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加强实际操作成为人们越来越重视的一种教学活动。“要通过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掌握数学最基础的知识,逐步发展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加强实际操作是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上的一个重大改革,要改得好,需提高实际操作有效性,注意“四性”和“五要”等一些问题。
一、提高实际操作有效性,应注意“四性”
(1)克服思想中的障碍性。
克服思想中的障碍有两个方面:一是从理论上提高对实际操作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是要解决实际操作中的具体思想问题。例如,有些教师认为,一个班学生多,怕摆弄学具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实践表明,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操作,并不费很多时间。开始学生操作,手不灵活不适应,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形成习惯和技巧,只要组织得好,边操作、边思考、边讲述并不多费时间。总之,关键是克服思想的障碍,大胆实践,就会想出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尝到实际操作的甜头。
(2)实际操作要有目的、计划性。
操作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进行的。要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和学生的基础有计划地安排操作活动。一般教学新的概念、法则,学生缺乏感性经验或难于理解的,宜于从操作开始。遇到学生较为熟悉的或者能从已学的知识中推导出来的新知识,就不一定也从操作开始。例如,开始教20以内进位加法,为了使学理解和掌握凑十法,可以引导学生用小棒进行操作。教8加几或7加几时,学生已经有了基础,也可不再进行操作。学生独立操作的程度也要随着内容和学生的程度而定。无论怎样进行操作,教师在课前都要做好细致的准备和周密的设计,以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注意操作的趣味性。
加强操作本身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要注意操作的教学材料的有趣性、游戏性。例如,制成一种计算盒子。上面分别写着得数1-12的卡片,另外有12道式题,每题的题号1-12分别写在正方形硬纸板上,大小与盒子里写着得数的正方形相同。学生每做一题,就把题号与得数对应地放在一起。全部做完后,把题号翻过来,如果都放得对,将组成一个规则的图案,学生会感到很有趣。如图(1):
(4)注意操作的实践性。
以往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致我们的许多学生能够对待各种各样的考试,却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显得束手无策。新课标要求我们必须创设一种环境,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知、感悟和体验。俗话说:“眼见百遍,不如手做一遍。”操作实践是思维的源泉基础,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良方。如:用一根长14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围法?并计算各自面积。请完成下表(长和宽必须是整厘米数)。
思考:所围成的长方形周长一样,面积相等吗?在什么情况下长方形面积最大?
上表可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问题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即数学教学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二、提高实际操作有效性,要注意“五要”
(1)操作之前——要明确要求。操作活动是在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新知识的行为。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向学生提出要求,精心组织。反之,如果教师交代不清楚,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这样的操作是盲目的、无效的。
(2)操作之中——要指导方法。教师要重视学生实际操作方法的指导,如操作步骤要有条理,要边操作边仔细观察,要对操作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数学对象的本质特征上,从而发现知识,提高操作有效性。
(3)操作全程——要适当调控。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做到调控得当,克服操作流行于形式。首先,学生操作的时间教师要把握好。教师指导学生操作时,既要注意安排操作快的学生活动,又要对那些操作慢的学生及时指导,同桌较快的学生帮助较慢的学生,使全班操作活动协调一致,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控教学节奏。对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一些偶发事件,教师要及时予以处理,保证操作活动顺利进行。
(4)操作之后——要表述、评价。操作过程归根到底要上升为抽象的内化过程,且必须借助于描述操作过程与概括结论的语言来完成。如教学应用题“红花有5朵,白花比红花多3朵,白花有多少朵?”先让学生用“Δ”代替红花,“Ο”代替白花操作,把白花分成两部分,再让学生说出:“‘从白花比红花多3朵’可知道白花多,红花少,把白花的个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跟红花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白花比红花多的,白花是由与红花同样多的5朵和多的3朵合起来的,用加法计算。”这种表述在整个有关比多少的应用题中都有必要进行,教师应创造机会让学生把操作过程表述出来,同时,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操作及表述进行评价。对能正确操作、正确说出操作过程的学生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对操作不正确的学生要指出错误所在,使学生及时纠正更快地掌握正确操作方法和解题要领。
(5)操作习惯——要长期培养。教师操作时,全体学生认真观察:要求全体学生准备动作迅速,摆放学具位置统一固定,上课前教师可把所学具写在黑板右上方,学生统一把所需学具按名称、多少摆在桌子右上方,用完放回原处;上课时,中途不许再去开、关学具盒,以免弄出声音干扰课堂纪律;要求学生注意操作有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边操作边思考。
责任编辑 杨博
一、提高实际操作有效性,应注意“四性”
(1)克服思想中的障碍性。
克服思想中的障碍有两个方面:一是从理论上提高对实际操作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是要解决实际操作中的具体思想问题。例如,有些教师认为,一个班学生多,怕摆弄学具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实践表明,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操作,并不费很多时间。开始学生操作,手不灵活不适应,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形成习惯和技巧,只要组织得好,边操作、边思考、边讲述并不多费时间。总之,关键是克服思想的障碍,大胆实践,就会想出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尝到实际操作的甜头。
(2)实际操作要有目的、计划性。
操作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进行的。要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和学生的基础有计划地安排操作活动。一般教学新的概念、法则,学生缺乏感性经验或难于理解的,宜于从操作开始。遇到学生较为熟悉的或者能从已学的知识中推导出来的新知识,就不一定也从操作开始。例如,开始教20以内进位加法,为了使学理解和掌握凑十法,可以引导学生用小棒进行操作。教8加几或7加几时,学生已经有了基础,也可不再进行操作。学生独立操作的程度也要随着内容和学生的程度而定。无论怎样进行操作,教师在课前都要做好细致的准备和周密的设计,以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注意操作的趣味性。
加强操作本身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要注意操作的教学材料的有趣性、游戏性。例如,制成一种计算盒子。上面分别写着得数1-12的卡片,另外有12道式题,每题的题号1-12分别写在正方形硬纸板上,大小与盒子里写着得数的正方形相同。学生每做一题,就把题号与得数对应地放在一起。全部做完后,把题号翻过来,如果都放得对,将组成一个规则的图案,学生会感到很有趣。如图(1):

(4)注意操作的实践性。
以往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致我们的许多学生能够对待各种各样的考试,却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显得束手无策。新课标要求我们必须创设一种环境,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知、感悟和体验。俗话说:“眼见百遍,不如手做一遍。”操作实践是思维的源泉基础,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良方。如:用一根长14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围法?并计算各自面积。请完成下表(长和宽必须是整厘米数)。

思考:所围成的长方形周长一样,面积相等吗?在什么情况下长方形面积最大?
上表可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问题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即数学教学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二、提高实际操作有效性,要注意“五要”
(1)操作之前——要明确要求。操作活动是在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新知识的行为。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向学生提出要求,精心组织。反之,如果教师交代不清楚,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这样的操作是盲目的、无效的。
(2)操作之中——要指导方法。教师要重视学生实际操作方法的指导,如操作步骤要有条理,要边操作边仔细观察,要对操作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数学对象的本质特征上,从而发现知识,提高操作有效性。
(3)操作全程——要适当调控。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做到调控得当,克服操作流行于形式。首先,学生操作的时间教师要把握好。教师指导学生操作时,既要注意安排操作快的学生活动,又要对那些操作慢的学生及时指导,同桌较快的学生帮助较慢的学生,使全班操作活动协调一致,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控教学节奏。对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一些偶发事件,教师要及时予以处理,保证操作活动顺利进行。
(4)操作之后——要表述、评价。操作过程归根到底要上升为抽象的内化过程,且必须借助于描述操作过程与概括结论的语言来完成。如教学应用题“红花有5朵,白花比红花多3朵,白花有多少朵?”先让学生用“Δ”代替红花,“Ο”代替白花操作,把白花分成两部分,再让学生说出:“‘从白花比红花多3朵’可知道白花多,红花少,把白花的个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跟红花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白花比红花多的,白花是由与红花同样多的5朵和多的3朵合起来的,用加法计算。”这种表述在整个有关比多少的应用题中都有必要进行,教师应创造机会让学生把操作过程表述出来,同时,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操作及表述进行评价。对能正确操作、正确说出操作过程的学生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对操作不正确的学生要指出错误所在,使学生及时纠正更快地掌握正确操作方法和解题要领。
(5)操作习惯——要长期培养。教师操作时,全体学生认真观察:要求全体学生准备动作迅速,摆放学具位置统一固定,上课前教师可把所学具写在黑板右上方,学生统一把所需学具按名称、多少摆在桌子右上方,用完放回原处;上课时,中途不许再去开、关学具盒,以免弄出声音干扰课堂纪律;要求学生注意操作有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边操作边思考。
责任编辑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