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认数教学是学生建立数感的内容载体,而教学活动又以问题为主线,课堂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旨在从精炼问题数量,优化问题内容,创新提问形式、多样问题评价这四个方面优化课堂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感受数的意义,帮助学生培养和建立数感。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优化;数感培养
《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的数量关系。”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数学教学的内容核心之一,也是核心素养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认数是重要的内容,也是学生发展数感的重要载体。而课堂问题又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教师、学生与知识交流的媒介,也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所以如何优化认数教学中的课堂问题就成了我们帮助学生培养和建立数感的重中之重。
一、 聚焦核心,精炼问题
问题是学习之始,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有效的问题能集中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而无效的问题则会打断学生思维,扰乱学生注意,使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抓不住重点,从而引起学习倦怠。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数感的建立。
片段一:
师:哦,好,我们1个十变成了多少个一?生:10个一。
师:所以说10个一是?是几个十?生:1个十。
……
“有效问题”,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做出相应的回答,且这样思考与回答可以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以片段一为例:本课是教材中第一次出现计数單位“一(个)”和“十”,提出10个一是1个十。这是学生学习概念形成过程中的一次重要突破,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所以对于这个核心知识点课堂中需要反复提问,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模型,形成初步认识。
所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应当避免口语化,碎片化的问题,突出对重点知识的提问,借由提问强化学生对于重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从而初步培养数感。
二、 二立足学生,巧设问题
在传统课堂中课堂问题是以教师为提问人,学生为对象,内容也都是由教师自己准备的。可以说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提问这个环节俨然已经成为应试的一部分。并没有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思想,也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大多数学生的问题意识淡薄,一般的小学生在提出问题这方面表现出较大的问题,一方面他们几乎不主动向教师或同学提问,另一方面即使提问,问题的水平也较低。
同样对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也是一个普遍的现状,一般课堂中有着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回答课堂问题,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教师大量无效问题的干扰,让学生无法判断什么问题是需要回答的,另一个方面也是因为问题本身太过枯燥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及年龄特点来设计课堂问题,深入的挖掘教材内容,设计一些新异的问题形式,使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奇妙。以片段二为例:教师采用火眼金睛来提问,即用图片来考学生眼力,来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让学生自己比较每种摆法的不同,体会10根一捆的优越性,从而初步建立模型,增强数感。
片段二:
师:好的。孙悟空有个本领叫火眼金睛,我们来看小朋友的眼睛好不好?我们比一比谁能认出来接下来的图片上有多少根小棒?准备好了没?
生:准备好了。师:看仔细啊。
(2秒呈现12根散着的小棒)
师:看清楚了吗?生:没有。
师:再给你们一次机会。
(2秒呈现分成三堆的12根小棒)
生:10根。师:看清楚了没?来,再来一次。
师:最后一次机会,最后一次机会。
(呈现一捆和两根的小棒)
生:12根。
三、 及时反馈,评价问题
课堂问题不仅仅是提出,回答就结束了,及时而有效的评价也是课堂问题重要的一环,它既是对学生回答的一种反馈,更是师生之间对这个知识点的再一次交流。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回答正确时一个积极肯定的评价是教师为学生树立学习数学信心的重要手段,回答错误时一个合理的评价更是教育艺术的体现;从学生回答的角度来看,在回答完问题之后,学生是极其渴望知道答案的正确与否的,及时地评价是对学生心理的一种满足;在问题提出时他们也都有着自己的答案,及时地评价也是他们判断自我答案是否正确重要标准。
片段三:
师:你能快速地摆出13小棒吗?自己动手试一试。
师:摆得不错,的确是13根小棒,那现在你能摆出13根小棒让别人一眼就认出来吗?
师:真棒,同学们这样,我们是不是一眼就看出是13根小棒了,能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思维来自疑问。所以教师在问题评价时应像片段四中一样设法让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问题的设计之前,充分了解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找准学生最近发展区,设计出适合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问题,及时给予正确而有启发性的评价。只有立足于学生,从学生的角度上设计问题,才能让学生成为问题主体,在理解数的组成的基础上,加深对数的含义的理解,从而进一步的发展数感。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炼问题数量,优化问题内容,巧设问题形式,多样评价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在潜移默化中促进数感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丁莉娟.有效教育[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全美数学教师理事会美国学校数学教育的原则和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9-90.
[3]丁莉娟.有效教育[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5]刘久成.建构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2004(1):88-90.
[6]张丹.小学数学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朱明瀚,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市岱山实验小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优化;数感培养
《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的数量关系。”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数学教学的内容核心之一,也是核心素养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认数是重要的内容,也是学生发展数感的重要载体。而课堂问题又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教师、学生与知识交流的媒介,也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所以如何优化认数教学中的课堂问题就成了我们帮助学生培养和建立数感的重中之重。
一、 聚焦核心,精炼问题
问题是学习之始,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有效的问题能集中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而无效的问题则会打断学生思维,扰乱学生注意,使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抓不住重点,从而引起学习倦怠。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数感的建立。
片段一:
师:哦,好,我们1个十变成了多少个一?生:10个一。
师:所以说10个一是?是几个十?生:1个十。
……
“有效问题”,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做出相应的回答,且这样思考与回答可以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以片段一为例:本课是教材中第一次出现计数單位“一(个)”和“十”,提出10个一是1个十。这是学生学习概念形成过程中的一次重要突破,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所以对于这个核心知识点课堂中需要反复提问,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模型,形成初步认识。
所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应当避免口语化,碎片化的问题,突出对重点知识的提问,借由提问强化学生对于重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从而初步培养数感。
二、 二立足学生,巧设问题
在传统课堂中课堂问题是以教师为提问人,学生为对象,内容也都是由教师自己准备的。可以说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提问这个环节俨然已经成为应试的一部分。并没有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思想,也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大多数学生的问题意识淡薄,一般的小学生在提出问题这方面表现出较大的问题,一方面他们几乎不主动向教师或同学提问,另一方面即使提问,问题的水平也较低。
同样对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也是一个普遍的现状,一般课堂中有着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回答课堂问题,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教师大量无效问题的干扰,让学生无法判断什么问题是需要回答的,另一个方面也是因为问题本身太过枯燥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及年龄特点来设计课堂问题,深入的挖掘教材内容,设计一些新异的问题形式,使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奇妙。以片段二为例:教师采用火眼金睛来提问,即用图片来考学生眼力,来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让学生自己比较每种摆法的不同,体会10根一捆的优越性,从而初步建立模型,增强数感。
片段二:
师:好的。孙悟空有个本领叫火眼金睛,我们来看小朋友的眼睛好不好?我们比一比谁能认出来接下来的图片上有多少根小棒?准备好了没?
生:准备好了。师:看仔细啊。
(2秒呈现12根散着的小棒)
师:看清楚了吗?生:没有。
师:再给你们一次机会。
(2秒呈现分成三堆的12根小棒)
生:10根。师:看清楚了没?来,再来一次。
师:最后一次机会,最后一次机会。
(呈现一捆和两根的小棒)
生:12根。
三、 及时反馈,评价问题
课堂问题不仅仅是提出,回答就结束了,及时而有效的评价也是课堂问题重要的一环,它既是对学生回答的一种反馈,更是师生之间对这个知识点的再一次交流。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回答正确时一个积极肯定的评价是教师为学生树立学习数学信心的重要手段,回答错误时一个合理的评价更是教育艺术的体现;从学生回答的角度来看,在回答完问题之后,学生是极其渴望知道答案的正确与否的,及时地评价是对学生心理的一种满足;在问题提出时他们也都有着自己的答案,及时地评价也是他们判断自我答案是否正确重要标准。
片段三:
师:你能快速地摆出13小棒吗?自己动手试一试。
师:摆得不错,的确是13根小棒,那现在你能摆出13根小棒让别人一眼就认出来吗?
师:真棒,同学们这样,我们是不是一眼就看出是13根小棒了,能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思维来自疑问。所以教师在问题评价时应像片段四中一样设法让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问题的设计之前,充分了解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找准学生最近发展区,设计出适合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问题,及时给予正确而有启发性的评价。只有立足于学生,从学生的角度上设计问题,才能让学生成为问题主体,在理解数的组成的基础上,加深对数的含义的理解,从而进一步的发展数感。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炼问题数量,优化问题内容,巧设问题形式,多样评价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在潜移默化中促进数感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丁莉娟.有效教育[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全美数学教师理事会美国学校数学教育的原则和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9-90.
[3]丁莉娟.有效教育[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5]刘久成.建构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2004(1):88-90.
[6]张丹.小学数学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朱明瀚,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市岱山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