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乃虹等:透析德育历史价值始点 回归家庭伦理本位等

来源 :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owy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乃虹等:透析德育历史价值始点回归家庭伦理本位
  
  道德教育的研究应从价值始点入手。回溯道德生活和人的德性的历史和现实的源头,家庭遵循人伦的“情”与价值的“义”,是伦理的实体。德性以伦理为前提,是伦理的人格体现,伦理以爱为根本规定,因此,家庭即是德性的最初诞生地。
  在社会转型期间,市场和法制这一新的时代主题与一切以家庭为本位的传统家庭伦理产生了冲突与矛盾,家庭伦理的合理性遭受质疑。但是,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并不能解构家庭的本始性意义,家庭之于中国伦理与道德教育,依然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地位。而且,家庭作为伦理与道德的历史价值始点,在西方伦理道德体系中也得到典型的体现。
  道德教育理应回归家庭,强化家庭的道德教化功能,赋予家庭更重要的教育和人文使命,弥补学校德育的刚性限制与远离学生日常生活的缺陷,促进学校與家庭在价值与德育领域的融合、互补以及彼此不断超越。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蒋丽君:道德需要:德育的逻辑起点与策略理路
  
  德育是一个由知、情、意、行等要素构成的特殊教育过程。道德通过“何以可为、何以勿行”的教化发挥着规约“心灵秩序”和“构筑精神寓所”的功能。不论是道德焦虑致使价值选择的迷失,还是道德情感变异导致价值理性的扭曲,抑或道德冷漠阻滞了人格内化,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道德需要”在道德教育链条中的缺失与弱势。“道德需要”指人们基于对道德的价值性认识而产生的遵守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心理倾向,即人们基于对道德所具有的满足自我与社会的价值、意义的认识和把握。它是德育的逻辑起点。只有在审问道德需要中反思人性,在慎思道德需要中体察人生,在明辨道德需要中感悟生命,才能真正解决道德需要在道德塑造中“缺席”的窘境,激活德育有效性的“源头活水”。
  强烈的意志追求、情感体验、美好的心境以及坚定的信念等都能在道德需要的激活与驱动、调节与控制、选择与过滤过程中促使个体选择一定的价值观,并形成相对稳定的道德行为模式。具体说,发挥道德需要在道德形成中的作用,可以遵循以下策略理路:介入“道德准备律”,抑制德育效能的“边际递减”;凸出“情感”常数,引发体验触媒;融浸“注错习俗”,增强情境习得的“高感性”。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李冰:道德学习范式下的德育评价及视角转向
  
  道德学习范式是凸显了道德学习主体品德自我建构的道德教育。在道德学习范式下,德育评价的客体是学习者道德品德的养成效果,德育评价的主体是处于德育评价关系中的德育价值的评价者。
  道德学习范式下德育评价视角的转向,是根据道德学习的特点来进行的,也是道德学习者品德养成的复杂过程决定的。由此,应通过多渠道、全方位、多层次、多主体的评价实现道德学习的有效性。具体包括如下几方面:实现评价途径的生活转向,在生活实践中评价道德学习者品德的养成效果;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转向,在不同主体的评价中判断道德学习者的品德养成效果;在道德学习者自我的反思与建构中,对品德养成状况进行判断。
   (《教育评价》2009年第4期)
其他文献
叶圣陶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受教育者精于思想、富于感情、善于表达。”可见,只有学生的情感受到触动,思想才会有所感动,才能逐渐实现个体道德的内化。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呢?在此,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前:在三分钟演讲活动中开展情感教育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往往更重视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而对听说能力的训练重视不够,
9月19日,多家媒体报道,新学期伊始,华中农业大学让4594名大一学生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如果给你一元钱,你会怎么花?结果,这些被网民戏称为“富二代”“雅阁女”“烧钱男”的“90后”,对这区区一元钱进行了意外的精打细算的安排。一元钱教他们懂得感恩:在收到的4423封答卷中,绝大部分学生都将一元钱花在了别人身上;一元钱使他们明白责任:不少“90后”大学生的回答显示他们勇于承担起责任。还有人用一元钱给未
去年冬天,我参加山东省数学年会,收获良多,但让我触动最深的是两件小事。  到会的当天早晨,当我们匆匆吃完早饭,急急赶往会场时,看到会场门口等待着准备上课的小朋友整齐地站立着,不停地向我们这些急着进门寻找“有利地形”的老师们敬礼,问好,而老师们脚步匆匆,面对孩子们的敬礼,更多的是“置之不理”,当然也有极少数的老师点头颔首表示应答。大会开始,开幕仪式、领导发言后,也有大半个小时了,那群孩子才上场。这段
同学们:  今天,在国旗下我想和大家谈谈关于“赞美”的话题。  马克·吐温曾经夸张地说过这样一句话:“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多活两个月。”赞美是对对方优良品质、出色能力和良好行为的一种肯定;赞美不仅是语言的钻石,也是一个人良好修养的体现;赞美是我们乐观面对生活所不可或缺的,是我们自强、自信、自我肯定的力量源泉;赞美是我们与人快乐交往所不可或缺的,是建立、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我们每个人都
一、活动目的    1.懂得改变想法,才能改变心情,知道如何笑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做一个快乐的人。  2.学会更好地调节自己。使自己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情绪。    二、活动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别人的快乐与烦恼,找到快乐的真谛。    三、活动难点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烦恼。并用自己所掌握的寻找快乐的策略来更好地调整自己。    四、活动形式     情境短剧、角色扮演、情境模拟
[案例]    小朱,四年级学生,原来成绩不错,但这学期以来数学成绩下降明显,上数学课感觉很烦,不想听课,喜欢随意地画画;回家写数学作业速度也比较慢,有时要到11:30才能睡觉,以致第二天上课和写作业时注意力难以集中;作业拖拉,周末布置的作业,一般都要拖到星期天晚上10点多才完成。“十一”假期,家长告诉他做完作业一家人出去旅游。可家长天天催,他天天磨蹭,边玩边做,结果假期的最后一天作业才完成,出游
执教:王晓成点评:王云广     教学目标    能寻找到异性同学身上的闪光点,能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对方;认识男女同学之间存在差异,学会与异性同学和谐相处;通过生活实例,感受男女生之间团结友爱给双方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能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异性同学,男女生之间能和谐相处、团结友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好,非常高兴认识大家。咱班同学给老师的第一印象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师生认知、情感和体验互动交流、彼此相长的动态过程,摈弃封闭的单线灌输,期待精彩的课堂生成,是品德教学活动追求的目标。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但这并不表示可以摈弃“预设”。尤其是品德与社会这种集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于一体的新课程,如果教师缺乏对教材内容的精心解读,只是一味强调“生成”,结果只能是脚踏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这显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生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了各科的学习中,老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这样的课堂互动氛围会更好,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聆听和交流来开拓思维,并有所进步。  【关键词】教学应用;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  【作者简介】钟荣斌,江苏省丹阳市正则小学。  随着新课改要求的变化,对学生的能力也有了更多的要求,不
一、设置“知心姐姐”信箱的背景    学校近年来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积极有益的探索,在学生群体心理卫生保健教育,提高学生整体心理素质,优化学习心理品质等方面都卓有成效。但在学生个体辅导方面却收效不尽如人意。我曾做过这样的调查:当你有烦恼时会找谁倾诉?或当你有心理困惑时会找谁帮忙解决?结果发现,找老师的占12%,找父母的只占21%(小学低年级的较多),找同学或好朋友的占23%(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