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无理而妙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mx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典的传统诗歌是抒情的,但是关于“情”的内涵的理解却处于混沌状态。日常语言要合情合理,这一说法被广泛接受,似乎情与理只有统一,而无矛盾。这种说法对于抒情实在是一种遮蔽。诗歌赏析不得要领,误人子弟,原因就在忽略了情与理是一对矛盾,合情不一定合理,合理不一定合情。上个世纪80年代,我在《文学创作论》中就引用过清代吴乔的“无理而妙”,就是说抒情看起来要“无理”,不合理才好。这个说法,在阐明抒情的特殊规律方面,比西方所说的“变形”要深刻得多。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的“无理而妙”,关键就在一个“乱”字上。
  从诗题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一般此等应酬之作常用近体诗,也就是有规格可循的绝句和律诗,这里用的却是歌行体(原题一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章无定句,句无定言,没有严格的平仄讲究,可以说是唐代的“自由诗”。其自由,从开头两句就显示出来了: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从词法上说,“者”是虚字,在诗句中一般是应该避免的。从句法上说,“者”字句,属于判断句式,甚至是下定义的模式,往往不带感情,如“仁者,爱人也”“诗者,志之所至也”“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这种“者”字句,带着明显的散文色彩。李白把它用到诗里来,是很大胆的,也是冒风险的。但是,李白很自如地驾驭了这种散文式的句法,使之带上诗意。首先,第一句的第一个“弃”字,就有很独特的感情。“弃”字的本义是舍去、扔掉,其主体都是有生命、有意志的人。但是这里的“弃”,主体却是无生命的时间,人(我)成了被弃者。不是我弃时间,而是时间弃我。时间没有生命,没有意志;我是有意志的,却敌它不过。从理性逻辑来看,是无理的,然而从抒发情感来看,是有特点的。一般的抒情饯别之作即景导人抒情,这里却是横空出世,来得很突兀。《昭昧詹言》说它“发兴无端”,《王闽运手批唐诗选》说它“起旬破格”,《唐宋诗举要》说它“破空而来”,说的都是这种被弃,带着无缘由的愤懑。这正表明诗的抒情,不是通常的由弱到强,而是一开始就是高潮,处于高强度的激昂状态。其次,有了这个“弃”字,下面“不可留”的感情色彩就更浓烈了。因为被弃,挽留的欲望才显得无奈。这里妙就妙在不仅是时间不可逆转,而且是往日不可挽回。往日是什么样的往日?就是指两年前在长安一度接近中央王朝的日子。但是,那样的日子的确不是我抛弃它,而是它抛弃我。再次,昨日就是昨日了,可是却说“昨日之日”,这种重复,看似违反诗歌简洁之理。但如果改成“弃我去者,昨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多烦忧”,意思虽然没有多少变化,然而作为诗来说,无疑是大为逊色了。可见,所谓“无理而妙”,不但是情的妙,而且是诗歌节奏的妙。接下去,“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节奏因对称而更妙,当然,节奏之妙离不开情绪之妙。语义的重复、节奏的强化,点明了“烦忧”的原因是心被搅乱了,颠倒无序。这个“乱”字正是情绪的特点。卢仝后来模仿李白,在《叹昨日》中这样写:“昨日之目不可追,今日之日须臾期。如此如此复如此,壮心死尽生鬓丝。秋风落叶客肠断,不办斗酒开愁眉……”逻辑完整,理路分明,但缺乏李白这样情绪上的“乱”,就显得缺乏诗意。李白的“乱”,也就是“无理”,在这里还只是开始。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从字面上来看,逻辑似乎断裂了。“昨日之目”和“今日之日”的“烦忧”,还没有下落,却跳到“长空万里”。表面上的确是“乱”,是“无理”,而在深层,却是笔乱意顺。“送秋雁”就是送人(李云),只写雁不写入,让它有一点“乱”,才是诗。从意脉的运行来说,这是第一层次的“乱”,表现的就是感情激昂时思绪的跳跃。这种跳跃性、这种“乱”,正是情感与理性,也是诗歌和散文不相同的地方。越是跳跃,就越是有抒情的美;越是逻辑严密,越是不“乱”,就越是缺乏诗意。这一次的跳跃的幅度还不是很大的。接下去,是第二层次的“乱”: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这里“乱”的幅度就更大了。《王闽运手批唐诗》说:“中四句不贯,以其无愁也。”前面明明说,“烦忧”不可排解,可这里却没有了一点影子,显得相当欢快。“蓬莱文章”,是对李云职务和文章的赞美,“小谢”“清发”是自比才华不凡。至于逸兴壮思、青天览月,则更是豪情满怀。从开头的烦忧不可解脱到这里的欢快,如此矛盾竟是毫无过渡,可以说是逻辑上的“乱”。但是,这里的“乱”,却不是绝对的,而是有着精致的分寸感的。首先,前面的“对此可以酣高楼”的“酣”字提示酒喝到“酣”的程度,烦忧就消解了,心情就大不一样了。其次,人而思飞,这不是一般人的想象,而是带着孩子般的天真,这种天真与年已五旬的李白似乎并不相称,但是句前有“小谢”自称,联想就契合了。
  比“思飞”的率真更动人的是览月想象的出格。月亮早在《诗经》中就是姣好的意象,经过了千百年的积淀,到唐代这个意象早已具备了公共性,月亮意象的符号意味已趋于稳定。李白的贡献就在于突破了稳定的想象的有限性。在李白现存诗作中,不算篇中间出的月亮意象,光是以月为题的就达二十余首。他笔下的月亮意象,其丰富程度超过了从初唐到盛唐的诗人。李白的生命转化为月亮的生命,李白生命的外延成了月亮意象的外延。当他童稚未开,月亮就是“白玉盘”“瑶台镜”(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当友人远谪边地,月光就化为友情形影不离地追随(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月亮可以带上他孤高的气质(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也可以成为豪情的载体在功成名就时赏玩(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嵋月)。清夜望月可以作屈原式的质疑(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金樽对月意味着及时享受生命的欢乐(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有月可比可赋,无月亦有兴会(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把酒问月可以激发生命苦短的沉思(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月不但可以问,可以弄,而且可以邀,视之为自己孤独中的朋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之可人,在于其遥,不论是“问”是“邀”还是“弄”,均为心理距离的缩短,是月来就人,人的空间位置不变。在这里,“欲上青天览明月”,则是人飞起来去接近月,月的空间位置不变。览月的精彩不但在于想象,而且在于月带着理想的性质,在率真的情致中交织着“逸”兴和“壮”思。这个以月为中心意象的透明宇宙,是李白独创的艺术境界,在他以前,甚至在他以后,都没有人能够进入。虽然皎然也曾模仿过“吾将揽明月,照尔生死流”(《杂寓兴》),但只是借月光的物理性质,而不見其丰富情志。千年以后,毛泽东“可上九天揽月,可下 五洋捉鳖”(《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艺术上亦粗放,不能望其项背。
  到此为止,李白已经借助月亮,从郁闷的极端转向了欢乐的极端。从情绪律动的幅度来说,显示出李白特有的激情:首先是极端之情,其次是极端中转折,再次就是转折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多次的。接着下去,转折又开始了: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极端的欢乐,一下子又变成了极端的憂愁。不但程度上极端,而且不可排解上也是极端。这是千古名句。原因在于多重的“无理”。第一,“抽刀断水”是不现实的,明显是“无理”的虚拟,妙在以外部的极端的姿态表现内心的愤激,更妙在“水更流”,极端的姿态恰恰又造成了极端相反的效果。第二,这个类比,把“举杯销愁愁更愁”,走向自身愿望的反面,雄辩地肯定下来,也就从“无理”变成“有理”,也就是变得很妙了。这个妙不仅是在这个句子里,而且在于和前面“对此可以酣高楼”的呼应。最后,还有一点,就是独特的节奏。这个节奏本来不是五七言诗歌的节奏,而是早期楚辞体的《越人歌》的化用:“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李白一方面把楚辞体停顿性的语气词“兮”省略了,使这个本质上是六言的诗句,变成了七言。另一方面,把诗句的内涵深化了。本来是两句构成矛盾(“有枝”和“不知”)变成两句各有一个矛盾,也就是双重的矛盾(断水水更流,销愁愁更愁)。
  统观本诗的情绪,开头是极度苦闷,突然跳跃式地变成极度欢乐,然后又从极度欢乐转向极端苦闷。从一种激情连续两次转化为另一种性质相反的激情,当中没有任何过渡,把逻辑上的“无理”发挥到极致,把无理的妙处,也发挥到极致。可以把这样极端的忧一乐一忧情绪画出一条起落的曲线。这条曲线,虽然起伏的情绪性质相反,但是,不管是起还是落,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情绪都很紧张。以这样紧张的最强音作为结尾,似乎也是一种选择。但是,李白却不是这样。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愤激的最高潮突然进入第三次转折,从极端郁闷转入极端潇洒,从极端紧张转入极端放松。连用词也极端轻松,“人生在世不称意”,轻描淡写得很,只是“不称意”而已,“昨日”的“不可留”,“今日”的“多烦忧”,眼下的“愁更愁”,一下子变得不那么严重了,好像不过是人生难免的一件小事。这里的“散发”和束发相对。遵循人世的礼仪,就要束发,“散发”就是不用管它那一套了。光是“散发”还不够潇洒,还要“弄扁舟”。扁舟就是小舟,已经是比较随意了。最为传神的是“弄”,这个“弄”,意味非常丰富,不仅是玩弄,而且有玩赏、弹奏的意味,蕴涵着无目的、无心、无忧无虑的意思。前面所强调的郁闷,一下子都给消解了。李白不把最强音放在结尾,在意念和节奏上再一次放松,在结束处留下不结束感,好处就是留下余韵,延长读者的思绪,让读者在无言中享受、回味。
其他文献
看到《语文建设》2008年11期付宁老师的文章《女性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缺少什么》,很感兴趣。从性别的角度来探讨教学组织和课堂艺术问题,确实是一件非常新鲜,而且有意义的事情。  从目前女性择业的趋向来看,越来越多的知识女性把教师作为首要选择,因此在教师这个职业中,女性的比例与日俱增。虽然性别不是能否胜任这个职业的标准,但由于男女两性在智力发展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再加上在社会文化心理影响下的不同的个性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更加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我们跨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共读同一本绘本,各学科制订的阅读目标不同,但又相互关联;所运用的教学策略符合各学科特点又最终都指向阅读本身。跨学科、多主题阅读教学目的就是扩大阅读教学外沿,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达到知情合一。以中国传统绘本《三十六个字》为例,我们把《三十六个字》绘本作为三年级学生
一    《背影》发表八十多年来,不知拨动过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了多少读者的共鸣。《背影》感人是共识,可为什  么感人却众说纷纭。  叶圣陶说:“就是把父亲的背影作为叙述的主脑,从其间传出父亲爱惜儿子的一段深情。”〔1〕  季羡林说:“《背影》表现的就正是三纲之一的父子这一纲的真精神。中国一向主张父慈子孝,在社会上,孝是一种美德。”〔2〕  余秋雨说:“朱自清就以朴素的笔调描写了他当时看到的一幅图
一、导入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你们(停顿较长)——在生活中最令你们担心的事是什么?  生:高考。  生:有人当众考量你。  生:口头作文。  生:突然被人叫起来说话。  师:看来最令大家担心的事情其实也是一些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美国有一个调查公司,曾经随机抽取了3D00名美国市民,调查“在生活中,你觉得最令你担心的事是什么”,调查的结果显示,不是战争,不是疾病,不是死亡,而是当众演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学效率的最大化。开展教学必须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学生获取知识为目的。教师应将这种观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课前、课中、课后),从而最终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圆满完成。  所谓“有效”,是指在单位教学时间内,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以及学生学习技能提高的快慢。有效教学理念颠覆了惯常的教育行为。这一理念将教育视角聚焦于教学实践,而非传统理念中“老和尚撞钟”式的教学。有效教学将教学的本质属性和
记者:《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部伟大作品。在中学,《红楼梦》的部分章节也一直是语文课的必修篇目。选修课开设后,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读更多的内容了。围绕《红楼梦》有很多趣谈,比如说人物的名字别有含义,判词预示着人物的命运,等等。这些内容非常容易成为老师用来引起学生兴趣的素材。您觉得老师在课堂上该如何把握这么一部宏大的作品?  蔡义江:我觉得可以适当地给学生讲一点,但不要把兴趣都引到这方面去。《
编者按:每年的全国高考备受大众关注,而其中语文试题更是大家谈论的对象。本期我们特邀部分专家、学者和一线名师谈谈今年的语文高考试题,希望能引发广大同人对语文高考评价的进一步思考。  自各省自主命题以来,虽然每年有十几套试卷在竞争,但是由于命题研究严重滞后,命题改革往往变成了覆雨翻云、周而复始的瞎折腾。作文命题只懂得换题型、题目,却不知换理念。年年在“改革”,却不见有长进。大多数作文题水平低下,严重影
湖南省衡阳市成章实验中学依衡山傍湘江,环境幽雅,是一所全日制股份制民办初级中学。目前,在校学生4000余人,专职教师200余人。语文教研组现有教师33名,其中男教师15名、女教师18名;研究生学历1名,本科学历31名;中学语文高级教师4名,中学语文一级教师10名;教育部“国家级中学语文学科教师培训”专家团成员1名,湖南省基础教育初中语文学科资源建设专家库成员1名,市级以上骨干教师5名。建校以来,语
回顾这六十年,语文教育有许多“得”,也有不少“失”,并非“一得”与“一失”所能言尽,因此只能从这些得与失之中各择一要者言之。  笔者以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育思想推动了语文教学的进步,是为“一得”。  中国古代有“天地君亲师”“师道尊严”等说法。至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师生观已发生了很大变化,语文教学也逐步由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1978年颁布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的“学”给予
主持人的话  《墙壁之间》(又名《课室风云》)是一部法国学校题材的电影。它以纪录片的形式展示了一间教室内发生的看似普通实则波澜壮阔的一切。课堂上的一个单词、一句话、一个动作,背后承载的是师生们各不相同的生活、互相冲突的文化观念以及种种不同的理念风俗。这间教室是特殊的,也是普通的,透过它,我们或许可以窥见一个远超我们日常想象的丰富的王国,师生的交往、情感和思维的碰撞在其中展开,教育在其中发生,抑或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