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中华大地,辽阔无垠,在历史岁月中,发展亦不平衡。比如春秋时代,中原已进入生产发达、百家争鸣的封建社会,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刚进入奴隶社会。魏晋南北朝时中原陷入“永嘉之乱”,河西走廊却相对平静,诚如我国学界泰斗陈寅恪先生概括:“盖张轨领凉州之后,河西秩序安定,经济丰饶,既为中州人士避难之地,复是流民移徙之区,百余年间纷急拢攘固所不免,但较之河北、山东屡经大乱者,略胜一筹。”当时民谣也说:“秦川中,血没腕,惟有凉州倚柱观。”意为长安沦陷,血没脚腕,凉州(泛指河西)却十分平静。由于动乱,大批士族进入河西,带去中原发达的文化,大批流民的到来,既为开发河西提供了劳力,又带来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促进了河西四郡的发展和繁荣。
二
论季节,进入4月,已是暮春,若在中原或江南早已是莺飞草长,小麦秀穗,油菜结荚,秧苗返青。但在河西走廊,远处巍峨的祁连雪山,冰雪方才消融,千山万岭得到滋润,变得鹅黄淡绿,一顶顶帐篷飘起袅袅炊烟,一家家主妇们早早起来,熬好奶茶,吃饱喝足的牧人骑上骏马,打开圈门,放出早已按捺不住奔跳的马群和撒欢的牛羊,旭日的光辉洒遍祁连山麓,明暗分明地勾勒出千山万岭的轮廓。牧人甩动响鞭,牛犊羊羔撒欢,一个牧童赶着一只黑牛、一只黄牛、三只黑羊、九只白羊,在溪水边饮水。一位胡人手举牧马杆,赶着六匹飞奔向前的马匹,其中三匹枣骝马、三匹白马,个个膘肥体壮,体形矫健,千里牧场充满了无限生机。山脚下到处流水淙淙,沿途九曲回肠,汇纳百川奔腾而出,祁连山下干枯了整个冬天的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水系大大小小的河床满溢丰腴起来,再顺着长长短短、纵横交织的渠道流进无垠的田畴,原野开始复苏,柳枝萌芽、桃花开放、燕子呢喃,不炎不凉的春风满含春草树芽气息,吹拂着长长的河西走廊。
远处,随着一串铃声,一骑快马奔腾而来,驿使头戴黑色帻巾,身穿皇缘袖领巾衣,手举简牍文书,策马如飞,这是递送公文的驿使来临,沿途颁发前凉王张轨诏书,各地守军务应不违农时,实行军屯。“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塞之路。”汉开河西,到魏晋,邮驿已成网络,十分发达,几天光景,河西四郡各县得到诏令纷纷响应,督戍卒屯田,士兵们纷纷从兵营,从承守卫长城烽燧列队出来,开往野外垦荒屯田。还专门设典农都尉,负责丈量田块,分发农具、耕牛、籽种,参加屯田的士兵其实多为农家子弟,对犁地、耕田、撒种、施肥、锄草、收获并不陌生。而且,河西承平日久,年轻士兵浑身是劲,正无处发泄,你一铲垦出一尺见方,黑的流油的沃土,他一锄定要挖下牛头大的土块。整个河西原野,人影晃动,人喊马嘶,一幅热气腾腾的屯垦画卷,真正实现“无事则以之为农,有事则调之为兵”,寓兵于农,几年光景,河西沃野连片,稼禾连年丰收,不仅垦荒务农,还放牧、养猪、种菜、喂鸡,凡属军需,大多自产,士兵自给有余,无需劳烦百姓。“永嘉之乱”,大量远自河南、山东,近自秦川、陇右的流民拖儿带女,荜路蓝缕,汇聚河西,前凉王张轨专辟武兴郡安置流民,并配发给耕牛、籽种,划定区域,由其垦荒播种。其时,河西走廊环境远胜于今日,雪水丰盈,树木茂盛,亿万斯年积淀的沃土成片。俗言:“乱离人不及太平犬。”中州流民,历经丧乱,倍受兵灾人祸,死中逃生,奔赴河西,能有安身之地,播种之田,无不感恩涕零。春日来临,岂肯违背农时,流民中自然不乏能工巧匠,铁匠盘起红炉,打造各种犁铧、铁锄、铁铲,木匠则做出弯犁辕、长柄耱耙,皮匠则用河西上好牛皮割鞣缰绳,一切就绪时,男男女女,早来到田野,按划定的田块,男扶犁,女播种;前开垦,后耱耙;鞭声清脆,黄牛奋蹄。原野上,一树树桃花粉嘟嘟地盛开,一家家满怀憧憬忙耕忙种,这幅1600年前魏晋时代的河西春耕图,绝非凭空想象,而是真实生活的写照,是魏晋河西墓壁砖画上的真实场景。
三
事情缘起于30多年前的一起偶然发现。1971年初秋,嘉峪关市城郊一位牧羊的农民赶着羊群在戈壁放牧,正是那种没有风沙,风和日丽的绝好天气,中午时分,啃饱了草的羊群在温暖的阳光下,挤卧在一块。牧羊人便也在沙丘上躺下来,舒适地伸起懒腰,无意中他发现沙丘上有洞穴,好奇心驱使他用牧羊鞭杆伸进洞中探试,发现是空的,用流沙试探似乎深不见底,他四周查找,见到砖砌的墓洞。说不定里面有宝贝,牧人这样想,心中充满激动。可惜那天晚了又没带工具,他便使了记号回家。第二天,他约了另外一位牧人,一边放羊,一边挖洞,终于挖到墓门,打开一看,是一座被盗过的古墓,没什么值钱的东西,那些价值连城的魏晋画砖在他们眼中,不过是破烂砖头,回村后,他们便把古墓的事说了。群众听说全是破砖块,谁也没在意。直到后来嘉峪关市文物部门知道这事,才没有马虎,他们一边勘探现场,一边向上反映,最后,经过专家开掘鉴定,认为两位牧羊人无意中发现的竟是1600年前魏晋古墓,而且,这块已被风沙戈壁夷为平地的古墓群占地竟达13平方公里,古墓达1700余座。此消息传开,引起河西走廊各地对魏晋时期古墓的关注。结果,在河西地区又发现武威旱滩坡古墓群、张掖高台骆驼城墓群、酒泉崔家南湾墓群、敦煌新店台墓群等,这些古墓群多为魏晋时期,表明这一阶段,河西生产发展,社会稳定繁荣,古人视死如生,才会出现如此众多巨大的古墓群落,且都构筑豪华,用彩色画砖砌拱墓道,保持也较完好。目前已发掘18座墓,出土760幅彩绘砖壁画,内容极其丰富,涉及农桑、畜牧、园林、酿造、驿传、营垒、狩猎、出巡以及庖厨、宴饮、梳妆、奏乐、舞蹈、婚丧……这些砖画多和墓主人生前活动相关,由于墓主社会职业复杂多样,决定了砖画内容的丰富多彩。连接起来,就是一幅魏晋时期河西走廊极富人文气息、生动真切的生活长卷。
这些魏晋砖画,由于出自不同地方多位民间画师之手,风格不同,但多采用简洁质朴的工笔结合写意,有很强的纪实性,提供了魏晋时期河西走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俗、民族等诸多方面的珍贵资料,可以起到“补史之阙,详史之略,纠史之错,续史之无”的作用。
四
丙子年秋天,我在探访古居延额济纳途中,在嘉峪关文友胡杨安排下,参观了嘉峪关发掘开放最早、规模也是最大的一座古墓,没有想到,古墓竟在戈壁之下十几米处,整个戈壁滩,平展展的,几乎看不见任何墓冢痕迹。从河西走廊现存的安葬方式看,皆是大戈壁上平地起冢,这应是传承已久的方式。古墓被深埋戈壁,唯一的解释是,毕竟塞外,风起沙移,历时千年,把古人平地起冢,用画有彩画的砖砌起的墓冢年复一年地掩埋,终于深埋于地下,正是如此,方才保护完好,让我们目睹这批国宝的同时,也尽可想象1600年前魏晋时代河西走廊丰富多彩的生活。
中华大地,辽阔无垠,在历史岁月中,发展亦不平衡。比如春秋时代,中原已进入生产发达、百家争鸣的封建社会,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刚进入奴隶社会。魏晋南北朝时中原陷入“永嘉之乱”,河西走廊却相对平静,诚如我国学界泰斗陈寅恪先生概括:“盖张轨领凉州之后,河西秩序安定,经济丰饶,既为中州人士避难之地,复是流民移徙之区,百余年间纷急拢攘固所不免,但较之河北、山东屡经大乱者,略胜一筹。”当时民谣也说:“秦川中,血没腕,惟有凉州倚柱观。”意为长安沦陷,血没脚腕,凉州(泛指河西)却十分平静。由于动乱,大批士族进入河西,带去中原发达的文化,大批流民的到来,既为开发河西提供了劳力,又带来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促进了河西四郡的发展和繁荣。
二
论季节,进入4月,已是暮春,若在中原或江南早已是莺飞草长,小麦秀穗,油菜结荚,秧苗返青。但在河西走廊,远处巍峨的祁连雪山,冰雪方才消融,千山万岭得到滋润,变得鹅黄淡绿,一顶顶帐篷飘起袅袅炊烟,一家家主妇们早早起来,熬好奶茶,吃饱喝足的牧人骑上骏马,打开圈门,放出早已按捺不住奔跳的马群和撒欢的牛羊,旭日的光辉洒遍祁连山麓,明暗分明地勾勒出千山万岭的轮廓。牧人甩动响鞭,牛犊羊羔撒欢,一个牧童赶着一只黑牛、一只黄牛、三只黑羊、九只白羊,在溪水边饮水。一位胡人手举牧马杆,赶着六匹飞奔向前的马匹,其中三匹枣骝马、三匹白马,个个膘肥体壮,体形矫健,千里牧场充满了无限生机。山脚下到处流水淙淙,沿途九曲回肠,汇纳百川奔腾而出,祁连山下干枯了整个冬天的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水系大大小小的河床满溢丰腴起来,再顺着长长短短、纵横交织的渠道流进无垠的田畴,原野开始复苏,柳枝萌芽、桃花开放、燕子呢喃,不炎不凉的春风满含春草树芽气息,吹拂着长长的河西走廊。
远处,随着一串铃声,一骑快马奔腾而来,驿使头戴黑色帻巾,身穿皇缘袖领巾衣,手举简牍文书,策马如飞,这是递送公文的驿使来临,沿途颁发前凉王张轨诏书,各地守军务应不违农时,实行军屯。“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塞之路。”汉开河西,到魏晋,邮驿已成网络,十分发达,几天光景,河西四郡各县得到诏令纷纷响应,督戍卒屯田,士兵们纷纷从兵营,从承守卫长城烽燧列队出来,开往野外垦荒屯田。还专门设典农都尉,负责丈量田块,分发农具、耕牛、籽种,参加屯田的士兵其实多为农家子弟,对犁地、耕田、撒种、施肥、锄草、收获并不陌生。而且,河西承平日久,年轻士兵浑身是劲,正无处发泄,你一铲垦出一尺见方,黑的流油的沃土,他一锄定要挖下牛头大的土块。整个河西原野,人影晃动,人喊马嘶,一幅热气腾腾的屯垦画卷,真正实现“无事则以之为农,有事则调之为兵”,寓兵于农,几年光景,河西沃野连片,稼禾连年丰收,不仅垦荒务农,还放牧、养猪、种菜、喂鸡,凡属军需,大多自产,士兵自给有余,无需劳烦百姓。“永嘉之乱”,大量远自河南、山东,近自秦川、陇右的流民拖儿带女,荜路蓝缕,汇聚河西,前凉王张轨专辟武兴郡安置流民,并配发给耕牛、籽种,划定区域,由其垦荒播种。其时,河西走廊环境远胜于今日,雪水丰盈,树木茂盛,亿万斯年积淀的沃土成片。俗言:“乱离人不及太平犬。”中州流民,历经丧乱,倍受兵灾人祸,死中逃生,奔赴河西,能有安身之地,播种之田,无不感恩涕零。春日来临,岂肯违背农时,流民中自然不乏能工巧匠,铁匠盘起红炉,打造各种犁铧、铁锄、铁铲,木匠则做出弯犁辕、长柄耱耙,皮匠则用河西上好牛皮割鞣缰绳,一切就绪时,男男女女,早来到田野,按划定的田块,男扶犁,女播种;前开垦,后耱耙;鞭声清脆,黄牛奋蹄。原野上,一树树桃花粉嘟嘟地盛开,一家家满怀憧憬忙耕忙种,这幅1600年前魏晋时代的河西春耕图,绝非凭空想象,而是真实生活的写照,是魏晋河西墓壁砖画上的真实场景。
三
事情缘起于30多年前的一起偶然发现。1971年初秋,嘉峪关市城郊一位牧羊的农民赶着羊群在戈壁放牧,正是那种没有风沙,风和日丽的绝好天气,中午时分,啃饱了草的羊群在温暖的阳光下,挤卧在一块。牧羊人便也在沙丘上躺下来,舒适地伸起懒腰,无意中他发现沙丘上有洞穴,好奇心驱使他用牧羊鞭杆伸进洞中探试,发现是空的,用流沙试探似乎深不见底,他四周查找,见到砖砌的墓洞。说不定里面有宝贝,牧人这样想,心中充满激动。可惜那天晚了又没带工具,他便使了记号回家。第二天,他约了另外一位牧人,一边放羊,一边挖洞,终于挖到墓门,打开一看,是一座被盗过的古墓,没什么值钱的东西,那些价值连城的魏晋画砖在他们眼中,不过是破烂砖头,回村后,他们便把古墓的事说了。群众听说全是破砖块,谁也没在意。直到后来嘉峪关市文物部门知道这事,才没有马虎,他们一边勘探现场,一边向上反映,最后,经过专家开掘鉴定,认为两位牧羊人无意中发现的竟是1600年前魏晋古墓,而且,这块已被风沙戈壁夷为平地的古墓群占地竟达13平方公里,古墓达1700余座。此消息传开,引起河西走廊各地对魏晋时期古墓的关注。结果,在河西地区又发现武威旱滩坡古墓群、张掖高台骆驼城墓群、酒泉崔家南湾墓群、敦煌新店台墓群等,这些古墓群多为魏晋时期,表明这一阶段,河西生产发展,社会稳定繁荣,古人视死如生,才会出现如此众多巨大的古墓群落,且都构筑豪华,用彩色画砖砌拱墓道,保持也较完好。目前已发掘18座墓,出土760幅彩绘砖壁画,内容极其丰富,涉及农桑、畜牧、园林、酿造、驿传、营垒、狩猎、出巡以及庖厨、宴饮、梳妆、奏乐、舞蹈、婚丧……这些砖画多和墓主人生前活动相关,由于墓主社会职业复杂多样,决定了砖画内容的丰富多彩。连接起来,就是一幅魏晋时期河西走廊极富人文气息、生动真切的生活长卷。
这些魏晋砖画,由于出自不同地方多位民间画师之手,风格不同,但多采用简洁质朴的工笔结合写意,有很强的纪实性,提供了魏晋时期河西走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俗、民族等诸多方面的珍贵资料,可以起到“补史之阙,详史之略,纠史之错,续史之无”的作用。
四
丙子年秋天,我在探访古居延额济纳途中,在嘉峪关文友胡杨安排下,参观了嘉峪关发掘开放最早、规模也是最大的一座古墓,没有想到,古墓竟在戈壁之下十几米处,整个戈壁滩,平展展的,几乎看不见任何墓冢痕迹。从河西走廊现存的安葬方式看,皆是大戈壁上平地起冢,这应是传承已久的方式。古墓被深埋戈壁,唯一的解释是,毕竟塞外,风起沙移,历时千年,把古人平地起冢,用画有彩画的砖砌起的墓冢年复一年地掩埋,终于深埋于地下,正是如此,方才保护完好,让我们目睹这批国宝的同时,也尽可想象1600年前魏晋时代河西走廊丰富多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