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强对中小学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渠道很多,除思想品德课这一主渠道,学科教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渗透非常重要,特别是初中语文课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凸显有效。那么,语文教学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有什么关系?
据笔者的教学体会,语文不是政治课,它是以使初中学生通过训练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为根本宗旨的。另一方面,“文以载道”的特点,又决定了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中总是承载了大量的思想内容。这两点,决定了初中语文课所包含的思想内容的特点。我们应将德育立足于:
一是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情感;
二是在教学过程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
三是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育爱美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德意志品格。
一、其思想内容大多呈现为经验形态,并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而逐步深化和发展
例如革命爱国主义的内容,初一上期以《最后一课》为代表。这是法国作家都德的名篇,它通过小学生弗郎士幼稚的心灵和眼光,直观地表现出教师韩麦尔对自己母语的爱,实际上寄寓了对自己祖国的深切的爱。小学生弗郎士的“经验”,使课文显得浅显易懂。而到初三年级,爱国主义的内容不但在量上增加了,其表达方式也复杂起来,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沁园春·雪》以及《藤野先生》等。后者向我们展示了鲁迅先生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但在日本期间的见闻,使他深感凡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也只能做给别人示众的材料,从而使他毅然弃医从文。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如何传达给学生,是需要教师认真下一番功夫的。教师和学生的沟通要借助于感情。一种经验要成功地向别人传达,也必须借助于感情。所以,初中语文课中的思想内容多数呈现为经验形态,决定了语文教师进行思想教育时必须注重相应的情感教育。
二、其思想内容表现得零星而不系统,需要教师认真地把握和组织
初中语文课的思想内容,因服从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和基础训练的系统安排而显得零散、不连贯。例如,仅从作文训练角度看,初一为记叙文,初二上期开始重点在各类说明文和应用文,初三开始在熟悉记叙文的基础上学习和训练议论文,这种安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十分科学严谨。相应的,思想内容则完全以单篇文章为载体,没有系统性和连贯性。一篇课文依据自身的内容,相对集中地凸现一种思想内容,这一特点,决定了语文课思想教育方式上的特殊性,即必须寻找与思想内容相应的语文知识点,并以此为依托,在进行语基训练的同时进行思想内容的“渗透”和灌输。笔者的实践证明,一旦抓准了知识点,正确地进行课堂组织,这种思想灌输的效果是比较好的。
三、其思想内容的载体极富形象性,这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
载体,这里指包含一定思想内容的课文。它们大多由具体的事实、事例、人物等等所组成。初中语文教材所选课文没有洋洋洒洒的长篇议论和剖析, 绝大多数课文中包含的思想内容也不是直接用术语、判断和推理来表达,相反,它们总是通过对特定情感的表达、事实的叙述、景物的描写、故事的展开,来寄寓特定的思想内容。杨朔的《荔枝蜜》,茅盾的《白杨礼赞》,叶圣陶的《苏州园林》等课文,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新生活的向往,对某种品格的赞美和对美的热爱。《生命的意义》和《鞋》等课文,既是对保尔和“大个子军人”这两个英雄人物的描写和赞美,又表现出 一种生命哲理的思考,使读者的思维受到一次人生观、价值观的启迪。初中语文课这种形象性的特征,完全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也决定了教师在进行思想教育时必须摒弃术语观点直接灌输的方式,而采用形象化的方式,以活泼、直观的手段达到思想灌输的目的。
“文因道存,道以文显”,而现行教材的编写正是体现了这一点。语文教学内容是言语作品,在言语作品中,思想内容决定语文形式,语文形式表现思想内容,文和道密不可分,德育因素在语文学科中很少是显露的直接的,往往借助于文学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德育因素寄寓于描述的故事情节、刻画的人物形象、揭示的客观事实等具体的艺术性、形象性的文学内容之中。
据笔者的教学体会,语文不是政治课,它是以使初中学生通过训练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为根本宗旨的。另一方面,“文以载道”的特点,又决定了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中总是承载了大量的思想内容。这两点,决定了初中语文课所包含的思想内容的特点。我们应将德育立足于:
一是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情感;
二是在教学过程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
三是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育爱美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德意志品格。
一、其思想内容大多呈现为经验形态,并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而逐步深化和发展
例如革命爱国主义的内容,初一上期以《最后一课》为代表。这是法国作家都德的名篇,它通过小学生弗郎士幼稚的心灵和眼光,直观地表现出教师韩麦尔对自己母语的爱,实际上寄寓了对自己祖国的深切的爱。小学生弗郎士的“经验”,使课文显得浅显易懂。而到初三年级,爱国主义的内容不但在量上增加了,其表达方式也复杂起来,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沁园春·雪》以及《藤野先生》等。后者向我们展示了鲁迅先生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但在日本期间的见闻,使他深感凡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也只能做给别人示众的材料,从而使他毅然弃医从文。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如何传达给学生,是需要教师认真下一番功夫的。教师和学生的沟通要借助于感情。一种经验要成功地向别人传达,也必须借助于感情。所以,初中语文课中的思想内容多数呈现为经验形态,决定了语文教师进行思想教育时必须注重相应的情感教育。
二、其思想内容表现得零星而不系统,需要教师认真地把握和组织
初中语文课的思想内容,因服从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和基础训练的系统安排而显得零散、不连贯。例如,仅从作文训练角度看,初一为记叙文,初二上期开始重点在各类说明文和应用文,初三开始在熟悉记叙文的基础上学习和训练议论文,这种安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十分科学严谨。相应的,思想内容则完全以单篇文章为载体,没有系统性和连贯性。一篇课文依据自身的内容,相对集中地凸现一种思想内容,这一特点,决定了语文课思想教育方式上的特殊性,即必须寻找与思想内容相应的语文知识点,并以此为依托,在进行语基训练的同时进行思想内容的“渗透”和灌输。笔者的实践证明,一旦抓准了知识点,正确地进行课堂组织,这种思想灌输的效果是比较好的。
三、其思想内容的载体极富形象性,这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
载体,这里指包含一定思想内容的课文。它们大多由具体的事实、事例、人物等等所组成。初中语文教材所选课文没有洋洋洒洒的长篇议论和剖析, 绝大多数课文中包含的思想内容也不是直接用术语、判断和推理来表达,相反,它们总是通过对特定情感的表达、事实的叙述、景物的描写、故事的展开,来寄寓特定的思想内容。杨朔的《荔枝蜜》,茅盾的《白杨礼赞》,叶圣陶的《苏州园林》等课文,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新生活的向往,对某种品格的赞美和对美的热爱。《生命的意义》和《鞋》等课文,既是对保尔和“大个子军人”这两个英雄人物的描写和赞美,又表现出 一种生命哲理的思考,使读者的思维受到一次人生观、价值观的启迪。初中语文课这种形象性的特征,完全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也决定了教师在进行思想教育时必须摒弃术语观点直接灌输的方式,而采用形象化的方式,以活泼、直观的手段达到思想灌输的目的。
“文因道存,道以文显”,而现行教材的编写正是体现了这一点。语文教学内容是言语作品,在言语作品中,思想内容决定语文形式,语文形式表现思想内容,文和道密不可分,德育因素在语文学科中很少是显露的直接的,往往借助于文学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德育因素寄寓于描述的故事情节、刻画的人物形象、揭示的客观事实等具体的艺术性、形象性的文学内容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