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异称作为一种修辞格,其组合功能、表达功能和分布环境都值得研究。本文从三个方面来探析其用法:异称的修辞功能;异称所处的不同位置;异称的主要表意功能。
关键词:异称;修辞功能;连续异称;表意功能
异称在修辞学上的是对同一个人物不同身份符号的修辞聚合体。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修辞格,它“从不同的视点、不同角度,对同一个人给以不同的称谓或称说。”其概念内涵大于称谓,包括了姓名、称谓、称呼,及具有身份指称功能的数字和字母等。
一、异称的修辞功能
根据异称的修辞功能,可分为结构性异称和非结构性异称。
(一)结构性异称
具有承担文本结构框架的支持功能。
王蒙的小说《青狐》也很好地使用了异称的构架文本的功能。《青狐》的女主人公有三个不同的身份称呼,作为统一体完成了对卢倩姑的完整叙事结构,根据称呼的改变可以清晰梳理出小说的发展脉络:市井小民的卢倩姑;新型小说家青姑;渐入佳境的青狐;功成名就的青狐。列表如下[2]:
(二)非结构性异称
具有调节功能的修辞元素,但不承担文本结构框架的支持功能。如鲁迅的《阿Q正传》的一段文字:
“老Q。”赵老爷怯怯的迎着低声的叫。
……
“阿Q!”秀才只得直呼其名了。
“阿……Q哥,像我们这样穷朋友是不要紧的……”赵白眼惴惴的说,似乎想探革命党的口风。
一向不把阿Q放在眼里的赵太爷、赵白眼在阿Q宣布投降革命党后,不再戏称他“阿Q”,而尊称他为“老Q”、“阿Q哥”。深刻表现出赵太爷他们对革命无知恐惧的心理,生动刻画出他们见风使舵的丑恶嘴脸。作者在这里并没有借助情节,只是使用异称手法来反映人物的心理。这一类的异称进入文本叙述,作为一种修辞元素,其修辞功能只是局部调节,“不控制小说叙述路向,不影响文本结构样态”[3]266,也就不承担文本结构框架支持功能。
二、异称所处的位置
根据异称所处的位置,又可以分为连续异称和间隔异称。
(一)连续异称
(1)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阿累《一面》)
(2)他——玛尔巴赫出生的孩子,军事学校的学生,逃亡者,德国不朽的诗人——他歌唱瑞士的解放者和德国的一位得到上天感召的姑娘。(《安徒生童话全集》之十一)
例(1)使用了五种对鲁迅先生的异称,很好地表现了先生和革命者、人民大众、青年人、探求者的关系。是作者怀着崇敬、赞美的心情对鲁迅先生作出了高度评价。例(2)运用了四个不同的称谓,简要概括了主人公的人生经历。连续式的异称在语法角度是一种复指词组,它可以用比较经济的语言说明人物的角色和经历,表现主题思想,从而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二)间隔异称
(3)柞子树,矮矬矬,哥哥说我吃的少,嫂嫂说我吃的多,嫂子嫂子不要说话,迟缓三年我会嫁, 嫁去爷的心肝女,嫁去娘的茉莉花,嫁去哥哥的亲妹妹,嫁去嫂子的大冤家。(《民间文艺集刊》第2册)
例(3)里面虽然四个不同的称谓指的都是“我”,但却将“我”与爹娘、哥哥的亲密关系,与嫂子的疏远关系鲜明地表现出来。这种截然不同的关系仅仅通过异称手法就表露无遗。
三、异称的表意功能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人名异称繁多的国家,一个人有乳名、学名、笔名等,古人一般都会有字、号,仅就号而言,就有自号、封号、赐号、谥号等。同是一个人,称呼人的角色身份不同,以及在不同场合、目的、思想情感状态下,就会用不同的称谓,如《红楼梦》里对林黛玉的称呼就有:颦儿、林妹妹、潇湘妃子等。异称的使用既“映出文化内涵的历史性积淀,又跳动着时代的脉搏。”[4]下面从几个主要方面说明异称的表意功能。
(一)显示人物关系
例如“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在这里的“叔叔”不是一般对年长男性的尊称,从父亲与自己不同称谓上显示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展现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赤裸裸的金钱利益关系。
(二)展现人物经历
如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对主人公称谓的描写:“这个出生在逃荒路上、十岁那年就去给财主放羊的小长工、这个土改时的民兵队长、抗美援朝的志愿兵”,就是运用了异称的手法,展现了人物的大致人生经历。前文提到的《返璞归真》和《青狐》也是如此。
(三)表达好恶之情
对同一人物不同角色身份的不同命名都是揭示了个人情感在里面。如贾母向黛玉介绍王熙凤时说:“他是我们这里有名一个的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这几个称呼不仅把王熙凤的性格、作风、才干揭示出来,而且包含了贾母对王熙凤的疼爱、欣赏和宠溺之情。
参考文献:
[1]谭永祥.修辞新格[M].福建教育出版社,1983.
[2]董晓幸.《青狐》:身份符号的修辞转化及其修辞指向[J].安徽文学,2011(7).
[3]谭学纯,濮侃,沈孟璎.汉语修辞格大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4]张则平,宋玮.“异称”现象分析[J].现代语文,2006.
关键词:异称;修辞功能;连续异称;表意功能
异称在修辞学上的是对同一个人物不同身份符号的修辞聚合体。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修辞格,它“从不同的视点、不同角度,对同一个人给以不同的称谓或称说。”其概念内涵大于称谓,包括了姓名、称谓、称呼,及具有身份指称功能的数字和字母等。
一、异称的修辞功能
根据异称的修辞功能,可分为结构性异称和非结构性异称。
(一)结构性异称
具有承担文本结构框架的支持功能。
王蒙的小说《青狐》也很好地使用了异称的构架文本的功能。《青狐》的女主人公有三个不同的身份称呼,作为统一体完成了对卢倩姑的完整叙事结构,根据称呼的改变可以清晰梳理出小说的发展脉络:市井小民的卢倩姑;新型小说家青姑;渐入佳境的青狐;功成名就的青狐。列表如下[2]:
(二)非结构性异称
具有调节功能的修辞元素,但不承担文本结构框架的支持功能。如鲁迅的《阿Q正传》的一段文字:
“老Q。”赵老爷怯怯的迎着低声的叫。
……
“阿Q!”秀才只得直呼其名了。
“阿……Q哥,像我们这样穷朋友是不要紧的……”赵白眼惴惴的说,似乎想探革命党的口风。
一向不把阿Q放在眼里的赵太爷、赵白眼在阿Q宣布投降革命党后,不再戏称他“阿Q”,而尊称他为“老Q”、“阿Q哥”。深刻表现出赵太爷他们对革命无知恐惧的心理,生动刻画出他们见风使舵的丑恶嘴脸。作者在这里并没有借助情节,只是使用异称手法来反映人物的心理。这一类的异称进入文本叙述,作为一种修辞元素,其修辞功能只是局部调节,“不控制小说叙述路向,不影响文本结构样态”[3]266,也就不承担文本结构框架支持功能。
二、异称所处的位置
根据异称所处的位置,又可以分为连续异称和间隔异称。
(一)连续异称
(1)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阿累《一面》)
(2)他——玛尔巴赫出生的孩子,军事学校的学生,逃亡者,德国不朽的诗人——他歌唱瑞士的解放者和德国的一位得到上天感召的姑娘。(《安徒生童话全集》之十一)
例(1)使用了五种对鲁迅先生的异称,很好地表现了先生和革命者、人民大众、青年人、探求者的关系。是作者怀着崇敬、赞美的心情对鲁迅先生作出了高度评价。例(2)运用了四个不同的称谓,简要概括了主人公的人生经历。连续式的异称在语法角度是一种复指词组,它可以用比较经济的语言说明人物的角色和经历,表现主题思想,从而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二)间隔异称
(3)柞子树,矮矬矬,哥哥说我吃的少,嫂嫂说我吃的多,嫂子嫂子不要说话,迟缓三年我会嫁, 嫁去爷的心肝女,嫁去娘的茉莉花,嫁去哥哥的亲妹妹,嫁去嫂子的大冤家。(《民间文艺集刊》第2册)
例(3)里面虽然四个不同的称谓指的都是“我”,但却将“我”与爹娘、哥哥的亲密关系,与嫂子的疏远关系鲜明地表现出来。这种截然不同的关系仅仅通过异称手法就表露无遗。
三、异称的表意功能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人名异称繁多的国家,一个人有乳名、学名、笔名等,古人一般都会有字、号,仅就号而言,就有自号、封号、赐号、谥号等。同是一个人,称呼人的角色身份不同,以及在不同场合、目的、思想情感状态下,就会用不同的称谓,如《红楼梦》里对林黛玉的称呼就有:颦儿、林妹妹、潇湘妃子等。异称的使用既“映出文化内涵的历史性积淀,又跳动着时代的脉搏。”[4]下面从几个主要方面说明异称的表意功能。
(一)显示人物关系
例如“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在这里的“叔叔”不是一般对年长男性的尊称,从父亲与自己不同称谓上显示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展现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赤裸裸的金钱利益关系。
(二)展现人物经历
如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对主人公称谓的描写:“这个出生在逃荒路上、十岁那年就去给财主放羊的小长工、这个土改时的民兵队长、抗美援朝的志愿兵”,就是运用了异称的手法,展现了人物的大致人生经历。前文提到的《返璞归真》和《青狐》也是如此。
(三)表达好恶之情
对同一人物不同角色身份的不同命名都是揭示了个人情感在里面。如贾母向黛玉介绍王熙凤时说:“他是我们这里有名一个的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这几个称呼不仅把王熙凤的性格、作风、才干揭示出来,而且包含了贾母对王熙凤的疼爱、欣赏和宠溺之情。
参考文献:
[1]谭永祥.修辞新格[M].福建教育出版社,1983.
[2]董晓幸.《青狐》:身份符号的修辞转化及其修辞指向[J].安徽文学,2011(7).
[3]谭学纯,濮侃,沈孟璎.汉语修辞格大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4]张则平,宋玮.“异称”现象分析[J].现代语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