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实验复习浅谈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aoxiao880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因此实验题在生物高考试题中占据着非常大的比重。怎样提高实验专题复习的针对性,提高学生解答生物实验题的能力?笔者认为高三生物教师在进行实验专题复习时,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认真研读考纲、明确考点
  经常有师生讲:某某题考的那么简单,复习时间白花了。甚至听学生讲:这次试题太偏了,老师都没教。究其原因,是老师对《考试说明》缺乏细致深入的研究,在教学中对考点特别是能力要求把握不到位。《考试说明》对考试内容及能力有明确的要求,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高考复习的指导性纲领。要保证复习工作有针对性,教师应认真研读,明确考点,把握能力要求,从而保证复习工作有条不紊、有的放矢、要求恰当,把握高考的正确方向。
  二、夯实复习考纲实验并让学生做实验
  虽然高考是以笔试的形式进行考察,但考察的是学生的科学素养,死记硬背是达不到高考的能力要求的。成功的经验是组织学生在高考之前,将相关实验再做一遍,加强实验技能的培养及对实验过程方法的理解。
  近年很多试题都是对考纲实验的直接考察;有些实验题,虽然不是直接对考纲实验进行考察,而是以科学史经典实验为背景材料,但实验原理及方法都来源于考纲实验。纵观福建省新课改后的四年高考试题,都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09年福建卷的第1题,四个选项分别考察四个考纲实验,第26题第Ⅰ题以非选择题的形式对“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进行了细致考察,分值达到21分;10年福建卷第3题,对“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从四个方面进行考察;11年福建卷稍做调整,将考纲实验放在第26题第Ⅱ题进行考察,考察重点是各种染色剂的显色反应,分值为10分,所占比重比10年又有所提高;12年福建卷第3题,以科学史实验为背景,考察结果与结论的匹配,26题则综合考察探究酶的活性及观察减数分裂的实验。因此,老师应将考纲实验的复习作为实验复习专题的重中之重。
  三、重视科学史实验的复习
  新课标对科学方法和科学史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3福建省理科综合考试说明》的“能力要求”中明确指出:“关注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例如“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等内容。
  因此,在进行实验专题复习时有必要对教材中的经典实验进行整理、归类,从实验原理、设计思路、实验方法、选材等方面逐一突破,进行适当拓展,并且通过例题进行巩固。通过剖析经典实验,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例如,2012年福建卷第2题:
  下表是生物科学史上一些经典实验的叙述,表中“方法与结果”和“结论或观点”能匹配的是( )
  如果学生对以上科学史实验不了解,缺乏结果分析方面的训练,很容易导致丢分。
  四、重视实验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并进行归纳总结
  实验题的类型多种多样,但考察的落点主要还是实验原理、实验设计的基本程序与基本方法技能、实验结果的表达与分析等。因此复习时应从实验设计的系统理论知识着手,重视对实验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方法及解题技巧进行归纳总结。如复习《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教师可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实验原理?常用实验材料?选择此材料的原因?能否用其他材料替代?需要设计对照实验吗?实验变量是什么?如何控制?观测指标有哪些?如何实现?实验结果如何表述?实验结论?其他考纲实验及科学史实验的复习也可参考此方法。
  五、精选例题,精讲详析
  在进行专题复习时,教师应精选例题,精讲详析。通过变式,适当拓展,力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对照实验中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区分是个难点,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我选了以下例题:
  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将绿色叶片放在黑暗处几个小时,然后把该叶片一半遮光,一半曝光。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成功地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用现代的观点分析这个实验,在设计上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具体表现在( )
  A.没有对照实验
  B.本实验不需要对照实验
  C.曝光处作为对照实验
  D.遮光处作为对照实验
  大部分学生都选择答案C,说明大部分学生是在死搬硬套教辅资料总结的规律,而缺乏对设计对照组的作用的真正理解。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从设计对照组的作用、本实验的基本过程、变量的控制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剖析,并进行变式拓展,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西山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为进一步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转化“学困生”势在必行。然而“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是极为复杂的,转化工作也十分艰巨。本文从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自身四个方面阐述了初中“学困生”的成因及其转化策略。  【关键词】学困生;成因;转化策略  初中三年是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阶段,是学生学习成绩出现严重分化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如果我们不能给予他们高度的重视和足够的关爱,极易使他
由于城乡差异的原因,山区农村中学的教学设施比较落后,学生基础也较差,导致了其教育的特殊性。本着让教育因地制宜,让传统教学孕育新意的指导思想,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所在的教
以某化工厂搬迁遗留场地为例,比较3种不同规划用地(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和高架建设用地)的人体健康风险差异,根据评估结果,该场地作为高架建设用地人体健康风险水平处于10-5左右
以某铅锌冶炼厂周边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原料及周边土壤中铅含量的检测,结果显示:该冶炼厂周边土壤铅质量比在22.73mg/kg~126.51mg/kg之间,平均值为42.68mg/kg,是当地土壤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而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对学习的参与度和主动性,则是体现其“主体”地位的标志。为此,语文教师应该善于紧紧抓住45分钟的课堂,给学生营造一个个学习语文的“感奋”点,即学习主体内部机理对于阅读信息的呼应、兴奋点。  心理学认为,教学过程中,学习者每每表现为外依存和内独立两种不同的学习个性,并由此产生两种不同的学习行为。前者要教师提供学习的材料(外来信息),后者则注重独自探索感
【摘 要】这个课堂效应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  【关键词】探究;有效性;合作交流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师说生听”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然而
利用长三角地区123个气象站1961 -2012年逐日4 次能见度和日平均相对湿度数据,对霾与气象条件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周边地区多年平均年霾日数大部分在0 d -25 d 之间,
什么是一堂真正的好课,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这是我们作为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曾记得一位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就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这里提到一个值得我们广大教师去探讨的问题——反思教学的应用。  一、对反思教学的理解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我认为这句话在教学中同样适用,“反思”它本身就含有“反省”“内省”之义。教学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批判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