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一直是我国各阶段学校教育的重点科目之一,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在,进入初中阶段,数学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都有了一定的要求,这就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增加了困难,因此大多数学生在数学的学习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障碍。而当今的初中教育过程中大多数教师还是习惯采用教师占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这就导致学生普遍缺乏学习上的主动性,习惯于跟随教师亦步亦趋,学习效率低下。新时期,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数学教学更加强调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独立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的锻炼,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学方式,变课堂主导为引导,放开学生的手,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这样学生就能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在生活中各个方面都会用到。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解决银行利率、商品折扣等实际问题,这些内容学生常常会遇到,就不会感觉到新知识是陌生的,同时会对数学学习产生很大的学习热情。其次,教师可以创设人文化的教学情境。传统的数学教学比较重视培养学生计算、演练等方面的技能,而忽视了数学学科也具有人文教育的特点。实施新课改后,现行的教材都比较重视人文性。比如,阅读材料中经常会介绍一些中外著名的数学家,以及他们所取得的成就;还有一些资料是政治家、思想家等用数学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性格及追求,这些都会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奥秘,进而产生主动学习和探究更多知识的欲望和热情。再次,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学习最好的老师就是兴趣,它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使他们在新奇、有趣的数学知识的引导下,主动地、愉快地进入到学习活动中,这样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还能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提供目标,促进自主学习导向意识
教师要调整好与学生间的站位关系。把自己变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同时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目标导向意在置学生于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看了学习目标就明确了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进而围绕目标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目标包括三维目标和预习目标。目标的展现我一般用导学案的形式出现,课前发给学生。模式:独立学习教材,完成针对性练习,编制练习题,提出问题(至少一个)。其中编制的练习题和提出的问题可以自己自主解答,也可以在小组内让你的伙伴解答,对于一些较难的,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在课堂上展示,进行小组互助,全班总动员,讨论,形成结论。由于学生自己编制的题或提出的问题自己可以不解答,而是可以交由组内伙伴甚至是全班同学来解答,所以他们逐渐注重自己编制的题和提出的问题的难度,深度,广度,而不是随便敷衍完事,这就促成了学生学习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的主动意识。
目标导学的根本在于:把学生推到探究新知的“第一线”,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并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暴露他们感知理解新知的矛盾和差异,把他们弄不懂的地方、错误的地方都摆在桌面上,再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摒弃错误,发现真理,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这样,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要学习的东西,能够积极地被同化,因而容易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三、创造空间,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平台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参与。有关经验表明,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有行为参与,而且要有合理的认知参与和积极的情感参与。实际上,认知参与涉及学生“会学数学”的,而情感参与涉及“喜欢数学”或“喜欢数学学习”的问题。数学教师应该促进学生的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以及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正确的学习数学的和对数学的正确态度。数学教师的任务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而且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特别是应该充分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参与,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难学生以“有趣”和“成功”的体验,使其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得到可持续发展。
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参与。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四、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问题自主解决”能力的第一步是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由于缺乏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加之受知识面狭窄的限制,学习知识或思考问题时常抓不住要领,发现不了实质性的问题,同时,学生易被一些表面现象干扰和迷惑,往往提不出关键性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科学地设计问题,精心安排提问时机,注意向学生提示设问的角度和方法,为学生质疑问难作出示范,使学生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认知规律等实际情况,利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物、实情、实例入手,创设生动、有趣、有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其探索的欲望,取得激其情,引其疑,促其思的效果。教师既要经常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又要设法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还可教给学生一些发现问题的方法。教师还可教给学生一些提出问题的方法,如追问法、反问法、类比法、联想法等。
总之,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场所,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革故鼎新对教师来说就是要走出传统教学的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内因,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把课堂变为师生共同创造的场所。
关键词:初中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这样学生就能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在生活中各个方面都会用到。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解决银行利率、商品折扣等实际问题,这些内容学生常常会遇到,就不会感觉到新知识是陌生的,同时会对数学学习产生很大的学习热情。其次,教师可以创设人文化的教学情境。传统的数学教学比较重视培养学生计算、演练等方面的技能,而忽视了数学学科也具有人文教育的特点。实施新课改后,现行的教材都比较重视人文性。比如,阅读材料中经常会介绍一些中外著名的数学家,以及他们所取得的成就;还有一些资料是政治家、思想家等用数学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性格及追求,这些都会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奥秘,进而产生主动学习和探究更多知识的欲望和热情。再次,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学习最好的老师就是兴趣,它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使他们在新奇、有趣的数学知识的引导下,主动地、愉快地进入到学习活动中,这样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还能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提供目标,促进自主学习导向意识
教师要调整好与学生间的站位关系。把自己变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同时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目标导向意在置学生于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看了学习目标就明确了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进而围绕目标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目标包括三维目标和预习目标。目标的展现我一般用导学案的形式出现,课前发给学生。模式:独立学习教材,完成针对性练习,编制练习题,提出问题(至少一个)。其中编制的练习题和提出的问题可以自己自主解答,也可以在小组内让你的伙伴解答,对于一些较难的,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在课堂上展示,进行小组互助,全班总动员,讨论,形成结论。由于学生自己编制的题或提出的问题自己可以不解答,而是可以交由组内伙伴甚至是全班同学来解答,所以他们逐渐注重自己编制的题和提出的问题的难度,深度,广度,而不是随便敷衍完事,这就促成了学生学习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的主动意识。
目标导学的根本在于:把学生推到探究新知的“第一线”,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并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暴露他们感知理解新知的矛盾和差异,把他们弄不懂的地方、错误的地方都摆在桌面上,再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摒弃错误,发现真理,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这样,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要学习的东西,能够积极地被同化,因而容易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三、创造空间,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平台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参与。有关经验表明,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有行为参与,而且要有合理的认知参与和积极的情感参与。实际上,认知参与涉及学生“会学数学”的,而情感参与涉及“喜欢数学”或“喜欢数学学习”的问题。数学教师应该促进学生的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以及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正确的学习数学的和对数学的正确态度。数学教师的任务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而且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特别是应该充分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参与,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难学生以“有趣”和“成功”的体验,使其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得到可持续发展。
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参与。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四、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问题自主解决”能力的第一步是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由于缺乏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加之受知识面狭窄的限制,学习知识或思考问题时常抓不住要领,发现不了实质性的问题,同时,学生易被一些表面现象干扰和迷惑,往往提不出关键性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科学地设计问题,精心安排提问时机,注意向学生提示设问的角度和方法,为学生质疑问难作出示范,使学生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认知规律等实际情况,利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物、实情、实例入手,创设生动、有趣、有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其探索的欲望,取得激其情,引其疑,促其思的效果。教师既要经常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又要设法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还可教给学生一些发现问题的方法。教师还可教给学生一些提出问题的方法,如追问法、反问法、类比法、联想法等。
总之,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场所,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革故鼎新对教师来说就是要走出传统教学的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内因,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把课堂变为师生共同创造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