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改,不经过课堂教学实践,就不会有真正的哲学反思、思辨反思、概念反思、理论反思;课改,不经过一线教师作为实践主体的反思,就不会有总结反思、批判反思、发展反思。我们应该站在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高度,先进行鸟瞰审视的宏观思辨,再总结7年来理论在实践中产生的弯曲变形来进行批判反思,才会在实践中摸索到不偏不倚的行进路线。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课改的源头活水
我们之所以强调今日课改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是因为自1949年以来60年的中国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已经成为中国五千年教育文化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几代人的思想文化背景和话语方式的思维方法,成为认识世界、认识事物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虽然,这之中有变化、有发展,有继承、有创造,有批判、有革新,但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改良而不是革命和颠覆,包括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综合实践体验、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等,虽然外在的形式、表述概念的语言、语境发生了变化,但内容、思想、方法、理论的灵魂没有散,也没有断。进入21世纪以后的新课改,要实现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彻底转变,要实现与世界接轨,这种转化究竟有无内在的历史依据,是否必要和可能,是否只能以中西方文化的冲突而被西化或被现代化,正是课改文化理论深处颇有争议的问题。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选择、组合、重构
在课改中,不能全面、客观、正确地认识到中国的文化教育传统,特别是近60年的中国教育的成就和创造、人才培养,片面否定中国文化有自我更新以实现现代化的可能。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必须从民族文化传统中找到内化的历史根基,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历史接合点。中国的现代化绝不是,也不可能是什么全方位的西化,中国的教育改革也不可能完全照搬西方模式,而只是对于多元的传统教育文化和外来文化作一番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选择、文化组合和文化重构。
我国的教育事业,已经跳出了“中体西用”与“西体中用”的历史悖论,已经会自觉运用五千年文明植入在中华民族体内的文化基因,并能融合马克思主义,形成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所产生的认识世界的思想方法,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方法。
◆文化行为主体的现实、历史、文化、发展重任
课改,教师应是文化行为主体。总结前7年已进行一轮的课改,教师主体意识的缺失、对中国传统文化源头活水的漠视,是课改步履维艰、上下脱节、理论与实际背离主要因素之一。在笔者看来,通过课改,应努力谋求把近代西方文化植入中国文化教育传统之中,努力谋求把近代以来西方现代化的价值观融会在中国文化历史的语境中,寻找现代文化的生长点。
在课改行进中,既要反对对西方近现代文化思想的生吞活剥,又要反对行动实践过程中行政命令的生硬捆绑,更要反对由上而下的统一行动、统一口径,遮蔽一线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既要反对“无思者无畏”式的盲目地一哄而起,又要反对遇到困惑动辄退却“半途而废”式地一哄而散,更要反对散兵游勇、我行我素式的一意孤行。
近代西学能否,以及通过何种方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其生根之处,从而通过对西学精华的吸收和消化而实现中国文化的自我更新,是课改行为文化主体教师的现实责任、文化责任、历史责任、发展责任。
目前,在世界上有并行、对流的两大文化思潮,一是“全球意识”,一是“寻根意识”,即一是现代化,一是民族多样化。这二者看似对立,实是和谐一体,构成了21世纪文化教育发展对立两极中必要的和谐张力。
课改一个轮回以后,我们似乎看得清楚了,西方现代文化是欧美各民族文化的现代化,仍然是民族性和个性很强的东西,尽管其中寓有世界性的要素。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教育现代化和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也要沿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走自己的路,那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之路、复兴之路、强盛之路。□
(作者单位: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课改的源头活水
我们之所以强调今日课改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是因为自1949年以来60年的中国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已经成为中国五千年教育文化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几代人的思想文化背景和话语方式的思维方法,成为认识世界、认识事物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虽然,这之中有变化、有发展,有继承、有创造,有批判、有革新,但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改良而不是革命和颠覆,包括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综合实践体验、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等,虽然外在的形式、表述概念的语言、语境发生了变化,但内容、思想、方法、理论的灵魂没有散,也没有断。进入21世纪以后的新课改,要实现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彻底转变,要实现与世界接轨,这种转化究竟有无内在的历史依据,是否必要和可能,是否只能以中西方文化的冲突而被西化或被现代化,正是课改文化理论深处颇有争议的问题。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选择、组合、重构
在课改中,不能全面、客观、正确地认识到中国的文化教育传统,特别是近60年的中国教育的成就和创造、人才培养,片面否定中国文化有自我更新以实现现代化的可能。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必须从民族文化传统中找到内化的历史根基,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历史接合点。中国的现代化绝不是,也不可能是什么全方位的西化,中国的教育改革也不可能完全照搬西方模式,而只是对于多元的传统教育文化和外来文化作一番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选择、文化组合和文化重构。
我国的教育事业,已经跳出了“中体西用”与“西体中用”的历史悖论,已经会自觉运用五千年文明植入在中华民族体内的文化基因,并能融合马克思主义,形成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所产生的认识世界的思想方法,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方法。
◆文化行为主体的现实、历史、文化、发展重任
课改,教师应是文化行为主体。总结前7年已进行一轮的课改,教师主体意识的缺失、对中国传统文化源头活水的漠视,是课改步履维艰、上下脱节、理论与实际背离主要因素之一。在笔者看来,通过课改,应努力谋求把近代西方文化植入中国文化教育传统之中,努力谋求把近代以来西方现代化的价值观融会在中国文化历史的语境中,寻找现代文化的生长点。
在课改行进中,既要反对对西方近现代文化思想的生吞活剥,又要反对行动实践过程中行政命令的生硬捆绑,更要反对由上而下的统一行动、统一口径,遮蔽一线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既要反对“无思者无畏”式的盲目地一哄而起,又要反对遇到困惑动辄退却“半途而废”式地一哄而散,更要反对散兵游勇、我行我素式的一意孤行。
近代西学能否,以及通过何种方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其生根之处,从而通过对西学精华的吸收和消化而实现中国文化的自我更新,是课改行为文化主体教师的现实责任、文化责任、历史责任、发展责任。
目前,在世界上有并行、对流的两大文化思潮,一是“全球意识”,一是“寻根意识”,即一是现代化,一是民族多样化。这二者看似对立,实是和谐一体,构成了21世纪文化教育发展对立两极中必要的和谐张力。
课改一个轮回以后,我们似乎看得清楚了,西方现代文化是欧美各民族文化的现代化,仍然是民族性和个性很强的东西,尽管其中寓有世界性的要素。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教育现代化和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也要沿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走自己的路,那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之路、复兴之路、强盛之路。□
(作者单位: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