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元制教学模式在高职数控铣床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装备制造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njihuo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职数控铣床实训课程中引入双元制教学模式,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企业合作联合办学,可以借鉴企业的实践优势,充分发挥学校的理论教学优势,二者可以得到很好的互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引入“六步法”,能很好地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钻研习惯,对推广双元制的本土化教学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其他文献
“材料科学基础”是机械类专业和材料类专业重要的核心课程之一,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地方高校专业课教学,构建“三全育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势在必行.通过分析机械专业特点,确定课程思政目标,选择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探索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最后建立“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思政“设计、实践、检查和改进”的质量管理体系.
针对我国轴类零件制造企业信息化低、生产效率低开发成本不足的问题,提供了适用于某国内轴类零件制造车间的解决方案,该方案设计了一套智能制造系统.首先,说明轴类零件加工流程,并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了三维模型,然后通过VUP(Virtual Universe Pro)仿真软件和西门子博图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以及Robotstudio等软件实现生产线的仓储取料、自动上料、自动加工、检测识别等生产环节的智能控制,最后设计了一套适用于该产线的MES系统,从而实现
针对目前“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存在的学生学习依赖性强,主动性欠缺等问题,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的新教学模式.该模式从激发学习的动机为出发点,以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以新技术和多种教学模式为抓手重塑教学流程;采用多元考核评价等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建构能力,以赛促课提升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制造业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企业智能化改造的步伐不断加快,对传统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分析了企业智能化改造背景下高职毕业生的能力要求,提出打破传统专业壁垒和学科藩篱,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将智能技术与生产制造深度融合,探索学生的工程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途径,搭建“三阶段”递进式技能培养实训体系,为机械专业人才培养与智能制造岗位能力需求精准衔接提供参考.
探究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智能电子产品设计”课程教学改革途径,将创新能力培养融入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全过程,结合创新考核机制,突破人才培养薄弱环节,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维实体建模与仿真设计”课程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针对三维实体建模与仿真设计的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实际问题,提出了以大学生学科竞赛为背景的课程改革与创新,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思路.从教学内容、教学实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四方面入手进行改革,同时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学课程的学习中,能够全面培养学生个人的整体素质.
在全国实现全面脱贫的大时代背景下,当前职业院校学生的家庭条件已经有极大的提升,学生得到更安全舒适的环境,而吃苦耐劳、刻苦训练的传统风气悄然淡去,背离了中华文化一直秉承的心性磨砺的基础.针对工科类学生,导入六面体作为训练载体,利用教练技术方法,通过组织学生开展针对性特别训练,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塑造其在新时代下的劳动精神.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贯通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充分发挥了中高职学校各自的资源优势.通过利用COMET职业能力测评手段检测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质量,实施成果导向教学模式,并持续诊断与改进承载人才培养质量的课程体系,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形成良性循环的态势.
新经济快速发展迫切需要新型工科人才支撑,新工科建设便成为了工程教育改革的新目标与新要求.对当前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状况进行分析,找到当前地方高校机械制图课程普遍存在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传统、学生参与度不高、评价机制不完善和师资队伍培养力度不足等无法适应新工科背景下新型人才培养需求的问题,提出重构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设计、改革教学评价和加强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切实可行的机械制图课程改革方向与策略.
新时代“新工科”在建设的路径中对卓越工程人才核心素养与能力的需求也上升了一个重要的档次.也就是说,需要在新经济和新产业为背景下,以立德树人为基础,不断的顺应时代的变化,并且加大引领的力度,扩大继承性,完成协同发展,向着创新性的途径实施延伸.在“专”与“通”等能力的基础上,扩大视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达到诚信、敬业、友善、爱国的建设需求.因此,本文首先提出了需要探究的主要问题和内容,之后,根据现状,构建出两者之间的协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