的生活力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能够保持的期限,通常用种子的半活期表示。也就是说,一个种子群体从收获脱粒到该群体半数
猪流感是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发病突然,传播迅速。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郑毓信先生在《数学教师的三项基本功》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师的三项基本功是:善于举例、善于提问、善于比较与优化。  黄爱华老师执教的“圆的认识”一课,较好地展示了他扎实的“三项基本功”,他在该课中用鲜活的例子,有针对性的提问和巧妙的比较与优化,为学生提供了探究问题的大空间。  一、善于举例,让学生在生活中理解抽象的“圆”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但是,对于
学生品德的提高是一个能动的发展过程。因此德育的成效与学生个人能否自觉主动进行道德修养紧密相关,学生的年龄愈大,他们个人进行的道德修养在自身品德发展中的作用也愈大,所以有效德育不得不重视、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只有将心理学理论知识和学校德育有机结合,才能创造生动活泼的德育大好局面。  一、实施鼓励性教育  每个人都有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是人们对必需的客观事物的一种情感倾向的取舍,它是人
观察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基本的、重要的能力。而这种基本能力又是表达能力的基础,对写作来说,尤为重要。  一、需要持之以恒地进行观察  学生必须在平常的生活中随时随地用独到的眼光和敏锐的观察力去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这一点对初中生来说依然极为必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最有效的方法是写观察日记和随笔。有些事物,如春夏秋冬四季景色、风雨雷电等现象,学生没有一个不曾经历过,但是,很
跳远较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因而在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各年级的教材中,都将跳远列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及评定学生身体素质的主要标准之一。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大多数学生都因起跳错误而导致其他环节的失控,直接影响运动成绩。为此,如何解决跳远的起跳问题,是跳远教学中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本文通过对114名学生的随堂测试所获取的数据加以分析研究,得出相应结论,以期在今后的教学中能通过各种途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