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萍:感谢朱校长接受我们的采访!江阴市云亭实验小学多年来一直坚定不移地行走在心理教育的道路上,在小学生心理教育领域进行了深入持久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学校最初是在什么时候、怎样的背景下开始酝酿心理教育研究的?
朱虎兴:我们学校大概是在1997年开始酝酿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我校的特色教育项目的。当时的原发点非常朴实:一是我们看到学校里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由于生活环境和地位的特殊性,他们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与以往有兄弟姐妹的学生相比,有一些优势,例如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思维活跃、有较强的平等意识等,但整体上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比较娇气和任性、依赖性比较强、缺乏坚强的意志力和独立性,不少独生子女学生有些自私自利,不善于体谅他人和与他人合作等。基于这些问题,我们想:如果能多研究一下当时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来实施教育,一定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二是因为我们学校是一所乡镇中心小学,每每外出听课,看到城里的学生在课堂上自信地表达,大方地展示,而我们乡镇学校的很多学生在公开课上就显得有些胆怯,不够自信,在大场合上不敢展现自我。我们希望通过实施心理教育能让我们的学生更自信,更独立,更坚强。正是基于这两方面的思考,我们当时就把特色教育确定为了心理健康教育。
石萍:在上个世纪云亭实验小学心理教育萌芽阶段,是如何开展工作的?
朱虎兴:在心理教育萌芽阶段,我们建起了心理咨询室——开心屋,添置了一些用于心理辅导的器材和书籍,在校园环境布置上进行了“心育”文化浸润的整体设计。如各教室黑板上设计了“心语泉”,墙壁上布置了“心理园地”,长廊中橱窗增设了“阳光少年”专版……在加强外在氛围营造的同时,我们更注重内在理念的转变,因为我们感到这是决定心理教育内涵发展的真正关键所在。我们一方面参与了南京师范大学谭顶良教授主持的国家级子课题《学习风格与学习策略》的研究,在心理教育专家的指导下,研究如何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情绪等心理特点,优化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学习更具个性特征,更加有效。这个参与性研究使我们的教师增强了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用“心”来教的意识。另一方面,我们从1997年开始承担了江阴市级的“九五”课题“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探索了一些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和策略。我们通过团体讨论、角色扮演、行为训练、小组活动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比如有的班级中不少学生不善于合作,平时交往中时常会有小矛盾和小摩擦,对此老师在班里开展“汪洋中的一条船(站报纸)”的团体辅导活动:首先准备一张普通的报纸,展开放在地上,然后找4~5人同时站在上面(不能站在报纸之外,周围有人做好安全保护)约3秒钟,成员间可以相互用手协助,之后再将报纸对折,重复上面的活动;以此类推,看在最小的面积上能否站下他们4~5人。这个活动很好地增强了小组的协作精神与凝聚力。
石萍:1998年以后,云亭实验小学的心理教育是如何由团体心理辅导转向小学生心理自我教育的?这其中包涵了何种思考?
朱虎兴:1998年以后,我校的心理教育的重点开始由团体心理辅导逐步转向小学生心理自我教育,这主要源于这样的思考——我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在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和决定性作用的不是教师、家长等外在力量,而是学生的内部力量。任何外部的环境影响和教育因素都要通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在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过于强势,一直将学生置于被帮助、被辅导这样被动的、弱势的位置,那取得的教育效果可能只是暂时的。例如学生心里有烦恼了,在心理辅导老师的心理疏导下,他暂时走出了情绪的低谷。但以后当他再遇到烦恼的时候,离开了他人的帮助,他可能就不会通过自我调节来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我们期待的心理教育,是能使学生养成自信乐观、活泼开朗、坚强自立、积极进取等良好的心理品质的过程,也是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他们能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逐步提高正确认识自我、积极设计自我、调控自我的能力,渐渐成长为能调控自己、辅导自己的“心理小医生”和能设计自我、发展自我的“成长主体”。
为了实现向“小学生心理自我教育”的转变,我们当时着重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努力:一是让心理教育的内容更加注重以生为本,我们自主开发和设计了校本教材——《我心飞翔》,兼顾心育内容的预设性和生成性。我们把“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心理教育切入学生的生活天地,让心理教育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调动学生教育自我的能动性。”作为确定心理自我教育内容、编写校本教材的指导思想。这本心育教材采用了对话、交流的编写方式,有让学生自主阅读、倾听、观察等预设的内容,更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倾诉、交谈、填写的内容,这些内容来自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和独特真实的内心感受,是最鲜活的教育内容。二是心理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开展,更侧重于体现心育形式的自主性和体验性。我们的心理辅导课淡化了教师的“讲解传授”和“排忧解难”的教育痕迹,突出学生评评、说说、唱唱、跳跳、演演等自主性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丰富体验,在不知不觉中增强自信心,调节情绪,产生向新目标攀登的动力。三是我们开辟了心理自我教育的交流阵地和研究阵地,体现心育的自助性和互动性。我们开通“网上热线”,设“悄悄话”信箱,编《心星小报》,让学生在纸上、网上、“开心屋”中相互交流,倾诉痛苦烦恼或传达愉快之情,交流心理自我教育的体验和收获,在积极、愉悦的互动中促进心理自我调节。当时我校还成立了小学生心理自我教育科学院,下设心芽研究所(低年级)、心苗研究所(中年级)和心蕾研究所(高年级),院长、所长和研究员由心理素质好、心理辅导能力强的学生竞聘上岗。通过培训,科学院的小研究员独立开展工作,从生活中发现研究的小课题,进行探索,写出相应的心理小论文。对同学中已经存在和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探索对策,进行有效辅导。
石萍:我们注意到,云亭实验小学的江苏省“十一五”重点规划课题“基于班级生活的小学生心理自助教育研究”,侧重点已由原来的“自我教育”转为“自助教育”,这是基于怎样的考虑,又是以何种形式呈现的?
朱虎兴:我们学校大概是在1997年开始酝酿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我校的特色教育项目的。当时的原发点非常朴实:一是我们看到学校里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由于生活环境和地位的特殊性,他们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与以往有兄弟姐妹的学生相比,有一些优势,例如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思维活跃、有较强的平等意识等,但整体上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比较娇气和任性、依赖性比较强、缺乏坚强的意志力和独立性,不少独生子女学生有些自私自利,不善于体谅他人和与他人合作等。基于这些问题,我们想:如果能多研究一下当时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来实施教育,一定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二是因为我们学校是一所乡镇中心小学,每每外出听课,看到城里的学生在课堂上自信地表达,大方地展示,而我们乡镇学校的很多学生在公开课上就显得有些胆怯,不够自信,在大场合上不敢展现自我。我们希望通过实施心理教育能让我们的学生更自信,更独立,更坚强。正是基于这两方面的思考,我们当时就把特色教育确定为了心理健康教育。
石萍:在上个世纪云亭实验小学心理教育萌芽阶段,是如何开展工作的?
朱虎兴:在心理教育萌芽阶段,我们建起了心理咨询室——开心屋,添置了一些用于心理辅导的器材和书籍,在校园环境布置上进行了“心育”文化浸润的整体设计。如各教室黑板上设计了“心语泉”,墙壁上布置了“心理园地”,长廊中橱窗增设了“阳光少年”专版……在加强外在氛围营造的同时,我们更注重内在理念的转变,因为我们感到这是决定心理教育内涵发展的真正关键所在。我们一方面参与了南京师范大学谭顶良教授主持的国家级子课题《学习风格与学习策略》的研究,在心理教育专家的指导下,研究如何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情绪等心理特点,优化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学习更具个性特征,更加有效。这个参与性研究使我们的教师增强了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用“心”来教的意识。另一方面,我们从1997年开始承担了江阴市级的“九五”课题“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探索了一些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和策略。我们通过团体讨论、角色扮演、行为训练、小组活动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比如有的班级中不少学生不善于合作,平时交往中时常会有小矛盾和小摩擦,对此老师在班里开展“汪洋中的一条船(站报纸)”的团体辅导活动:首先准备一张普通的报纸,展开放在地上,然后找4~5人同时站在上面(不能站在报纸之外,周围有人做好安全保护)约3秒钟,成员间可以相互用手协助,之后再将报纸对折,重复上面的活动;以此类推,看在最小的面积上能否站下他们4~5人。这个活动很好地增强了小组的协作精神与凝聚力。
石萍:1998年以后,云亭实验小学的心理教育是如何由团体心理辅导转向小学生心理自我教育的?这其中包涵了何种思考?
朱虎兴:1998年以后,我校的心理教育的重点开始由团体心理辅导逐步转向小学生心理自我教育,这主要源于这样的思考——我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在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和决定性作用的不是教师、家长等外在力量,而是学生的内部力量。任何外部的环境影响和教育因素都要通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在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过于强势,一直将学生置于被帮助、被辅导这样被动的、弱势的位置,那取得的教育效果可能只是暂时的。例如学生心里有烦恼了,在心理辅导老师的心理疏导下,他暂时走出了情绪的低谷。但以后当他再遇到烦恼的时候,离开了他人的帮助,他可能就不会通过自我调节来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我们期待的心理教育,是能使学生养成自信乐观、活泼开朗、坚强自立、积极进取等良好的心理品质的过程,也是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他们能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逐步提高正确认识自我、积极设计自我、调控自我的能力,渐渐成长为能调控自己、辅导自己的“心理小医生”和能设计自我、发展自我的“成长主体”。
为了实现向“小学生心理自我教育”的转变,我们当时着重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努力:一是让心理教育的内容更加注重以生为本,我们自主开发和设计了校本教材——《我心飞翔》,兼顾心育内容的预设性和生成性。我们把“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心理教育切入学生的生活天地,让心理教育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调动学生教育自我的能动性。”作为确定心理自我教育内容、编写校本教材的指导思想。这本心育教材采用了对话、交流的编写方式,有让学生自主阅读、倾听、观察等预设的内容,更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倾诉、交谈、填写的内容,这些内容来自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和独特真实的内心感受,是最鲜活的教育内容。二是心理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开展,更侧重于体现心育形式的自主性和体验性。我们的心理辅导课淡化了教师的“讲解传授”和“排忧解难”的教育痕迹,突出学生评评、说说、唱唱、跳跳、演演等自主性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丰富体验,在不知不觉中增强自信心,调节情绪,产生向新目标攀登的动力。三是我们开辟了心理自我教育的交流阵地和研究阵地,体现心育的自助性和互动性。我们开通“网上热线”,设“悄悄话”信箱,编《心星小报》,让学生在纸上、网上、“开心屋”中相互交流,倾诉痛苦烦恼或传达愉快之情,交流心理自我教育的体验和收获,在积极、愉悦的互动中促进心理自我调节。当时我校还成立了小学生心理自我教育科学院,下设心芽研究所(低年级)、心苗研究所(中年级)和心蕾研究所(高年级),院长、所长和研究员由心理素质好、心理辅导能力强的学生竞聘上岗。通过培训,科学院的小研究员独立开展工作,从生活中发现研究的小课题,进行探索,写出相应的心理小论文。对同学中已经存在和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探索对策,进行有效辅导。
石萍:我们注意到,云亭实验小学的江苏省“十一五”重点规划课题“基于班级生活的小学生心理自助教育研究”,侧重点已由原来的“自我教育”转为“自助教育”,这是基于怎样的考虑,又是以何种形式呈现的?