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首批进入课改实验的5个区县之一,大兴区小学的课程改革工作已经推进到第7个年头了。在感受一系列可喜变化的同时,我们也在冷静回顾、理性分析前进中的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课改呼唤教师团队素质的提升
课改的到来对教师的团队素质提出严峻的挑战,教师团队的素质决定着课改的成败。
1.研训脱节,缺乏整合——教学改进实效性差。
长期以来,干部教师对教研、培训、科研存在着认识偏差,认为教研就是指导上课,培训就是进修充电。二者互不相通,研训分离,没能形成合力。课改推进之始,各部门都通过不同的方式,铺天盖地、下大力度地抓理念更新。但众所周知,改变观念是非常困难的事。在教师带着自己固有的认识走近“培训”,听了专家长篇大论的分析阐释、观摩了优秀者的实践经验,他们带着半信半疑回到实践,却往往发现:理论不好落实,经验不能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2.科教分家,观念滞后——研究引领水平不高。
多年来,教研往往停留在简单的经验积累与传播,未能形成在理论支撑下的规律性认识。在新课改背景下,不再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于是大家继续热衷科研。近年来,“科研兴教”谈得比较多,可是在形式主义、急功近利的观念影响下,课题往往是重立项、轻实施,重结果、轻过程的过场。
二、课题教研、同伴研修,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科研的冷漠与教研的茫然,使专业发展原本就参差不齐的教师们更加束手无策,面对困惑,大兴小学教研室提出开展“课题教研”、“同伴研修”的实践策略。
“课题教研”是引领教师围绕一个具体微观的主攻目标,持续不断探索积累、总结、完善教学过程,通过研究化解教学难题、改进教学方式并诉诸理性思考,“做中研”、“做中学”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探索。
课改实施过程中,教师开始对“向上学”的习惯思维产生怀疑,因为很多时候他们听了专家的理论不知如何操作,听了名家的实践无法直接复制。于是,我们开始尝试一种新的成人学习理念——同伴研修,以达到真正实现了教学的改进。
三、科学的课程构建,源于正确的理念
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课程管理理念,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在课改的逐步推进中日益得到多方关注。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成为各学校争创特色的窗口课程。然而,实际情况并不乐观。
1.课程管理者理念不清晰,导致课程开发成果鱼龙混杂。
校本课程教材是进行校本课程的载体,师资队伍是校本课程得以实施的关键,课程的组织管理是校本课程由研发转向生产力的保证,课程的评价是校本课程的催化剂。这其中哪一项缺失,校本课程的实施都不会顺畅。在轰轰烈烈地改革中也就出现了一定的问题,由于所开发的校本课程实践性欠缺、学科拓展类偏多等原因,导致其内容多不能真正吸引学生,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
2.教师缺乏课程意识,导致课程实施效果差强人意。
由于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不同,各校校本课程管理情况也大相径庭。各地区的校本课程实施,大体上欠缺有力度的、规范的制度管理,比如课时不足、师资不稳、目标不明、评价缺失等。我区大部分学校的校本课程都没有专任教师,很多时候校本课堂仅为观摩活动而开,平时基本不能做到有计划的备课上课,课程实施存在着随意性。
如何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扎实、有效地落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我们提出并践行着以下策略。
第一,合作研究,提升课程意识。参考北京市课程发展中心对地方(校本)课程五个体系的划分,对全区的校本课程进行合理分类,组织课程类近的学校成立校本课程研发团队,围绕共同面对的问题,组织学习、开展研究。
第二,典型引领,推动区域发展。在全区选择富有代表性的校本课程作为研究范本,将各校课程开发骨干组建成研修团队,深入学校实地体验,做多角度观察。在此基础上组织即时思维碰撞、活动汇集交流、网络平台共享形式的同伴研修,进而完成课程开发的案例综合报告。□
(作者单位:北京市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
栏目编辑 王宇华
一、课改呼唤教师团队素质的提升
课改的到来对教师的团队素质提出严峻的挑战,教师团队的素质决定着课改的成败。
1.研训脱节,缺乏整合——教学改进实效性差。
长期以来,干部教师对教研、培训、科研存在着认识偏差,认为教研就是指导上课,培训就是进修充电。二者互不相通,研训分离,没能形成合力。课改推进之始,各部门都通过不同的方式,铺天盖地、下大力度地抓理念更新。但众所周知,改变观念是非常困难的事。在教师带着自己固有的认识走近“培训”,听了专家长篇大论的分析阐释、观摩了优秀者的实践经验,他们带着半信半疑回到实践,却往往发现:理论不好落实,经验不能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2.科教分家,观念滞后——研究引领水平不高。
多年来,教研往往停留在简单的经验积累与传播,未能形成在理论支撑下的规律性认识。在新课改背景下,不再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于是大家继续热衷科研。近年来,“科研兴教”谈得比较多,可是在形式主义、急功近利的观念影响下,课题往往是重立项、轻实施,重结果、轻过程的过场。
二、课题教研、同伴研修,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科研的冷漠与教研的茫然,使专业发展原本就参差不齐的教师们更加束手无策,面对困惑,大兴小学教研室提出开展“课题教研”、“同伴研修”的实践策略。
“课题教研”是引领教师围绕一个具体微观的主攻目标,持续不断探索积累、总结、完善教学过程,通过研究化解教学难题、改进教学方式并诉诸理性思考,“做中研”、“做中学”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探索。
课改实施过程中,教师开始对“向上学”的习惯思维产生怀疑,因为很多时候他们听了专家的理论不知如何操作,听了名家的实践无法直接复制。于是,我们开始尝试一种新的成人学习理念——同伴研修,以达到真正实现了教学的改进。
三、科学的课程构建,源于正确的理念
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课程管理理念,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在课改的逐步推进中日益得到多方关注。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成为各学校争创特色的窗口课程。然而,实际情况并不乐观。
1.课程管理者理念不清晰,导致课程开发成果鱼龙混杂。
校本课程教材是进行校本课程的载体,师资队伍是校本课程得以实施的关键,课程的组织管理是校本课程由研发转向生产力的保证,课程的评价是校本课程的催化剂。这其中哪一项缺失,校本课程的实施都不会顺畅。在轰轰烈烈地改革中也就出现了一定的问题,由于所开发的校本课程实践性欠缺、学科拓展类偏多等原因,导致其内容多不能真正吸引学生,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
2.教师缺乏课程意识,导致课程实施效果差强人意。
由于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不同,各校校本课程管理情况也大相径庭。各地区的校本课程实施,大体上欠缺有力度的、规范的制度管理,比如课时不足、师资不稳、目标不明、评价缺失等。我区大部分学校的校本课程都没有专任教师,很多时候校本课堂仅为观摩活动而开,平时基本不能做到有计划的备课上课,课程实施存在着随意性。
如何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扎实、有效地落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我们提出并践行着以下策略。
第一,合作研究,提升课程意识。参考北京市课程发展中心对地方(校本)课程五个体系的划分,对全区的校本课程进行合理分类,组织课程类近的学校成立校本课程研发团队,围绕共同面对的问题,组织学习、开展研究。
第二,典型引领,推动区域发展。在全区选择富有代表性的校本课程作为研究范本,将各校课程开发骨干组建成研修团队,深入学校实地体验,做多角度观察。在此基础上组织即时思维碰撞、活动汇集交流、网络平台共享形式的同伴研修,进而完成课程开发的案例综合报告。□
(作者单位:北京市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
栏目编辑 王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