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方法,逐渐进入语文学科教学中,通过建构“网状思维”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发散思维,强化语文写作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实践探索,文章以思维导图在四年级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为研究内容,总结了四点思维导图指导写作教学的意见,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写作质量。
【关键词】思维导图;四年级;写作教学
一、思维导图的定义
思维导图,又称心智导图,它将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充分调动全脑进行记录和表达思想。思维导图能够辅助教师教学、帮助学生罗列清晰的思维,是一种灵活而有效的教学方式。
二、思维导图的理论依据
上世纪60年代末,脑科学发展起来,它将神经科学与认知科学结合,揭示了人类认知活动的脑基础。近年来,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教育的教学领域,给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变革和理论研究带来新的冲击。
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与东尼·博赞提出了一种新的智力模式——多元智力模式,其中多元智力与思维导图中的多元思维相吻合,思维导图强调大脑左右脑功能协调发展,全脑思维使用,也就是对多元智力的多元诠释。
第三个理论,可视化——可以把繁复、庞大的关系、过程等用图解展示出来,思维导图便是一种用于知识可视化的重要认知工具。随着脑科学、多元智力理论、知识可视化的深入研究,思维导图的研究越来越宽泛。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四年级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四年级学生所处的思维发展是从具体运算阶段向抽象逻辑过渡的阶段,思维发展普遍不够完善。专家指出,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有一个关键的“质变期”,就是在小学四年级。所以,作为四年级教师,一定要有计划地、着重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语言,尤其是书面语言和内部语言,丰富学生的经验,特别是间接经验,因为学生的思维水平是在掌握言语和经验的过程中实现的。
写作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发展书面语言、将经验转化为文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思考、加深感想,获得情感的熏陶、知识的启迪和个人独特的感受。同时,写作教学在理解自我语言积累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习作,拓展思维想象的空间,提高写作质量。新课标要求学生在写作前要对所写的作文有一定的规划,在写作过程中要注重作文的段落划分。思维导图就是这种支持写作教学的有效工具。我们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构思分析、表达与感悟,有利于从内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增强组织能力和逻辑能力、提高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激活学生与生俱来的创造思维力。
四、思维导图在小学四年级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一)清晰写作框架
在平常的写作教学中,部分教师通过例文赏析来讲解作文结构,学生在写作时没有明确的整体结构,对题目和要求没有深刻的印象,因此,学生完成的作文作文存在结构不完整、内容零散等情况。思维导图作为表达发散性的思维工具,可以更好地确立和清晰习作框架。明确写作主题后,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构建自己作文的框架,定好写作的思路,对文章有个大致的规划。如此一来,可以让作文更有计划性、更有条理性,可以更好地划分结构段落,也不容易遗忘相应的部分。如,在部编版四上第一单元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中,习作中需要涵盖的内容:你打算推荐什么好地方?这个地方在哪里?它有什么特别之处?这时,用上思维导图可以更加清晰明了,尤其是在特别之处这块,可以拓展为美景、美食、历史、文化、娱乐活动等等,让学生有话可说。
新课标提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在部编版四上第八单元《故事二则》默读提示中写道“找出文中表示故事发展先后顺序的词句”,有意识地让学生关注到时间、场景的变换,让整个文章更明晰。在这册书中,编者有意地让学生能够多表达、多复述,有意划分文章,包括各事件和一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这些相应的要求对学生的写作也更有帮助。在指导学生写作活动时,思维导图中可以选用时间、地点、人物等以及文章段落中用来表达先后顺序的过渡词,这样让学生能够发散思维去思考写作。
(二)整理写作素材
学生在写作时需要丰富的素材作为支持,教师通常会布置学生积累一些好词、好句,然而学生的素材仅仅是零散地积累与记录在本子上,在写作中却不知如何使用。因此,学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将杂乱无章的素材进行整理。比如,在部编四上第二单元《小小“动物园”》为主题的写作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下转第37版)
【关键词】思维导图;四年级;写作教学
一、思维导图的定义
思维导图,又称心智导图,它将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充分调动全脑进行记录和表达思想。思维导图能够辅助教师教学、帮助学生罗列清晰的思维,是一种灵活而有效的教学方式。
二、思维导图的理论依据
上世纪60年代末,脑科学发展起来,它将神经科学与认知科学结合,揭示了人类认知活动的脑基础。近年来,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教育的教学领域,给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变革和理论研究带来新的冲击。
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与东尼·博赞提出了一种新的智力模式——多元智力模式,其中多元智力与思维导图中的多元思维相吻合,思维导图强调大脑左右脑功能协调发展,全脑思维使用,也就是对多元智力的多元诠释。
第三个理论,可视化——可以把繁复、庞大的关系、过程等用图解展示出来,思维导图便是一种用于知识可视化的重要认知工具。随着脑科学、多元智力理论、知识可视化的深入研究,思维导图的研究越来越宽泛。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四年级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四年级学生所处的思维发展是从具体运算阶段向抽象逻辑过渡的阶段,思维发展普遍不够完善。专家指出,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有一个关键的“质变期”,就是在小学四年级。所以,作为四年级教师,一定要有计划地、着重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语言,尤其是书面语言和内部语言,丰富学生的经验,特别是间接经验,因为学生的思维水平是在掌握言语和经验的过程中实现的。
写作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发展书面语言、将经验转化为文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思考、加深感想,获得情感的熏陶、知识的启迪和个人独特的感受。同时,写作教学在理解自我语言积累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习作,拓展思维想象的空间,提高写作质量。新课标要求学生在写作前要对所写的作文有一定的规划,在写作过程中要注重作文的段落划分。思维导图就是这种支持写作教学的有效工具。我们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构思分析、表达与感悟,有利于从内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增强组织能力和逻辑能力、提高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激活学生与生俱来的创造思维力。
四、思维导图在小学四年级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一)清晰写作框架
在平常的写作教学中,部分教师通过例文赏析来讲解作文结构,学生在写作时没有明确的整体结构,对题目和要求没有深刻的印象,因此,学生完成的作文作文存在结构不完整、内容零散等情况。思维导图作为表达发散性的思维工具,可以更好地确立和清晰习作框架。明确写作主题后,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构建自己作文的框架,定好写作的思路,对文章有个大致的规划。如此一来,可以让作文更有计划性、更有条理性,可以更好地划分结构段落,也不容易遗忘相应的部分。如,在部编版四上第一单元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中,习作中需要涵盖的内容:你打算推荐什么好地方?这个地方在哪里?它有什么特别之处?这时,用上思维导图可以更加清晰明了,尤其是在特别之处这块,可以拓展为美景、美食、历史、文化、娱乐活动等等,让学生有话可说。
新课标提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在部编版四上第八单元《故事二则》默读提示中写道“找出文中表示故事发展先后顺序的词句”,有意识地让学生关注到时间、场景的变换,让整个文章更明晰。在这册书中,编者有意地让学生能够多表达、多复述,有意划分文章,包括各事件和一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这些相应的要求对学生的写作也更有帮助。在指导学生写作活动时,思维导图中可以选用时间、地点、人物等以及文章段落中用来表达先后顺序的过渡词,这样让学生能够发散思维去思考写作。
(二)整理写作素材
学生在写作时需要丰富的素材作为支持,教师通常会布置学生积累一些好词、好句,然而学生的素材仅仅是零散地积累与记录在本子上,在写作中却不知如何使用。因此,学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将杂乱无章的素材进行整理。比如,在部编四上第二单元《小小“动物园”》为主题的写作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下转第3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